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這些故事告訴你佛醫到底能治什麼

2020-12-15 騰訊網

  總有人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

  國外的什麼都比中國好

  尤其頻頻成為公眾話題的醫療教育等

  但實際上可能並非如此

  比如……

  國內就醫

  我看行

  醫療這個傳統行業向來以仁慈著稱。這不,最近一個姑娘在國外的就醫經歷說明了問題。

  姑娘膽囊結石發作在美國求醫

  醫生告知需要做手術

  但要等四個月才能預約上醫生!

  而手術費折合人民幣大約4~6萬!

  姑娘當機立斷飛回國內,結果連診斷帶手術三天解決問題。術後三天康復出院,前後費用不到1w!

  事後,這則消息被發到網上,一下子炸出了無數跟帖討論。不少海外華人表示,相比之下,國內醫療價格公道、技術過硬、對病人十分關懷,比國外省錢省時省事。

  正如這篇新聞報導中所說:我們欠中國醫生一句道歉!

  對於醫療行業

  我們曾有太多誤會與不信任

  可對救死扶傷的醫生有多少人理解?

  我佛慈悲

  醫亦然

  自古醫者仁心,醫學界泰鬥裘法祖說:「德不近佛者不可以為醫。」一個有醫德的醫生,要像佛菩薩那樣慈悲仁德。

  而佛教徒把佛譽為大醫王,學佛修行和學醫治病,二者確實有頗多可比性。

  從用心上來講,醫家有講「但願世間無病痛,哪怕架上藥蒙塵」。

  而在佛教,維摩詰居士說:「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得不病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

  就在5月19日,有著23年慈善義診服務經驗的廈門南普陀寺慈善會,舉辦了首屆義診服務發展與交流論壇。

  南普陀寺方丈則悟法師現場提出要弘揚「人間佛教」思想,以慈善義診助力健康中國,推動社會真能量。還要積極挖掘整合佛醫和慈善資源,探索公益慈善事業的新思路。

  醫者之心,與佛菩薩的用心,都不是將自己的利益置於第一位,而是將他人的利益放在前面。下面給大家講一個佛教與醫療的故事。

  東晉時有一位曇鸞大師,他是我國第一個修淨土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法師。

  圖:曇鸞大師相

  曇鸞大師年輕時身體不好,為此曾便訪名山,一則求醫,一則求仙。他從著名仙家陶弘景處得到了十多卷仙經,準備找個地方閉關,然後各種修仙,登上人生巔峰。

  在路上,曇鸞大師遇上了當時有名的譯經師菩提流支大師,菩提流支看他這麼開心,就問:「少年,今天怎麼那麼開心?」

  曇鸞大師說:「在我的想像中,有一部仙經,blingbling發光,可以指引我登上人生巔峰,現在被我找到了。」

  菩提流支看了下他手裡的仙經,當場表示:「那些仙經都太low了,我看你根骨清奇,堪當大任,不如跟我學這本經書,這才是真正的長壽法門」。

  圖:曇鸞大師《往生論注》

  於是曇鸞大師得到了《觀無量壽經》,看完之後當場燒掉了以前求到的仙經,從此專研專弘淨土,再不尋求仙方。

  有趣的是,之前給了曇鸞大師仙經的陶弘景,到了晚年,也因為接觸佛教徒較多,開始受持居士五戒,精修戒法。

  大師修習淨土之後,以前所學醫術,恰好成為他弘法利生時的方便,最後不僅留下了《往生論注》等佛學著作,還留下了《療百病雜丸方》、《論氣治療方》等醫學經典,可以說是很好地融合了醫者和佛教徒二者的悲心切願。

  醫者治身

  佛療心

  佛教和醫療,都是在治病,但佛教更偏向於治療心病。人心中的煩惱,各種焦慮憂愁,難以排解,哪怕現代心理醫學很發達,也不見得可以完全療愈。

  近年來西方的心理學,也將佛教的禪修引入了心理療愈,大力提倡「正念療法」,並在臨床中起到了良好的療效。

  人體是一個精密嚴整的機器,當身體出現各種特殊情況時,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而很多時候,有所謂「情志致病」的情況。而當心理調整過來了,這些問題往往也就跟著治癒了。

  美國南佛羅裡達大學健康科學研究中心的首席調查員戴維·威斯裡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他大學時期的三個好朋友,在同一時間被診斷出疾病,韋德夫婦分別患冠心病與晚期乳腺癌,而詹姆斯也是直腸癌晚期。根據診斷書三人都只剩下幾個月的生命。

  作為健康科學研究中心的調查員,戴維當然希望他們都能接受治療,可是韋德夫婦認為,既然時日無多,不如趁機週遊世界。而詹姆斯接受了治療。

  在戴維等人的努力下,詹姆斯又活了一年的樣子。而在戴維看來,韋德夫婦恐怕已經在旅遊路上相繼去世了。然而現實總是喜歡打臉,戴維接到韋德夫婦從倫敦打來的電話,聲稱二人已經痊癒。

  戴維不敢置信地飛往倫敦,才知道韋德夫妻在旅遊中見識到各種美麗的風景,心情一直保持愉悅與享受,到英國時體檢才發現,妻子的癌細胞已全部消失,而韋德的冠心病也處於沒有危險的穩定期。

  最有趣的是,不願接受打臉事實的戴維因為這件事打擊過大患上了抑鬱症,最後也是通過旅行,感受到了陶冶在自然美景之中身心開拓精神愉悅的感覺,最終和韋德夫婦一樣通過旅行治癒了抑鬱症。

  像這樣的案例其實並不少見。與其說是旅行治癒了疾病,不如說,是旅行中心理得到調節,從而治癒了疾病。

  人的身心相互關聯,相互影響。佛法重視調心,雖然沒有直接的病理、藥理方面的研究,但是通過心理的調節,卻能有效減輕人們的病痛。

  佛陀臨終之時,不僅沒有一般老者的虛弱、昏昧,反而有足夠明晰的心理向弟子們傳授法義。這足以看出佛法對人身心的作用。

  世間大病

  莫過此

  世間最大的病是什麼?不是各種癌症,各種傳染病,而是生死。

  《射鵰英雄傳》裡,老頑童跟郭靖說,所有人都會得一種病,而且無藥可醫。郭靖猜了數種當時醫療棘手的重症,均被否定。最後才得知,老頑童說的「病」是,有生必有死,人人都要面臨一死。

  而在佛法裡,死亡本身不是問題。佛法的生命觀,是三世輪迴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只要還是凡夫,死後不免隨業流轉,不得自主。死亡本身不是問題,構成問題的,是這生死死生,不能自主,不能停歇。這才是問題。

  圖:六道輪迴圖

  醫生能治病,卻不能療生死之疾。佛陀能療此生死之大病,故而被稱為「大醫王」。《阿含》曾有弟子問佛,為什麼佛法能令人解脫,而外道法不能?佛的回答是,因為佛法中有八正道,而外道法沒有。

  八正道是通往解脫的正途,是佛陀為還在受生死流轉重病的眾生開出的阿伽陀藥。所謂八正道,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而八正道之中,又以正見為先,因此佛為五比丘開示,只講述苦集滅道四諦的義理甚至沒有全部講完,便有人能證得阿羅漢。

  正如維摩詰居士所說「從痴有愛,則我病生」。置身輪迴之中,這是因為心中痴愛不斷地緣故。愚痴渴愛,令眾生身不由己,不能自主地陷入無盡的輪迴之中,無法解脫。而正見的建立,八正道的實踐,恰恰就是針對這一問題根源的解決方案。

  也只有佛陀這樣大醫王的高超技術,和慈悲廣大的用心,才能頭出頭沒,徹底解決眾生的生死病苦。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文章由禪風網整理 轉載請聯繫作者

相關焦點

  • 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
    尤其奪人眼球的是她走路的姿態:昂首挺胸,自信滿滿,然而步子小,步調慢,腰和臀搖曳出異域的風情……多少人為之仰慕,多少人為之切齒。  名人難做,何時何地都一樣。圍繞小M的各種褒貶從沒停歇過,她不會不知道,然而不在乎,做事更高調,言語更尖刻,事事拔尖。及至畢業,對她來說已經到了不得不畢業的時候了。  15年沒有見面,再見面,昔日的小M已脫胎換骨為M君。
  • 裘法祖: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的中國外科之父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夢裡婉歌)裘法祖: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的中國外科之父1914年12月6日,裘法祖出生於浙江杭州。1932年(18歲),裘法祖考入同濟大學醫學預科。裘法祖看見後,和德軍交涉,謊稱這些人染了傷寒,很可能會造成大規模的傳染,希望德軍把這些人交給作為醫生的他。幸運的是,德軍並沒有懷疑。這批並未染病的猶太人,後來因此而得救。裘法祖堪稱「中國辛德勒」。為了感謝裘法祖,後來德國政府授予他「國家大十字勳章」(1985年)。他是第一位獲得該該勳章的亞洲人!
  • 林順潮:德近佛,才近仙,方可為醫
    香港知名眼科醫生林順潮,常對門下的學生說:「當病人被麻醉躺在手術臺上時,他已把自己交給你了。所以,如果能以非手術方法治療的,就不應該採取手術治療;如果能以小手術治療的,就不應該採用大手術。」  誠然,醫術讓人消除病痛,醫德讓人如沐春風。醫術只是「術」,醫德才是「道」。因此,關於「醫術」,不能把它理解成單純的技術問題,它需要依附於一個宗旨——一切以患者為中心。手術室既是施展技藝的舞臺,更是救死扶傷的陣地,醫生必定要有佛的慈悲才能盡最大的力量拯救世人。
  • 佛經故事|阿難醫癰,佛「大醫王」之名是這麼來的!
    自從在哪裡哪裡拜了佛/上帝/神靈,神了!絕症好了,身體賊棒。於是,許多人有病不治,反去求神拜佛。這到底算不算是信仰呢?信仰真能產生神跡嗎?佛是大醫王,信佛能不能包治百病?《論藏》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時,佛之堂弟、侍者,佛欽定「紹隆佛統」之人阿難尊者,不幸背上長了個大癰疽,也就是一顆化了膿的大腫瘤。生病得治,光念佛是沒用的!於是,佛為阿難找來個耆婆,也就是醫生,來給阿難治病。
  • 無德不成醫 品讀大醫精誠故事
    三國時的名醫董奉,給人治病不收錢,只要求他們病癒後在山上種杏樹,後來人們就用「杏林春暖」來形容醫者的仁愛。(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紀委監委 供圖)杏林春暖、懸壺濟世、妙手回春……這些溫暖人心、充滿希望,又心懷感恩的成語,記錄的是一個個救人的故事,頌揚的是一個共同的職業,那就是醫者。
  • 尚醫∣不少醫生不願子女從醫,他為何還堅持讓兒子學醫?
    開欄的話 被譽為中國外科之父的醫學泰鬥裘法祖先生曾經說過:德不近佛者,不可以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以為醫。醫生是人世間最崇高、最值得尊敬的人,醫學是最有人性、也最有前途的職業。由是如此才有了「不為良相,便為良醫」這句千古名言。
  • 德不近佛者,不能成大醫;技不近仙者,不能成名醫
    搞好醫患關係,是每個從醫者的必修功課,能與患者形成默契統一體,是治好病人的一個重要方面。   有的醫生或許認為,你求我看病,必須得聽我的。殊不知患者找你看病,不是求你,而是信任你,把你當成最可信任的朋友,連生命都交給你了,還有比這更忠誠的朋友嗎?可是現實中許多醫生卻並不珍惜這樣的朋友,在他們眼裡,患者就是流水的過客。
  • 「做個有溫度的醫者」 浙大城市學院「雲端」課程思政獲學生點讚
    此外,無論在各個地方醫院的重症監護室、發熱門診、急診科等讓人望而生畏的地方,還是基層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這些人們或關注或關注不到的地方,都有醫學校友的身影。受疫情影響,我們的大學課堂從線下搬到了線上,而這些校友的動人事跡,被專業課老師融入線上教學,成了「雲端」課程思政最好的素材,讓學生們對「做個有溫度的醫者」心嚮往之。
  • 醫和:能預知人壽數和國運的醫生
    送你一個千金良方2、純真善良是最好的護身符3、警戒色慾的故事4、放下,放下,再放下5、「天有六種氣候,派生為五種口味,表現為五種顏色,應驗為五種聲音。凡過度就會發生六種疾病。六種氣候就叫做陰、晴、風、雨、夜、晝,分為四段時間,順序為五聲的節奏,過度就是災禍。人有五臟,五臟化五氣,發為喜怒悲憂恐,這些情志如果不加以節制就會傷氣。大喜傷陽氣,大怒傷陰氣。
  • 高考分數下來了,關於選專業,為什麼我不建議你學醫
    2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在這一次的高考全國卷中也出現了抗擊新冠病毒的鐘南山院士——語文科目實用類閱讀材料《對話<鍾南山:蒼生在上>作者》。從小我們的老師就教導我們,長大以後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些醫學界傑出的工作者們,正是秉持著這一理念,讓自己發光發熱,救治並溫暖了更多人。3學醫,你可以救死扶傷,你可以救國家於危難和水火之中,正是肩負著這樣偉大的事業,因而選擇學醫也是需要很多的付出。
  • 醫生故事 | 當年的你,為什麼選擇了學醫?
    再加上我家裡一個醫生都沒有,怕家裡人得病我無可奈何,所以就自願去學醫了。你別說,學醫沒啥,就是頭冷,哈哈哈哈!我小時候特別皮,做啥事都靜不下來,我爸媽就想讓我去學醫,來讓我靜靜心。一學我就後悔了,學中醫經常會有人說你是江湖郎中,騙人的,說實話真的很委屈。但這些年來能把病人治好,心裡很開心很有成就感,也就做一行愛一行了。
  • 惜醫者仁心 願蒼生無恙
    惜醫者仁心願蒼生無恙——全國醫務工作者歡度首個「中國醫師節」光明日報記者金振婭德不近佛者,才不近仙者,不可以為醫。醫者,總是懷著非凡的愛做著平凡的事情,陪伴人之生、老、病、死。
  • 南懷瑾老師關於學醫的啟示 | 醫理與醫技
    所以我要你們同學去學醫,救人最方便,能為人解除痛苦,起碼總該會針灸,萬一將來到了貧苦地區,既沒有好的醫療設施,病人也沒錢買藥,你隨身帶著一包針,能幫人減輕些痛苦,不是功德無量嗎?但有的同學今天發心學醫,明天學相術,後天又學個什麼,最後只學會了睡覺,做的都是空事。以大乘來講,就是犯戒了,發心不真實!是兒戲,自欺欺人,小心得不好的果報。
  • 佛醫眾生心 慈濟紅塵中(佛醫慈行2)
    我國歷代名見經傳的兩百多位僧醫的著述有50多部;歷代98位佛門居士的著述330多部; 在歷代醫著中,有641種醫書與佛教名詞術語有關,共涉及佛學術語150多種;在歷代的方劑中,有2183首方名跟佛教名詞術語有關,共涉及457條佛學術語。
  • 醫者不圖利不貪色 冥冥中自有神明護佑
    圖為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之藥房。有一天,城中起大火,周圍的房舍都燒光了,唯有張彥明的屋舍能在火海、煙焰中倖存下來。還有一年,張彥明所住的村子惡疾盛行,但只有他一人未染病。他的兒子是讀書人,後來在鄉試中一舉奪魁。他的兩三個孫子也都是風姿俊爽、心胸寬厚之人。張杲很感慨地說,這真是「神明助祐之」、「天道福善之」。
  • 道因醫而顯,醫因道而靈​,唯道是從,復興中醫
    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中,無為所達到的境界是「不爭之德,用人之力,配天之極」 (《老子》)。道是眾妙之門。道學論道及醫,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言醫及道,醫與道如水乳之交融,難以分辯何者為醫何者為道。今吾於此,言醫言道,不得不斷取章節,截其意以饗讀者聽者。大道至簡,有不可言傳之妙,可道可名者已非常道矣,這是語言文字作為道之傳播載體的遺憾。
  • 醫學教授告訴你什麼人能學醫
    今天我們與兩位教授,一位是留美回國的北京大學教授A,一位是國內培養的北醫三院教授B,分享他們從事多年醫學專業學習與研究的切身感受,為學生打開填報志願的思維空間。問題1:醫學學科專業較多,如果你幫孩子填報志願,你要選擇什麼專業?
  • 和醫生談戀愛是什麼體驗
    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你或許會抱怨TA,總是沒時間陪你,對病人卻從來都消息秒回、事情秒幹,你或許會抱怨TA,明明定好的約會,卻總是因為一通電話匆忙離開。你或許會抱怨TA,總是對病人的所有數值都記得一清二楚,卻常常忘記和你的紀念日。生命中有許多不想做卻不能不能做的事,這就是責任。和醫生談戀愛,他把責任扛在肩上,把你放在心裡。
  • 醫美面膜相當於皮膚科的「創口貼」,對於美容護膚方面的作用不如...
    在銷售某品牌醫美面膜的網店中,店家在介紹中將「抑制敏感」「皮炎痤瘡」「創面癒合」等作為賣點標出。而部分微商更是直接把「治療皮膚病」作為宣傳語寫在了產品介紹上。在向客戶推銷醫美面膜的時候,有些銷售者會告訴客戶這種醫美面膜是能治療過敏、溼疹、痤瘡、紅血絲等皮膚問題,是藥用產品,是「良藥」。
  • 「學醫很辛苦,但我從未後悔過」,什麼樣的人適合學醫?
    學醫的優點是什麼首先,當醫生最大的優點就是相對穩定,只要大學不是太差,基本都能找到工作,只是進大醫院還是小醫院的問題。醫學生的學科知識體系比較完善,不像有些專業學的知識比較「虛無縹緲」,醫學生學的知識都是實實在在的,所以具有不可替代性。另外,相比於同層次的職業,醫生的工資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