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中醫學生說,有一些東西即使相遇再晚,你接觸到它的時候,會如子彈擊中你。你的感覺是:以前經常接觸的東西怎麼竟沒有發現它的好?這時,你好像突然間被擦亮了眼睛,看見鑽石般熠熠生輝。而它,仿佛已經在這裡等了你很久。它就是中醫。
一位外國友人說,外國人來到中國的理由有許多,或許是憧憬東方國度的悠久歷史,或許是想看看廣袤九州的秀麗河川,或許是喜愛中餐的滋味萬千……而我來到中國的目的和別人都不同。我來到中國,就是為了學習中醫,我想成為一名好中醫。現在西方國家越來越推崇中醫療法的綠色自然,尤其是它的預防效果。學習中醫很有用。
中醫,「它讓人學會照顧自己及其家人朋友,它讓人精神獨立,它讓人能夠終生學習,為人民服務並且老有所為,它讓人很中國。」《問中醫幾度秋涼》給我們傳達過這樣的闡釋。
遇見中醫是一種緣,而堅守這份緣,相伴到白頭卻實屬不易。時下,醫患關係的問題是突出的社會問題,醫者本仁術,然而醫院的功利化,導致了部分醫生失去了自我,成為了利益的俘虜,失去了醫者的本性。
加之,社會道德觀念的普遍下降,導致了患者感恩之心,是非之心的偏失,更讓醫患關係成為社會尖銳矛盾之一。
如何成為一名好中醫,好中醫該是怎樣的?我們曾經介紹過許多精誠大醫,如果你也曾有那麼一些些迷茫,我們繼續讓他們來告訴你。
【一】
他是百姓心中的好人,患者心中的好醫。
他說,「但願天下蒼生無病,寧願架上藥物生塵」。
他希望,大家都能學會養生,能真正做到「自己不受罪,家人不受累,節約醫藥費,造福全社會」。
他每天在醫館只看20人。很多人想不通,有錢為什麼不賺啊?他說:「我們看病只要精細,希望每個病人都能看好,我看病不僅要號脈開方,還要溝通了解,幫助病人改變健康觀念,生活習慣,打開心結,調節情志。這樣病才能好的快,病人才不花冤枉錢,不走彎彎路。」
他是「全國十佳好醫生」、西安「宏晟堂」中醫堂主,中醫博士李宏大夫。
搞好醫患關係,是每個從醫者的必修功課,能與患者形成默契統一體,是治好病人的一個重要方面。
有的醫生或許認為,你求我看病,必須得聽我的。殊不知患者找你看病,不是求你,而是信任你,把你當成最可信任的朋友,連生命都交給你了,還有比這更忠誠的朋友嗎?可是現實中許多醫生卻並不珍惜這樣的朋友,在他們眼裡,患者就是流水的過客。
李宏大夫則不然。誰有了困難,他會主動幫忙;誰遇到了煩惱、抑鬱、憂愁,都願意找他傾訴。他自籌資金在中醫館長期舉辦「養生大講堂」公益活動,且不流於社會上很多養生節目的虛浮和功利,從專業的角度,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真情切實傳遞給百姓。
他還經常自費下鄉扶貧幫困,把健康和溫暖送到邊遠山區貧苦百姓中間,義診施藥。「好人李宏」、「好醫生李大夫」的名聲不脛而走,吸引了來自北京、新疆、香港等全國各地患者不遠萬裡找他看病。
多年來,他的恩情幾乎播撒在社會上每個角落,不管相隔多遠,不管跨越多少阻礙,總有一波波患者不遠千裡萬裡,奔赴而來,只為向恩人道一聲感謝和珍重。李宏大夫贈與老百姓最珍貴的禮物——健康,而老百姓無以為報,但一顆永遠感恩的心卻最是無價。
【二】
「德不近佛者,不能成大醫;技不近仙者,不能成名醫。」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心裡有多少愛,成就就有多高」。
這是中醫師張劍文的兩個座右銘。多年來,張劍文每年都會至少抽出15天時間,自費到全國各地的貧困、邊緣地區義診。說起這份堅持,其中還有個這樣的故事。
據悉,那時張劍文沒有任何名氣,也找不到患者,於是就到寺廟門口義診。第一天看了4個人,第二天10多個人,到第四天看病的人就排起了長隊。那時他每天的生活費不超過5元,仍堅持義診不收任何費用。
而病人後來了解到他的情況後,不忍心看他餓肚子,主動拿錢給他,這些善心一直是張劍文念念不忘的大愛源泉。張劍文認為,自己成才的最大動力就是病魔纏身的病人痊癒後對他的好評。對年滿70歲的患者和家庭極度困難的年輕人不收診費的原則,他奉行至今。
世上沒有神仙,任何醫生都不可能包治百病,面對一個患者,我們能做到盡己所能就無愧於心。只是在盡己所能的時候,我們不能昧著良心摻雜進水分。
每一個大醫,在生命面前,總是條件反射地敬畏,而不是淡漠事不關己。除了施展所學為患者治病,還應鼓勵患者提振生存信心,患者自身才是真正的醫生。
對張劍文來說,每接診一例,他都要冥思苦想,翻閱古籍,勤於求證。在他眼中,中醫的過去是輝煌的,用方是特別嚴謹的,經方的有效性、持久性至今無出其右者。
張劍文還表示,關鍵時刻醫生要有擔當,醫生一慌,病人更覺沒有希望。而臨證需要醫生膽大心細,敢於試藥,一些藥物需反覆摸索,才能找到近乎臨界的用量。
另外,作為一個醫生必需醫術精湛,所謂名醫治病,庸醫殺人。而要獲得精湛醫術,除了自下苦功,勤於實踐,還必須虛懷若谷,向同行學習。據悉清初名醫葉天士,一生拜了十七個老師,不斷學習,並且勤於臨床實踐,自創衛氣營血辨證,成為溫病學派的一大宗師。
而隨著看的病越來越多,張劍文也深感到自己的中醫知識不夠用。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去最大化吮吸中醫的博大精深?張劍文惜時如金,拜何清湖教授為師,再次深入學習中醫的系統理論,他的臨證效果也進一步得到提升。
相遇中醫,是緣;矢志中醫情不移,是他。身而為人,行醫一生,但願拋卻名利、世俗的紛擾,心境淡泊,勇鬥病魔,初心不改到永恆,都是他。
做到"精研醫術,醫德高尚,虛懷求學,精勤不倦",你也能成為一名好中醫
【一】
「我放不下病人,不能讓他們失望。」
「很多病人專門來找你看病,你不去看門診怎麼行?」
這是他經常說的話。哪怕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都惦念著。
「我行醫60多年了,對這項工作很有感情,捨不得丟掉它。」
他是全國著名中醫骨傷專家,安徽省中醫骨傷創始人丁鍔。他的一生,是用中醫方法為患者服務的一生。哪怕病逝前兩天,還要加號給患者看病。「不給加號,患者那麼老遠來的,不忍心啊。」他總是說。
丁鍔一生救過很多人的命,救活了很多家庭。他屢次用中醫向開刀說「不」,有著說不完的神奇病案。「醫道高深德才備,妙手回春醫中仙」,患者這樣稱他。
一位患者左腿曾爛了一個很深的洞,惡臭難聞,前期住院治療花了3萬多元仍沒治好,醫院要求截肢。丁鍔開了3味中藥,經過一些處理,治療1個多月後,患者傷口竟然痊癒了,總費用僅為17元。
丁鍔對待患者總是一視同仁,對待窮苦病人,更顯惻隱之心,70年代,在他的老家舒城還流傳著「丁先生看病不要錢」的佳話。且他對待病人的關心不僅掛在嘴邊,行動上更是常常讓他的弟子自愧不如。
據他的弟子回憶,丁老的門診日誌上記錄了他每個患者的聯繫方式,診斷後隔一段時間他就會主動對病人進行電話回訪,問他們治療效果如何。最初這麼做還是在沒有手機只有BB機的年代,聯繫非常不便,但這些麻煩在丁老面前從來都不是事兒,一做便是幾十年。
他還時常告誡弟子:中醫實乃博大精深,我們一輩子都學不完。在有限的生命中,要學好中醫,首先要熱愛中醫、相信中醫;再者,學習經典是掌握中醫仁術的必由之路;其次,必須勤於臨證,才能逐步了解和掌握中醫辨證施治的精髓。最後,要善於領悟,勤寫讀書筆記和學習心得,在繼承中創新。
【二】
如果有人問你,醫生的職責是什麼?你會怎麼回答。
曾有人說,「人生下來後都是在去火葬場的路上排隊,而醫生的作用就是維護生命秩序,偶爾把人拉出來往後排一下。」
這樣的看法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可難免有些悲觀。人一生下來,的確是在向死亡奔赴,但隨著人為的不同,會有千千萬萬不同的風景。這一路上,人不是在向死亡排隊,而是在向最終的歸宿敬禮。
如同他所說,「我不同意『在去火葬場的路上排隊』的觀點,醫生的職責是儘可能不讓人插到病人的隊列,讓他健健康康、一步一步走就行了。」
那麼如何才能稱得上是好中醫、名中醫?」他說:「好中醫就是四個詞:精研醫術、醫德高尚、虛懷求學、精勤不倦。」
「一個好中醫首先要發自內心地熱愛自己的工作;其次有別人對你的一種認可,無論是為人處事還是看病的療效等;最後,好的中醫一定是好學不止,有教學成果來傳承。」
工作40多年,他在各種實體腫瘤治療方面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獨到見解,退休後依然研究中醫在臨床上的整體觀念,強調辨證施治,用無畏和不息去探索中醫的博大。
他是陝西中醫藥大學十大名醫王希勝教授。
王教授指出臨床治療不能見病不見人,應從人出發,以病人為本,照顧到病人的整體。為此他總結出一套自己的治療方法,即:在天人合一、人倫和諧、自然觀、整體觀指導下,求辨證論治、綜合調理的大同,存人與人之間因先天稟賦不同而造成的小異——中醫的精準醫學。
在日前舉辦的世中聯腫瘤外治法專委會澳洲學術交流中,王教授指出,腫瘤源於自然,患腫瘤是必然(在同一人體內既有發生腫瘤的種子,又有合適腫瘤生長的土壤),面對腫瘤應該坦然。帶瘤長期生存、無瘤完全康復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三】
師古而不泥古,勇於創新,大膽摸索,這是她對待醫學的態度。
堅持學習經典,至今還保留著閱讀《黃帝內經》等中醫典籍的習慣,這造就了她在面對疑難雜症時的從容不迫。
她對待病人細緻認真,熱忱可親。她的手機裡存滿了「老病人」的聯繫方式,打開通訊錄就仿佛打開了患者的「大病歷」。診治過的疑難雜症病人,重症患者的治療效果,她都了如指掌,牢記在心。
她說,醫生是一個神聖而偉大的職業,因為你面對的是人,生命只有一次,不允許有任何差池。「看到病人痛苦而無助的眼神,我覺得肩上的擔子很重,救治、幫助患者是義務,更是責任。」每每通過努力挽回一個生命,或使患者減輕病痛,她就覺得充實而感動。
她的醫術,她的醫德,為她贏得了自己,也贏得了別人的心。每逢她出診,總是病人蜂擁,下班延遲一兩小時是常事。
她是剛榮獲「山西省名中醫」榮譽稱號的馬華。
除了做好醫者仁心的本職,馬華還不遺餘力傳播中醫養生知識。2005年至今,她利用業餘時間,在廣播、電視等媒體上,在醫院、社區及相關單位,舉辦了100多場中醫健康科普講座。從第一次的三五十人聽講,到如今的幾百人座無虛席。她不僅是挽救病人的醫者,還是指導人類遵循自然的導師。
疾病是救不過來的,病人的產生永遠大過於一名醫生的「出世」。何況好的中醫又鳳毛麟角,又不斷消亡。要真正戰勝人類的疾病,必須團結人類本身,讓他們成為自己健康的主人,這離不開中醫文化的傳播。而中醫的傳播,需要星星之火,每一位醫者就是一枚火種,他們不僅能自己放射著耀眼光芒,同時也能點亮別人。
文源:醫館視界
========== END ==========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本號菜單中, 有完整的入門系列, 視頻系列. 歡迎大家學習.
學習古中醫, 傷寒論經方傳承
厚德載物!草木金石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