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近佛者,不能成大醫;技不近仙者,不能成名醫

2020-12-15 騰訊網

  一名中醫學生說,有一些東西即使相遇再晚,你接觸到它的時候,會如子彈擊中你。你的感覺是:以前經常接觸的東西怎麼竟沒有發現它的好?這時,你好像突然間被擦亮了眼睛,看見鑽石般熠熠生輝。而它,仿佛已經在這裡等了你很久。它就是中醫。

  一位外國友人說,外國人來到中國的理由有許多,或許是憧憬東方國度的悠久歷史,或許是想看看廣袤九州的秀麗河川,或許是喜愛中餐的滋味萬千……而我來到中國的目的和別人都不同。我來到中國,就是為了學習中醫,我想成為一名好中醫。現在西方國家越來越推崇中醫療法的綠色自然,尤其是它的預防效果。學習中醫很有用。

  中醫,「它讓人學會照顧自己及其家人朋友,它讓人精神獨立,它讓人能夠終生學習,為人民服務並且老有所為,它讓人很中國。」《問中醫幾度秋涼》給我們傳達過這樣的闡釋。

  遇見中醫是一種緣,而堅守這份緣,相伴到白頭卻實屬不易。時下,醫患關係的問題是突出的社會問題,醫者本仁術,然而醫院的功利化,導致了部分醫生失去了自我,成為了利益的俘虜,失去了醫者的本性。

  加之,社會道德觀念的普遍下降,導致了患者感恩之心,是非之心的偏失,更讓醫患關係成為社會尖銳矛盾之一。

  如何成為一名好中醫,好中醫該是怎樣的?我們曾經介紹過許多精誠大醫,如果你也曾有那麼一些些迷茫,我們繼續讓他們來告訴你。

  【一】

  他是百姓心中的好人,患者心中的好醫。

  他說,「但願天下蒼生無病,寧願架上藥物生塵」。

  他希望,大家都能學會養生,能真正做到「自己不受罪,家人不受累,節約醫藥費,造福全社會」。

  他每天在醫館只看20人。很多人想不通,有錢為什麼不賺啊?他說:「我們看病只要精細,希望每個病人都能看好,我看病不僅要號脈開方,還要溝通了解,幫助病人改變健康觀念,生活習慣,打開心結,調節情志。這樣病才能好的快,病人才不花冤枉錢,不走彎彎路。」

  他是「全國十佳好醫生」、西安「宏晟堂」中醫堂主,中醫博士李宏大夫。

  搞好醫患關係,是每個從醫者的必修功課,能與患者形成默契統一體,是治好病人的一個重要方面。

  有的醫生或許認為,你求我看病,必須得聽我的。殊不知患者找你看病,不是求你,而是信任你,把你當成最可信任的朋友,連生命都交給你了,還有比這更忠誠的朋友嗎?可是現實中許多醫生卻並不珍惜這樣的朋友,在他們眼裡,患者就是流水的過客。

  李宏大夫則不然。誰有了困難,他會主動幫忙;誰遇到了煩惱、抑鬱、憂愁,都願意找他傾訴。他自籌資金在中醫館長期舉辦「養生大講堂」公益活動,且不流於社會上很多養生節目的虛浮和功利,從專業的角度,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真情切實傳遞給百姓。

  他還經常自費下鄉扶貧幫困,把健康和溫暖送到邊遠山區貧苦百姓中間,義診施藥。「好人李宏」、「好醫生李大夫」的名聲不脛而走,吸引了來自北京、新疆、香港等全國各地患者不遠萬裡找他看病。

  多年來,他的恩情幾乎播撒在社會上每個角落,不管相隔多遠,不管跨越多少阻礙,總有一波波患者不遠千裡萬裡,奔赴而來,只為向恩人道一聲感謝和珍重。李宏大夫贈與老百姓最珍貴的禮物——健康,而老百姓無以為報,但一顆永遠感恩的心卻最是無價。

  【二】

  「德不近佛者,不能成大醫;技不近仙者,不能成名醫。」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心裡有多少愛,成就就有多高」。

  這是中醫師張劍文的兩個座右銘。多年來,張劍文每年都會至少抽出15天時間,自費到全國各地的貧困、邊緣地區義診。說起這份堅持,其中還有個這樣的故事。

  據悉,那時張劍文沒有任何名氣,也找不到患者,於是就到寺廟門口義診。第一天看了4個人,第二天10多個人,到第四天看病的人就排起了長隊。那時他每天的生活費不超過5元,仍堅持義診不收任何費用。

  而病人後來了解到他的情況後,不忍心看他餓肚子,主動拿錢給他,這些善心一直是張劍文念念不忘的大愛源泉。張劍文認為,自己成才的最大動力就是病魔纏身的病人痊癒後對他的好評。對年滿70歲的患者和家庭極度困難的年輕人不收診費的原則,他奉行至今。

  世上沒有神仙,任何醫生都不可能包治百病,面對一個患者,我們能做到盡己所能就無愧於心。只是在盡己所能的時候,我們不能昧著良心摻雜進水分。

  每一個大醫,在生命面前,總是條件反射地敬畏,而不是淡漠事不關己。除了施展所學為患者治病,還應鼓勵患者提振生存信心,患者自身才是真正的醫生。

  對張劍文來說,每接診一例,他都要冥思苦想,翻閱古籍,勤於求證。在他眼中,中醫的過去是輝煌的,用方是特別嚴謹的,經方的有效性、持久性至今無出其右者。

  張劍文還表示,關鍵時刻醫生要有擔當,醫生一慌,病人更覺沒有希望。而臨證需要醫生膽大心細,敢於試藥,一些藥物需反覆摸索,才能找到近乎臨界的用量。

  另外,作為一個醫生必需醫術精湛,所謂名醫治病,庸醫殺人。而要獲得精湛醫術,除了自下苦功,勤於實踐,還必須虛懷若谷,向同行學習。據悉清初名醫葉天士,一生拜了十七個老師,不斷學習,並且勤於臨床實踐,自創衛氣營血辨證,成為溫病學派的一大宗師。

  而隨著看的病越來越多,張劍文也深感到自己的中醫知識不夠用。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去最大化吮吸中醫的博大精深?張劍文惜時如金,拜何清湖教授為師,再次深入學習中醫的系統理論,他的臨證效果也進一步得到提升。

  相遇中醫,是緣;矢志中醫情不移,是他。身而為人,行醫一生,但願拋卻名利、世俗的紛擾,心境淡泊,勇鬥病魔,初心不改到永恆,都是他。

  做到"精研醫術,醫德高尚,虛懷求學,精勤不倦",你也能成為一名好中醫

  【一】

  「我放不下病人,不能讓他們失望。」

  「很多病人專門來找你看病,你不去看門診怎麼行?」

  這是他經常說的話。哪怕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都惦念著。

  「我行醫60多年了,對這項工作很有感情,捨不得丟掉它。」

  他是全國著名中醫骨傷專家,安徽省中醫骨傷創始人丁鍔。他的一生,是用中醫方法為患者服務的一生。哪怕病逝前兩天,還要加號給患者看病。「不給加號,患者那麼老遠來的,不忍心啊。」他總是說。

  丁鍔一生救過很多人的命,救活了很多家庭。他屢次用中醫向開刀說「不」,有著說不完的神奇病案。「醫道高深德才備,妙手回春醫中仙」,患者這樣稱他。

  一位患者左腿曾爛了一個很深的洞,惡臭難聞,前期住院治療花了3萬多元仍沒治好,醫院要求截肢。丁鍔開了3味中藥,經過一些處理,治療1個多月後,患者傷口竟然痊癒了,總費用僅為17元。

  丁鍔對待患者總是一視同仁,對待窮苦病人,更顯惻隱之心,70年代,在他的老家舒城還流傳著「丁先生看病不要錢」的佳話。且他對待病人的關心不僅掛在嘴邊,行動上更是常常讓他的弟子自愧不如。

  據他的弟子回憶,丁老的門診日誌上記錄了他每個患者的聯繫方式,診斷後隔一段時間他就會主動對病人進行電話回訪,問他們治療效果如何。最初這麼做還是在沒有手機只有BB機的年代,聯繫非常不便,但這些麻煩在丁老面前從來都不是事兒,一做便是幾十年。

  他還時常告誡弟子:中醫實乃博大精深,我們一輩子都學不完。在有限的生命中,要學好中醫,首先要熱愛中醫、相信中醫;再者,學習經典是掌握中醫仁術的必由之路;其次,必須勤於臨證,才能逐步了解和掌握中醫辨證施治的精髓。最後,要善於領悟,勤寫讀書筆記和學習心得,在繼承中創新。

  【二】

  如果有人問你,醫生的職責是什麼?你會怎麼回答。

  曾有人說,「人生下來後都是在去火葬場的路上排隊,而醫生的作用就是維護生命秩序,偶爾把人拉出來往後排一下。」

  這樣的看法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可難免有些悲觀。人一生下來,的確是在向死亡奔赴,但隨著人為的不同,會有千千萬萬不同的風景。這一路上,人不是在向死亡排隊,而是在向最終的歸宿敬禮。

  如同他所說,「我不同意『在去火葬場的路上排隊』的觀點,醫生的職責是儘可能不讓人插到病人的隊列,讓他健健康康、一步一步走就行了。」

  那麼如何才能稱得上是好中醫、名中醫?」他說:「好中醫就是四個詞:精研醫術、醫德高尚、虛懷求學、精勤不倦。」

  「一個好中醫首先要發自內心地熱愛自己的工作;其次有別人對你的一種認可,無論是為人處事還是看病的療效等;最後,好的中醫一定是好學不止,有教學成果來傳承。」

  工作40多年,他在各種實體腫瘤治療方面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獨到見解,退休後依然研究中醫在臨床上的整體觀念,強調辨證施治,用無畏和不息去探索中醫的博大。

  他是陝西中醫藥大學十大名醫王希勝教授。

  王教授指出臨床治療不能見病不見人,應從人出發,以病人為本,照顧到病人的整體。為此他總結出一套自己的治療方法,即:在天人合一、人倫和諧、自然觀、整體觀指導下,求辨證論治、綜合調理的大同,存人與人之間因先天稟賦不同而造成的小異——中醫的精準醫學。

  在日前舉辦的世中聯腫瘤外治法專委會澳洲學術交流中,王教授指出,腫瘤源於自然,患腫瘤是必然(在同一人體內既有發生腫瘤的種子,又有合適腫瘤生長的土壤),面對腫瘤應該坦然。帶瘤長期生存、無瘤完全康復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三】

  師古而不泥古,勇於創新,大膽摸索,這是她對待醫學的態度。

  堅持學習經典,至今還保留著閱讀《黃帝內經》等中醫典籍的習慣,這造就了她在面對疑難雜症時的從容不迫。

  她對待病人細緻認真,熱忱可親。她的手機裡存滿了「老病人」的聯繫方式,打開通訊錄就仿佛打開了患者的「大病歷」。診治過的疑難雜症病人,重症患者的治療效果,她都了如指掌,牢記在心。

  她說,醫生是一個神聖而偉大的職業,因為你面對的是人,生命只有一次,不允許有任何差池。「看到病人痛苦而無助的眼神,我覺得肩上的擔子很重,救治、幫助患者是義務,更是責任。」每每通過努力挽回一個生命,或使患者減輕病痛,她就覺得充實而感動。

  她的醫術,她的醫德,為她贏得了自己,也贏得了別人的心。每逢她出診,總是病人蜂擁,下班延遲一兩小時是常事。

  她是剛榮獲「山西省名中醫」榮譽稱號的馬華。

  除了做好醫者仁心的本職,馬華還不遺餘力傳播中醫養生知識。2005年至今,她利用業餘時間,在廣播、電視等媒體上,在醫院、社區及相關單位,舉辦了100多場中醫健康科普講座。從第一次的三五十人聽講,到如今的幾百人座無虛席。她不僅是挽救病人的醫者,還是指導人類遵循自然的導師。

  疾病是救不過來的,病人的產生永遠大過於一名醫生的「出世」。何況好的中醫又鳳毛麟角,又不斷消亡。要真正戰勝人類的疾病,必須團結人類本身,讓他們成為自己健康的主人,這離不開中醫文化的傳播。而中醫的傳播,需要星星之火,每一位醫者就是一枚火種,他們不僅能自己放射著耀眼光芒,同時也能點亮別人。

  文源:醫館視界

  ========== END ==========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本號菜單中, 有完整的入門系列, 視頻系列. 歡迎大家學習.

  學習古中醫, 傷寒論經方傳承

  厚德載物!草木金石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

相關焦點

  • 裘法祖: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的中國外科之父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夢裡婉歌)裘法祖: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的中國外科之父1914年12月6日,裘法祖出生於浙江杭州。1932年(18歲),裘法祖考入同濟大學醫學預科。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裘法祖用一生踐行了仁醫二字。(萬象歷史·人物傳記寫作營的第712篇作品,營員「夢裡婉歌」的第56篇作品)
  • 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
    給患者看病不僅僅要治病,更應該讓他感受到被關懷,為醫者首先要有慈悲心腸。唉!說起來,原先我也有做得不好的時候,如果還有機會,我會好好做。」  我感嘆:「僅有慈悲心腸怎麼行?現在這個職業環境,『醫鬧』見得還少啊?哪個醫院沒被鬧過,都被鬧怕了。醫生冷麵也有冷麵的苦衷啊。」  她不反駁:「人在被信任的時候散發出來的精神更無私。被信任和被監督,前者才更重要。」
  • 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這些故事告訴你佛醫到底能治什麼
    我佛慈悲   醫亦然   自古醫者仁心,醫學界泰鬥裘法祖說:「德不近佛者不可以為醫。」一個有醫德的醫生,要像佛菩薩那樣慈悲仁德。   而佛教徒把佛譽為大醫王,學佛修行和學醫治病,二者確實有頗多可比性。
  • 美寶集團攜手安徽衛視,以《蒼生大醫》展傳奇醫者
    美寶集團傾情贊助的古裝傳奇大劇《蒼生大醫》於7月19日登陸安徽衛視海豚第一劇場,優酷、騰訊、愛奇藝網絡同步播出。《蒼生大醫》由梁辛全執導,何晟銘、李依曉、朱曉漁等擔綱主演,講述了一代名醫華佗行醫於民間、博愛於百姓、守望於愛情,鬥志於權貴、遊走於刀尖的傳奇人生。
  • 林順潮:德近佛,才近仙,方可為醫
    林順潮:德近佛  香港知名眼科醫生林順潮,常對門下的學生說:「當病人被麻醉躺在手術臺上時,他已把自己交給你了。
  • 虞偉華:不能照搬照抄德日刑法理論
    由於存在上述缺陷,採用德日刑法理論分析詐騙罪的學者不能區分民事欺詐和詐騙。如張明楷教授就認為,民事欺詐和詐騙不是對立關係,而是特殊和一般的關係。陳興良教授指出:「在德日刑法教義學中,對於民事欺詐和詐騙罪並不嚴格區分,而是將我國學者所認為的民事欺詐都認定為詐騙罪。因此,德日刑法教義學中的詐騙罪的構成範圍要比我國更為寬泛,幾乎容納了所有的民事欺詐。
  • 有德無才難成事,有才無德辦壞事
    才者,末也。』這個『末』字,不是說才是沒有用的意思。而是說,一個人,自己的道德行為是根本,才能是由根本所發展產生的枝末。換言之,德行猶如樹根,才能猶如樹的枝葉,樹根不牢固,枝葉是不會茂盛的。」有德無才難成事
  • 大醫今承 至人無己 成無己中醫學堂實戰研修班拉開序幕
    愜意的天氣裡,成無己中醫學堂第一期實戰研修班在聊城開發區成頤堂中醫館二樓會議室開班。  成無己中醫學堂是一個全新的名字,卻有非凡的背景。  「大醫今承,至人無己」是研修班的宗旨。  即繼承「國醫亞聖」成無己的學術成就和大醫精神,修煉自我,成為道德高尚的中醫藥從業者。  對於未來,聊城市成無己研究會有一個清晰的規劃。
  • 惜醫者仁心 願蒼生無恙
    惜醫者仁心願蒼生無恙——全國醫務工作者歡度首個「中國醫師節」光明日報記者金振婭德不近佛者,才不近仙者,不可以為醫。醫者,總是懷著非凡的愛做著平凡的事情,陪伴人之生、老、病、死。
  • 【每日一課 知過改過】面對因緣要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成德法師(蔡禮旭老師)開示
    成德法師主講 2020/07/25 英國蘭彼得音頻學習:課程全文:         大家要知道,我們隨時都是要用理智,學佛就是用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我們這個時代,感情用事的例子太多了。比方,傳統文化好,很多家長就開始找傳統文化單位,就把孩子送進去了。
  • 李可自學成名醫,他推薦的中醫典籍你知道嗎
    李可一生也是坎坷不平,能成名醫純屬機緣巧合,他蹲過大獄,但不自暴自棄,在獄中也是通讀經典,而且又有天賦,所以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理論結合臨床實踐,走出了條不同於常人的路,用中醫能救急症重症危症,這不是草民胡說八道,這樣的報導網上滿天飛,至於有沒有這麼神,不敢十分確定,但絕非空穴來風。
  • 八極拳仇寶龍:練武可以不能打但不能瞎,雷雷馬保國讓武術成笑話
    練武之人,要有「德」和「道」,但是,現實中,也有缺德寡道的人,就像這兩年,活躍在各個娛樂媒體平臺的「傳武大師」們。中國的「四大國粹」中,數武術的門檻最低,易結伴,一不留神,就能成「大師」。仇寶龍說:這些年來,也有不少找我學內功神拳的,但我不爭氣,喝兩口就顯原型,所以「大師」也沒當成——倒是馬保國、雷雷這些人,把國粹給「發揚光大」了,成了自己人和很多外國人眼中的笑話。
  • 【每日一課,念佛求極樂】面對因緣要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成德法師(蔡禮旭老師)開示
    成德法師主講 2020/07/25 英國蘭彼得音頻學習:課程全文:         大家要知道,我們隨時都是要用理智,學佛就是用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我們這個時代,感情用事的例子太多了。比方,傳統文化好,很多家長就開始找傳統文化單位,就把孩子送進去了。
  • 「格言」能知足者,天不能貧。能無求者,天不能賤
    啟予國學《修身格言365》 320【格言】能知足者,天不能貧。能無求者,天不能賤。——《日錄裡言》【譯文】能知足常樂的人,上天不能讓他貧困;能淡泊名利的人,上天不能讓他地位卑微。【解讀】「能知足者,天不能貧。能無求者,天不能賤。」無求的人品德才會高,不會做出諂媚、巴結的行為出來。
  • 無德不成醫 品讀大醫精誠故事
    神農嘗百草醫者美德感天動地古人云:「無德不成醫。」醫者,行的是仁心仁術,仁心在前,仁術在後,這是衡量醫者的標尺。關於這一點,在中醫的源頭處就深有體現。天長日久,口口相傳,「杏林春暖」便成了稱讚醫生美德的專用詞。上醫治未病醫者理念淵圖遠算中華傳統醫學是以哲學理論思維為基石的醫學,追求陰陽平衡和五行平衡,對待自然、對待生命有著系統的世界觀,其諸多理念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友也者,友其德也-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論壇·溫故】       2016年6月16日,習近平主席在塞爾維亞媒體發表《永遠的朋友 真誠的夥伴》的署名文章,他深情回憶說:「中國古代思想家孟子說:『友也者,友其德也。』
  •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印光大師開示】佛光者,十法界凡、聖、生、佛,即心本具之智體也。此體靈明洞徹,湛寂常恆。不生不滅,無始無終。豎窮三際,而三際由之坐斷。橫遍十方,而十方以之消融。謂之為空,則萬德圓彰。謂之為有,則一塵不立。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在凡不減,在聖不增。雖則五眼莫能覷,四辯莫能宣。
  • 《蒼生大醫》之惠娘:適合過日子的人或許從來不會談愛
    電視劇《蒼生大醫》截圖神醫華佗,這一生都在以醫學打交道,不斷的嘗試又不斷的改進,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沉醉於此道中的人,可他的感情世界是否就會變得簡單而平淡呢?電視劇《蒼生大醫》截圖古時成親講究的是「門當戶對」可與華佗相愛的人明心卻是身份地位懸殊之人,她們也和那些青年時期的愛情一樣,浪漫又深情。
  • 郎德上寨的十二道攔門酒,不能用手扶的牛角杯
    郎德上寨,這是一個有百戶人家的苗族村寨,郎德上寨系苗語「能兌昂糾」的意譯,「能兌」即歐兌河下遊之意,村以河名,「昂糾」即上寨,郎德上寨因屬郎德地片上方,而得名。當地的習俗是,想要進入寨子裡,首先要飲完十二道攔路酒,才能進寨。苗族人民秉性豪爽,熱情好客,酒在他們的心目中是接待親朋好好友的佳品,也是對來訪貴賓古老的一種歡迎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