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觀察】天津明確限塑「三步走」,消費者有何反應?
2020年8月31日實施的《天津市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工作實施方案》明確,到2020年底,天津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塑料棉籤,禁止生產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建成區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建成區、景區景點的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上述塑料製品被禁用或限用已有一段時間,我市相關經營者和行業落實情況如何?消費者面對新一輪「限塑令」又有何反應?對此,記者進行了調查。
菜市場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2023年底前低於30%
眾所周知,農批市場、菜市場才是一次性塑膠袋消費的重要場所,也是最難管理和規範的。對此,市商務局流通處副處長王曉龍表示,該局積極推動農批市場、菜市場規範購物塑膠袋採購渠道,逐步建立市場統一購銷制度,從市場管理角度杜絕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的使用。同時積極組織市場推廣使用可降解塑膠袋或消費者自帶購物布袋、菜籃等。目標是到2023年底前,實現中心城區菜市場不可降解塑膠袋使用率低於30%,其他區農批市場、菜市場不可降解塑膠袋使用率低於50%,2025年底全市農批市場、菜市場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今年,該局還印發《標準化菜市場建設與管理規範》,其中明確了菜市場要遵守「環保購物管理」,「規範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禁止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等國家規定禁止生產和銷售的一次性塑料製品,鼓勵引導商戶和顧客使用可循環、易回收、可降解的購物袋。」
我市明確限塑「三步走」
去年8月31日,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聯合制定《天津市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工作實施方案》,並編制塑料汙染治理工作行動圖表,以2020年底、2022年底和2025年底為三個時間節點,明確了禁止、限制塑料製品生產、銷售和使用的任務目標。同時,對推廣應用替代產品和模式、規範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和處置、完善支撐保障體系、強化組織實施等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並按照職責分工逐項明確了責任部門。
《方案》提出,禁止生產和銷售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超薄塑膠袋、厚度小於0.01毫米的聚乙烯農用地膜、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禁止以醫療廢物為原料製造塑料製品。禁止廢塑料進口。到2020年底,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塑料棉籤,禁止生產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建成區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建成區、景區景點的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製品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得到推廣,塑料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在塑料汙染問題突出領域和電商、快遞、外賣等新興領域,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塑料減量和綠色供應鏈模式。到2025年,塑料製品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體系基本形成,替代產品開發應用水平進一步提升,塑料汙染得到有效控制。
為統籌推進全市塑料汙染治理工作,我市還建立了天津市塑料汙染治理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健全了統籌協調機制、銜接配合機制、宣傳執法機制、評估督查機制等。成員由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市場監管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商務局、天津海關、市文化和旅遊局、市郵政管理局、市農業農村委、市城市管理委、市交通運輸委、市水務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科技局、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各區人民政府和天津濱海國際機場、天津鐵路辦事處等部門單位組成。
觀 察1
超市塑膠袋「煥新」
價格較高用量下降
提到「限塑令」,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塑膠袋。而在各類塑料製品中,最早且在最多領域受到使用限制的也是塑膠袋。
記者走訪我市多家大型超市,發現原來使用的不可降解塑膠袋已全部停售,取而代之的是「生物降解塑料購物袋」。
在河西區大沽南路華潤萬家超市,收銀員表示,根據新的「限塑令」,普通塑膠袋已經停售,顧客如果沒有帶購物袋,可以選擇環保可降解塑料購物袋,但是價格比原來貴了一倍多。之前一個普通的中號塑料購物袋是0.3元,現在中號可降解塑料購物袋每個0.8元。這種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底部印有「可堆肥化降解」「生物降解塑料購物袋」等字樣。因為價格比較高,老年顧客一般都自己準備手提袋,目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銷量不高。
「好多年了,我出門買東西一直用布袋,環保又經濟。」正在結帳的顧客張女士告訴記者,現在不允許超市銷售普通塑膠袋,可降解購物袋價格又高,假以時日,慢慢人們就會形成習慣,自帶環保布袋,這樣節約資源又有利於環保,從長遠來看,這個措施挺好。
在河東區人人樂超市,記者看到結帳櫃檯已經停售普通塑料購物袋,取而代之的是可降解塑料購物袋,與0.2元、0.3元的不可降解塑膠袋對比,不同型號的可降解塑膠袋定價分別為0.8元、1元。現場,仍有相當比例的消費者購買購物袋,售貨員提醒顧客不要用力撕扯袋子,「別看這袋子比原來貴,但是沒有原來的袋子結實,因為這是可降解材料的,容易爛,提的時候要小心。」
一位剛結完帳的顧客趙先生說:「出門時忘記帶環保布袋了,以前超市一個塑膠袋也就兩三毛錢,現在換成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價格一下子提高不少,如果每次來超市都買袋子,確實浪費,有了這次經驗,下次出門購物一定記著帶購物袋,還得提醒家人也要帶。」顧客楊女士則從背包裡拿出一個可摺疊的布制購物袋,結完帳將所有商品放進自備購物袋中,「我習慣了,每天在包裡備一個摺疊購物袋,也不佔地方,以備不時之需,環保還省錢。」
在和平區電臺道上的羅森便利店,記者看到收銀臺前電腦上方貼有2張A4紙,上面寫有「本店不主動提供塑料用品以及本店的塑膠袋為可降解塑料購物袋」的字樣。和平區便利蜂超市目前已經不再提供任何塑膠袋,消費者需自備。之前,便利蜂方面表示,這是經過調研以及與顧客溝通後作出的決定,許多門店開展試點,大多數顧客能理解,而且隨著全社會環保意識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經營業態加入禁用塑膠袋行列是大勢所趨。
觀 察2
外賣領域打包仍用塑膠袋 是否合規難辨
《天津市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工作實施方案》第一階段,即2020年底目標要求最多的就是餐飲行業,除了不可降解塑膠袋,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也在被禁用範圍。
目前,星巴克、麥當勞、肯德基等連鎖品牌通過調整杯蓋、提供一次性紙吸管等措施替代原有吸管,海底撈等中餐企業已經改為紙吸管。外賣打包等也大部分使用紙袋。部分快消奶茶店、飲品店,目前提供可降解塑料吸管和紙吸管兩種,供消費者選擇,給消費者一個適應過程。在北辰區信譽樓百貨一樓的奶茶店,使用的吸管全部為紙質吸管。外賣平臺上,一些餐飲門店增加了「不使用塑料吸管」和「用紙吸管替代塑料吸管」選項,倡導減塑。
不過在外賣領域,對于禁用不可降解塑膠袋的情況,則比較混亂。外賣外包裝的塑膠袋不是沒有任何標識,就是只有商家LOGO,消費者僅憑肉眼根本無法判斷塑膠袋究竟是可降解還是不可降解塑膠袋。1月4日,記者在餓了麼平臺從麥卡瓏現烤比薩店購買了一個比薩,到貨後發現紙盒子和保溫袋外面有一個很大的塑膠袋,上面有「PE-HD 02」字樣,這是高密度聚乙烯塑料和材質代號。一般來說,不可降解塑膠袋大多數主要材質是聚乙烯,可降解塑料購物袋的主要原料則有PBAT(聚對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LA(聚乳酸)等。也就是說,這種塑膠袋屬於不可降解塑膠袋,已在去年底禁用。1月5日,記者通過美團外賣平臺點了南開區白堤路上一家飯館的飯菜,送來時用白色塑膠袋包裝,包裝袋無任何標識,無法判斷究竟是不是可降解塑膠袋。
一些外賣商家坦言,在新「限塑令」發布前,已購入大量不可降解塑膠袋,不用太可惜。一商家告訴記者:「賣西餐簡餐的商家沒有太多湯湯水水,還勉強可以換成紙袋包裝。像我們做中餐的,紙袋包裝幾乎不可能實現,如果是可降解的塑膠袋成本又高,很矛盾。」
情況比較好的是外賣平臺送藥服務,基本都是由平臺提供的統一紙袋進行包裝。
觀 察3
老年人愛用環保袋
年輕一族較難適應
超市換成可降解塑膠袋後,一個塑膠袋的價格最高達到一元一個,消費者的反應如何?記者採訪中發現,老年人即便在超市還提供不可降解塑膠袋時,也很少會去選擇和購買,他們習慣了帶布制的環保購物袋,就算是兩三毛錢的塑膠袋,也不願意花這份冤枉錢。「家裡有很多布做的環保購物袋,都是街道和居委會搞宣傳發的,很方便,也耐用,我們去超市都自己帶袋子,誰花錢買塑膠袋啊,那不是浪費嗎?」市民辛大娘說。在超市採訪時,記者發現90%以上的老年人都會自帶環保袋,極少的人會購買塑膠袋。
但在年輕人中,六成以上都會購買塑膠袋,「我沒計劃來超市,下班臨時起意,想買點東西就來了,東西多拿不了,只能買塑膠袋,一塊錢一個也不算什麼。」市民黃小姐說,其實平時她也沒有在包裡預備環保袋的習慣,平時去超市都是直接買塑膠袋。
另外,還有消費者反映,紙質吸管不好用,尤其是冬天喝熱飲時,泡幾分鐘末端就「化」了。一位奶茶店經營者告訴記者,紙質吸管成本比塑料吸管高,但是可降解的塑料吸管價格比紙質吸管還貴,所以新「禁塑令」實施後,還是用紙質吸管划算。
專 家
共同促進不可降解塑膠袋退出舞臺
天津科技大學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劉忠介紹,人們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塑膠袋,但塑膠袋在為消費者提供便利的同時,因過量使用及回收處理不到位等,也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特別是超薄塑膠袋容易破損,大多被隨意丟棄,很難被環境分解,造成大量白色汙染,給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影響非常大。現在塑料汙染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危害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它們對覓食的海洋動物構成極大的威脅,這些海洋動物包括鳥類、海龜、魚類、海洋哺乳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塑料顆粒越小,對海洋生物的危害越大。與大塊塑料相比,微塑料更容易進入海洋生物體內,甚至連體型微小的浮遊生物也難逃劫難。
因此,早在2008年,我國就推出了「限塑令」,將塑膠袋提供從無償變為有償,十多年來,「限塑令」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人們逐漸開始使用紙袋、布袋等替代塑膠袋,減少塑膠袋的使用。2020年,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規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這在我國的塑料製品治理進程中是關鍵性的一步。這意味著,不可降解塑膠袋將退出歷史舞臺,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白色汙染,降低對環境的影響。
現在,可降解塑膠袋技術很成熟,早在上世紀80年代,可降解地膜就研製成功。目前的技術主要是在塑膠袋中加入一些容易降解的成分,如澱粉、變性澱粉或其他纖維素、光敏劑、生物降解劑等,塑膠袋製品的穩定性降低,在自然環境中容易降解。大多數可降解塑料在一般環境中暴露3至6個月後開始變薄、減重、強度降低和碎裂。可生物降解的垃圾,不僅可以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還可以作為有機肥料改良土壤。可降解塑膠袋現廣泛應用於超市購物袋、連續卷保鮮袋、垃圾袋、塑料薄膜等領域。
可降解塑膠袋的製造成本比普通塑膠袋要高一倍,原來三四毛錢的塑膠袋,現在要0.8元、甚至1元錢,「多數消費者的承受能力沒有太大問題,而且稍高的價格也可以促使消費者提前準備布袋或者環保袋,從而既節約了資源,還有利於環保。」劉忠教授說。
2020年8月31日實施的《天津市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工作實施方案》明確,到2020年底,天津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塑料棉籤,禁止生產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建成區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建成區、景區景點的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上述塑料製品被禁用或限用已有一段時間,我市相關經營者和行業落實情況如何?消費者面對新一輪「限塑令」又有何反應?對此,記者進行了調查。
菜市場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2023年底前低於30%
眾所周知,農批市場、菜市場才是一次性塑膠袋消費的重要場所,也是最難管理和規範的。對此,市商務局流通處副處長王曉龍表示,該局積極推動農批市場、菜市場規範購物塑膠袋採購渠道,逐步建立市場統一購銷制度,從市場管理角度杜絕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的使用。同時積極組織市場推廣使用可降解塑膠袋或消費者自帶購物布袋、菜籃等。目標是到2023年底前,實現中心城區菜市場不可降解塑膠袋使用率低於30%,其他區農批市場、菜市場不可降解塑膠袋使用率低於50%,2025年底全市農批市場、菜市場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今年,該局還印發《標準化菜市場建設與管理規範》,其中明確了菜市場要遵守「環保購物管理」,「規範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禁止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等國家規定禁止生產和銷售的一次性塑料製品,鼓勵引導商戶和顧客使用可循環、易回收、可降解的購物袋。」
我市明確限塑「三步走」
去年8月31日,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聯合制定《天津市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工作實施方案》,並編制塑料汙染治理工作行動圖表,以2020年底、2022年底和2025年底為三個時間節點,明確了禁止、限制塑料製品生產、銷售和使用的任務目標。同時,對推廣應用替代產品和模式、規範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和處置、完善支撐保障體系、強化組織實施等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並按照職責分工逐項明確了責任部門。
《方案》提出,禁止生產和銷售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超薄塑膠袋、厚度小於0.01毫米的聚乙烯農用地膜、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禁止以醫療廢物為原料製造塑料製品。禁止廢塑料進口。到2020年底,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塑料棉籤,禁止生產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建成區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建成區、景區景點的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製品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得到推廣,塑料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在塑料汙染問題突出領域和電商、快遞、外賣等新興領域,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塑料減量和綠色供應鏈模式。到2025年,塑料製品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體系基本形成,替代產品開發應用水平進一步提升,塑料汙染得到有效控制。
為統籌推進全市塑料汙染治理工作,我市還建立了天津市塑料汙染治理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健全了統籌協調機制、銜接配合機制、宣傳執法機制、評估督查機制等。成員由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市場監管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商務局、天津海關、市文化和旅遊局、市郵政管理局、市農業農村委、市城市管理委、市交通運輸委、市水務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科技局、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各區人民政府和天津濱海國際機場、天津鐵路辦事處等部門單位組成。
觀 察1
超市塑膠袋「煥新」
價格較高用量下降
提到「限塑令」,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塑膠袋。而在各類塑料製品中,最早且在最多領域受到使用限制的也是塑膠袋。
記者走訪我市多家大型超市,發現原來使用的不可降解塑膠袋已全部停售,取而代之的是「生物降解塑料購物袋」。
在河西區大沽南路華潤萬家超市,收銀員表示,根據新的「限塑令」,普通塑膠袋已經停售,顧客如果沒有帶購物袋,可以選擇環保可降解塑料購物袋,但是價格比原來貴了一倍多。之前一個普通的中號塑料購物袋是0.3元,現在中號可降解塑料購物袋每個0.8元。這種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底部印有「可堆肥化降解」「生物降解塑料購物袋」等字樣。因為價格比較高,老年顧客一般都自己準備手提袋,目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銷量不高。
「好多年了,我出門買東西一直用布袋,環保又經濟。」正在結帳的顧客張女士告訴記者,現在不允許超市銷售普通塑膠袋,可降解購物袋價格又高,假以時日,慢慢人們就會形成習慣,自帶環保布袋,這樣節約資源又有利於環保,從長遠來看,這個措施挺好。
在河東區人人樂超市,記者看到結帳櫃檯已經停售普通塑料購物袋,取而代之的是可降解塑料購物袋,與0.2元、0.3元的不可降解塑膠袋對比,不同型號的可降解塑膠袋定價分別為0.8元、1元。現場,仍有相當比例的消費者購買購物袋,售貨員提醒顧客不要用力撕扯袋子,「別看這袋子比原來貴,但是沒有原來的袋子結實,因為這是可降解材料的,容易爛,提的時候要小心。」
一位剛結完帳的顧客趙先生說:「出門時忘記帶環保布袋了,以前超市一個塑膠袋也就兩三毛錢,現在換成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價格一下子提高不少,如果每次來超市都買袋子,確實浪費,有了這次經驗,下次出門購物一定記著帶購物袋,還得提醒家人也要帶。」顧客楊女士則從背包裡拿出一個可摺疊的布制購物袋,結完帳將所有商品放進自備購物袋中,「我習慣了,每天在包裡備一個摺疊購物袋,也不佔地方,以備不時之需,環保還省錢。」
在和平區電臺道上的羅森便利店,記者看到收銀臺前電腦上方貼有2張A4紙,上面寫有「本店不主動提供塑料用品以及本店的塑膠袋為可降解塑料購物袋」的字樣。和平區便利蜂超市目前已經不再提供任何塑膠袋,消費者需自備。之前,便利蜂方面表示,這是經過調研以及與顧客溝通後作出的決定,許多門店開展試點,大多數顧客能理解,而且隨著全社會環保意識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經營業態加入禁用塑膠袋行列是大勢所趨。
觀 察2
外賣領域打包仍用塑膠袋 是否合規難辨
《天津市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工作實施方案》第一階段,即2020年底目標要求最多的就是餐飲行業,除了不可降解塑膠袋,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也在被禁用範圍。
目前,星巴克、麥當勞、肯德基等連鎖品牌通過調整杯蓋、提供一次性紙吸管等措施替代原有吸管,海底撈等中餐企業已經改為紙吸管。外賣打包等也大部分使用紙袋。部分快消奶茶店、飲品店,目前提供可降解塑料吸管和紙吸管兩種,供消費者選擇,給消費者一個適應過程。在北辰區信譽樓百貨一樓的奶茶店,使用的吸管全部為紙質吸管。外賣平臺上,一些餐飲門店增加了「不使用塑料吸管」和「用紙吸管替代塑料吸管」選項,倡導減塑。
不過在外賣領域,對于禁用不可降解塑膠袋的情況,則比較混亂。外賣外包裝的塑膠袋不是沒有任何標識,就是只有商家LOGO,消費者僅憑肉眼根本無法判斷塑膠袋究竟是可降解還是不可降解塑膠袋。1月4日,記者在餓了麼平臺從麥卡瓏現烤比薩店購買了一個比薩,到貨後發現紙盒子和保溫袋外面有一個很大的塑膠袋,上面有「PE-HD 02」字樣,這是高密度聚乙烯塑料和材質代號。一般來說,不可降解塑膠袋大多數主要材質是聚乙烯,可降解塑料購物袋的主要原料則有PBAT(聚對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LA(聚乳酸)等。也就是說,這種塑膠袋屬於不可降解塑膠袋,已在去年底禁用。1月5日,記者通過美團外賣平臺點了南開區白堤路上一家飯館的飯菜,送來時用白色塑膠袋包裝,包裝袋無任何標識,無法判斷究竟是不是可降解塑膠袋。
一些外賣商家坦言,在新「限塑令」發布前,已購入大量不可降解塑膠袋,不用太可惜。一商家告訴記者:「賣西餐簡餐的商家沒有太多湯湯水水,還勉強可以換成紙袋包裝。像我們做中餐的,紙袋包裝幾乎不可能實現,如果是可降解的塑膠袋成本又高,很矛盾。」
情況比較好的是外賣平臺送藥服務,基本都是由平臺提供的統一紙袋進行包裝。
觀 察3
老年人愛用環保袋
年輕一族較難適應
超市換成可降解塑膠袋後,一個塑膠袋的價格最高達到一元一個,消費者的反應如何?記者採訪中發現,老年人即便在超市還提供不可降解塑膠袋時,也很少會去選擇和購買,他們習慣了帶布制的環保購物袋,就算是兩三毛錢的塑膠袋,也不願意花這份冤枉錢。「家裡有很多布做的環保購物袋,都是街道和居委會搞宣傳發的,很方便,也耐用,我們去超市都自己帶袋子,誰花錢買塑膠袋啊,那不是浪費嗎?」市民辛大娘說。在超市採訪時,記者發現90%以上的老年人都會自帶環保袋,極少的人會購買塑膠袋。
但在年輕人中,六成以上都會購買塑膠袋,「我沒計劃來超市,下班臨時起意,想買點東西就來了,東西多拿不了,只能買塑膠袋,一塊錢一個也不算什麼。」市民黃小姐說,其實平時她也沒有在包裡預備環保袋的習慣,平時去超市都是直接買塑膠袋。
另外,還有消費者反映,紙質吸管不好用,尤其是冬天喝熱飲時,泡幾分鐘末端就「化」了。一位奶茶店經營者告訴記者,紙質吸管成本比塑料吸管高,但是可降解的塑料吸管價格比紙質吸管還貴,所以新「禁塑令」實施後,還是用紙質吸管划算。
專 家
共同促進不可降解塑膠袋退出舞臺
天津科技大學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劉忠介紹,人們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塑膠袋,但塑膠袋在為消費者提供便利的同時,因過量使用及回收處理不到位等,也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特別是超薄塑膠袋容易破損,大多被隨意丟棄,很難被環境分解,造成大量白色汙染,給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影響非常大。現在塑料汙染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危害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它們對覓食的海洋動物構成極大的威脅,這些海洋動物包括鳥類、海龜、魚類、海洋哺乳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塑料顆粒越小,對海洋生物的危害越大。與大塊塑料相比,微塑料更容易進入海洋生物體內,甚至連體型微小的浮遊生物也難逃劫難。
因此,早在2008年,我國就推出了「限塑令」,將塑膠袋提供從無償變為有償,十多年來,「限塑令」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人們逐漸開始使用紙袋、布袋等替代塑膠袋,減少塑膠袋的使用。2020年,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規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這在我國的塑料製品治理進程中是關鍵性的一步。這意味著,不可降解塑膠袋將退出歷史舞臺,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白色汙染,降低對環境的影響。
現在,可降解塑膠袋技術很成熟,早在上世紀80年代,可降解地膜就研製成功。目前的技術主要是在塑膠袋中加入一些容易降解的成分,如澱粉、變性澱粉或其他纖維素、光敏劑、生物降解劑等,塑膠袋製品的穩定性降低,在自然環境中容易降解。大多數可降解塑料在一般環境中暴露3至6個月後開始變薄、減重、強度降低和碎裂。可生物降解的垃圾,不僅可以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還可以作為有機肥料改良土壤。可降解塑膠袋現廣泛應用於超市購物袋、連續卷保鮮袋、垃圾袋、塑料薄膜等領域。
可降解塑膠袋的製造成本比普通塑膠袋要高一倍,原來三四毛錢的塑膠袋,現在要0.8元、甚至1元錢,「多數消費者的承受能力沒有太大問題,而且稍高的價格也可以促使消費者提前準備布袋或者環保袋,從而既節約了資源,還有利於環保。」劉忠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