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明確限塑「三步走」,消費者有何反應?

2021-01-20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來源標題:【觀察】天津明確限塑「三步走」,消費者有何反應?

2020年8月31日實施的《天津市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工作實施方案》明確,到2020年底,天津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塑料棉籤,禁止生產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建成區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建成區、景區景點的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上述塑料製品被禁用或限用已有一段時間,我市相關經營者和行業落實情況如何?消費者面對新一輪「限塑令」又有何反應?對此,記者進行了調查。

菜市場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2023年底前低於30%

眾所周知,農批市場、菜市場才是一次性塑膠袋消費的重要場所,也是最難管理和規範的。對此,市商務局流通處副處長王曉龍表示,該局積極推動農批市場、菜市場規範購物塑膠袋採購渠道,逐步建立市場統一購銷制度,從市場管理角度杜絕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的使用。同時積極組織市場推廣使用可降解塑膠袋或消費者自帶購物布袋、菜籃等。目標是到2023年底前,實現中心城區菜市場不可降解塑膠袋使用率低於30%,其他區農批市場、菜市場不可降解塑膠袋使用率低於50%,2025年底全市農批市場、菜市場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今年,該局還印發《標準化菜市場建設與管理規範》,其中明確了菜市場要遵守「環保購物管理」,「規範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禁止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等國家規定禁止生產和銷售的一次性塑料製品,鼓勵引導商戶和顧客使用可循環、易回收、可降解的購物袋。」

我市明確限塑「三步走」

去年8月31日,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聯合制定《天津市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工作實施方案》,並編制塑料汙染治理工作行動圖表,以2020年底、2022年底和2025年底為三個時間節點,明確了禁止、限制塑料製品生產、銷售和使用的任務目標。同時,對推廣應用替代產品和模式、規範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和處置、完善支撐保障體系、強化組織實施等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並按照職責分工逐項明確了責任部門。

《方案》提出,禁止生產和銷售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超薄塑膠袋、厚度小於0.01毫米的聚乙烯農用地膜、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禁止以醫療廢物為原料製造塑料製品。禁止廢塑料進口。到2020年底,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塑料棉籤,禁止生產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建成區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建成區、景區景點的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製品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得到推廣,塑料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在塑料汙染問題突出領域和電商、快遞、外賣等新興領域,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塑料減量和綠色供應鏈模式。到2025年,塑料製品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體系基本形成,替代產品開發應用水平進一步提升,塑料汙染得到有效控制。

為統籌推進全市塑料汙染治理工作,我市還建立了天津市塑料汙染治理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健全了統籌協調機制、銜接配合機制、宣傳執法機制、評估督查機制等。成員由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市場監管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商務局、天津海關、市文化和旅遊局、市郵政管理局、市農業農村委、市城市管理委、市交通運輸委、市水務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科技局、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各區人民政府和天津濱海國際機場、天津鐵路辦事處等部門單位組成。

觀 察1

超市塑膠袋「煥新」

價格較高用量下降

提到「限塑令」,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塑膠袋。而在各類塑料製品中,最早且在最多領域受到使用限制的也是塑膠袋。

記者走訪我市多家大型超市,發現原來使用的不可降解塑膠袋已全部停售,取而代之的是「生物降解塑料購物袋」。

在河西區大沽南路華潤萬家超市,收銀員表示,根據新的「限塑令」,普通塑膠袋已經停售,顧客如果沒有帶購物袋,可以選擇環保可降解塑料購物袋,但是價格比原來貴了一倍多。之前一個普通的中號塑料購物袋是0.3元,現在中號可降解塑料購物袋每個0.8元。這種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底部印有「可堆肥化降解」「生物降解塑料購物袋」等字樣。因為價格比較高,老年顧客一般都自己準備手提袋,目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銷量不高。

「好多年了,我出門買東西一直用布袋,環保又經濟。」正在結帳的顧客張女士告訴記者,現在不允許超市銷售普通塑膠袋,可降解購物袋價格又高,假以時日,慢慢人們就會形成習慣,自帶環保布袋,這樣節約資源又有利於環保,從長遠來看,這個措施挺好。

在河東區人人樂超市,記者看到結帳櫃檯已經停售普通塑料購物袋,取而代之的是可降解塑料購物袋,與0.2元、0.3元的不可降解塑膠袋對比,不同型號的可降解塑膠袋定價分別為0.8元、1元。現場,仍有相當比例的消費者購買購物袋,售貨員提醒顧客不要用力撕扯袋子,「別看這袋子比原來貴,但是沒有原來的袋子結實,因為這是可降解材料的,容易爛,提的時候要小心。」

一位剛結完帳的顧客趙先生說:「出門時忘記帶環保布袋了,以前超市一個塑膠袋也就兩三毛錢,現在換成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價格一下子提高不少,如果每次來超市都買袋子,確實浪費,有了這次經驗,下次出門購物一定記著帶購物袋,還得提醒家人也要帶。」顧客楊女士則從背包裡拿出一個可摺疊的布制購物袋,結完帳將所有商品放進自備購物袋中,「我習慣了,每天在包裡備一個摺疊購物袋,也不佔地方,以備不時之需,環保還省錢。」

在和平區電臺道上的羅森便利店,記者看到收銀臺前電腦上方貼有2張A4紙,上面寫有「本店不主動提供塑料用品以及本店的塑膠袋為可降解塑料購物袋」的字樣。和平區便利蜂超市目前已經不再提供任何塑膠袋,消費者需自備。之前,便利蜂方面表示,這是經過調研以及與顧客溝通後作出的決定,許多門店開展試點,大多數顧客能理解,而且隨著全社會環保意識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經營業態加入禁用塑膠袋行列是大勢所趨。

觀 察2

外賣領域打包仍用塑膠袋 是否合規難辨

《天津市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工作實施方案》第一階段,即2020年底目標要求最多的就是餐飲行業,除了不可降解塑膠袋,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也在被禁用範圍。

目前,星巴克、麥當勞、肯德基等連鎖品牌通過調整杯蓋、提供一次性紙吸管等措施替代原有吸管,海底撈等中餐企業已經改為紙吸管。外賣打包等也大部分使用紙袋。部分快消奶茶店、飲品店,目前提供可降解塑料吸管和紙吸管兩種,供消費者選擇,給消費者一個適應過程。在北辰區信譽樓百貨一樓的奶茶店,使用的吸管全部為紙質吸管。外賣平臺上,一些餐飲門店增加了「不使用塑料吸管」和「用紙吸管替代塑料吸管」選項,倡導減塑。

不過在外賣領域,對于禁用不可降解塑膠袋的情況,則比較混亂。外賣外包裝的塑膠袋不是沒有任何標識,就是只有商家LOGO,消費者僅憑肉眼根本無法判斷塑膠袋究竟是可降解還是不可降解塑膠袋。1月4日,記者在餓了麼平臺從麥卡瓏現烤比薩店購買了一個比薩,到貨後發現紙盒子和保溫袋外面有一個很大的塑膠袋,上面有「PE-HD 02」字樣,這是高密度聚乙烯塑料和材質代號。一般來說,不可降解塑膠袋大多數主要材質是聚乙烯,可降解塑料購物袋的主要原料則有PBAT(聚對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LA(聚乳酸)等。也就是說,這種塑膠袋屬於不可降解塑膠袋,已在去年底禁用。1月5日,記者通過美團外賣平臺點了南開區白堤路上一家飯館的飯菜,送來時用白色塑膠袋包裝,包裝袋無任何標識,無法判斷究竟是不是可降解塑膠袋。

一些外賣商家坦言,在新「限塑令」發布前,已購入大量不可降解塑膠袋,不用太可惜。一商家告訴記者:「賣西餐簡餐的商家沒有太多湯湯水水,還勉強可以換成紙袋包裝。像我們做中餐的,紙袋包裝幾乎不可能實現,如果是可降解的塑膠袋成本又高,很矛盾。」

情況比較好的是外賣平臺送藥服務,基本都是由平臺提供的統一紙袋進行包裝。

觀 察3

老年人愛用環保袋

年輕一族較難適應

超市換成可降解塑膠袋後,一個塑膠袋的價格最高達到一元一個,消費者的反應如何?記者採訪中發現,老年人即便在超市還提供不可降解塑膠袋時,也很少會去選擇和購買,他們習慣了帶布制的環保購物袋,就算是兩三毛錢的塑膠袋,也不願意花這份冤枉錢。「家裡有很多布做的環保購物袋,都是街道和居委會搞宣傳發的,很方便,也耐用,我們去超市都自己帶袋子,誰花錢買塑膠袋啊,那不是浪費嗎?」市民辛大娘說。在超市採訪時,記者發現90%以上的老年人都會自帶環保袋,極少的人會購買塑膠袋。

但在年輕人中,六成以上都會購買塑膠袋,「我沒計劃來超市,下班臨時起意,想買點東西就來了,東西多拿不了,只能買塑膠袋,一塊錢一個也不算什麼。」市民黃小姐說,其實平時她也沒有在包裡預備環保袋的習慣,平時去超市都是直接買塑膠袋。

另外,還有消費者反映,紙質吸管不好用,尤其是冬天喝熱飲時,泡幾分鐘末端就「化」了。一位奶茶店經營者告訴記者,紙質吸管成本比塑料吸管高,但是可降解的塑料吸管價格比紙質吸管還貴,所以新「禁塑令」實施後,還是用紙質吸管划算。

專 家

共同促進不可降解塑膠袋退出舞臺

天津科技大學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劉忠介紹,人們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塑膠袋,但塑膠袋在為消費者提供便利的同時,因過量使用及回收處理不到位等,也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特別是超薄塑膠袋容易破損,大多被隨意丟棄,很難被環境分解,造成大量白色汙染,給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影響非常大。現在塑料汙染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危害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它們對覓食的海洋動物構成極大的威脅,這些海洋動物包括鳥類、海龜、魚類、海洋哺乳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塑料顆粒越小,對海洋生物的危害越大。與大塊塑料相比,微塑料更容易進入海洋生物體內,甚至連體型微小的浮遊生物也難逃劫難。

因此,早在2008年,我國就推出了「限塑令」,將塑膠袋提供從無償變為有償,十多年來,「限塑令」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人們逐漸開始使用紙袋、布袋等替代塑膠袋,減少塑膠袋的使用。2020年,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規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這在我國的塑料製品治理進程中是關鍵性的一步。這意味著,不可降解塑膠袋將退出歷史舞臺,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白色汙染,降低對環境的影響。

現在,可降解塑膠袋技術很成熟,早在上世紀80年代,可降解地膜就研製成功。目前的技術主要是在塑膠袋中加入一些容易降解的成分,如澱粉、變性澱粉或其他纖維素、光敏劑、生物降解劑等,塑膠袋製品的穩定性降低,在自然環境中容易降解。大多數可降解塑料在一般環境中暴露3至6個月後開始變薄、減重、強度降低和碎裂。可生物降解的垃圾,不僅可以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還可以作為有機肥料改良土壤。可降解塑膠袋現廣泛應用於超市購物袋、連續卷保鮮袋、垃圾袋、塑料薄膜等領域。

可降解塑膠袋的製造成本比普通塑膠袋要高一倍,原來三四毛錢的塑膠袋,現在要0.8元、甚至1元錢,「多數消費者的承受能力沒有太大問題,而且稍高的價格也可以促使消費者提前準備布袋或者環保袋,從而既節約了資源,還有利於環保。」劉忠教授說。

2020年8月31日實施的《天津市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工作實施方案》明確,到2020年底,天津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塑料棉籤,禁止生產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建成區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建成區、景區景點的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上述塑料製品被禁用或限用已有一段時間,我市相關經營者和行業落實情況如何?消費者面對新一輪「限塑令」又有何反應?對此,記者進行了調查。

菜市場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2023年底前低於30%

眾所周知,農批市場、菜市場才是一次性塑膠袋消費的重要場所,也是最難管理和規範的。對此,市商務局流通處副處長王曉龍表示,該局積極推動農批市場、菜市場規範購物塑膠袋採購渠道,逐步建立市場統一購銷制度,從市場管理角度杜絕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的使用。同時積極組織市場推廣使用可降解塑膠袋或消費者自帶購物布袋、菜籃等。目標是到2023年底前,實現中心城區菜市場不可降解塑膠袋使用率低於30%,其他區農批市場、菜市場不可降解塑膠袋使用率低於50%,2025年底全市農批市場、菜市場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今年,該局還印發《標準化菜市場建設與管理規範》,其中明確了菜市場要遵守「環保購物管理」,「規範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禁止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等國家規定禁止生產和銷售的一次性塑料製品,鼓勵引導商戶和顧客使用可循環、易回收、可降解的購物袋。」

我市明確限塑「三步走」

去年8月31日,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聯合制定《天津市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工作實施方案》,並編制塑料汙染治理工作行動圖表,以2020年底、2022年底和2025年底為三個時間節點,明確了禁止、限制塑料製品生產、銷售和使用的任務目標。同時,對推廣應用替代產品和模式、規範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和處置、完善支撐保障體系、強化組織實施等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並按照職責分工逐項明確了責任部門。

《方案》提出,禁止生產和銷售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超薄塑膠袋、厚度小於0.01毫米的聚乙烯農用地膜、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禁止以醫療廢物為原料製造塑料製品。禁止廢塑料進口。到2020年底,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塑料棉籤,禁止生產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建成區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建成區、景區景點的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製品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得到推廣,塑料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在塑料汙染問題突出領域和電商、快遞、外賣等新興領域,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塑料減量和綠色供應鏈模式。到2025年,塑料製品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體系基本形成,替代產品開發應用水平進一步提升,塑料汙染得到有效控制。

為統籌推進全市塑料汙染治理工作,我市還建立了天津市塑料汙染治理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健全了統籌協調機制、銜接配合機制、宣傳執法機制、評估督查機制等。成員由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市場監管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商務局、天津海關、市文化和旅遊局、市郵政管理局、市農業農村委、市城市管理委、市交通運輸委、市水務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科技局、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各區人民政府和天津濱海國際機場、天津鐵路辦事處等部門單位組成。

觀 察1

超市塑膠袋「煥新」

價格較高用量下降

提到「限塑令」,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塑膠袋。而在各類塑料製品中,最早且在最多領域受到使用限制的也是塑膠袋。

記者走訪我市多家大型超市,發現原來使用的不可降解塑膠袋已全部停售,取而代之的是「生物降解塑料購物袋」。

在河西區大沽南路華潤萬家超市,收銀員表示,根據新的「限塑令」,普通塑膠袋已經停售,顧客如果沒有帶購物袋,可以選擇環保可降解塑料購物袋,但是價格比原來貴了一倍多。之前一個普通的中號塑料購物袋是0.3元,現在中號可降解塑料購物袋每個0.8元。這種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底部印有「可堆肥化降解」「生物降解塑料購物袋」等字樣。因為價格比較高,老年顧客一般都自己準備手提袋,目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銷量不高。

「好多年了,我出門買東西一直用布袋,環保又經濟。」正在結帳的顧客張女士告訴記者,現在不允許超市銷售普通塑膠袋,可降解購物袋價格又高,假以時日,慢慢人們就會形成習慣,自帶環保布袋,這樣節約資源又有利於環保,從長遠來看,這個措施挺好。

在河東區人人樂超市,記者看到結帳櫃檯已經停售普通塑料購物袋,取而代之的是可降解塑料購物袋,與0.2元、0.3元的不可降解塑膠袋對比,不同型號的可降解塑膠袋定價分別為0.8元、1元。現場,仍有相當比例的消費者購買購物袋,售貨員提醒顧客不要用力撕扯袋子,「別看這袋子比原來貴,但是沒有原來的袋子結實,因為這是可降解材料的,容易爛,提的時候要小心。」

一位剛結完帳的顧客趙先生說:「出門時忘記帶環保布袋了,以前超市一個塑膠袋也就兩三毛錢,現在換成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價格一下子提高不少,如果每次來超市都買袋子,確實浪費,有了這次經驗,下次出門購物一定記著帶購物袋,還得提醒家人也要帶。」顧客楊女士則從背包裡拿出一個可摺疊的布制購物袋,結完帳將所有商品放進自備購物袋中,「我習慣了,每天在包裡備一個摺疊購物袋,也不佔地方,以備不時之需,環保還省錢。」

在和平區電臺道上的羅森便利店,記者看到收銀臺前電腦上方貼有2張A4紙,上面寫有「本店不主動提供塑料用品以及本店的塑膠袋為可降解塑料購物袋」的字樣。和平區便利蜂超市目前已經不再提供任何塑膠袋,消費者需自備。之前,便利蜂方面表示,這是經過調研以及與顧客溝通後作出的決定,許多門店開展試點,大多數顧客能理解,而且隨著全社會環保意識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經營業態加入禁用塑膠袋行列是大勢所趨。

觀 察2

外賣領域打包仍用塑膠袋 是否合規難辨

《天津市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工作實施方案》第一階段,即2020年底目標要求最多的就是餐飲行業,除了不可降解塑膠袋,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也在被禁用範圍。

目前,星巴克、麥當勞、肯德基等連鎖品牌通過調整杯蓋、提供一次性紙吸管等措施替代原有吸管,海底撈等中餐企業已經改為紙吸管。外賣打包等也大部分使用紙袋。部分快消奶茶店、飲品店,目前提供可降解塑料吸管和紙吸管兩種,供消費者選擇,給消費者一個適應過程。在北辰區信譽樓百貨一樓的奶茶店,使用的吸管全部為紙質吸管。外賣平臺上,一些餐飲門店增加了「不使用塑料吸管」和「用紙吸管替代塑料吸管」選項,倡導減塑。

不過在外賣領域,對于禁用不可降解塑膠袋的情況,則比較混亂。外賣外包裝的塑膠袋不是沒有任何標識,就是只有商家LOGO,消費者僅憑肉眼根本無法判斷塑膠袋究竟是可降解還是不可降解塑膠袋。1月4日,記者在餓了麼平臺從麥卡瓏現烤比薩店購買了一個比薩,到貨後發現紙盒子和保溫袋外面有一個很大的塑膠袋,上面有「PE-HD 02」字樣,這是高密度聚乙烯塑料和材質代號。一般來說,不可降解塑膠袋大多數主要材質是聚乙烯,可降解塑料購物袋的主要原料則有PBAT(聚對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LA(聚乳酸)等。也就是說,這種塑膠袋屬於不可降解塑膠袋,已在去年底禁用。1月5日,記者通過美團外賣平臺點了南開區白堤路上一家飯館的飯菜,送來時用白色塑膠袋包裝,包裝袋無任何標識,無法判斷究竟是不是可降解塑膠袋。

一些外賣商家坦言,在新「限塑令」發布前,已購入大量不可降解塑膠袋,不用太可惜。一商家告訴記者:「賣西餐簡餐的商家沒有太多湯湯水水,還勉強可以換成紙袋包裝。像我們做中餐的,紙袋包裝幾乎不可能實現,如果是可降解的塑膠袋成本又高,很矛盾。」

情況比較好的是外賣平臺送藥服務,基本都是由平臺提供的統一紙袋進行包裝。

觀 察3

老年人愛用環保袋

年輕一族較難適應

超市換成可降解塑膠袋後,一個塑膠袋的價格最高達到一元一個,消費者的反應如何?記者採訪中發現,老年人即便在超市還提供不可降解塑膠袋時,也很少會去選擇和購買,他們習慣了帶布制的環保購物袋,就算是兩三毛錢的塑膠袋,也不願意花這份冤枉錢。「家裡有很多布做的環保購物袋,都是街道和居委會搞宣傳發的,很方便,也耐用,我們去超市都自己帶袋子,誰花錢買塑膠袋啊,那不是浪費嗎?」市民辛大娘說。在超市採訪時,記者發現90%以上的老年人都會自帶環保袋,極少的人會購買塑膠袋。

但在年輕人中,六成以上都會購買塑膠袋,「我沒計劃來超市,下班臨時起意,想買點東西就來了,東西多拿不了,只能買塑膠袋,一塊錢一個也不算什麼。」市民黃小姐說,其實平時她也沒有在包裡預備環保袋的習慣,平時去超市都是直接買塑膠袋。

另外,還有消費者反映,紙質吸管不好用,尤其是冬天喝熱飲時,泡幾分鐘末端就「化」了。一位奶茶店經營者告訴記者,紙質吸管成本比塑料吸管高,但是可降解的塑料吸管價格比紙質吸管還貴,所以新「禁塑令」實施後,還是用紙質吸管划算。

專 家

共同促進不可降解塑膠袋退出舞臺

天津科技大學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劉忠介紹,人們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塑膠袋,但塑膠袋在為消費者提供便利的同時,因過量使用及回收處理不到位等,也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特別是超薄塑膠袋容易破損,大多被隨意丟棄,很難被環境分解,造成大量白色汙染,給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影響非常大。現在塑料汙染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危害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它們對覓食的海洋動物構成極大的威脅,這些海洋動物包括鳥類、海龜、魚類、海洋哺乳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塑料顆粒越小,對海洋生物的危害越大。與大塊塑料相比,微塑料更容易進入海洋生物體內,甚至連體型微小的浮遊生物也難逃劫難。

因此,早在2008年,我國就推出了「限塑令」,將塑膠袋提供從無償變為有償,十多年來,「限塑令」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人們逐漸開始使用紙袋、布袋等替代塑膠袋,減少塑膠袋的使用。2020年,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規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這在我國的塑料製品治理進程中是關鍵性的一步。這意味著,不可降解塑膠袋將退出歷史舞臺,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白色汙染,降低對環境的影響。

現在,可降解塑膠袋技術很成熟,早在上世紀80年代,可降解地膜就研製成功。目前的技術主要是在塑膠袋中加入一些容易降解的成分,如澱粉、變性澱粉或其他纖維素、光敏劑、生物降解劑等,塑膠袋製品的穩定性降低,在自然環境中容易降解。大多數可降解塑料在一般環境中暴露3至6個月後開始變薄、減重、強度降低和碎裂。可生物降解的垃圾,不僅可以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還可以作為有機肥料改良土壤。可降解塑膠袋現廣泛應用於超市購物袋、連續卷保鮮袋、垃圾袋、塑料薄膜等領域。

可降解塑膠袋的製造成本比普通塑膠袋要高一倍,原來三四毛錢的塑膠袋,現在要0.8元、甚至1元錢,「多數消費者的承受能力沒有太大問題,而且稍高的價格也可以促使消費者提前準備布袋或者環保袋,從而既節約了資源,還有利於環保。」劉忠教授說。

相關焦點

  • 鞏富文呼籲對快遞包裝袋執行"限塑令" 明確監管職責
    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陝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鞏富文在提案裡呼籲,遏制「白色汙染」應建立起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治理體系,發揮全社會合力解決好限塑問題。「限塑令」缺乏足夠的配套制度和獎懲2007年12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發布,簡稱為「限塑令」。
  • 新版限塑令出爐 明確三個時間段
    新版限塑令出爐 明確三個時間段  Evelyn Zhang • 2020-01-19 16:44:41 來源:前瞻網
  • 限塑令9月1日起實施,是否會給消費者帶來不便?
    塑料吸管改成紙質吸管 有消費者表示「不習慣」同日,記者來到廣州體育西路天河城的星巴克發現,這裡使用的杯蓋上,均標有塑料回收標誌,其中白色塑料杯蓋使用的材料是聚苯乙烯(PS),透明塑料杯蓋使用的材料為聚酯(PET),吸管使用的是可降解紙吸管。
  • 超薄塑膠袋在滬"大行其道" "限塑令"已成空文?[圖]
    記者「輕鬆」買到超薄塑膠袋 店主:大批量可優惠    超薄塑膠袋到處都在使用,那這些塑膠袋是從何而來的呢?在菜場賣菜的商販告訴東方網記者,每天早上菜市場開門前,就有專人在門口賣塑膠袋,「一袋子50、60個,2塊錢。」還有一些商販說,在大型的批發市場可以買到。
  • 升級版限塑令倒計時 商超、外賣餐飲準備得怎麼樣
    現代快報記者注意到,江蘇升級版「限塑令」明確了「三步走」的目標,分別是到2020年、到2022年和到2025年。  其中要求,到2020年底,南京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集貿市場規範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到2022年底,實施範圍擴大到其他設區市城市建成區和沿海地區縣(市)的縣城建成區。
  • 升級版「限塑令」倒計時!商超、外賣餐飲準備得怎麼樣?
    現代快報記者注意到,江蘇升級版 " 限塑令 " 明確了 " 三步走 " 的目標,分別是到 2020 年、到 2022 年和到 2025 年。其中要求,到 2020 年底,南京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集貿市場規範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 「限塑」將至!哪些塑膠袋符合標準?你能分得清嗎?
    「史上最強限塑令」還有20天就要迎來第一個關鍵節點,各方的反應迥異,是積極應對還是依舊我行我「塑」?新「限塑令」的到來,到底會「隔靴搔癢」還是「直擊要害」?【1】「限塑」新潮已來,他們積極響應積極響應者不在少數,生活中的很多細節都在發生改變。
  • 北京限塑調查:你行使「綠色消費權」了嗎?
    筆觸媒環境科學工作室的姚佳長期推動塑料使用減量,她認為,相較2008年的「限塑令」,北京「限塑十條」更像是「階段性禁塑」,「縱觀整個條例,對於餐飲業、外賣平臺、批發與零售、電商快遞業、住宿會展業、農業生產等六大行業,都明確禁用部分塑料製品,只放寬酒店限制提供『六小件』,到2025年這個時間節點,北京基本能夠實現不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 從「限塑」走向「禁塑」!新「限塑令」上線
    最近的社交媒體上,時不時會有網友這麼吐槽。但其實,這真不是店員的失誤。麥當勞中國近日宣布,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近千家餐廳將率先停用塑料吸管。麥當勞不「管」了,不是突發奇想,而是呼應升級的新「限塑令」。你我多年來用吸管「吸溜」飲料的習慣,或許也要改變了。
  • 廣東限塑令實施首日:可降解購物袋一元一個有點貴
    廣州酒家負責人向全媒體記者表示,應對「限塑令」,內部已經有相應的操作流程指引,在過渡期裡鼓勵消費者儘量按需點菜,不要浪費,響應「光碟」行動之餘也可以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打包盒,同時鼓勵消費者自備可重複使用的打包盒。經常到酒樓嘆「一盅兩件」的王阿姨對記者說:「一般都不會點太多,自己隨身有個小餐盒,打包也很方便。」
  • 北京「限塑」調查:你行使「綠色消費權」了嗎?
    在物美超市惠新店,每個盛放果蔬的臺子都備了兩到三卷連卷袋,有的顧客購買商品時不想弄髒手,就把連卷袋套在手上當手套,一名超市店員說,連卷袋消耗量非常大,差不多半個月不到就得拉一車過來,店內廣播提醒市民,「保護環境,節約使用塑料購物袋」。
  • 「限塑令」升級,包裝綠色化是大勢所趨
    為什麼「限塑」 根據新華社報導,從2008年到2016年,「限塑令」實施後,在線下零售領域一共節省了約700億個塑膠袋,平均每年節約87.5億個。儘管如此,國內「限塑」形勢依然不容樂觀。2019年9月《科技日報》的一則報導顯示,我國「限塑令」實施11年後,廢塑料不減反增,目前塑膠袋年使用量超過400萬噸。
  • 限塑令是誰的商機?
    從六月一號始國家限塑令就要實施了,面對限塑令的新形勢,或許有的企業或行業從此垮掉,而另一些企業或行業卻從此迎來發展的春天,限塑令到底給誰帶來了商機呢?  三.送貨上門的銷售企業的商機  限塑令將重新改變消費者的購物習慣,一直以來購物只要帶錢就可方便購物,並且可以無償使用銷售者提供的塑料購物袋,但隨著6月1日的到來,這一切將成為歷史,購物不僅要帶錢還要自帶購物袋或者花錢買購物袋,這給消費者購物帶來自帶購物袋或花錢的「負擔」,因此一些提供上門服務的商業企業正好彌補這一缺憾,為消費者輕鬆購物帶來更多方便。
  • 西安:新限塑令下 塑膠袋能否限得住?
    早在2008年,我國就出臺了「限塑令」,要求禁止生產、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膠袋,所有商品零售場所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今年年初,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又發布了《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被稱之為「新限塑令」,「新限塑令」提出:到2020年底,將在部分地區、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那麼,這「新限塑令」與之前的規定相比有什麼區別?
  • 廣州新版「限塑令」實施前夕:涉及行業多有對策,市面仍存限塑...
    星級酒店對新版限塑令早有準備,部分普通酒店稱「不知情」 在酒店住房以後要自備「六小件」(牙刷、梳子、剃鬚刀、鞋擦、浴擦、浴帽、指甲銼)了?《工作方案》明確,2021年起要減少使用賓館、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中心六區星級賓館、酒店不再客房內擺放「六小件」一次性用品。
  • 農貿市場、外賣、生鮮用量大增 限塑令升級能否管住塑膠袋?
    農貿市場仍是使用「重災區」,生鮮電商塑料製品用量大記者實地走訪發現,經過多年整治,大型商超「限塑」情況稍好,農貿市場仍是「重災區」。目前,為減少消費者使用塑膠袋,各地的大型商超幾乎都實行塑膠袋有償使用,價格從兩三毛到七八毛不等,但選擇付費購買的消費者仍不在少數。
  • 史上最嚴「限塑令」實施兩周 仍有店鋪使用非降解塑膠袋
    中國消費者報報導 自今年1月1日起,史上最嚴限塑令落地實施,各大購物場所的一次性塑膠袋逐漸退出市場。然而,《中國消費者報》調查發現,北京一些小型店鋪仍在使用普通塑膠袋。2020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此通知也被稱為是史上最嚴限塑令。
  • 國家發改委準備研究調整限塑令電商等行業或限不可降解塑料
    商務部:部分領域和企業過量使用,電商綠色包裝技術管理規範行業標準將發布近年來,部分領域和企業過量使用塑料包裝,白色汙染問題有抬頭趨勢。限塑令執行以來,對商品零售場所減少塑膠袋使用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但仍存在問題。商務部高度重視塑料包裝汙染防治,配合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加大貫徹落實力度。
  • 「限塑令」前夜 替代材料升溫 塑料重塑
    截至目前,全國大部分省(市)已出臺了實施「新版限塑令」的措施文件。  今年12月24日,天津市生態環境局、發展改革委聯合制定《天津市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工作實施方案》,以2020年底、2022年底和2025年底為三個時間節點,再次明確禁止、限制塑料製品生產、銷售和使用的任務目標。
  • 紙吸管被「群嘲」,PLA吸管貴,限塑令下餐飲企業有本難念的經
    紙吸管遭消費者「群嘲」時代財經1月7日走訪廣州多家奶茶店發現,喜茶、奈雪等奶茶店已經開始為消費者提供兩套吸管方案,分別為紙質吸管和塑料吸管。一位喜茶店員告訴時代財經,從去年9月起,自己所在的門店就開始同時提供紙質吸管和塑料吸管。如果消費者通過微信小程序下單,喜茶還會給出「紙質吸管會略微影響口感」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