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邏輯課]我對拼多多商業模式的理解

2020-12-20 連線家

本文來自連線家,從資源稀缺性判斷,在未來的自有品牌競爭中,優質的生產工廠才是最為稀缺的資源。拼多多可以通過現金+渠道投資的方式,幫助國內優質的加工企業擺脫外貿出口困境,迅速開拓國內的銷售渠道。這是一個雙贏的結果在未來,拼多多的主要競爭對手更有可能是網易嚴選、必要這樣家居自有品牌。掌握了上遊企業等於扼住了競爭對手的咽喉。

今天最勁爆的消息,莫過於拼多多要上市了。剛剛成立三年的電商平臺拼多多,今天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招股說明書,擬通過首次公開募股最多10億美元資金。
根據招股書披露:
  • 截止2018年3月31日,過去12個月中活躍用戶達2.95億,活躍商家超過100萬家
  • 2017年全年交易金額1412億人民幣,訂單43億單,淨虧損5.25億人民幣
一直想寫一篇關於拼多多的文章,不過沒有比較準確的數據。今天借拼多多上市事件,我們來一起聊聊對於拼多多商業模式的理解。
根據筆者的理解,拼多多三年從0到1400億的高速發展,得益於如下三個方面:
電子商務的優勢就在於突破門店消費的地理限制,讓商家與用戶可以跨越空間實現商品交易。
如上圖所示,商品通過電商渠道的流通長度確實要遠遠短於傳統線下商品的流通,尤其是在服裝、家具家居這些高溢價品類上。
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一點:電商平臺作為渠道方,同樣是需要毛利的。根據目前的市場狀況,平臺扣點+廣告等費用,電商的毛利收入不會低於20-30%甚至更高。
拼多多對於流通渠道的壓縮體現在兩個方面:
  • 壓縮自身毛利:只收0.5%的手續費,降低平臺渠道費用
  • 壓縮商家毛利:低價競爭環境迫使商家不得不以微利經營

根據網絡數據:以年銷百萬單的可心柔抽紙為例,一張28包29.9包郵的訂單利潤僅為0.9元。這樣的低價微利模式才是拼多多快速吸納用戶的殺手鐧。

雖然任何一家電商都號稱工廠直銷、壓縮渠道毛利,但是從來沒有一家像拼多多幹的如此徹底。
筆者曾經在6月16號推文《為什么女裝是網紅開店的首選》,文中闡述了商品品類驅動的特性。
  • 品牌驅動:品牌是用戶購買決策主導因素
  • 功能驅動:用戶對於功能的需求取代品牌成為主導決策因素
根據這一邏輯,我們在選擇功能驅動類商品時,更加看重的是商品的性價比,而不是品牌。比如我們購買蔬菜禽肉時,是以新鮮度和品質作為衡量標準,而不是他們的品牌。
我們來觀察拼多多的主銷品類,會發現生鮮、家居日用、服裝都是屬於功能驅動的商品品類。我們的消費者不在乎一捆晾衣架品牌是什麼,他在意的是看似同樣的產品,門口小店要15塊、淘寶要9.9包郵,而拼多多上只要6.9包郵。
這就是功能驅動品類+低價包郵的力量,我們的消費決策其實並沒有那麼複雜。
雖然拼多多創始團隊一直否認對於騰訊的依賴。事實上所有人都清楚,沒有騰訊的鼎力支持,拼多多是不可能走到今天的。
如果說商品品類選擇和流通渠道的壓縮是拼多多的核心商業模式,那麼來自於微信的流量則是最大的GMV助推器。
對比微信對於其他網際網路公司嚴厲的誘導分享封殺,拼多多所享受到的待遇可謂是得天獨厚。至少時至今日,拼多多帶有誘導性分享二維碼和連結依然在微信內自由傳播。
嚴格意義上,騰訊和拼多多的合作是一個典型的雙贏的結果。至少拼多多2017年的43億份訂單,為騰訊社交流量電商化,做出一個成功的Demo。
拼多多不會是第一個騰訊社交流量孵化的幸運兒預計在騰訊社交生態中,圍繞流量利用、商品內容化等領域還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拼多多。
根據筆者的研究分析,拼多多後期商業發展方向有如下三種可能:
一直有傳聞,拼多多在2018年將全面轉型,謀求與品牌合作,擺脫現在售假售劣的市場形象但是筆者認為這種操作是可能性最小的一種。原因很簡單,品牌與拼多多的經營理念無法咬合。
  • 渠道平衡:必須考慮其他電商渠道、線下傳統渠道的平衡
  • 品牌形象:拼多多堅持的超低價策略會破壞品牌原有形象
拼多多的用戶消費認知已經形成,不可能因為尋求品牌合作而放棄固有定位,這無異於自殺。
筆者預計:雙方會在定製款上有一定的嘗試,但是要尋求一二線品牌的長線合作,拼多多的路還有很長。
以國內電商的常規做法,自有品牌化嘗試應該是在拼多多的規劃之內的。
  • 商品基礎:主銷品類以功能驅動為主,用戶品牌敏感度低
  • 生產基礎:大量工廠供應商資源可以作為自有品牌生產方
  • 運營基礎:從目前收費分析,拼多多的毛利預期不會很高
  • 資金基礎:以2017年數據分析,拼多多帳上現金流充裕
筆者預計:拼多多操作自有品牌是在沿襲沃爾瑪自有品牌的戰略:自有品牌總是這個品類中價格最低的。通過自有品牌實現對於主銷商品品質和定價的掌控,非常有利於拼多多整體價格秩序的穩定。
筆者認為自有品牌化並非拼多多最佳的選擇,對於上遊優質加工工廠的投資才是。
—資源稀缺性—從資源稀缺性判斷,在未來的自有品牌競爭中,優質的生產工廠才是最為稀缺的資源。拼多多可以通過現金+渠道投資的方式,幫助國內優質的加工企業擺脫外貿出口困境,迅速開拓國內的銷售渠道。這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在未來,拼多多的主要競爭對手更有可能是網易嚴選、必要這樣家居自有品牌。掌握了上遊企業等於扼住了競爭對手的咽喉。
—運營的短板—自有品牌化雖然更加可控,但是我們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拼多多不是一家有著豐富全供應鏈運營經驗的自營電商平臺。
面對著單品數以百萬計的訂單,拼多多是否有能力把控商品和服務品質,這是個巨大的挑戰。因此通過投資,拼多多與工廠分享企業成長紅利,同時將倉儲物流這些環節交給合作夥伴,更加有利於拼多多專注於競爭對手的挑戰。
對於拼多多的商業模式,筆者認為:
  • 品類特性把握精準、競爭對手分析透徹
  • 騰訊社交流量資源是拼多多模式助推器

這兩個因素一內一外缺一不可,片面的強調微信的作用其實對於拼多多並不公平。

至於拼多多未來發展的預判,筆者認為三條腿走路是最大的可能性:
  • 與一二線品牌尤其是品牌驅動品類謀求合作,拓寬產品線
  • 嘗試自有品牌化,掌握核心單品的品質與市場價格控制權
  • 對於稀缺優質工廠資源進行投資嘗試,掌握上遊生產資源
拼多多的話題我們就聊到這裡,最後我們來反思兩個問題:
  • 為什麼服裝會成為拼多多的主銷品類? 這一點也許服裝品牌商們更需要反思,為什麼一個品牌驅動的品類會變成功能驅動?
  • 為什麼說拼多多的對手可能是網易嚴選們?在拼多多低價衝擊下,品類相似但毛利要求更高的網易嚴選們能夠堅持多久?

本文來自連線家作者內容電商實驗室,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拼多多的商業模式?
    感謝邀請,我就是做電商的。我來深度分析一下吧拼多多出現已經有幾年的時候了,現在主要的影響在三四線城市和縣城及以下的地區為什麼出現這樣的情況咱們從拼多多的交易模式說起>拼多多的交易模式1、1元秒殺類似網易一元購,這種類似買彩票,比較火是因為上面說道人群的愛便宜,賭一把的心理2、拼團(重點)也是拼多多出貨的重要渠道拼多多重在「拼」字,就是讓人們通過拼來減低購買物品的價格,這個無可厚非,俗稱薄利多銷。
  • 拼多多的商業模式錯了嗎?
    最近我的手機都差不多被這家企業的新聞給刷屏了 – 拼多多。從創業到美國納斯達克敲鐘上市只用了短短的三年,這雖然不是空前絕後但是也算是一個不小的奇蹟。我不是經濟學者也不是企業家更不了解資本家的想法,單純的看拼多多的思維邏輯其實沒有太大的問題,價廉物美,讓經濟能力處於底層的人群能夠便利的享受到不同物質需求,甚至是高科技產品。那問題出在哪兒了?底線,做人和做生意都一樣,要有底線。
  • 拼多多怎麼那麼便宜?拼多多盈利模式是怎樣的?
    拼多多平臺和京東、淘寶一樣,是正規的購物平臺,拼多多因其商品價格低而迅速被大眾所喜愛。第一次接觸拼多多網購平臺,發現裡面的許多商品十分超值便宜,有的幾百元商品,在拼多多拼單中,居然只需一毛錢?拼多多怎麼那麼便宜呢?那拼多多盈利模式是怎樣的呢?
  • 拼多多開店2個月,我才真正理解拼多多的邏輯
    編輯導語:傳統的電商平臺,是在堆積產品等用戶主動搜索,而以拼多多為代表的新電商模式,讓用戶和平臺之間不再是單純的購買關係,轉變為生活社交新模式。隨著不斷開發的多元流量切入,拼多多也覆蓋越來越多的階層客戶,未來發展是不容小覷的。本文作者通過分享拼開店2個月的經歷,為我們總結了拼多多的邏輯。
  • 拼多多們的9塊9是商業的倒退
    有人也許會和我一樣想過這些問題:第一個問題:真的有很多人信嗎?難道我們消費者的智商,就真的被鄙視到這種程度?第二個問題:既然不停地燒錢,相比這對它來講一定是有效的,哪怕只是增加了會員數量,使得資本價值幾何式增長,這個看似耀眼的氣球,還能吹到什麼時候?
  • 拼多多迷途:虧損百億股價跌三成,黃錚烏託邦模式遭遇拷問
    對於以傳統電商的眼光衡量拼多多的普通投資者而言,全年淨虧損102.17億元足以讓他們給這家公司宣判死刑。對於「內行」來說,暴漲的營銷費用和獲客成本猶如晴天霹靂,他們對拼多多商業模式的擔憂越發強烈,甚至開始對黃錚的商業邏輯產生懷疑。
  • 拼多多,怎麼拼也沒有方向
    HR在招聘上這樣形容在「拼多多」工作的體驗,「用幾年時間,去面對業界成長十幾年的企業,去和淘寶正面競爭,這種機會是很難得的」。而這也恰巧道出了拼多多發展模式的最大問題,他可以模仿和追趕,但是之後它究竟要做什麼呢?
  • 在下沉市場,重新反思拼多多
    正因為如此,有必要對紮根於「五環之外市場」的拼多多,重新反思審視。一、品質消費崛起 拼多多的商業機遇以戴森為例,為什麼戴森在下沉市場能夠取得爆發?拼多多的創始人黃崢曾經這樣解釋道:「全品類擴張是傳統的流量邏輯,品牌升級是五環內的人群俯視的視角,我不認為拼多多需要品牌升級,要全品類擴張。我們要做的永遠是匹配,即合適的人在合適的場景下,買到合適的東西。」怎麼理解呢?
  • 核心電商企業的分析框架與拼多多「三分天下」的商業邏輯
    因此同質化的商業模式無法脫離淘系的引力範圍,成功的平臺都是找到了差異化的點從而發展壯大。那麼,拼多多到底採用了什麼樣差異化的商業模式才異軍突起取得成功? 2. 拼多多的崛起到底有何不同 2.1.
  • 拼多多,還能拼多久?
    2018年7月,拼多多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商城上劣質山寨產品的爭議,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質疑與討論。  2年後的2020年,馬上就要迎來新的財報了,拼多多還香不香?  01  拼的多,真的能省得多嗎?  「拼多多,拼多多,我和你,拼多多!
  • 豪享拼、拼多多、雲集,社交電商的三種模式有何不同?
    拼多多為什麼能起來那麼快?大爺大媽為什麼去用拼多多?除了價格優勢之外,最關鍵的是,他們不會搜索商品,有時候是不會打字,有時候都不知道商品的名字,怎麼去搜索呢?此外,還有一些人,他們也不會去淘寶購物,一是不信任,二是沒時間,他們都有固定的購物群,買衣服去某幾個群,買食品去某幾個群,他們很信任群主,需要買的時候,就跟群主說,我要某個東西,錢直接轉給群主。
  • 以拼多多為例,談談社交電商
    現有的所謂社交電商商業模式大行其道的我簡單粗暴的分為兩種:一種是拼多多為代表的誘導用戶分享,團購也算在其中;一種是泛網紅,以小紅書為代表,我把淘寶的內容營銷也歸為此類。先說第二類,我覺得把小紅書稱作社交電商是一個很操蛋的行為。
  • 拼多多,一隻特立獨行的鬣狗!
    移動網際網路、4G、智慧型手機、電商、物流、社交、大數據、雲計算、計算機視覺、物聯網等已經同商業高度融合,並且基礎設施化,網際網路的工具創新階段宣告基本結束,商業的創新將進一步加速。拼多多的建立和發展是站在網際網路的「模塊化」階段,即插即用,而他的前輩,還有很多拓荒的工作需要攻克。「小鎮青年」新階層的出現。
  • 爆款背後, 拼多多的「便宜有好貨」商業邏輯是如何成立的?
    創業家訊 4月2日消息 成立至今一直飽受假貨質疑的拼多多日前在江西南昌舉辦了拼工廠開放日活動。被探訪工廠分別為拼多多平臺上銷量百萬的爆款紙巾企業植護、可心柔。拼多多方面表示,「拼多多的分享模式能在短時間內聚集海量訂單,在一個單品上爆發,這是其他友商所不具備的。
  • 拼多多還能一直便宜嗎?深度解析拼多多的「低價能力」體系
    從「3億人沒有我」到「5億人都在拼」,市場交織了對拼多多的質疑和驚訝,一直以來,這兩種情緒並非此消彼長,而是同時存在。有人認為拼多多是耍小聰明的投機者,靠低價商品起勢;也有人把拼多多視作一種神奇的社會現象,洞察人性,玄妙似量子力學。關於拼多多的種種極端想像,歸根到底重疊於一個問題,拼多多為什麼這麼「便宜」?
  • 拼多多嬗變,黃崢新的「思維掙扎」
    拼多多所創造的電商新物種模式,儘管以火箭般的速度超越了京東,並直追阿里淘寶,但是其被輿論詬病的商業與社會的存在價值,是否真的如此不堪?當還原其歷史成長軌跡,並探尋其每一步邏輯,特別是解讀黃崢對拼多多的三次年度思考和一次對世界的反思,也許能真正復原一個真實的拼多多。
  • [CK邏輯課]蘭蔻小黑瓶:成本21.6元的原罪
    筆者查閱了資料,發現這個論據來自於網易商業拋開以上成本的真實性不論,為什麼蘭蔻小黑瓶的成本問題會引起行業關注呢?筆者認為:這與國內電商圈流行成本論有關。成本論主張通過批量生產控制生產成本,從而獲得最有優勢的商品定價,迅速佔領品類市場。成本論的擁躉大多是炙手可熱的網際網路公司,比如小米、名創優品、網易嚴選、拼多多等。
  • 反思拼多多:為什麼是黃崢?
    這是拼多多的下一步挑戰。關於拼多多的未來,黃崢本人是怎麼思考的?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這樣表述說:「我們不會做天貓模式,不是現在不做,以後也不會做。這個模式對我們來說行不通。我得想一個其他的辦法來做所謂的品牌升級這件事情,應該是不一樣的。」「供應鏈升級將是我們很長時間內的戰略重點。
  • 拼多多「拼」了!
    正是這樣的囚徒困境,讓部分消費者對拼多多充滿了偏見。為了讓人能買得更放心,拼多多在2019年推出了「百億補貼」項目。百億補貼的潛臺詞是:我自己掏錢虧本來給大家打折,你們總不會懷疑我存心要售假吧。只是,拼多多上的正品神仙水為什麼能比天貓便宜那麼多?拼多多商品為什麼這麼便宜?便宜使人衝動,也讓人焦慮。想要剁手,卻又不敢輕易剁手。或許因為一度飽受質疑,拼多多在開啟百億補貼之後,直接找到了供應鏈上遊,尋求與更靠譜的渠道進行合作。
  • 拼多多的東西為啥這麼便宜?知道真相,網友:我讀書少,別騙我!
    不料,半路殺出匹黑馬,它就是拼多多!拼多多是國內目前主流的手機購物APP。用戶通過發起和朋友,家人,鄰居等的拼團,以更低的價格,拼團購買商品。旨在凝聚更多人的力量,用更低的價格買到更好的東西,體會更多的實惠和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