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蘇軾臨終詩之戰,李白豪邁不減,蘇軾看透人生三境,高下立判

2020-12-11 美詩美文

曾經有位外國朋友問我:「古詩詞那麼點兒字,你們是如何判斷優劣的呢?」這句話當真是道出了不少外國友人的疑惑。畢竟《荷馬史詩》含兩部,一共寫了兩萬七千多行,世人才算真的領略了其妙處。而唐詩排行榜上排名前三的《黃鶴樓》、《送元二使安西》、《涼州詞》加起來共112個字,我們是如何從《全唐詩》的4.89萬首中將其篩選出來的呢?對此,我的回答是:境界。

絕頂高手之間的過招,拼到最後絕不是拼遣詞造句,而是拼一個境界,這一點怕是我們才有理解。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文壇兩大絕頂高手之間的對決,一個是唐詩一哥李白,一個是宋詞一哥蘇軾。兩人對字句如火純青的把控能力怕是世間無人能質疑,但兩人的臨終詩,卻仍能高下立判,差距就在境界上。讓我們來品一品:

1.先看李白的《臨路歌》

《臨路歌》唐.李白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這首詩作於762年,此時李白61歲,正是其去世當年,題中的「臨路」不少學者認為應是「臨終」。詩的大意是:大鵬振翅欲高飛八方,卻終究中天摧折氣力不濟。它的餘風可勵萬世,無奈卻被掛住了左袖。後人口口相傳,可惜仲尼已死,世間還有誰會為我哭泣。

在詩中李白用大鵬舉翅難飛來比喻自己的一生,讓人唏噓不已。想當年在《上李邕》中,20來歲的李白不服刺史的怠慢,同樣是大鵬自喻寫道:「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時隔40年,李白歷經過御前寫詩的高光時刻,也有過貴妃研墨,力士脫靴的狂傲時光,卻最終被賜金返還,流落江湖。一生之志,終未實現。

在這首臨終絕筆中,李白依然豪情不減,歷經坎坷,他心中的那隻大鵬從未被消磨,這份壯志令人動容。但在這豪情下面,藏著的其實是「看不透」3字。看不透朝中為何總是小人當道,看不透為何自己的驚世之學得不到重用,更看不透自己究竟錯在哪了?或許正是這份執著,成就了一個完整的詩仙。

2. 再來看蘇軾《觀潮》

《觀潮》北宋.蘇軾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是蘇軾在臨終前給兒子蘇過寫的一首七絕。有人說蘇軾的境遇比李白好,畢竟他曾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屬正二品的大官,但起點越高摔下來就越痛,「烏臺詩案」後他一直處於被貶的路上。若不是心態夠好,若不是東坡肉夠好吃,若不是朝雲夠溫柔,他怕是很難挺過來。

在這首臨終絕筆中,蘇軾寫盡了人生的感悟,看透了人生三境。詩的一、二句是人生第一境,因為廬山煙雨和錢塘江湖水名震天下,所以世人皆慕名前往,總覺得平生若不能看上一眼,心中就會有千般恨。第三句是第二層境界,真到了心中嚮往之地,眼前的山水不過如此,並沒有自己想的那麼妙。最後一句是人生第三境,其實不管你是欣賞前往,還是失望而歸,山還是那個山,水不還是那個水,不曾變過。這就是所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道理。

詩中的山水就是世人心中的種種執念,對於李白來說這份執念是「扶搖直上九萬裡」的抱負,對於蘇軾來說這份執念則是「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到了生命的最後盡頭,東坡終於還是看透了。兩首臨終詩,兩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只此兩首來看個人認為蘇軾勝一籌。大家認為呢?歡迎一起討論!

相關焦點

  • 蘇軾重陽節賞菊寫下這首趣詩,前四句模仿李白,卻句句超越了李白
    蘇軾和李白都是是典型的唯物主義者和唯心主義者兩者各參其半,積極享受當下生活的美好,哪怕是在人生中最艱難最困苦的時刻,依然能苦中作樂,找到生活中的美好,對未來的美好憧憬遐想,從而繼續享受生活,不為現實社會裡的種種磨難所擊垮。蘇軾屢次被貶,卻寫下了「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 李白和蘇軾,誰是「千古第一才子」?唯有宋神宗的答案最令人信服
    李白是唐朝浪漫主義「詩仙」,蘇軾是宋朝現實主義「文豪」。二人都是光耀千古的文壇的大咖,他們也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二人都是在「生前」成名,死後「封神」,二人的仕途都不太順利等等。李白的詩灑脫、浪漫,富有誇張的想像,而蘇軾的詞淡泊、豪放,剛中帶柔。唐朝人喜歡李白,宋朝人喜歡蘇軾。
  • 蘇軾和辛棄疾都跟李白學了一招寫成千古名詞,和李白比水平如何?
    提到中秋節,就不能不提蘇軾的代表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據蘇軾自己在詞前寫的小序,我們知道這首詞是蘇軾在1076年的中秋節寫的,那天晚上他喝了一整夜的酒,喝得酩酊大醉。因為中秋是團圓的日子,而蘇軾被貶謫在密州,中秋之夜,孤身一人,想起他與弟弟已經7年沒見面了,一股相思之情油然而生。
  • 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竟然是「抄」李白的......
    只希望對著酒杯放歌之時,月光能長久地照在酒杯裡。這首《把酒問月》,是李白對月亮的疑問,更是對歲月,對人生的疑問。李白這首詩,上承屈原《天問》,下啟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因為詩中對明月的疑問表達。屈原在《天問》中,向蒼穹 發問,向日月星辰等自然現象發問。
  • 李白的名句,蘇軾的名句,納蘭性德的名句,千古絕句,值得收藏!
    各位詩友們,大家好,這篇文章的主題是李白、蘇軾、納蘭性德作品中的的名言,希望大家喜歡,閒話不多說,直奔主題吧!一、李白,唐代浪漫主義詩人。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上李邕》7、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8、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李白《金陵酒肆留別》9、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這句詞,原來是「抄」李白的!
    這句詞是「抄襲」李白的。李白有一首望月詩,首句就是問句,千古稱奇,連日本學者讀了都說好,大文豪蘇軾更是從這一句中得到啟發,寫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千古名句。這首詩就是李太白的《把酒問月》。《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這句詞,原來是「抄」李白的
    其中將人與月反反覆覆加以對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繪與神話傳說,用行雲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將明月與人生反覆對照,在時間和空間的主觀感受中,表達了對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層思索。李白這首詩,上承屈原《天問》,下啟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因為詩中對明月的疑問表達。
  • 古詩詞中最瀟灑的詩句,李白蘇軾令人叫絕,還有一人不在李蘇之下
    文/張家公子名無忌瀟灑的人生最令人羨慕,如若問及古代詩人中誰寫的詩詞最瀟灑,誰過的的生活最灑脫,唐朝的大詩人李白和宋代的大文豪蘇軾肯定榜上有名。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李白《山中與幽人對酌》李白和他的朋友在山中飲酒,一杯一杯又一杯,喝的終於醉意上來了,李白突然冒出來這一句:老兄我喝高了,要去臥床高睡,你且回去吧,明天還要喝的話,把你的琴抱過來,隨便給我彈幾首曲子。哈哈,多麼的瀟灑愜意。
  • 蘇軾人生最後一首詩,三個地名,開頭兩句嚇死人
    更何況是人生坎坷的蘇軾呢。錢穆說:蘇東坡詩之偉大,因他一輩子沒有在政治上得意過。他一生奔走潦倒,波瀾曲折都在詩裡見。今天,小編要跟大家推薦的是蘇軾人生中的最後一首詩,寫下此詩時,是公元1101年6月,兩個月後,蘇軾便與世長辭,這首詩可以看作是蘇軾的絕筆詩。這首詩就是《自題金山畫像》,詩開頭兩句嚇死人,只讀這首詩的開頭兩句,你一定不會想到會是蘇軾的作品。
  • 蘇軾的臨終絕筆,一改豪放、婉約之風,詩中暗含人生的3重境界
    相信大家對於蘇軾都很熟悉,在大家的印象中,蘇東坡是一個格外有趣的豪放派。他可是中國文學史上少有的奇才,甚至超過李白、杜甫、陶淵明。據說在一次嚴肅的公務員考試中,蘇軾寫了一篇霸氣的文章,叫《刑賞忠厚之至論》,當時的閱卷人梅聖俞看到後大為驚嘆,於是便將此文推薦給了主考官歐陽修。
  • 李白這首詩意境高遠,更是啟發蘇軾寫下《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李白的這首《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也是他眾多作品最有意境的一首詩,同時他的這首詩更是啟發蘇軾寫下《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千古名篇,所以說文人與文人之間,文學與文學之間在某些方面,應當說都是有著共同之處。
  • 李白和蘇軾到底誰是「千古第一才子」?宋神宗的答案最讓人信服
    侍臣回答說:蘇軾可與李白相比。儘管宋神宗非常喜歡李白,但是他還是說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李白雖然有蘇軾的才氣,但是沒有蘇軾有學問。」這句話的評價十分的客觀,論才氣,的確蘇軾李白不分上下,但是要說學問,蘇軾更勝一籌,蘇軾不僅在詞的創作中有著極高的造詣,蘇軾對於詩,散文,書,畫甚至美食都有研究也有著巨大的成就,堪稱是我國古代第一全才。「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 李白、杜甫在嶽陽樓各寫下一首詩,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卻高下立判
    全詩皆無直接描寫嶽陽樓之高,而是通過一系列的陪襯、誇張、烘託等手法,以各種不同的望樓角度形容樓宇之高,為原本就名動天下的嶽陽樓又增添了一層迷人的色彩。頷聯「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是歷來為人稱道的名句!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普通人登樓也能看到大雁和山月,但對於剛剛逃離鬼門關的李白來說,此刻他一掃內心的憂戚煩悶,眼睛所視也全是舒暢開懷的景色。
  • 蘇軾、李白、陸遊的「吃貨」人生:美食與詩,不負人生不負卿
    對詩人來說,飲食是口腹之慾,是舌尖享受,更是生活態度——人生在世,美食與詩不可辜負!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惠州一絕》一生顛沛,卻對美食衷心不改,詩興湍飛。只要心中有詩,憑著對生活的那份熱愛,無論日子難易,也終將能過得有滋有味。
  • 蘇軾臨終前留給兒子一首詩,短短2句話,道出生死哲學
    詩詞中字字珠璣,說出蘇軾的人生觀。蘇軾臨終前,留給兒子一首詩,看似簡單卻飽含哲理蘇軾一生有很多成就,前半生順風順水,後半生卻坎坷連連。這首《廬山煙雨》是蘇軾臨終前寫給自己小兒子蘇過的一首哲理詩。當時蘇過前往中山府任通判,蘇軾也恰好結束了在海南的貶謫生活,踏上了回京之路。
  • 李白的酒李白的詩
    在李白坎坷的一生中,酒如同他的摯友,始終緊隨其生命歷程,並賦予他極大極多的創作靈感。而詠酒詩篇更是表現出他豪放張揚的個性,《將進酒》即其中的代表作。長安放還,在「抱用世之材而不遇合」,治國齊天下懷抱落空之後,他感到人生快事莫如置酒會友,於是藉酒興詩情,來了一次淋漓暢酣的發抒—「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 蘇軾寫詩嘲諷妹妹長得醜,不料妹妹連寫兩首詩反擊,蘇軾甘拜下風
    說起蘇軾,人們喜歡他的豁達,喜歡他的不羈,老顧更喜歡蘇軾的幽默風趣,還有他那毒舌的詩詞。話說,有一天宋神宗問身邊的大臣,蘇軾可以和哪位古人比肩?宋神宗的原話是:李白有軾之才,無軾之學。翻譯過來就是,李白有蘇軾的才氣,學識卻不如蘇軾廣博。作為中國文學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一生風雨,我行我素,遇事泰然處之,他把別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瀟灑人生。
  • 為何模仿杜甫的詩人都火了,而模仿李白的詩人卻難成大器?
    在中國詩史上,有兩大著名的詩人,他們的風格形成鮮明的對比,一派是樂觀主義,詩情豪邁,詩意有種天馬行空之境,而另外一派則是以現實主義為主,對現實社會的不滿與衝擊,這兩派鮮明人物的對比就是李白和杜甫了。李白的詩和豪邁可以用與生俱來來形容,他生來就是詩仙,骨子裡就被融入了仙風道骨的大氣,他作詩都是在興起之時,信手拈來的,整體感覺是瀟灑飄逸。而杜甫作為心繫國系民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刻苦,將李白作為自己的偶像,他的事都是自己努力專研的成果,比如一句詩詞要擰斷好幾根鬍子,格律也是十分工整,這些都是後人能模仿到的。
  • 李白蘇軾最具代表性的明月詩詞,開頭一樣,落腳不同
    被稱為「謫仙人」的李白,對觸不可及的明月星辰有著嚮往,面對著天上一輪月亮,他也用詩抒發著他對月的思考,這種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一首《把酒問月》裡;而蘇軾,也曾設想自己前生是月中人,因而在他最有名的明月詩詞《明月幾時有》裡,亦有「乘風歸去」的感嘆。
  • 蘇軾最有名氣的一首詩,小學生都會背,最後14個字飽含了人生哲理
    自打蘇軾被貶到黃州之後,通過在定慧院的修行和日夜的反思,終於讓輕狂不羈、口不遮攔的的蘇軾大大明白了人生的意味!有時低調一些並不是壞事,「難得糊塗」更多的時候並不是貶義詞。試問這世間又有多少文人墨客能夠做到難得糊塗?就算放到今日,正在捧著手機的你來說,面對錯綜複雜的人世滄桑,你又能做到幾回「難得糊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