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位外國朋友問我:「古詩詞那麼點兒字,你們是如何判斷優劣的呢?」這句話當真是道出了不少外國友人的疑惑。畢竟《荷馬史詩》含兩部,一共寫了兩萬七千多行,世人才算真的領略了其妙處。而唐詩排行榜上排名前三的《黃鶴樓》、《送元二使安西》、《涼州詞》加起來共112個字,我們是如何從《全唐詩》的4.89萬首中將其篩選出來的呢?對此,我的回答是:境界。
絕頂高手之間的過招,拼到最後絕不是拼遣詞造句,而是拼一個境界,這一點怕是我們才有理解。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文壇兩大絕頂高手之間的對決,一個是唐詩一哥李白,一個是宋詞一哥蘇軾。兩人對字句如火純青的把控能力怕是世間無人能質疑,但兩人的臨終詩,卻仍能高下立判,差距就在境界上。讓我們來品一品:
1.先看李白的《臨路歌》
《臨路歌》唐.李白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這首詩作於762年,此時李白61歲,正是其去世當年,題中的「臨路」不少學者認為應是「臨終」。詩的大意是:大鵬振翅欲高飛八方,卻終究中天摧折氣力不濟。它的餘風可勵萬世,無奈卻被掛住了左袖。後人口口相傳,可惜仲尼已死,世間還有誰會為我哭泣。
在詩中李白用大鵬舉翅難飛來比喻自己的一生,讓人唏噓不已。想當年在《上李邕》中,20來歲的李白不服刺史的怠慢,同樣是大鵬自喻寫道:「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時隔40年,李白歷經過御前寫詩的高光時刻,也有過貴妃研墨,力士脫靴的狂傲時光,卻最終被賜金返還,流落江湖。一生之志,終未實現。
在這首臨終絕筆中,李白依然豪情不減,歷經坎坷,他心中的那隻大鵬從未被消磨,這份壯志令人動容。但在這豪情下面,藏著的其實是「看不透」3字。看不透朝中為何總是小人當道,看不透為何自己的驚世之學得不到重用,更看不透自己究竟錯在哪了?或許正是這份執著,成就了一個完整的詩仙。
2. 再來看蘇軾《觀潮》
《觀潮》北宋.蘇軾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是蘇軾在臨終前給兒子蘇過寫的一首七絕。有人說蘇軾的境遇比李白好,畢竟他曾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屬正二品的大官,但起點越高摔下來就越痛,「烏臺詩案」後他一直處於被貶的路上。若不是心態夠好,若不是東坡肉夠好吃,若不是朝雲夠溫柔,他怕是很難挺過來。
在這首臨終絕筆中,蘇軾寫盡了人生的感悟,看透了人生三境。詩的一、二句是人生第一境,因為廬山煙雨和錢塘江湖水名震天下,所以世人皆慕名前往,總覺得平生若不能看上一眼,心中就會有千般恨。第三句是第二層境界,真到了心中嚮往之地,眼前的山水不過如此,並沒有自己想的那麼妙。最後一句是人生第三境,其實不管你是欣賞前往,還是失望而歸,山還是那個山,水不還是那個水,不曾變過。這就是所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道理。
詩中的山水就是世人心中的種種執念,對於李白來說這份執念是「扶搖直上九萬裡」的抱負,對於蘇軾來說這份執念則是「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到了生命的最後盡頭,東坡終於還是看透了。兩首臨終詩,兩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只此兩首來看個人認為蘇軾勝一籌。大家認為呢?歡迎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