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唐朝浪漫主義「詩仙」,蘇軾是宋朝現實主義「文豪」。二人都是光耀千古的文壇的大咖,他們也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二人都是在「生前」成名,死後「封神」,二人的仕途都不太順利等等。李白的詩灑脫、浪漫,富有誇張的想像,而蘇軾的詞淡泊、豪放,剛中帶柔。唐朝人喜歡李白,宋朝人喜歡蘇軾。兩家「粉絲」總想拿他們來比較一下,「關公戰秦瓊」,誰弱誰強?誰是第一?
宋神宗有一次和旁人提起李白、蘇軾,講了一句話,似乎給這一場爭論定了音。宋神宗說:李白雖然是大才子,但是比起蘇軾還是差了一點,因為他沒有蘇軾博學!但是,他們一個人寫的是詩,另一個人填的是詞,真的可以這樣「橫加比較」嗎?那麼,姑且來做一個娛樂分析,供大家樂一樂吧!
一、李白的詩和蘇軾的詞
李白的詩
李白活著的時候,是唐朝人心目中的「神級」偶像。就連我們的「詩聖」杜甫,也是他的小迷弟。杜甫一生不知道寫了多少關於李白的詩篇,就今天流傳下來的名篇,就有十多首。
杜甫認為李白是繼南北朝「宮體詩」大家庾信和「樂府詩」高手鮑照以來,最「無敵」的詩歌創作者。因此,作為一個李白詩歌的狂熱愛好者,杜甫一直密切地關注著李白一生中的起起落落。
李白詩歌瀟灑豪邁,想像力奇崛,喜歡在詩篇中引用神話典故來比喻現實。比如,他在《蜀道難》中形容秦嶺山高水急時說「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六龍是炎帝的座駕,飆行於天空之上。炎帝的車駕遇到秦嶺的高處,也飛不過去。
李白的詩長於顏色描寫。比如:他曾在《送友人》中寫「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在《贈孟浩然》中寫「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青對白,紅對白。還有「日照香爐生紫煙,疑似銀河下九天」,紫色的煙和銀色的河。所以,李白十分擅長運用顏色詞彙來營造氛圍。
李白的詩長於動作描寫。他在一首寫蜀僧的詩中說「蜀僧抱綠倚,西下峨嵋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送友人》中又寫「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詩中的李白,意態瀟灑,一氣呵成!
李白的詩情感真摯,大膽直白。有許多詩,直接運用第一人稱「我」開頭。比如「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還有「我昔東海山,勞山餐紫霞」。另一些詩,即使不用「吾」和「我」來開頭,也體現出同樣的「自我中心」,孤介、傲岸的特點。
蘇軾的詞
蘇軾在宋朝時也是全民的偶像,根據史書記載,宋神宗和太后都是他的粉絲。蘇軾有一首很出名的詩歌叫《惠崇春江晚景》,詞中寫「竹外桃花三兩枝」,不過筆調比較閒淡,所以他的主要成就還是在宋詞上。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要論想像力,蘇軾也有「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但是比起李白的「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但是蘇軾的詞作又比李白更老成、更淡泊,也更灑脫一些,比如他的「一蓑煙雨任平生」。
二人比較起來,李白就是一個血氣方剛,對前途充滿想像的「少年」。蘇軾則更像一個,看穿世事,隨時準備隱居的老人。
二、李白、蘇軾的文章
宋神宗評價蘇軾比李白博學,我們看蘇軾的簡介也會發現,他似乎除了詩、詞,在散文、書法與繪畫上都有很高的成就。蘇軾憑藉散文的功力,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他的書法也被人稱為「石壓蛤蟆體」,自成一家,別無分號。同時,他的畫作似乎也不錯。對於書畫,沒有什麼心得,也就暫時不做評價了。下面隨便跟大家聊一下,他和李白的「散文」。
李白的文章
李白如今傳世的散文並不多,不過其中也有一兩篇很好的,選入了上辭版《古文觀止鑑賞詞典》。其中一篇叫《與韓荊州書》,是李白當年給韓朝宗寫下的自薦書。這一篇文章,對後世研究李白的身世和背景,特別有用。因為文章證實了在《俠客行》中「十步殺一人」者,不是別人,就是李白自己。
在這一篇自薦書中,李白自稱「隴西布衣」,交代了他的籍貫。又說自己「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他誇讚韓朝宗「筆參造化,學究天人,」但是又傲嬌地提出要與之「長揖」見交。通篇行文詞藻瑰麗,和他的古體詩一樣的「誇張」、「跳脫」。
李白還有一篇寫夜宴的小品文,同樣也是大氣、唯美。自稱胸中文章,乃是「大塊」(大自然)給予。
蘇軾的文章
蘇軾在散文上的成就高於李白,他的前後《赤壁賦》旁徵博引,顯出了個人的博學與練達。同時,他的部分遊記也被選入了中學語文課本中。除此之外,蘇軾也作過《刑賞忠厚之至論》這樣的議論文章。因此,他散文涉及的面也比較廣,符合宋神宗對於他博學的評價!
結語
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盤點一下這兩位文壇大咖所擅長的東西。李白擅長寫詩、舞劍,有少量書法、散文作品傳世。蘇軾擅長:填詞、寫散文、書法、繪畫,且在宋詞、散文上的成就非常高。因此,論「博學」,蘇軾是強於李白的,所以宋神宗沒有講錯。
不過要論「才華」,那就不太好說了。因為李白在唐詩的想像力與表達能力上面,是「一千年無出其右者」。他誇張、浪漫的想像力與一氣呵成的動作描寫,猶如古劍出匣,龍吟清風。讓人每一次讀畢,都覺得神魂一震。而蘇軾的作品,雖然「有一些閱歷的人」才能產生情感共鳴。
假如把「才華」理解成」「天縱之才」的話,那麼「才華」就是上天的恩賜,文章是大自然的賜予。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即使是「詩聖」杜甫,對李白的「才華」都是「望塵莫及」的。
因為李白的「才華」,他就是天生的,別人學也學不來,後人通過「頭懸梁,錐刺股」的努力,都不一定能夠達到蘇軾、杜甫這樣的高度,更不要說李白這樣的天才。當然,必須得承認:從思想內容的深度上來講,李白活了一千多年,都還只是一個「少年人」。
假如把「才華」理解為「學識」的話,那麼蘇軾的「才華」就勝過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