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蘇軾最具代表性的明月詩詞,開頭一樣,落腳不同

2020-12-25 讀書燈下

被稱為「謫仙人」的李白,對觸不可及的明月星辰有著嚮往,面對著天上一輪月亮,他也用詩抒發著他對月的思考,這種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一首《把酒問月》裡;而蘇軾,也曾設想自己前生是月中人,因而在他最有名的明月詩詞《明月幾時有》裡,亦有「乘風歸去」的感嘆。

《把酒問月》與《明月幾時有》這兩首詩詞,跨越不同的時代,開頭提出同一個問題,詩詞中描繪著詩人詞人對明月、時間、人事的思考與感慨,但寄予的感情及人生態度卻不盡相同。

明月幾時有

白詩:明月恆常不變 人事更迭如流 不如對酒當歌及時行樂

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李白詩的開頭,直接就提出了一個當時人沒辦法回答的問題:蒼茫的青天上一輪明月高高懸著,它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李白含著酒意問出了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沒有答案。當時的人們想要攀登上明月無法做到,然而月兒卻可以跟隨著人的腳步而行走到天涯。人們只看到它晚上的時候會從海上悄悄升起,也知道早晨的時候它會隱沒進雲間嗎?

月從海上來

寫完了月兒何時出現、隱去的現象,詩人發揮了他最為擅長的豐富的想像力:此時的月宮裡玉兔正在搗著藥,從春到秋,從冬到夏,可嫦娥孤單單地住著又能與誰比鄰呢?

想像之後,詩人一下子轉入更加深刻的哲學命題:在從古至今如此漫長的時間長河中,現在的人未曾見過古時候的月亮,今天的月亮卻仍是曾經照耀過古人的那一輪。

你看那人事代謝如流水,世間之人換了一茬又一茬,天上的明月卻始終常在,仍是最初的那一輪。

月照今人古人

詩人用這月的恆常不變,即宇宙的恆「常」,凸顯人事的「變」化,而將人事這短暫的流變,置放於宇宙的恆常之中,這又算得了什麼呢?

因而,只希望在對酒當歌時,能夠讓這月華常照杯中,盡享人生的美好歲月。在對人生與宇宙進行了一番深度思索後,李白又回歸到了他飄逸的主題:對酒當歌,及時行樂。

蘇詞:月有陰晴圓缺 人有悲歡離合 千裡共嬋娟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月有陰晴圓缺

蘇軾這首《明月幾時有》開頭與李白《把酒問月》開頭如出一轍,兩位詩人站立在不同時代的空間下,對著蒼茫青天提出了同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這就是所謂「天問」,然而天卻不能答。

李白想要「找仙人、採仙草、煉仙丹」,而從這首明月詞中可看出,蘇軾對著天上的月宮,也有自己的嚮往,並且視之為「歸去」。陶淵明想要「歸去」的地方,是「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田園,那是他的精神家園;而蘇軾想要「歸去」的,同樣是逃離現實的精神「桃花源」。

但是他的這種嚮往只停留了一秒,下一秒,就因為「高處不勝寒」和「起舞弄清影」,覺得不如留在人間。在官場上受到排擠,仕途不暢,蘇軾一定有過「仕」與「隱」的掙扎,但較之於個體命運的起伏而言,他顯然覺得安一方之民,樂一方之業更加重要,所以蘇軾雖心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念想,卻從未真正遠離民生。

月圓月又缺

下片詞人主要在懷人,從中秋的圓月寫及人間的別離,人間有悲歡離合,月不如人有情,卻為何也有陰晴圓缺?然而,月雖不能長圓,但卻自能盈虧,周而復始,人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有別離,自也有歡聚。所以希望人們能夠長長久久,即使分隔千裡,依然能共浴這同一片清輝。

李白詩與蘇軾詞,面對青天上的同一輪明月,所探討的其實都是明月與人事,宇宙與生命的哲學話題。不同的是,李白側重用今古同一輪明月來映照古今人事代謝,落腳點在嘆時間的流逝與生命的短暫,並提出需趁美好的年華對酒當歌,及時行樂;而蘇軾則側重於用月亮自會陰晴圓缺的自然規律來透視人間悲歡聚散的常態,並寄予人事長久,千裡共嬋娟的美好意願。

明月永恆

一詩一詞,出自代表不同時代最高才氣的聖手,兩者同樣仙氣飄飄,蘊含著對自然、生命豐富的思考,卻又寄予各自對人生的不同態度。宇宙恆常,人事更迭,短暫寄宿、匆匆於人間的我們,該如何對待這看似漫長實則多麼短暫的生命呢?我們都該好好思索。

相關焦點

  • 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竟然是「抄」李白的......
    提起蘇軾的名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定會榜上有名。這句詞作為《水調歌頭》的首句,氣勢不凡。可是,你知道嗎?這句詞是「抄襲」李白的。李白有一首望月詩,首句就是問句,千古稱奇,連日本學者讀了都說好,大文豪蘇軾更是從這一句中得到啟發,寫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千古名句。
  • 中國詩詞大會:人們更愛蘇軾而非李白,董卿似乎不同意,你呢
    中國詩詞大會上,時常有點評嘉賓的精彩評點,對於其中的大部分,主持人董卿其實都是支持或附和的態度。但在第三季第五期中,康震老師評價李白跟蘇軾時,董卿老師似乎有不同的見解,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這句詞,原來是「抄」李白的!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李白是我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想像力豐富,多有驚人之作。自然萬物,在李白筆下,都是可以對話的對象。這首《把酒問月》,根據詩前小序來看,應是作者應友人之請而作。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這句詞,原來是「抄」李白的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李白是我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想像力豐富,多有驚人之作。自然萬物,在李白筆下,都是可以對話的對象。現在的人和過去的人都像流水一樣,看到的月亮都是一樣的。只希望對著酒杯放歌之時,月光能長久地照在酒杯裡。這首《把酒問月》,是李白對月亮的疑問,更是對歲月,對人生的疑問。
  • 詩詞中的人生絕句:李白的灑脫,解不開李煜的憂愁
    不同的人,經歷不同,性格不同,看風景的心情不同,感悟到的人生也就不同。這一點,在名人詩詞中,有著最直觀的體現。一、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出自唐代李白的《將進酒·君不見》。大意是:人生在世,得意時就要盡情享受歡樂,不要讓酒杯空對著皎潔的明月。這是李白的經典名句,既體現了他的「詩仙」才華,又彰顯了他的「酒仙」本色。
  • 李白這首詩意境高遠,更是啟發蘇軾寫下《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李白和蘇軾那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文豪,他們兩人都寫過很多的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而且他們的那些文學作品到現在早已是成為了中國古典文學精品之作,每一首拿出來都足夠震撼人心,所以他們兩個人對於中國文學都起到了巨大的影響,使得後世很多的文人都是在他們的基礎上,才創作出了屬於自己的文學作品
  • 4首霸氣的詩詞,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誰最大氣磅礴?
    說到大氣磅礴,必然少不了李杜、蘇辛啊,偉大的詩人和普通的詩人,不同之處就在於,普通詩人的大氣,流露於表面,而偉大的詩人,除了字句之外,還能從內心給人一種感發,分別舉李杜、蘇辛的詩句,來看看他們最大氣磅礴的風採。
  • 蘇軾關於中秋賞月的4句經典詩詞,唯美感人,句句令人心醉!
    中秋將至,每逢佳節倍思親,今天筆者給大家分享4句古人中秋賞月的經典詩詞,聊表心意,但願這些詩詞能夠打動您的心弦!最經典的一首關於中秋節借景抒情的詩詞,非北宋大詞人蘇軾所做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不可!
  • 《水調歌頭》之後,再無詠月詩詞,蘇軾這首詩有多牛
    ,在這一天的詩詞也是創作率最高的,詠月詩詞無數,可是小編覺得除蘇軾的《水調歌頭》後,其他詠月詩詞早已不能拿出來顯擺了,這首詩實在是太牛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夠不夠豪氣,夠不夠比得上李白,作為最能達到李白浪漫派的詩人就是蘇軾了,想一想月下獨酌,狂歡是屬於一群人的寂寞,而寂寞則是一個人的狂歡,當蘇軾拿起酒問青天的時候,這就是一個人的寂寞與狂歡啊,這樣的明月還能有幾次,對於人生經歷,此時蘇軾早已經是大文豪,當時的文人對於唐詩真的是太痛恨了,為什麼呢,唐詩寫的太好了,想要突破唐詩的韻律那就得打破它,這時蘇軾就來了,面對明月想起自己的有人,面對這樣的明月,還能見到幾次呢
  • 蘇軾化用李白一聯詩,寫出名作《水調歌頭》,李白詩卻火了另一句
    在中華傳統詩詞的意象當中,往往會將「酒」和「月」聯繫到一起,最典型的便要屬李白的《月下獨酌》了,「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妙句,不得不佩服李太白這不同於常人的思維。中秋月圓之夜,蘇軾與胞弟蘇轍卻天各一方,兄弟二人已經七年未得相見,此時皓月當空,東坡思兄弟而不見,只有酒樽與他作陪,於是他也像李太白那樣,舉杯對月,一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將悲歡離合、天上人間通通引了出來,引出了一首盪氣迴腸。特別是最後一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十首最美的中秋詩詞(修訂版)
    與春節、元宵、端午、重陽、除夕等相比,中秋節無疑是最有文化底蘊的一個節日。既有浪漫主義情懷,洋溢著中國人特有的詩情畫意;又有現實主義關懷,充滿著中國人心中的倫理家國。描寫中秋節的詩詞汗牛充棟,不可勝數,構成了中秋燦爛文化的一部分。中秋,一個文化的節日。今天集中重溫十首最美的中秋詩詞。描寫月亮,最多最好的當屬李白。
  • 中國詩詞大會:蘇軾說,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
    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裡,來了一位可愛的英語老師選手。她一上臺說了一句開場白,讓我非常喜歡。它就是蘇軾《點絳唇》裡的「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這個選手,其實還有一個身份,她是一位兩歲孩子的母親,是個寶媽。
  • 李白和蘇軾,誰是「千古第一才子」?唯有宋神宗的答案最令人信服
    李白是唐朝浪漫主義「詩仙」,蘇軾是宋朝現實主義「文豪」。二人都是光耀千古的文壇的大咖,他們也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二人都是在「生前」成名,死後「封神」,二人的仕途都不太順利等等。李白的詩灑脫、浪漫,富有誇張的想像,而蘇軾的詞淡泊、豪放,剛中帶柔。唐朝人喜歡李白,宋朝人喜歡蘇軾。
  • 100句與明月相關的詩詞名句
    100句與明月相關的詩詞名句1.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2.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 李白《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3.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 中國詩詞大會:錯答令董卿蒙曼康震表情複雜,蘇軾名句到底啥意思
    能夠點開的,感覺都是愛詩詞的朋友,那麼在這兒問一下,你心中感覺描寫「月夜」最美的句子,究竟是哪一句呢?是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還是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李白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 古詩詞中最瀟灑的詩句,李白蘇軾令人叫絕,還有一人不在李蘇之下
    文/張家公子名無忌瀟灑的人生最令人羨慕,如若問及古代詩人中誰寫的詩詞最瀟灑,誰過的的生活最灑脫,唐朝的大詩人李白和宋代的大文豪蘇軾肯定榜上有名。李白的瀟灑那是全方位的,熟悉李白詩歌的讀者都隨便能挑出幾處瀟灑的詩句,其中以下幾句,最能體現李白瀟灑飄逸的風骨。
  • 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中的三人是哪三人?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兩句詩出自李白的《月下獨酌》。很明顯,這裡的三人分別指的是李白自己、李白的影子、以及明月。熟悉李白的讀者應該都知曉,李白詩歌裡最常出現的意象有兩種,一種是酒,另一種是月,而在這首詩中,兼而有之。
  • 蘇軾最落寞的一首詞,開頭7個字,便引發無數人的共鳴
    說起蘇軾的詞,很多人都會隨口吟出他的驚世名句:「大江東去,浪淘盡英雄人物」,這是他豪放詞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首句。這首詞是在元豐五年蘇軾謫居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所作,抒發了作者宏偉的政治抱負和豪邁的英雄氣概。
  • 漫步人生路,從蘇子詩詞中感悟人生旅途的清風明月
    詩中的意境清新明快:在清風之中、明月之下,乘一葉小舟搖蕩於江水之上,無比愜意。在月白風清的夜晚,我也經常一個人漫步在山坡或湖畔,在沒有網絡、沒有手機和任何電器的環境之中吟詩唱歌,仰望長空。那樣的時刻,仿佛自己的精神與靈魂融入天地之間,與老子和莊子坐而論道,與李白和杜甫把酒共舞,與陶潛和蘇軾品茗吟詩。內心深處沒有對紅塵人世的任何留戀,輕鬆自在,笑談人生。
  • 七夕來了,李白杜甫這對千年CP的情感謎團終於在《向上吧!詩詞》裡...
    李白你又是怎麼回事啊,放著杜甫的深情厚意不管,竟然 給孟浩然寫出了「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的句子,然而孟浩然卻冷若冰霜,隻字不回 。而被孟浩然留別的 王維呢,卻一直在《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歸江東》,《送李員外賢郎》,《送張五歸山》,《送楊少府貶郴州》 ……,這是那個寫出過「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很解風情的王右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