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中紅豆有什麼樣的典故呢?為什麼古人將紅豆寄予相思之情?
小小的紅豆在古代是寄託相思之物,也在七月七日戀人之間傳達愛意的信物。唐代著名的詩人王維曾寫過《相思》一詩,詩中借用「紅豆」來抒發感情。歷史上無數人通過紅豆寄予相思,當親人遠行的時候,帶上一顆紅豆,代表了無限的思念和懷念,而且戀人之間也通過互送紅豆來表達愛意。
《本草綱目》中記載,紅豆又名相思豆,是一種草本植物。當時,郭沫若曾經親自考證王維詩中所說的紅豆,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郭沫若在鼎湖山找到了一種名叫海紅豆的植物。海紅豆是一種秋季結果的植物,成熟後直接從果殼中一躍而出,果實呈現朱紅色。
正宗的相思豆生長在我國雲南和海南等地,生長環境往往是在高高聳立的懸崖上,它們能吸收天地精華。所以大自然賦予了它們極其特殊的品質,相思豆異常堅硬,色澤鮮豔如血,形狀像是心臟的縮影,色彩亮麗有光澤,永久不褪色。形狀呈現心型,顆粒比較大,大一些的直徑超過1cm,即便是普通的直接也在0.7-0.9cm之間。日常生活中,大家最常見的是帶有「小黑嘴」的紅豆,這種紅豆產於長江以南,因為氣候的原因,紅豆顆粒比較小,所以被當地人稱之為「情人的眼淚」。
我們介紹了紅豆的基本特性,現在步入正題,為什麼古代人將紅豆寄予相思之情呢?紅豆有什麼樣的典故呢?現在小編就和大家一起走進這個「紅豆」的故事!
話說,古代有一位男子出徵的時候,妻子每天都在高山的大樹下遙望,期盼著邊塞的愛人歸來。時間一天一天的過,但是愛人且一直沒有歸來,思念之下每天以淚洗面。終於有一天,妻子將淚水苦幹了,而代替眼淚的是血淚。血滴化成一顆顆的紅豆,掉在了地上,並且生根發芽,春來秋往,暑去冬來,終於有一天幼嫩的小樹長成了大樹,樹上結滿了紅豆,人們將這種紅豆叫做「相思豆」。
另一種傳說,出自於典故《搜神記》,宋康王舍人韓憑妻何氏貌美如花,可謂是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但是康王卻想將何氏佔為己有,於是囚禁了憑,最終憑自殺身亡,何氏投臺而死。遺書中要求賜兩人合葬。康王大怒,於是將兩人埋葬各自一方,讓他們終日遙望相對。沒有多長時間,兩個墳頭上長出了大梓木,連理根盤在一起,連理枝也相互「擁抱」在一起。樹枝交叉之處,有一對雌雄鴛鴦,時常交頸悲鳴。後人被這個悽涼的愛情故事所感動,於是將樹取名為「相思樹」。
自古以來,紅豆都帶表了親人的相思之情,上述的兩個傳說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還有許多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一顆小小的紅豆,不僅賦予了相思之情,而且還有導致了一部學術著作的誕生。
陳寅恪大師,江西修水人,他是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是一位曠世之才,是百年難得的人物。抗日時期,執教於西南聯合大學,有一天讀報的時候得知文人墨客生活所迫,在出售古書籍,立刻前往談起究竟。到售書之處,發現沒有一本是可取之物,但是面對殷勤的主人有覺得不買過意不去。於是便向主人詢問,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書籍出售嗎?主人猶豫一段時間,回答道:「曾旅居常熟白茆港錢氏故園,拾得園中紅豆樹所結子一粒,願以此奉贈。」陳寅恪聽到後,非常高興,於是將其購買回去,收藏於書庫20多年之久。
1964年陳大師做《紅豆詩》,序言是這樣寫的:「昔歲旅居昆明,偶購得常熟白茆港錢氏故園紅豆一粒,因有箋釋錢柳因緣之意,迄今二十年,始克屬草。」而這就是陳大師巨著《柳如是別傳》撰寫的原因。
總之,相思豆始終都是一種靈性的象徵,是一種愛情的吉祥物。戀人之間通常也會通過送一串紅豆飾品,祈求愛情美滿。結婚的時候,新娘會將紅豆的手鍊或者項鍊佩戴到身上,象徵兩人會心心相印,白頭到老。而婚後,夫妻也會放六顆許願過的相思豆,象徵夫妻百年好合。
直到現在,相思豆始終象徵了愛情,很多的相思豆飾品也開始流行起來,戀人之間相互贈送,通過這種方式表達對戀愛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