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36氪之前我是一名投資人,現在變成了網際網路創業者(參見:我為什麼來36氪)。今天的演講題目是從投資到創業,我想就是和大家聊聊網際網路、創業和投資。
一般高大上的演講都以趨勢開始,我也先聊聊趨勢。大家現在能看到越來越多的創業公司湧現,說到底,是因為整體創業環境變好了,創業的成本低了。很多東西你不需要從頭做了:
你有各種SDK,API,雲服務,免費的資料庫,伺服器可以直接用雲服務,需要帳戶系統?微博微信接入!需要統計,直接上友盟、TalkingData。有一些代碼不會寫也沒事,Github上開源的多的是。你都不需要辭職建公司才能創業了,如果你來氪空間,叫幾個朋友請倆月年假,拎著包就來了,我們連房租都不收你的。
那麼問題來了,早期的項目是不是太多了?
軟體吞噬世界,網際網路的創業時代也剛剛開始。還有很多的角落沒有被網際網路改變,都是機會。雖說最終成功的肯定還是極少數,因為極強的網絡效應,贏家通吃。網絡效應的例子是淘寶。我前老闆經常舉的一個例子,淘寶就是個無限大的農貿市場,賣的越多買的越多,買的越多賣的越多。
但是你不能說其他沒成功的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就不值得投資。奧運會的金牌只有一個,運動員很多,你不能說其他參賽的都沒有意義。因為在一開始沒有人知道誰會贏。世界需要風險投資,因為世界有風險,如果一切都是穩贏,那就不叫風險投資了。
投資人的重點正在向早期偏離
除了創業的成本,時代的重大變化:從初創到爆發的時間短的驚人。陌陌2011年成立,今天據說是30億美元的估值了。除了陌陌,還有很多,今日頭條,大姨媽,墨跡天氣,美圖秀秀等等,他們都很快達到幾千萬甚至上億的用戶數量。
因為這種爆發的速度,催生了大量的天使投資。
最初,中國的很多機構投資人很多還沒有適應這個轉變。他們比較習慣企業呈現清晰的成長態勢之後再介入。這和中國風險投資界的歷史有關。
中國風險投資的歷史其實還很短,幾乎到2000年左右才開始有比較多的外資VC進入中國,而中國人獨立募資的VC基金2005年之後才進入。上個10年,中國最早一批的中流砥柱VC大多數是成長期基金。把錢投給已經模式已經確立的公司,有產品已經證明,甚至有了每年幾百萬上千萬的利潤。
今天的成長基金髮現了一個巨大的問題:項目要麼是處於沒有爆發的狀態,要麼到了B輪,大家就都知道,投不進去了。所以怎麼辦,只能往早期走,現在市場上的VC或多或少都在更多地關注早期。
天使投資的紛紛出現和機構投資人的轉變,共同促成了早期創投的熱鬧、蓬勃景象。看起來挺好,但問題就來了:投資經理必須有大量的項目源。這就是一個數學問題,2億美元的基金不算大,4個5000萬的項目就搞定了,但是50萬美金的早期項目你得找400個——找早期項目是極累的過程。
投資人怎麼找項目?
有人說拓展人脈。中國人特別願意講人脈。朋友聊天,不管多大的是都要講一講人脈。公共廁所是我二舅開的,你下次去報我名可以免票。但是這個不科學,真的不科學,人家美國的研究很確信,一個人能夠有效維護的人脈只有150個。你確定下一個Google你這150個人立有人認識嗎?
大家開始大量跑會。一個禮拜7天,3天用來去各種路演。很多會上的項目都不靠譜,看一下午5個小時,也就能挑出一個願意聊的。這個效率極低。打個小廣告,36氪的會例外,都是精品,上面的項目質量有保證。
來說一說創業者這邊:早期項目找投資也很累。
一般都是找朋友介紹,或是找朋友的朋友介紹,但這是一個完全隨機的過程。講一個真實的例子:某創業者找到一個投資人,見面發現完全不靠譜,聊了10分鐘開始建議 「你把商業模式改成O2O2B2C2O,然後就給你投。」
當然,有時候介紹的投資人是很靠譜的。於是,早晨9點,創業者就奔10號線,一路從中關村到國貿,穿城而過。又是見面10分鐘,發現他根本不感興趣—他就是給朋友個面子才見你。
現在是2014年,說好的網際網路時代呢?我覺得現在這樣非常不科學。
所以,我們做了氪加。
創業者過去通過36氪的報導讓大眾了解,現在可以在氪加上掛牌融資。給你一個舞臺,頂尖的投資人都在,他們不僅能看到你,還能和你聯繫。看似簡單,但有幾點好處:1.每一個都確實是對你感興趣的;2.上面有投資人的簡介,創業者自己決定見誰還是不見;3.發現隱性的投資人:自己不站在舞臺上你怎麼知道某個從來沒機會認識的大佬不會想認識你?
我們把原本的隨機過程變成一種系統性的方法,氪加想讓網際網路創業者用網際網路的方式得到融資。
4個月時間,幾乎沒有推廣,一點小小的成績:1.共有3000多個項目申請;2.初期走的精選路線,掛牌82家;3.已經徹底完成交割的25家,預計75%以上成功率。
誰在氪加投資?
如圖,我們平臺上有「36氪頂級投資機構聯盟(排名不分先後)的參與,他們是中國網際網路的幕後中流砥柱,最有影響力的網際網路公司,背後幾乎都有他們的身影,最好的投資人都在這了,就等你來。此外,我們還和近100家優質投資機構緊密合作,他們在各自的關注領域都能對公司有很特別的支持。很多著名的天使投資人也在平臺上,包括戴志康、王嘯、鄭剛、吳世春等等
永遠免費
必須免費,是有原因的。
36氪從成立開始,從來沒想過靠介紹項目賺錢——其實這很容易,但我們不做掮客。深層次原因是中間人角色可能存在的問題:他們追求的是從交割中獲利,和投資機構多次合作,對創業者卻只是一次性服務。
氪加決心要做成免費的基礎設施。
剛剛提出這個想法的時候,也有一些我的投資人小夥伴很不能理解:「我靠,我在看的項目別人都看到了,怎麼辦?別人該跟我搶了!」 投資經理其實很苦的,白天到處跑,夜裡熬夜做研究,看幾十個項目見幾十個創業者就為一個靠譜的項目。被人搶項目的感覺就像是,你小時候打遊戲,沒存檔,媽媽回家怒拔電源的一瞬間......相信你是理解的。
但我想要說的是,不要太在意要怎麼防止競爭,因為是攔不住的: 1.團隊好、市場大和商業模式清晰,所有投資人都在找;2.尤其是當你已經初步證明概念,而且跑出一些好看的數據之後。肯定追著5、6家VC,好項目不會被埋沒,懷才不遇的時代已經永遠地過去了。
大家搶項目的勁頭總讓我想起大學的事。大學,尤其理工科,這個場面一年一度上演:大一女生被學長簇擁著迎進校園...... 跟投資挺像的:搶佔入口,搶先獲得信息並且認識。問題是,你先認識了,然後呢?你又不能把姑娘藏起來。
為了完成流量轉化,各種策略就來了:
1/ 儘快確定男女朋友關係 - 見項目當場出Term Sheet,逼籤;
2/ 告訴她大學裡很複雜,騙子很多,儘量少參加社團和課外活動 - 「除了我別人不會懂你這個項目的。投資圈很亂,別被騙了。」
3/ (實在不行)送飯送傘,「多喝水、早點睡」 - 備胎型打法,爭取合投。
這些我反正都用過。但我認為,投資人最更根本的,是要做一個更好的人。總結起來就兩點:專業,服務。專業:讓創始人覺得你懂,更快更好的判斷,提供有價值的建議; 服務:錢 = 偽需求,給創業者提供他們需要的服務是更重要的。
最後再說點吧。有時候我覺得,網際網路讓信息更透明,這事兒誰也阻擋不了。越來越多的人認同這點:創業者,從項目成立的第一天就要奔跑,就要發聲,否則被淹沒,不再把idea當成必須保守的小秘密了。很多投資人想的也是怎麼做強品牌,做好服務,做出口碑。
1990年,WWW協議得到世界公認,標誌著全球信息共享的時代的開端。共享是由淺及深的,而我們正在步入第25年。我相信融資這件事也會變得更透明。透明的世界會讓每一個人都生活地更加真實,也讓人類經濟更加高效和繁榮。
36氪希望讓世界更透明,我們用透明的方式,幫你更好地融資。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