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顯國美學術力量!中國美院多支教學團隊參展西岸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

2021-02-19 中國美術學院


  

2020年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FutureLab, 以下簡稱教博會)於12月5日至12月13日在上海西岸藝術中心A館和B1館舉辦。本屆教博會由展覽、論壇、工作坊、培訓、頒獎 等五大版塊組成。來自海內外一百多所高校及研究機構的院長、專家、教師、學生將就藝術與設計教學如何面向未來面對當下,在教博會上展現他們的最新科研思想、教學實踐、管理構架、創作作品、工作坊探索等成果。教博會旨在與關注藝術教育和行業動向的各領域、各年齡段的參與者和觀眾一同,探討面向未來的藝術,在全球語境中踐行藝術與設計教育更多元性的建構和延展。

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開放媒體系、創新設計學院YOUNG to young國際聯合設計教育工作坊等教學團隊參展,展示教學成果,彰顯國美學術力量。

上海西岸藝術中心

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開放媒體系、中國美術學院視覺中國協創中心、中國美術學院virREAL藝術科技中心、未來書寫小組

姚大鈞、陸揚、施政、王茜、周林瑋、吳元安、王子安、李洪祥、傅冬霆、王旖旎、Yuri Kuzmin、胡恆之、廖家昕、蔡宇瀟、楊子敏、陳欣、劉煒彬、王嘉輝、楊思韜、徐林、馮冠湃、李明瞳、王妙雅、翁怡璇、李朝林、蔡藝雙、申一涵、羅心聆、溫辰旻、餘惠恆、劉奕雯、管博揚、彭藝偉、陳紫夢、程智、張陳瑄、王姣楊、戴依欣、廖盈、許勵雙、趙雅雯、鍾怡珊、潘方圓、趙潤東、餘陽豐、李韻嬋、王昕純、孫萬瑞、孫薇、嶽依嬌、祝金坤、鄔京、劉馨陽

 展覽總監 Directorhave 

姚大鈞

馬楠

 統籌協調 Coordinators    

王旖旎、傅冬霆、蔡宇瀟、溫辰旻

 展覽製作 Associate producers 

王怡航、金鑫、孫薇、李秋霞

 媒體宣傳  Publicists   

莫亦然、齊曉鸞

 視覺設計 Visual design

姚大鈞、陳孟琦

 宣傳片剪輯 Video editor 

徐林

 展  期 Duration   

 2020.12.5——12.13

 開幕時間 Opening  

 2020.12.5  14:00

 地 址 Venue   

上海徐匯區龍騰大道2555號西岸藝術中心A館

未來書寫:姚大鈞+ Open Media Lab」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開放媒體系教授姚大鈞和其52位優秀學生的作品在本屆教博會中展出,展示自2010年創建Open Media Lab的十年時間來,以未來科學為導向、以科幻作為方法的實踐成果。

展覽分為未來書寫、科幻書寫、數據書寫、聲音書寫、社交媒體、影音現場和虛擬實境等七個板塊,展現了以宏觀角度審視全球語境,並創造具有本土意識的「未來學」的教學思路。

 


姚大鈞,藝術家,策展人。畢業於中國臺灣大學外文系,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Ph.D., a.b.d。曾任中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特聘教授;現任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副院長,開放媒體系主任,virREAL 藝術科技中心主任。作品在世界各地展覽演出。長年來透過電臺節目、唱片公司、網站、策展及教學推動中國科技藝術、媒體藝術及聲音藝術發展,曾策劃「2003 北京聲納」藝術節、「2004 臺北聲納」科技藝術節、2013 紐約/上海/香港「轉速:中國聲音藝術大展」、「迷因城市:駭進現實」首屆跨媒體藝術節、深圳「聲音分裂展」、「科際迷航:從 AV 到 VR」、「腦太空」、「心印宇宙」、「九個明天」、「全息書寫」、「黑鏡第八季」、「意識圈」等國際媒體藝術展覽和演出。長期專注於漢字的形音義各層次的實驗創作,強調書寫、字形、語音之間的全息共構關係,並提出「物件導向詩學」(Object-Oriented Poetics) 的創作理論。九十年代發行的《夢的殘音》與《丹紅的細雨》聲音作品專輯皆為透過電腦程式進行漢字音義兩個面向書寫的前衛作品。2010年加入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成立 Open Media Lab,2016年創建 virREAL Center for Art and Technology,強調以科幻作為方法的創作及未來學研發。2019 年創建「未來書寫小組」,目前在策劃成立跨國聯盟「未來書寫研究中心」。

 

 

 未來書寫:姚大鈞+Open Media Lab

         「未來的書寫,需要未來的詩學」 —  姚大鈞

開放媒體系,Open Media Lab(簡稱OML),是一個文化實驗室。十年來,開放媒體堅持「未來導向,當下實驗」的開放式創作,以科幻作為方法,持續思考藝術、文化、科技間的共生關係以及文化向未來的投射。

姚大鈞從2004年開始教學,自受邀擔任中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客座教授時就強調跨媒介創作。他創造性地用「Intermedia Art」來翻譯「跨媒體」,復活了激浪派藝術家Dick Higgins 60年代對藝術創作的理想,同時為這個新學科提供了一種教學路徑和實驗性的創作方法。作為長期研究和教學的延續,姚大鈞強調不僅要跨界而且要跨媒介創作,即通過跨媒介互聯(Interconnectivity)達到跨議題(Intersubjectivity)創想,並堅持「忘器存道」Meta-media 的信念,培養「新文藝復興人」。在他策劃的一系列國際展覽和藝術節中,姚大鈞堅持輔導和鼓勵學生與國內外知名藝術家同臺,爭取為他(她)們提供學習與展示的平臺。

OML的教學踐行實驗室精神。姚大鈞在中國美術學院率先創設了社交媒體藝術、未來書寫、聲音藝術、電腦音樂、Audio-visual 影像聲音現場、科幻創作、科幻 VR、開放媒體方法論等課程,並以城市音景、方言藝術、中國賽博格、中國古代科技、後東方主義、實驗詩學等研究和創作課題,勾勒出開放媒體系跨媒介的「未來學」圖景;不僅以基於深層次的思想史背景與社會文化關係探索跨媒介的語言、觀念與方法論,並以於2015年創辦的「國際跨媒體藝術節」展演項目的方式整體呈現,如同航行在深度文化譜系與過現未情境之間。對於 OML 而言:未來學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作為一種方法;從某種意義上說「未來」是不存在的,它只是當下的軌跡延展、創作印痕和共同記憶,而這印記就是廣義的書寫。與此同時,開放媒體也強調自己是開心媒體,開心是指有好奇心和創造力的學生能在這裡學得盡興,創作得盡興。《開放的科幻》科幻小說創作選集,主編姚大鈞,2019結合開放媒體的教學和創作理念,這次的展覽空間設計有意打通了展牆,展呈結合了遊樂場 Playground + 寫作站 Writing Nodes 的意象,以未來書寫、科幻書寫、數據書寫、聲音書寫、社交書寫、現場書寫、虛擬書寫七個板塊,立體地展示OML從對新創作工具的開發與拓展(識字),跨媒介創作(遣詞),創作動機自省與反思(造句),到共同寫作的多重模式探索。用五十餘件作品系統性地呈現 OML 在十年中教學現場的回望與前瞻:高度自覺後設的概念書寫,光怪陸離的社會批判,暗湧隱喻反諷的復調劇場,異變想像的遊戲場,宇宙低吟的失落島嶼,一同構建起科學與奇幻、虛擬與現實、他者與自我、未知與已知同時並存的「異託邦」場域。在這些或宏大或精微的審度與思考中無不流露出藝術家們鮮活奔湧的生命體驗和世界經驗,OML 將繼續不斷地自我否定、自我突破、自我超越,不斷向未來駭近。「阿留邊畿夜宇和」,這句話寫在日文假名草創尚未定型時的日本,為高僧明惠上人解釋教義時使用表音漢字留下的語句,意為「如是(就應該是這樣啊)」。我嘗試通過生成式對抗網絡(GAN)從噪波信號中以極少的人為幹預的方式萃取漢字符這一精神本體,用偽漢字的書寫過程敘述一臺機器對文字圖像化的綿延思考。它們全體昭示著漢字形式在意義消解後的的流淌和迭代,同時對抗著關於漢字書體的沙文主義爭論。        《指·印》,Yuri Kuzmin,互動聲音裝置, 2020   這是一個書本形狀的聲音物體,我試圖寫一篇關於 「詮釋學循環 」和文本理解的 「硬體式」論文。聲音素材是我的老朋友——莫斯科詩人Oleg Belavsky寫的一首詩的節選。它被翻譯成盲文字母觸覺符號,作為觀眾可以互動的電路的延伸。作品由兩塊回收來的共享單車太陽能板供電,電路在不穩定的電壓 「飢餓 」狀態下運行,強調文本解釋的脆弱性。造物之力,蘊含著生命起源的秘密與真相,欲望驅使著人類不斷試探上帝之領域,打破永生、信仰的人倫禁忌,催生出在網絡生態系統下,具有機械特性的生物有機體矩陣。本作品使用人造材料模擬生物的感知,通過數碼媒介研究生命行為,將生物藝術的關注點從關注物質轉變為關注生命行為。裝置母體內部以計算機乾性媒介的處理系統模擬出無菌環境培養皿。利用數據程序控制氣泵的輸入,向矩陣子容器內的仿生生物注入生存所需氧氣。此仿生生物具有碳基生物的細胞特性,並孕育出生命特徵的反饋與低吟。同時,裝置容器將所收集到的活體數據信息變量,激活球內的適應光源,在光合作用下,仿生有機體矩陣形成完美的生態系統閉環。在本作品中,藝術家搭建了一套視覺、聲音皆可互動的面捕系統。觀者使用面部表情控制一位虛擬化身,此化身將持續不斷地閱讀由藝術家寫作的《另我宣言》。控制而造成的化身行為、聲音的錯亂、錯位,引出作者關於另我與控制者的對抗關係、另我的錯位與遊牧、當下數字人類大潮的思考。將當下的技術社會臉譜化後,得出了和西洋棋類似的模型結構,也分別找到了國王、皇后、騎士、城牆、士兵的對應物:國王-大數據 皇后-人工智慧  騎士-新人類城牆-智能製造 士兵-奴隸給棋子設計新的形象,並配備描述角色的文本,嘗試理解新的局面。「校對」系列,通過衛星的人類上帝視角讓GPS遙感衛星成像技術和中國的傳統水墨混合,讓現代人的視角和古人的視角相互對話。作品以地圖地貌為寫生研究對象,尋找歷史上古人的繪畫地圖和繪畫山水的資料,同時今人運用衛星地圖找到對應的位置用軟體生成山水地形,然後將兩者的視覺圖像進行融合併且校對重要的地理信息和山水位置, 對已有清代《浙江全圖》 電子版中的杭州區域的地理信息的再次處理。對電子版《中國歷史地圖集 譚其驤1982~198》中的海南地區古代瓊崖地域的地理信息的再次處理,運用現代Adobe Photoshop, 3D Map Generator, Google Map進行「校對」,最後輸出新的數碼合成的地理信息。讓現今科學沒有誤差的地貌信息校對到古畫上,最終輸出變異的山水數碼視覺圖像。作品將網絡用戶比作數據空間中的太空人Bot,將刷動的手指化為不停跑動的雙腳,手機成為跑步機,重複的原地奔跑可獲取更多訊息,不斷評論以獲得更多回應。構成太空人身體的文字對應著不同的微博熱點,文字本身對應不同的評論。作者試圖用這種語言凸顯線上空間中的分裂與消解,並思考是什麼誘惑著我們在圖文的訊息暴雨中一直向前。本作品是程序生成虛擬建築重構作品《空氣中的子集》三部曲的最終章。此章中,生成建築的殘骸分布於一個暗淡而無邊際的空間中;而每一塊殘骸都成了某種聲音的載體。這些殘骸在運動的過程中相遇,聲音也隨之產生重合;從單薄變得渾厚,從簡單變得複雜。由生成建築殘骸重組而成的代號為 「Create」的衛星緩慢循環穿梭於其他殘骸之間,帶著觀眾聆聽由每一殘骸所重構出的神奇樂章。「祝旅途漫長」出自希臘詩人康斯坦丁·卡瓦菲斯的《伊薩卡島》,以VR敘事的形式,表述了對當下的回應。觀眾以自身視點,在遊戲引擎構建的路途中展開一場奇譎的超現實漫漫航行,希望在沒有目的的現實和不知方向的處境中有所思緒。作品提供VR內部與外部兩種觀看視角。VR之內是五個人的故事,VR之外則借觀眾的觀看成為參與虛構了對話的外在表現形式,內外交織,共同構成於大事件之後個人的困頓與對真實的追尋。這件作品嘗試討論現實與虛擬空間的物如何同時呈現在真實的空間中,作品試圖改變以往的屏幕式觀看,通過實時計算真實空間與虛擬空間中虛擬蝴蝶與真實玻璃瓶在桌面上的投影來描繪空間,弱化觀察者認知中數字存在的虛擬性,通過處理物與影的關係來連接空間,並呈現出超越於日常認知的景象。1000赫茲的正弦波處在人耳最敏感的頻段,常作為「自我規制音」出現於影視廣播節目中用於遮蔽禁止的話語。它是語言的工具,卻也是聲響的虛無,是無聲之聲。作者將此音頻剪輯為顆粒音,由改裝過的卡式磁帶循環播放。循環的磁帶看似意在永不停止,但由於讀取得更加頻繁,它們反而會被更快地磨損。18個聲響構成晝夜不停的唱經機,供奉著無形的鍘刀。嘶啞無力的舊聲不斷由形貌端整的新聲所代替。庸庸碌碌之中似乎也在悲嘆:究竟什麼才是永恆的?這個士兵在戰爭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無形的傷害貫穿了他,這是致命傷。我們尚不明確傷害來自哪裡,或許是士兵自己。士兵的頭已經被禿鷲所控制,禿鷲即是社交軟體的投影。它已經不是控制了身體的某個部分,它想去侵蝕人類、殺死人類剩下的人性。在這場社交戰爭的縮影中我們可以看到,人類在防守中逐漸失去了控制的主權,禿鷲的思想代替了人類。士兵在禿鷲的控制下,即使瀕死,仍要傳遞出手中的二維碼。裡面的信息未知,或許用二十世紀的「手機」可以一探究竟。


創新設計學院 YOUNG to young 國際聯合設計教育工作坊 項目代表中國美術學院參加了本次教育博覽會,位於主館 A3 展位,展示了2019和2020兩年的教學成果,展出了包含: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學術研討、教學成果等整體教學面貌。



總顧問 

許江  高世名  韓緒

 

總策劃  

吳小華

 

學術支持

段衛斌  俞佳迪  陳華沙  姜珺  李軼軍

 

項目總執行  

劉益紅  胡曉琛

 

項目執行團隊

張斌斌  孫姝婕  向逸  馮宇純  蘇雅婷  嚴聆然

 

視覺設計團隊

王凡 濮仕珊 徐理青 王驍勇 譚文瑋 劉致良

陳依清 房梓 任越 姚金豆 毛姣姣 劉玉婷 

俞鴻達 楊翔 莊露荑 鄭葉穎 塗宇嘉 溫輝 陳子健  

 

行政支持

金賽英  陸君霞  酈君  何峰  張鼎力



「YOUNG to young」是中國美術學院創新設計學院設置在第三學期的國際化課程項目(又稱小學期),是中國美術學院首次嘗試異於傳統教學單元的跨班融合的全球聯合教學實驗。YOUNG to young 從全球招募青年藝術家、設計師、創意者、科學家、教學實踐者與在校的一線青年教師1對1展開聯合教學。此項目通過調度起激情的教學現場,搭建起多元的青年學術交流平臺,匯聚起鮮活的全球化設計視野和觀點。鼓勵青年導師和學生在這場教學實踐中,自發集結為創作共同體,將教學時空打造成為激蕩想像的「工作營」、「實驗場」、「狂歡節」和「真人秀」。教學團隊倡導:活力激蕩、新銳視野、創作集體、聯動教學、精神引領。(Vitality、Vision、Collective、Linkage、Guidance)以「集體創作」打開設計專業學習的經歷,更以「創造集體」輸出這種設計思維訓練的結果。教學團隊為首屆「YOUNG to young」項目擬定了一個課程主題為「PLAYSHOP」,是對「Workshop」一種變體,中文翻譯為「玩吧」(Come To Play)。擬「玩吧」為題,教學團隊意願將所有的教與學,都能潛藏於「玩」中,但又同時以創造「玩」為目的。孔子說「遊於藝」,康德強調「自由的遊戲」,這都是古老的教誨。在今天,我們相信,最完美的教學就是把「實驗室」變成「遊樂場」,最好的學習就是遊戲。遊戲亦是最為進化的再現媒介,它的本質特徵所帶來的主動性與實踐性,正是塑造人們對當下的歷史認知與文化感知的最有力路徑。教學團隊將教學場地,從學院的教學大樓,挪移到了象山藝術公社的16個蜂巢空間中,這是一個由村落改造的集群空間,一層是敞亮的露天圍合廣場,二樓是由廊橋互連的露臺,教室則是由家宅修整出來的白盒子。在30天裡,除了常規工作坊式的課程教學外,團隊還安排了16場國際導師的公開講座,9場露天電影,4場夜間派對,3次青年導師出遊考察,2場教學研討和1場課程展覽。在公社的一個月裡,團隊將教學化為共同生活、化為集體遊戲,化為想像力的彼此關照。
第二季「YOUNG to young」課程,教學團隊擬「Illusion 幻覺」為題,來集體思考與實踐當代科技與藝術語境下的全新超覺體系。「幻覺」一度被定義為藝術的基本存在方式,通過虛擬圖景和仿真鏡像,將我們共同置身於「同一性幻覺」之中,在被模擬物包圍,被幻影支配的視覺控制之下,想辨認孰真孰假亦不太可能。而根據瓦爾特·本雅明的看法,虛幻之鏡(false mirror)效應則能夠形成一種非常隱秘的模仿,使人認為(內在化)某事就是去模仿某事,因而我們會變成(和造成)我們所認為的。英國物理學家伯姆提出了一個更「腦洞」的觀點:宇宙可能只是一個巨大的幻影,宇宙萬物都不是真實存在的,宇宙中的事物完全只是被投影的幻象!「幻覺」究竟是當下的投影儀、造夢機、哈哈境、兔子洞還是仙女棒,讓我們與學生一起再次將其開發、破譯、或營造一場更大的超幻覺。2020年,疫情中,教學團隊收到來自全球60多位青年導師們充滿想像力的線上教學提案,在克服了全球時差錯位、戰勝了物理空間崩散、重置了集體協作可能的全局挑戰下,團隊開啟了一種全面應對線上情境的國際聯合教學組織新模式。團隊將50餘場講座式課程向全校開放網絡入口,將課程的中期匯報搬移至網絡直播平臺,將最終二個年級800位學生的結課作品全面網絡化展示。在後疫情網絡化教學的轉向中,思考和實踐一種新的共學、新的集體、新的聯合。


·展覽結構及現場布展·

·專業教師胡曉琛在開幕式上發言·

·專業教師胡曉琛、馬川接受央視直播採訪·

·專業教師劉益紅、蔡文超作媒體導覽·

·專業教師張斌斌作展覽導覽·

·工作室課程全案過程展示·

·六個精選課程方法論展示·

·學生作業成果展示·

·中外導師採訪研討展示·

·課程細節展示·

課程:辨幻作物



|FutureLab工作坊|
中國美術學院創新設計學院系列

同時,在展覽以外,教學團隊還為2020年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FutureLab, 以下簡稱教博會)帶來了三場針對上海教委和公眾的創意工作坊。

 造物與遊戲

《造物與遊戲》是一門藝術設計工作坊課程,以遊戲開啟造物之心,在造物中返回遊戲之蒙,亦在造物中培養學生邏輯敘事、策略概率、文明構設之能力。工作坊將通過對遊戲中「物(或數碼物)」的解剖和再想像來展開一種「 再造」(recreate)的方案。



❤️

YOUNG to young

國際聯合設計教育工作坊 

青年教師導師團隊

 

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開放媒體系、創新設計學院YOUNG to young國際聯合設計教育工作坊等教學團隊參展,展示教學成果,彰顯國美學術力量。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開放媒體系、創新設計學院YOUNG to young國際聯合設計教育工作坊等教學團隊參展,展示教學成果,彰顯國美學術力量。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開放媒體系、創新設計學院YOUNG to young國際聯合設計教育工作坊等教學團隊參展,展示教學成果,彰顯國美學術力量。

 來源 |跨媒體藝術學院 創新設計學院

 編輯 |劉益紅 廖垣

 審核 |徐元

出品: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宣傳部

           中國美術學院新聞中心

          CAA全媒體工作室

 投稿郵箱:caanews@caa.edu.cn 

相關焦點

  • ...中國美院多支教學團隊參展西岸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
    來自海內外一百多所高校及研究機構的院長、專家、教師、學生將就藝術與設計教學如何面向未來面對當下,在教博會上展現他們的最新科研思想、教學實踐、管理構架、創作作品、工作坊探索等成果。教博會旨在與關注藝術教育和行業動向的各領域、各年齡段的參與者和觀眾一同,探討面向未來的藝術,在全球語境中踐行藝術與設計教育更多元性的建構和延展。
  • 彰顯國美學術力量!中國美院多支教學團隊參展西岸藝術與設計創新...
    2020年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FutureLab, 以下簡稱教博會)於12月5日至12月13日在上海西岸藝術中心A館和B1館舉辦。本屆教博會由展覽、論壇、工作坊、培訓、頒獎 等五大版塊組成。
  • 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
    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 2020-12-03 11: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清華美院精彩亮相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
    12月5日,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在上海藝術中心隆重開幕。當日的開幕論壇中,來自參展院校與畢業生作品展的策展人及學院代表們,對各自展位上的作品、教學改革與教研探索的成果進行了介紹,分享了他們的策展理念與亮點作品。多位國外高校的院長也以線上視頻的形式加入。
  • 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在徐匯西岸啟幕 探討藝術與...
    來自海內外100多所高校及研究機構的校院長、專家、教師、學生,將就藝術與設計教學如何面向未來面對當下,在教博會上展現他們的最新科研思想、教學實踐、管理構架、創作作品、工作坊探索等成果。   在展覽板塊,近20所國際頂級藝術與設計類院校帶來一系列展覽,不僅呈現他們最新的教學與創作成果,更展現了多所學校受疫情影響後教學內容和思維的轉變;今年特別開設的「海內外應屆中國畢業生展」將展示350多位學生的畢業創作實體作品,彌補他們此前只能在網上虛擬呈現畢業作品的遺憾;論壇板塊包含全球院長峰會、開幕論壇、「藝術與設計教育中的自由與控制」「藝術智能和鄉村振興」等主題;工作坊板塊將通過多場線上
  • 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在上海開幕
    開幕式2020年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FutureLab, 以下簡稱教博會)於12月5日至12月13日在上海西岸藝術中心A館和B1館舉辦,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辦。來自海內外一百多所高校及研究機構的校院長、專家、教師、學生將就藝術與設計教學如何面向未來面對當下,在教博會上展現他們的最新科研思想、教學實踐、管理構架、創作作品、工作坊探索等成果。
  • 清華美院「雲端畢業展」亮相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梅軒 記者 王珺)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日前在上海藝術中心開幕。開幕論壇上,來自參展院校與畢業生作品展的策展人及學院代表對各自展位上的作品、教學改革與教研探索成果進行了介紹,分享了他們的策展理念與亮點作品。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受邀參加此次活動,全方位展示了學院「雲端畢業展」的創作成果以及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的實踐探索與理念呈現。
  • 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近期開幕
    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FutureLab,簡稱「教博會」)於12月5日在西岸藝術中心A館和B1館拉開了序幕。在9天的展期內,海內外一百多所高校及研究機構的校院長、專家、教師、學生將共同組成展覽、論壇、工作坊、培訓、頒獎等五大板塊。
  • 以「創新從課堂開始」 | 中央美院參展第二屆教博會
    2020年第二屆藝術與科技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創新從課堂開始地點:上海西岸美術館A館中央美術學院展位:A16>展覽及課程時間:2020.12.5-12.13主辦單位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參展單位中央美術學院展覽策劃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支持機構中鴻創藝(北京)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 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參觀指南
    2020年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FutureLab, 以下簡稱教博會)將於12月5日在上海西岸藝術中心開幕,為了讓您更愉快便捷地參觀展覽、體驗工作坊以及出席論壇,本期羅列出教博會最全實用信息。
  • 上海交大設計學院參展2020年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
    2020年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FutureLab, 簡稱教博會)昨日在西岸藝術中心A館和B1館拉開序幕。在9天的展期內,海內外一百多所高校及研究機構的校院長、專家、教師、學生將共同組成展覽、論壇、工作坊、培訓、頒獎等五大板塊。
  • 中央美院教學與實驗基地「西岸科技與藝術創新實驗室」入駐上海...
    中央美院教學與實驗基地「西岸科技與藝術創新實驗室」入駐上海西岸藝島Art Tower 2020-10-18 09: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
    第七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公布設計單元名單 2020-10-26 13: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九秩國美 譜寫華章——寫在中國美院九十周年校慶之際
    90年間,中國美院在教學和創作中倡導「像哲人般思考、如工匠般勞作」的哲匠理想,在當代教育界獨樹一幟。師生們倍道而進、不懈奮鬥,成就了一大批活躍在國際藝壇的藝術先鋒和國際大師,確立了中國美院在全國美術院校中的全面領先地位,使中國高等藝術教育躋身世界前列,也為世界藝術教育提供了一種可借鑑的「中國方案」。
  • 第七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在上海徐匯開幕
    作為第二屆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的重磅壓軸活動,本屆博覽會與剛啟用的西岸藝島Art Tower同步發聲,令此時的徐匯西岸成為上海「藝術舞臺高光」。  本屆西岸博覽會在西岸藝術中心的A館和B館舉行,共包括5個特別展覽、7大板塊、9 家設計品牌、 16場專業論壇、23件公共藝術作品、40部影像作品,97家國內外知名畫廊與機構與逾700位藝術家集結亮相,帶來線上線下的全方位體驗。
  • 在藝術院校裡必須學什麼——Futurelab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述評(三)
    文/凌敏在上海西岸舉辦的首屆「Futurelab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上,有一個專門論壇——全球院長峰會。
  • 微國美•布告欄|設計藝術學院訪臺學術交流紀實(二)
    ,我院學術代表團參觀了臺灣東方設計學院、臺灣藝術大學和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與三所學校的校、院、系級領導和師生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促進了我院與臺灣設計教育與教學的相互認知與深入了解,在開展雙方合作教學與學術交流方面達成共識。
  • 在跨界融合中尋找未來之門——Futurelab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
    未來實驗室全球院長峰會演講嘉賓合影文/凌敏時近歲末,在上海黃浦江西岸,一個以「未來實驗室(Futurelab)」為標誌的跨界展覽活動——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落下帷幕。這個展覽涉及的內容不僅點多面廣、與參會者和觀眾的關係不僅複雜多樣,要找到一個原動力引起大家共鳴的母題,把這樣的博覽會辦得引人入勝是不容易的。那麼,這個「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的母題是什麼?它的原動力又在哪裡?母題並不難找,就是那個標誌「未來實驗室(Futurelab)」;原動力也不難發現,就是被條塊分割的藝術、設計、科學、教育等方方面面在當下面臨的發展瓶頸。
  • 藝術生態的全城聯動——2020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
    第七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簡稱「西岸博覽會」)於11月11日至15日在西岸藝術中心的A館和B館舉行。此次博覽會共包括5個特別展覽、7大板塊、9 家設計品牌、16場專業論壇、23件公共藝術作品、40部影像作品,97家國內外知名畫廊與機構與逾700位藝術家集結亮相,帶來線上線下的全方位體驗。
  • 以「創新從課堂開始」展示創新教學思維 | 中央美院參展第二屆教博會
    創新從課堂開始地點:上海西岸美術館A館中央美術學院展位:A16展覽及課程時間:2020.12.5-12.13主辦單位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參展單位中央美術學院展覽策劃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支持機構中鴻創藝(北京)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杭州米婭畫材科技有限公司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FutureLab,簡稱「教博會」)於12月5日在西岸藝術中心A館和B1館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