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的有趣之處在於能夠發現當下的影子,或是相反,或是相似,總能夠激起頭腦中的映射。法國歷史雜誌Historia在大選前採訪總統候選人心目中歷史英雄的時候,勒龐(Marine Le Pen)的答案是黎塞留(Armand Jean du Plessis de Richelieu,1585年-1642年)。黎塞留是路易十三的宰相和天主教樞機,他與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齊名,還被西方譽為現代外交學之父。他是「法國優先」的先行者,主張消滅一切妨礙統一的「國中之國」,鞏固專制制度,鼓勵法國製造,保護法國市場,也是他帶領法國走出中世紀,將法國改造成現代國家。
黎塞留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則稱其心中的歷史英雄是雨果(Victor Hugo,1802年—1885年)。雨果不僅是大文豪,還在政治上有所建樹,並且大力倡導人道主義,反對拿破崙三世的專制,為共和國底層民眾發聲,他同時也是歐洲聯合派,大膽地提出過建立歐洲合眾國。馬克龍贏得大選之後,人們紛紛評價他「浪漫、果敢」,甚至稱其為「浪漫主義的勝利」。追溯法國的歷史,其實早在十九世紀就有一位以浪漫著稱的詩人參加總統選舉。他比雨果年長十二歲,雨果稱他為「偉大的詩人」,可以說,他是雨果的朋友、偶像、上司和精神導師。他就是拉馬丁(Alphonse Marie Louis de Lamartine,1790年—1869年),浪漫主義文學的前驅和巨擘。1820年他出版《詩歌的沉思》時,雨果深受感動,表示:「這才是真正詩人的詩,充滿真正詩意的詩。」雨果曾前往聖普安拜見拉馬丁。在1848年2月臨時政府時,拉馬丁曾任命雨果為巴黎一個區的區長。
拉馬丁脫俗的愛情或許是「文章憎命達」,拉馬丁的愛情和事業都不如目前的馬克龍順風順水。拉馬丁大概是在1811年秋天情竇初開,那時,他漂泊義大利,在那不勒斯認識了一位姑娘,後來為她寫了一部小說《格拉齊拉》。到了1816年秋天,拉馬丁在法國東南部溫泉區療養,認識了一位老科學家的年輕妻子查理夫人(Julie Charles)。1817年1月他們在巴黎相聚約4個月,度過了美好的時光。然而,紅顏薄命,是年12月,查理夫人在巴黎病逝。拉馬丁較遲得知噩耗,傷心至極,從此一直被悲情籠罩。當然,也因此創作了不少情詩佳作,例如1816年10月到1817年1月的《祈求》、1817年9月的《湖》、1818年的《孤獨》、1819年的《幽谷》等。
在查利夫人去世後,拉馬丁輾轉收到了愛人生前曾經佩戴並在死前親吻的十字架:「從她即將咽氣的唇邊,我接過了你(十字架)和她的最後氣息和她的永別。」到了1820年,拉馬丁漸漸走出情傷的陰影,與瑪麗安娜(Marianne Birch)結婚。1834年他們的女兒夭折,1863年瑪麗安娜去世。
而對於馬克龍,人們早就對他的愛情津津樂道。法國媒體《靠近》(Closer)曾報導馬克龍與妻子的戀愛歷史。十六歲時,馬克龍就愛上了他的文學兼戲劇社指導老師——布麗吉特(Brigitte Trogneux)。2007年,她成了他的妻子。馬克龍在老家亞眠中學讀書時,喜歡和布麗吉特老師討論一個接一個的文學問題,但他沒有在那所中學讀完,後來轉學到巴黎著名的亨利四世中學。但是每個周末他會回到亞眠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特別是布麗吉特在一起。二人經過重重坎坷,有情人終成眷屬。法蘭西從不缺少浪漫的愛情,從古至今,總是有愛情的傳奇。
選舉結果出來後,馬克龍與夫人親吻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馬克龍的總統生涯即將開始,而曾經與雨果一同要求「生存的權利」的拉馬丁卻無緣總統一職。他在1848年的選舉中,所獲票數甚少。那一年拿破崙三世憑藉拿破崙的名聲以五萬餘選票當選(Charles Louis Napoléon Bonaparte,1808年-1873年)。拿破崙三世獲選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總統一職後,以政變的方式稱帝,為了鞏固「帝位」,斬除異己並奪取議會立法權。他試圖重建法國在歐洲以至海外的光榮,曾以聖地問題之名挑起1853年的俄土戰爭而參戰並漁利。
拿破崙三世畫像回顧拉馬丁的政治生涯,可謂幾經波折,而高潮發生在1848年。他的從政生涯始於1814年波旁王朝復闢後。那時,他擔任衛隊軍官,但他並不是頑固的正統派,他更多的是追求自由。拿破崙執政期間,他輾轉流亡瑞士。1815年波旁王朝第二次復闢後,他離開軍隊,開始進入外交界活動。直到1830年7月,巴黎發生革命,波旁王朝垮臺,拉馬丁對新建立的奧爾良王朝持反對態度,並辭去外交官一職。
實際上在1815—1830年,拉馬丁雖然擔任過波旁王朝的官員,卻追尋自由,復闢的王朝是他抨擊的主要對象。1833年—1851年,他多次被選入議會,一開始屬於王朝反對派,1838年後成為無黨派的首領。到了1840年,他公然宣稱在政治上持有自由主義立場,主張議會改革,要求自由權利。1847年,他參加「宴會運動」(1847年7月9日,大資產階級代表、自由主義律師巴羅在巴黎舉行了第一次宴會運動。反對七月王朝統治的各派社會力量,共同投入了進行選舉改革的運動並以舉行宴會為活動方式,抨擊朝政,要求政府放棄過高的選民財產資格限制)宣布正統主義「自取滅亡」,表示當時掌權者已使大家「厭倦了」,此外也指責雅各賓派專政的「愚蠢」。這是拉馬丁的又一次政治轉折。這些活動為1848年2月的鬥爭和掌權準備了條件。
1848年2月,巴黎爆發二月革命,拉馬丁出任臨時政府的外交部長,實為政府的領導人。許多起義者簇擁著他來到市政廳,他以詩人的激情和政治家的豪邁在陽臺上高聲宣布:「法蘭西為共和國!我們將一同譜寫最為雄偉壯麗的詩篇。」2月25日,拉馬丁發表演說:「公民們!你們建立了共和國……一個平等的共和國……在法律面前不再有貴族、寡頭、大人物與小百姓、古羅馬的貴族與平民、主人和奴隸,只有全體公民組成的人民……公共權力僅來自於一個個人的權利與投票。」在1848年 5月4日制定議會開幕之前,臨時政府是法國唯一的政權機構。二月革命與臨時政府的時光,被譽為「人民的春天」「充滿激情的革命」。在當時的條件之下,臨時政府已經很有作為。
拉馬丁執政期間,「廢除了一切君主政體,」堅決「阻止舊王朝的重建與新王朝的產生」;「召開國民議會」,國民議會將是由全體男人直接普選產生的立法機關;重建全體公民皆可參加的「國民衛隊」;釋放了政治罪犯;保護「新聞自由」,但是反對「攜帶武器的討論集合」;「共和國保護私人的所有權」,承認勞動權;取消了酒類的零售稅;在法屬殖民地「廢除奴隸制」。並且,於3月4日發表《告歐洲宣言書》,宣布反對輸出革命,渴望歐洲和平。
然而,拉馬丁的措施也損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農民對稅收政策頗為不滿。臨時政府土地、動產、門窗與營業稅這四種直接稅加收45%,造成了小土地所有者與佃農的損失。而其他諸如成立「政府的勞動者委員會」的措施,也是收效甚微。在法國革命的浪潮中,巴黎民眾似乎總是如暴風驟雨般衝在最前列,6月22日,巴黎工人遊行。在工人集會時,曾有人高呼:「打倒拉馬丁!」6月23日,他還曾受到暴動者的攻擊,但是未被擊中。甚至有人提出拉馬丁曾從國庫竊取200萬法郎,用於還私債和在倫敦購買房屋。拉馬丁只得詳細地公布自己的財產。但在8月末議會的審核中,拉馬丁並未受到質疑。也就是這一年的12月,他參加總統選舉,但是所獲選票很少,歷史上對此也記載不一,可能是17010、17000、800或者21032等。而關於他選舉的失敗,很可能就是其稅收政策不得人心。在四十多年之前,拿破崙制定的《民法典》確認了農民小塊土地所有制。而「拿破崙在農民眼中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個綱領」,農民們便抱著天真的幻想,把選票投給了拿破崙的侄子拿破崙三世。
此後,1856年,暮年的拉馬丁寫道:「冰雹驟然墜落,擊碎了彩繪玻璃裝飾的窗戶,讓那些歸巢的舊藏,自由自在地出入!」1859年,他反對拿破崙總統的政變,從此退居鄉野,隨後陷入貧困,但是拒絕接受官方的津貼。1869年2月28日,拉馬丁在巴黎逝世,拒絕了國葬的待遇。他的墓碑上寫著他的遺言:「往昔我活著為了民眾, 如今我想獨自長眠!」(J』ai vécu pour la foule et je veux dormir seul !)
自由法蘭西著名學者郭華榕這樣評價拉馬丁:「悲情的詩人、自由的火炬」。藍、白、紅的三色旗象徵著「自由、平等、博愛」,也象徵著秩序與正義。拉馬丁,終其一生,以民眾和自由之名而寄於天地,雖然政治上失敗,卻在文學上留名。而馬克龍,其婚姻浪漫,其政策居中,正承載著民眾的信任與期許。以自由之名,他支持保留歐盟申根條款,主張全球化、經濟自由主義;以平等博愛之名他主張削減公務員職位,支持增加公共福利開支,並提出利商的減稅政策。而在移民方面,他提出要接納真正受迫害的難民,也要加強邊防。
如雨果所說,「一個符合進步的勝利值得人民鼓掌。但一個英勇的失敗更應該得到人民的同情。一個是宏偉的,另一個是崇高的」。不論前路,「讓自己的內心藏著一條巨龍,既是一種苦刑,也是一種樂趣」。在馬克龍所崇尚的新自由主義哲學的指導下,經濟自由將會與社會和文化上的個人自由已經緊密地結合,而其背後是對人權政治與文化多元主義的堅定信念。所以說,不管是拉馬丁還是馬克龍,都激蕩著自由的回想,承載或製造著浪漫的記憶。
參考書目:
郭華榕:《法國政治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Lamartine, Oeuvres poétiques,,Méditations poétiques.Paris-1839.
Duby et Wallon,Histoire de la France rurale.Paris—1975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