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已經被無數家長奉為金句良言,但你知道嗎?其實最開始時,它只是教育機構創造的一個廣告語而已。
這句廣告語無疑是成功的,家長們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每個周末帶著孩子在各個補習班穿梭,他們想要孩子有一技之長,想要孩子出人頭地。可是,你知道什麼才叫真正的贏在起跑線嗎?
那就是讓孩子有一對好父母,也就是俗話說的「投好胎」。
這可不是宿命說,而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而達到的成就。只不過這個「投好胎」和我們往常意義上所理解的金錢無關,而是讓孩子出生前就擁有功能優越大腦的父母,從而讓孩子得到好基因,做到真正的贏在起跑線上。
在我們一生的時光中,至少有一半的腦功能早就受孕之時,就已經由DNA決定了。胎兒在懷孕期間所經歷的環境能夠影響未來的一生。
生來就擁有更「成功」基因組合的人,一生中往往表現更好,小時候也比別人更早學會說話和閱讀,成年後比別人獲得更高水平的工作和伴侶。
這個理念是由英國的亞歷克西斯·威利特和珍妮佛·巴內塔在她們合著的書《我們的腦子夠用嗎?》中提出的。兩位作者都是劍橋大學的研究員,亞歷克西斯·威利特是劍橋大學生物醫學博士,主要致力於以一種簡單的方式將前沿研究和行業術語展現給大眾讀者。
雖然DNA很重要,但是兒童的腦功能和身高、體重、皮膚顏色及食物偏好一樣,都由遺傳和環境相結合決定:通過自然、養育和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
因此,我們雖然決定不了自己出生前的那部分DNA,卻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改變我們的大腦發展,讓自己的孩子可以在出生前就得到影響腦功能的那部分優越DNA。
父母哪些行為可以為成年後的自己,優化大腦軟體的運轉,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腦硬體的持續損害呢?
1、多運動
達·文西說過,運動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平時生活中,我們只知道多運動可以強身健體,可是說不出個所以然:運動到底好在哪裡?尤其是對大腦的優化體現在哪裡。
首先,運動可以增強記憶力。運動時會釋放出一系列的化學物質,其中一些物質是細胞過程的關鍵驅動力,而要形成新的記憶,就必須要有這些過程。也就是說,急性運動能在分子水平上喚醒大腦,從而使其更好地處理記憶和其他信息。
有一項研究就是隨即抽取75名平時不太運動的年輕人,讓他們在4周內進行不同程度的身體鍛鍊。在研究開始和結束時,分別測試了他們的記憶力,不出所料,4周時間裡鍛鍊越多的人,記憶力提高幅度也越大,其中表現最好的是那些在測試當天也鍛鍊過的人。
其次,運動可以增加心理喚醒和警覺性,從而提高我們處理信息的能力。我們對大腦所能做的最好事情,就是為了支持已經成熟的大腦,保持生理上的活躍性。因為大腦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和能量,而這些氧氣和能量都依靠心臟泵到身體的各個角落。
運動可保持心血管健康,讓血液和營養物質充分流動到腦部,使所有腦機器處於良好狀態,從而支持認知功能、改善認知能力。
運動是一項被全民認可的事情,可多數人仍然做不到天天運動,因為他們很難忍受用短期的痛苦換得長期的利益。下次當你再坐在沙發上思考要不要去跑步的時候,想一想,運動就是為今天及明天的腦功能所做的投資,或許就能幫助你走出家門。
2、保持好睡眠
在非工作的時間裡,我們最主要和最明顯的行為就是睡眠,我們一生中大約會花費25萬個小時用來睡覺。事實也證明,睡眠對腦功能確實非常非常重要。
首先,睡眠有助於鞏固記憶。對青少年的實驗研究發現,在需要保持高度警覺的任務裡,睡眠不足往往會使他們表現不佳。相反,睡眠時間加長或質量改善,往往能促進工作記憶提升。
其次,睡眠可以讓大腦處於最佳的認知狀態。有研究者認為,健康老化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如老年痴呆)都存在認知功能的部分衰退。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們隨著年齡增長,睡覺時間越來越短,越來越碎片化的原因。
睡眠如此重要,以至於我們可能誤認為很多事(如生病、飢餓或時差)會影響認知能力,其實它們只是導致了睡眠紊亂,從而間接影響了認知能力。
屠格涅夫說過,睡眠就像清涼的浪花,會把你頭腦中的一切商濁蕩滌乾淨。如此具有魔力的睡眠,以後可不能再忽視它了。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說,「現在說這些有什麼用,我孩子都出生了」,但我們前面講過,大腦是可塑的。父母可以經過努力延緩大腦退化的速度,孩子也一樣可以經過後天的訓練,讓大腦達到更佳水平。
一、益智玩具幫助孩子較早到達裡程碑
現代的孩子,家裡最不缺的就是玩具,不管是家長主動買,還是孩子要求買,每個家庭的玩具都數不勝數。我們在買玩具時,可能會認為所謂的「益智玩具」不過是噱頭,孩子哪能玩幾個玩具就變聰明。
有趣的是,還真有一項這樣的研究。美國針對玩具是否真的能干預嬰兒的發展,進行了一項研究,並經過測試得出結論:很可能可以。
一組心理學家招募了一些3個月大、還不能抓握附近物體的嬰兒作為被試對象(抓握技能通常出現在4--6個月)。然後,他們對也一半的嬰兒進行2周的訓練,用帶有尼龍搭扣的橡膠手套幫助嬰兒抓取想要的玩具。一年後,這些受過訓練的孩子展示了更強的運動探索技能,注意力也比其他孩子更集中。
研究者認為,在正常範圍內,較早到達裡程碑的兒童往往會具有更「好」的腦結構和更高的認知測試分數。生命早期的裡程碑還可以促使嬰兒大幅提高認識周圍世界的速度。
這個裡程碑就是指:刺激語言系統,更早學會說話;訓練手指和手臂的控制力,讓運動技能得到發展,從而帶動其他感覺和認知技能的進步……
賦予嬰兒更多的能力和動機,促使他們在生命早期階段探索新鮮事物,似乎對大腦發育會產生長期的正面影響。所以,玩具並不是只能浪費錢、忽悠人的新鮮物品哦,而是可以經過父母的引導,讓孩子大腦得到更好發育的媒介。
二、把握大腦可塑性的關鍵期
在20世紀前期,有一位名叫讓·皮亞傑的瑞士心理學家,他對人類認知發展做過多方面的測量,包括辨別並記憶形狀、對象和聲音等能力。
皮亞傑認為認知發展可以分為四個主要階段,並分別以若干重大變化為標誌。
第一階段為感知運算階段,此時嬰兒還未掌握語言,只能通過身體活動來認識世界。第二階段為前運算階段,2--7歲的孩子們開始形成穩定的概念,能夠推理和思考為什麼事物會這樣存在,但他們還只能以自己的視角去理解事物,因此,他們的邏輯常常是有缺陷的。第三階段為具體運算階段,7--11歲的孩子已完全具有對真實事件的推理能力,但他們仍然無法正確地推理假設性事件。第四階段為形式運算階段,其特徵是形成了抽象思維和元認知的全新能力。
在皮亞傑的研究之後,科學家們通過這種合理的推測,已經可以更好的為認知功能分類,以及每種認知能力分別依賴於哪些腦網絡和區域。並且發現這些認知功能在特定的時期,大腦會對此特別敏感。
比如語言能力,雖然所有的嬰兒都能分辨「r」和「i」的發音區別,但那些小時候沒有接觸過二者的人(例如很多成年日本人)長大後卻不能分辨。
因此,人們認為腦的可塑性具有關鍵期,如果需要以後分辨出某種聲音的細微差別,就必須在關鍵期聽到它。正如,學習第二語言比母語更難。
把握好孩子認知功能發展的關鍵期,讓大腦得到更好的塑造,也許可以減少以後輔導作業時的雞飛狗跳哦。
三、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自制力是指一個人在意志行動中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約束自己的言行。
有這樣一項研究項目,研究者在紐西蘭的達尼丁鎮招募了1000多名嬰兒,現在,曾經的嬰兒都已經超過了40歲,仍有96%的人與研究者保持聯繫。這讓達尼丁研究小組得以發現早期環境對腦的很多影響,以及這些影響如何作用於一生順遂的人,又如何讓一些人麻煩不斷。
達尼丁發現,孩子的早期氣質差異,尤其是自制力的差異,會對孩子造成終生影響。研究者在後來的追蹤中也發現,在十幾歲時,缺乏自制力的孩子更容易陷入退學、早戀、吸菸等行為中。
這是因為高度自制的孩子往往更謹慎,他們會在某種程度上控制自己的衝動和情緒爆發,並且能夠延遲滿足。這些行為都是由前額葉皮層控制,而前額葉皮層是大腦最後發育的部分,一直持續到二十出頭。因此,自制力高的孩子,腦功能更成熟。
羅伊·L·史密斯也說過:自制力宛若受到控制的火焰,正是它造就了天才。有較強自制力的人,不但可以擁有良好的人格魅力、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讓大腦發育得更成熟,讓孩子在以後的學習和工作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們的腦子夠用嗎?》,兩位作者帶著我們坐上腦的時光機,了解腦的前世今生、優越性能和在事故下的出色表現。看完書之後,對大腦有了完全不一樣的認知,從父母的角度來說,就是如何提升自己、優化大腦,以及如何讓孩子具有可塑性的大腦不斷得到開發和潛力的提升。
以後再說「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時,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到底什麼樣的行為才叫不輸在起跑線,是各種特長班和培訓班嗎?當然不是,是父母自律,讓孩子擁有好基因;是在孩子的成長中,得到正確的引導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