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投好胎」

2020-12-13 小勳和媽媽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已經被無數家長奉為金句良言,但你知道嗎?其實最開始時,它只是教育機構創造的一個廣告語而已。

這句廣告語無疑是成功的,家長們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每個周末帶著孩子在各個補習班穿梭,他們想要孩子有一技之長,想要孩子出人頭地。可是,你知道什麼才叫真正的贏在起跑線嗎?

那就是讓孩子有一對好父母,也就是俗話說的「投好胎」。

這可不是宿命說,而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而達到的成就。只不過這個「投好胎」和我們往常意義上所理解的金錢無關,而是讓孩子出生前就擁有功能優越大腦的父母,從而讓孩子得到好基因,做到真正的贏在起跑線上。

在我們一生的時光中,至少有一半的腦功能早就受孕之時,就已經由DNA決定了。胎兒在懷孕期間所經歷的環境能夠影響未來的一生。

生來就擁有更「成功」基因組合的人,一生中往往表現更好,小時候也比別人更早學會說話和閱讀,成年後比別人獲得更高水平的工作和伴侶。

這個理念是由英國的亞歷克西斯·威利特和珍妮佛·巴內塔在她們合著的書《我們的腦子夠用嗎?》中提出的。兩位作者都是劍橋大學的研究員,亞歷克西斯·威利特是劍橋大學生物醫學博士,主要致力於以一種簡單的方式將前沿研究和行業術語展現給大眾讀者。

雖然DNA很重要,但是兒童的腦功能和身高、體重、皮膚顏色及食物偏好一樣,都由遺傳和環境相結合決定:通過自然、養育和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

因此,我們雖然決定不了自己出生前的那部分DNA,卻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改變我們的大腦發展,讓自己的孩子可以在出生前就得到影響腦功能的那部分優越DNA。

父母哪些行為可以為成年後的自己,優化大腦軟體的運轉,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腦硬體的持續損害呢?

1、多運動

達·文西說過,運動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平時生活中,我們只知道多運動可以強身健體,可是說不出個所以然:運動到底好在哪裡?尤其是對大腦的優化體現在哪裡。

首先,運動可以增強記憶力。運動時會釋放出一系列的化學物質,其中一些物質是細胞過程的關鍵驅動力,而要形成新的記憶,就必須要有這些過程。也就是說,急性運動能在分子水平上喚醒大腦,從而使其更好地處理記憶和其他信息。

有一項研究就是隨即抽取75名平時不太運動的年輕人,讓他們在4周內進行不同程度的身體鍛鍊。在研究開始和結束時,分別測試了他們的記憶力,不出所料,4周時間裡鍛鍊越多的人,記憶力提高幅度也越大,其中表現最好的是那些在測試當天也鍛鍊過的人。

其次,運動可以增加心理喚醒和警覺性,從而提高我們處理信息的能力。我們對大腦所能做的最好事情,就是為了支持已經成熟的大腦,保持生理上的活躍性。因為大腦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和能量,而這些氧氣和能量都依靠心臟泵到身體的各個角落。

運動可保持心血管健康,讓血液和營養物質充分流動到腦部,使所有腦機器處於良好狀態,從而支持認知功能、改善認知能力。

運動是一項被全民認可的事情,可多數人仍然做不到天天運動,因為他們很難忍受用短期的痛苦換得長期的利益。下次當你再坐在沙發上思考要不要去跑步的時候,想一想,運動就是為今天及明天的腦功能所做的投資,或許就能幫助你走出家門。

2、保持好睡眠

在非工作的時間裡,我們最主要和最明顯的行為就是睡眠,我們一生中大約會花費25萬個小時用來睡覺。事實也證明,睡眠對腦功能確實非常非常重要。

首先,睡眠有助於鞏固記憶。對青少年的實驗研究發現,在需要保持高度警覺的任務裡,睡眠不足往往會使他們表現不佳。相反,睡眠時間加長或質量改善,往往能促進工作記憶提升。

其次,睡眠可以讓大腦處於最佳的認知狀態。有研究者認為,健康老化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如老年痴呆)都存在認知功能的部分衰退。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們隨著年齡增長,睡覺時間越來越短,越來越碎片化的原因。

睡眠如此重要,以至於我們可能誤認為很多事(如生病、飢餓或時差)會影響認知能力,其實它們只是導致了睡眠紊亂,從而間接影響了認知能力。

屠格涅夫說過,睡眠就像清涼的浪花,會把你頭腦中的一切商濁蕩滌乾淨。如此具有魔力的睡眠,以後可不能再忽視它了。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說,「現在說這些有什麼用,我孩子都出生了」,但我們前面講過,大腦是可塑的。父母可以經過努力延緩大腦退化的速度,孩子也一樣可以經過後天的訓練,讓大腦達到更佳水平。

一、益智玩具幫助孩子較早到達裡程碑

現代的孩子,家裡最不缺的就是玩具,不管是家長主動買,還是孩子要求買,每個家庭的玩具都數不勝數。我們在買玩具時,可能會認為所謂的「益智玩具」不過是噱頭,孩子哪能玩幾個玩具就變聰明。

有趣的是,還真有一項這樣的研究。美國針對玩具是否真的能干預嬰兒的發展,進行了一項研究,並經過測試得出結論:很可能可以。

一組心理學家招募了一些3個月大、還不能抓握附近物體的嬰兒作為被試對象(抓握技能通常出現在4--6個月)。然後,他們對也一半的嬰兒進行2周的訓練,用帶有尼龍搭扣的橡膠手套幫助嬰兒抓取想要的玩具。一年後,這些受過訓練的孩子展示了更強的運動探索技能,注意力也比其他孩子更集中。

研究者認為,在正常範圍內,較早到達裡程碑的兒童往往會具有更「好」的腦結構和更高的認知測試分數。生命早期的裡程碑還可以促使嬰兒大幅提高認識周圍世界的速度。

這個裡程碑就是指:刺激語言系統,更早學會說話;訓練手指和手臂的控制力,讓運動技能得到發展,從而帶動其他感覺和認知技能的進步……

賦予嬰兒更多的能力和動機,促使他們在生命早期階段探索新鮮事物,似乎對大腦發育會產生長期的正面影響。所以,玩具並不是只能浪費錢、忽悠人的新鮮物品哦,而是可以經過父母的引導,讓孩子大腦得到更好發育的媒介。

二、把握大腦可塑性的關鍵期

在20世紀前期,有一位名叫讓·皮亞傑的瑞士心理學家,他對人類認知發展做過多方面的測量,包括辨別並記憶形狀、對象和聲音等能力。

皮亞傑認為認知發展可以分為四個主要階段,並分別以若干重大變化為標誌。

第一階段為感知運算階段,此時嬰兒還未掌握語言,只能通過身體活動來認識世界。第二階段為前運算階段,2--7歲的孩子們開始形成穩定的概念,能夠推理和思考為什麼事物會這樣存在,但他們還只能以自己的視角去理解事物,因此,他們的邏輯常常是有缺陷的。第三階段為具體運算階段,7--11歲的孩子已完全具有對真實事件的推理能力,但他們仍然無法正確地推理假設性事件。第四階段為形式運算階段,其特徵是形成了抽象思維和元認知的全新能力。

在皮亞傑的研究之後,科學家們通過這種合理的推測,已經可以更好的為認知功能分類,以及每種認知能力分別依賴於哪些腦網絡和區域。並且發現這些認知功能在特定的時期,大腦會對此特別敏感。

比如語言能力,雖然所有的嬰兒都能分辨「r」和「i」的發音區別,但那些小時候沒有接觸過二者的人(例如很多成年日本人)長大後卻不能分辨。

因此,人們認為腦的可塑性具有關鍵期,如果需要以後分辨出某種聲音的細微差別,就必須在關鍵期聽到它。正如,學習第二語言比母語更難。

把握好孩子認知功能發展的關鍵期,讓大腦得到更好的塑造,也許可以減少以後輔導作業時的雞飛狗跳哦。

三、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自制力是指一個人在意志行動中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約束自己的言行。

有這樣一項研究項目,研究者在紐西蘭的達尼丁鎮招募了1000多名嬰兒,現在,曾經的嬰兒都已經超過了40歲,仍有96%的人與研究者保持聯繫。這讓達尼丁研究小組得以發現早期環境對腦的很多影響,以及這些影響如何作用於一生順遂的人,又如何讓一些人麻煩不斷。

達尼丁發現,孩子的早期氣質差異,尤其是自制力的差異,會對孩子造成終生影響。研究者在後來的追蹤中也發現,在十幾歲時,缺乏自制力的孩子更容易陷入退學、早戀、吸菸等行為中。

這是因為高度自制的孩子往往更謹慎,他們會在某種程度上控制自己的衝動和情緒爆發,並且能夠延遲滿足。這些行為都是由前額葉皮層控制,而前額葉皮層是大腦最後發育的部分,一直持續到二十出頭。因此,自制力高的孩子,腦功能更成熟。

羅伊·L·史密斯也說過:自制力宛若受到控制的火焰,正是它造就了天才。有較強自制力的人,不但可以擁有良好的人格魅力、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讓大腦發育得更成熟,讓孩子在以後的學習和工作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們的腦子夠用嗎?》,兩位作者帶著我們坐上腦的時光機,了解腦的前世今生、優越性能和在事故下的出色表現。看完書之後,對大腦有了完全不一樣的認知,從父母的角度來說,就是如何提升自己、優化大腦,以及如何讓孩子具有可塑性的大腦不斷得到開發和潛力的提升。

以後再說「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時,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到底什麼樣的行為才叫不輸在起跑線,是各種特長班和培訓班嗎?當然不是,是父母自律,讓孩子擁有好基因;是在孩子的成長中,得到正確的引導和陪伴。

相關焦點

  • 「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到底對不對?
    一些教育機構為了招攬父母為孩子報各種培訓班賺錢,就想盡一切辦法找好的宣傳語,反覆誇大這句話「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先說說這句話的害人之處!「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讓很多家庭付出了慘重的經濟代價,導致了社會的攀比之風,很多家庭明明不需要報輔導班和培訓班,但是面臨身邊鄰居和朋友的討論,慢慢被影響,也開始為孩子報各種班,導致了孩子正常的生活狀態發生改變,性格也會收到影響,活的會更加壓抑,這種壓抑有可能產生性格上的變化,嚴重了會造成性格扭曲!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不一定準確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廣為流傳,但是這句話不一定準確。一些國家的科學家對於大腦科學的研究發現,讓小孩子不過早地接觸一些固定性知識,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想像力,對孩子的教育將有極好的影響。但是這些腦科學研究也有一些科學家質疑過,因為這需要調查許多孩子的成長數據。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什麼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
    現在有些家長,從小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輔導班,綜合理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是這個「起跑線」到底在哪裡?它的本質又是什麼?有些家長也會為了這個「起跑線」而焦慮! 家裡有孩子的時候,我們家長難免不對「起跑線」這個詞感到敏感。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至理名言還是偽命題?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到底有沒有什麼問題?羅媽媽覺得,這句話本身沒什麼問題,但是需要看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其他企業一看不對,我也跟著降價,然後大家走到了惡性競爭中來。到最後,所有的公司發現不掙錢了,大家感覺要活不下去了,於是想著提價了,這個時候要提價,然後發現市場不接受了。我們再來回歸「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問題,大家細品下,是不是有點這個意思?
  • 教育反思:什麼才是真正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我問她,你這樣,孩子會不會壓力太大了,學的東西太多了,你得讓她喘口氣啊。她說,沒有辦法,你不學,別的孩子在學,總不能讓我的女兒輸在起跑線上吧。「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很多父母奉行的真理,於是,早早就開始讓孩子學習識字、背書、記單詞、上興趣班等。我一直覺得這句話,是一些商家為了招生,而寫的一句廣告語。什麼是起跑線?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稱之為惡毒,一點不為過
    中國文字博大精深,不知道從何時起,某些人卻變著「花招」的把文字玩出各種「新花樣」,其中就有這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乍一聽這句話,大多數人都覺得有點道理,不輸在起跑線上,對啊,沒毛病啊,誰也不想輸啊,誰都想贏啊!但仔細想想,卻總感覺十分彆扭,什麼是起跑線?起跑線如何界定?
  •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的背後,是如囚徒般的父母
    大多數父母腦海當中受到的教育,那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句話成為了父母教育孩子的準則,父母的一切行為都是參考這句話。如果是順著這句話,父母會堅定不移地做下去,如果不是,父母也會想盡一切辦法將它重新扭到這句話上。
  • 你被這句話騙了嗎——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已經記不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變成了眾多家長口中的金句乃至是奉為聖言一般,如同虔誠信徒般對此「聖言」堅信不疑。乍一聽,這句話似乎沒什麼問題,要讓孩子做好戰鬥的準備,為他提供最好的裝備和輔助,這也沒什麼可指責的。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起跑線上的輸贏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成敗
    總是有人說:孩子之間的輸贏就是父母之間的輸贏。很多父母就為了這句話就會對孩子付出全力。哪個父母的教育更加合適,更加科學,孩子自然就會更優秀。某一檔電視節目上一個6歲的小女孩讓更多人大吃一驚。她不但熟悉很多許多國學經典,還能準確表達出原文經典隱含的意思。唐詩宋詞對她來講更加輕鬆。
  • 教育,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孟母三遷談孩子的起跑線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說法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起來的已經無法考究,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句話在中國家長中非常流行。今天就讓我們來談一談什麼才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應該是大多數父母都會做到並竭盡全力去做到的,從市場上學區房貴百分之二三十仍供不應求就可以看出父母們在學區房這件事上是有多投入。然而這時投入就能辦到的事情嗎|?縣城的學校比不上市裡的,市裡比不上沿海的,沿海的比不上北京上海的。這樣看來學區房似乎是個偽命題,每個家庭如果能在財力力所能及的範圍給孩子更好的教育環境,那麼就已經很好了。日常陪伴?
  • 什麼叫「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原來是這樣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沒什麼錯,只是很多人理解錯了首先要明白起跑線在哪?終點也就是人去世的那一瞬間,從出生到死亡的這段過程才是孩子要跑完的全程但很多家長很迷茫,以一種急躁或者說是焦躁的心態,覺得別人孩子學會了音樂、英語、奧數、自己的孩子也必須學會,不然就輸在了起跑線上其實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孩子的天賦是否在那塊,你孩子明明能代表中國在世界盃奪冠,但你非要把他困在奧數班裡,孩子學不好最後再來一句
  • 「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這句話到底有多害人!
    首先這句話出自於商業宣傳,一些教育機構為了招攬父母為孩子報各種培訓班賺錢,就想盡一切辦法找好的宣傳語,在我看來一切建立在金錢和利益上的觀點,都要被重新審視和定義!先說說這句話的害人之處!「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讓很多家庭付出了慘重的經濟代價,導致了社會的攀比之風,很多家庭明明不需要報輔導班和培訓班,但是面臨身邊鄰居和朋友的討論,慢慢被影響,也開始為孩子報各種班,導致了孩子正常的生活狀態發生改變,性格也會收到影響,活的會更加壓抑,這種壓抑有可能產生性格上的變化,嚴重了會造成性格扭曲!
  • 你還相信「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教育口號嗎?
    想想看,「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口號是誰提出來的?一定不是真正的教育家提的,也一定不是真正懂教育的人提的。而是那些蠱惑父母去讓孩子上各種各樣的課外輔導班的「教育機構」說的,這是他們屢試不爽的「宣傳語」。因為真正懂教育的人,是不會說這樣違背教育常識的話的。而「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偽命題。
  • 關於如何理解「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很多人都明白。但卻往往只是知道,知道讓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享受認為「一樣的待遇」。「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其實很勵志,但是也是一個很大的坑。坑在哪裡呢?
  • 孩子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還能贏在終點嗎?
    片中犀利又不失幽默的呈現出了中產家庭的焦慮、貧富差距、階級對立。社會不公等現狀。他們為了女兒上最好的私立小學,不惜一切代價買學區房、炫富。然而五所小學有四所拒絕了他們。那句:「學校不想錄用店鋪老闆的孩子」,讓我也感到慚愧。
  • 什麼才是真正的「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而在如今,「散養」的教育方式幾近絕跡,「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已經成為了被廣大家長們所熱忱擁戴的口號,更加被轉化為了實際行動。當然,我也是千千萬萬名家長們之中的普通一員,家裡的小朋友也有報補習班和興趣班的相同經歷,周末同樣也曾經在不止一個興趣班之間奔波。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能會讓孩子輸在終點線上
    該文批評了在中國膾炙人口的一句口號: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十年過去了,這句違背教育基本規律的口號依然響徹雲霄,成為數不勝數的教師、家長教育孩子的座右銘。這句絕非科學論斷的教育口號對中國目前負擔過重的初等教育現狀起到了推波助瀾的壞作用。
  •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一個古怪的命題
    印度有部電影,叫《起跑線》,影片講述的是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讓孩子能夠從小就獲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巔峰而絞盡腦汁擇校的故事。這讓我想起了我們常說的那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看得出,我們的孩子一生下來就站在了起跑線上。有的人說還要更早,從胎教開始。一群人在比賽場,站在同一條線前準備開跑,那條線是起跑線。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理念真的好嗎?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理念真的好嗎?印度電影《起跑線》,講了一對在平民區做生意發了大財的富人夫妻,為了讓女兒上知名的私立幼兒園,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不輸在起跑線上,他們想盡了各種令人啼笑皆非的辦法。
  • 晨語|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今日關鍵詞:起跑線。也不知道從猴年馬月開始,出現了一句話: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真的害人啊!不知道害了多少孩子和家庭。我從事心理工作十幾年真的發現這句話其實只說了一半,後面半句應該是如果不輸在起跑線,那麼很快就會死在跑道上。人生哪裡有什麼起跑線,每個個體都是有差異的,全世界的小孩一起學數學,難道個個都能成為數學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