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屋出租》下周開演,知道這些梗看劇不困惑!

2020-12-11 騰訊網

  9月26-30日,百老匯原版音樂劇《吉屋出租》將在劇院連演7場。對於這部劇,曾有看過的部分觀眾表示「看不懂」,今天和大家分享來自@音樂劇歌劇心靈顫音關於RENT的不完全解讀。

  下周要來看RENT的觀眾,可以先閱讀一下劇情分析,讓看劇不再困惑。當然,如果你習慣把所有神秘留待劇場,不能接受一丁點劇透,也歡迎看完劇後再來探討RENT裡的那些梗。

  戲如人生丨吉屋出租的時代刻痕:這些極具深度的梗你get到了多少?

  作者:@音樂劇歌劇心靈顫音

  要說這幾個月裡有什麼一定不能錯過的音樂劇現場,那一定就是正在巡演中的百老匯經典音樂劇《吉屋出租》。這是一部真正劃時代的音樂劇,激情於眼淚並存,被公認為對當時的美國社會形成了非常深刻的影響,同時它也是音樂劇史上獲得獎項最多的劇目。

  但是,關於《吉屋出租》這部公認名作的觀劇體驗,出現了有一個小小的問題——不管是官攝彈幕,還是現場repo,都有觀眾表示「有點看不懂/跟不上」。這部劇是真的很難懂嗎?

  答案是否定的——《吉屋出租》是一部群像音樂劇,與很多「爆米花電影式」的流行劇不同,它劇情容量很大,充滿了人物生活的細節,但故事情節和人物關係非常清晰,只要聚精會神、保持大腦在線,完全跟上並get到《吉屋出租》絕對不成問題。如果你被動人心弦的劇情吸引,想要進一步挖掘《吉屋出租》深處的精神內涵和那些極具時代性的梗——接好,顫音為你整理了出租屋裡的暗藏那些的梗們,從普契尼到被遺棄的波西米亞時代,希望能夠幫助你理解藝術家們那顆流浪的心。

  《吉屋出租》與

  普契尼歌劇《波西米亞人》(藝術家的生活)

  《吉屋出租》的故事來源於普契尼的歌劇《波西米亞人》,又名《藝術家的生活》,這兩部劇都描述了青年藝術家饑寒交迫的窮苦日子,充滿了日常的瑣事、不安與激情。

  Bohemia——波西米亞,源自四處遊走遷徙的吉卜賽人,是很典型的「流浪者的風格」。波西米亞文化倡導浪漫、自由、叛逆、不羈,因而這也成了「藝術家」的代名詞。在這一點上,《藝術家的生活》與《吉屋出租》可謂是一脈相承。

  《吉屋出租》中許多人物的名字與身份都與《藝術家的生活》有關,但性格又截然不同,也有許多唱詞被化用進《吉屋出租》中。二者在劇情上也有很多相似,但是不得不說,這是風格天差地別的兩部戲劇——《藝術家的生活》大多數時候尚能讓人輕鬆微笑,而《吉屋出租》卻是一顆冰冷而熾烈的催淚彈。

  《藝術家的生活》海報

  01

  人物的對應

  在人物設置方面,《吉屋出租》受《藝術家的生活》影響尤為明顯,主要角色中只有瓊安Joanne一人沒有具體的對應人物:

  詩人魯道夫Rudolf——搖滾歌手Roger

  畫家馬爾切洛Marcello——導演Mark

  哲學家柯林Colline——大學哲學教師柯林斯Collins

  音樂家舒奧納Schaunard——街頭樂手安琪Angel(姓氏為Schunard)

  房東班努瓦Benoit——房東班尼Benny

  繡花女咪咪Mimi(露琪亞)——舞女咪咪Mimi

  馬爾切洛前女友穆塞塔Musetta——馬克前女友莫琳Maureen

  是不是感覺「哇根本就一樣」呢?其實完全不一樣,人物差異大到令人吃驚,也許這也正是《吉屋出租》並不被視為現代版《藝術家的生活》的原因之一。

  02

  劇情和細節的對應

  魯道夫和馬爾切洛有一個「老舊無用的爐子,無所事事就像這裡的貴人」,而藝術家們並沒有錢購買燃料,於是他們燒掉魯道夫的劇本禦寒。而在《吉屋出租》中,Mark和Roger「有一個違法的燒木頭爐子」,在曲目Rent中,Mark和Roger把自己的劇本和樂譜扔進爐子燒火。

  撕劇本燒爐子

  柯林和舒奧納為馬爾切洛和魯道夫帶來了燃料、食物和酒,舒奧納向大家講述他如何用演奏迫使一隻鸚鵡自殺,從而得到佣金。在《吉屋出租》中,為藝術家們帶來物資的也是Collins和Angel,而Angel為了得到佣金,用敲鼓的方式殺死了房東Benny妻子的狗——同樣是自殺。

  《藝術家的生活》中最為出名的唱段,大概就是「冰涼的小手」(Che gelida manina)和「人們叫我咪咪」(Si, Mi chiamano Mimi):眾人去摩姆斯咖啡館之前,魯道夫說自己要寫完一篇稿子,於是其他人先行出發;這時女鄰居咪咪拿著蠟燭來借火,魯道夫點亮了她的蠟燭,然而在她離開時不慎將鑰匙遺落,兩個人漸生情愫,魯道夫為了讓咪咪多留一會兒而故意藏起了鑰匙,在一同尋找的過程中漸漸地拉起了手,並談起了窗外的月亮。

  冰涼的小手

  這段劇情在《吉屋出租》的「Light My Candle」一曲中得到了展示,但是卻遠遠殘酷得多:Roger獨自留在冷冰冰的屋子裡唱出「One Song Glory」,希望自己在死於愛滋病之前能夠創作出一首最後的榮耀之歌,而敲響房門前來借火的Mimi對他極盡暗示,Roger心生愛慕卻不敢回應;Mimi在離開時掉落的也不是鑰匙,而是毒品,Roger藏起毒品是因為不希望Mimi繼續吸毒——這位深陷絕望的年輕人也曾經是個癮君子;最終在Mimi的邀請下,兩人牽起手在月光下共舞,然而Mimi卻趁機從Roger身上摸走了毒品,得意地離開了。也許結局比《藝術家的生活》要振奮人心,但《吉屋出租》的虐心指數實在是令人有些難以招架。

  廣場上窮人們的地攤這一場景,在兩部劇中均有出現。

  「I Will Cover You」中的唱詞「一千個吻只要五分錢」來源自《藝術家的生活》中的「你給我五分錢,我就付出我純真的心」。

  雖然這一點並不明確,但是「Your Eyes」中的「你就是我一直在找的那首歌」一句,很可能來源自《藝術家的生活》中的「我是詩人,她是詩」。

  你是詩人

  在咖啡館裡,穆塞塔大肆散發魅力,趁著現任男友暫時離開重新勾搭馬爾切洛。而《吉屋出租》中的Maureen同樣水性楊花,現女友走開幾分鐘就在生存咖啡館和別的女孩子接吻(還被抓了現行)。

  在《藝術家的生活》「當我走在路上」和《吉屋出租》「Take Me Or Leave Me」中,穆塞塔和Maureen都表達了自己對走在路上、被人們火熱的眼光注視的喜愛。而《吉屋出租》中Roger從頭到尾都在彈的那首曲子,正是此時穆塞塔所唱的華爾茲。

  《藝術家的生活》第三幕開頭,咪咪躲在暗處聽到魯道夫和馬爾切洛的談話:魯道夫向馬爾切洛抱怨咪咪輕浮使他吃醋,決定和咪咪分手,二人因此爭吵起來,最終魯道夫坦白了心跡——他愛咪咪勝過世間萬物,可咪咪病得很重,他沒有錢為她醫治,因而感到痛苦不堪,如果咪咪能夠和他分手,至少可以找一位有能力的情人負擔醫療費用。得知自己或將不久於世,咪咪痛哭起來,她從暗處走出來和魯道夫告別,而魯道夫則將她擁入懷中。

  而在《吉屋出租》這一邊,事情顯得更加令人揪心:Roger同樣吃醋,但Mimi和Benny間的關係的確顯得很不清白,且Mimi還打破了自己戒毒的承諾,經常偷偷跑出去嗑藥。「Goodbye Love」這場全員虐心撕逼之中兩人的關係終於決裂,Mark試圖勸說Roger和Mimi合好,反倒演化成互戳痛點,吵得不可開交。最後Roger坦白自己沒有勇氣看著深愛的人Mimi逐漸死去,Mimi從暗處走出來向Roger告別——與魯道夫的試圖挽留不同,Roger選擇了逃避。而Mimi所唱的「goodbye love」,也正對應了《藝術家的生活》本段中的一句句「再見」。

  在故事的最後,穆塞塔衝進魯道夫和馬爾切洛的公寓,告訴他們咪咪暈倒在樓下。眾人連忙將咪咪抱上樓躺好,竭盡全力尋求醫療。在《吉屋出租》中,在樓下為Mimi呼救的同樣是和穆塞塔對應的Maureen,以及她的女友Joanne,但這次,更加殘忍的是《藝術家的生活》——Mimi最終在Angel的幫助下從瀕死的昏迷中醒來,而咪咪則在愛人的懷裡永遠離開了人世。

  世代的刻痕——那些暗藏在劇中的信息

  《吉屋出租》具有很強的時代性,但是並沒有拘於它的成為時代的眼淚。風格顯著的細節埋藏在看似平凡的歌詞中,一點一滴堆砌起這個小小的波西米亞心靈世界。

  註:反覆出現的梗皆在其第一次出現時進行註解

  01

  Tune Up A

  -「Tell the folks at home, what are you doing Roger?」

  好像只是一句普通的串詞而已?然而Mark的電影並非要在電視上播放,因而這個「家裡的人們」大概不會是指觀眾,而是在家鄉關切著他們的另外一些人。我們的年輕藝術家有多久沒有回過家鄉了呢?一條條來自父母的留言不斷地提醒著我們這一點:call your mother!

  -「Throw down the key.」

  《吉屋出租》的作者Jonathan Larson生前在紐約下城區的公寓並沒有門房,所以他必須把鑰匙丟下樓給訪客,正如劇中一樣。

  02

  Rent

  -「How can you connect in a age where strangers, landlords, lovers, your own blood cells betray?」

  年輕人們所經歷的背叛:陌生人——Collins被搶劫,房東——Benny與大家反目,愛人——Maureen拋棄Mark,以及血細胞——愛滋病的侵擾。

  03

  Tune Up-Reprise

  -「Take your AZT.」

  AZT是葛蘭素威康製藥公司生產的一種抗愛滋病藥物,據報導,它能夠防止愛滋病病毒的母嬰傳播。愛滋病病毒靠逆轉錄繁殖,而AZT是一種逆轉錄酶抑制劑,因為AZT的分子結構與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的結構很相似。是評價其它抗HIV藥物的陽性對照藥,也是治療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聯合用藥的基準藥物。因而AZT被列為《國家級新藥開發指南》第三輯推薦的抗病毒藥物的首位。AZT對愛滋病毒有相當高的抑制力。對愛滋病的治療開始階段是單獨使用,後與其它藥物配合使用,是所有抗愛滋病藥物中最具有價格優勢的。(本段內容來自百度百科)

  劃重點:只可抑制,無法治癒。這也是April自殺、Roger認定自己必死無疑的原因。

  04

  Light My Candle

  -「I hear Spike Lee’s shooting down the street.」

  斯派克·李,美國知名黑人導演,在2018年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他所選擇的電影題材大多和黑人的出路、覺醒或種族歧視相關,風格犀利,爆發力強,有很強的社會揭露性。這樣的特性和《吉屋出租》的叛逆尖銳非常相合。按照Mark的風格,他大概是非常喜愛這位導演的吧。

  05

  You』ll See

  -「Next door, the CyberArts home.」

  數碼藝術,一般是指通過計算機、數位技術等介質作為工具或輔助工具而不是採用傳統藝術手段、藝術表現手法的新生的藝術門類,但至今沒有比較公認的定義。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美國電影界經歷了一次重要的技術轉折,數碼時代來臨了。《吉屋出租》所在的九十年代裡,數碼藝術作為一種新興事物正迅速流行,而Mark和Roger則顯然對這一潮流無甚興趣,Mark所使用的膠片攝影機也和Benny所倡導的「數碼藝術區」顯得格格不入。

  -「You can’t wipe out an entire tent city then watch It’s a Wonderful Life on TV.」

  It’s a Wonderful Life,即《生活多美好》,又譯《風雲人物》,是由弗蘭克·卡普拉執導、1946年上映的電影,講述了主角在上帝派來的天使的幫助下渡過了自殺的危機並看到了自己生命的價值。此處Roger用這部電影來諷刺Benny只顧自己過得好,對流浪者們的生存狀況視而不見。

  06

  Tango:Maureen

  -「With the French ambassador’s daughter in her room at Miss Porter’s.」

  Joanne的高中是有「第一女子寄宿學校」之稱的波特女子高中,獲康乃狄克州私立學校聯合會、新英格蘭學校聯合會、美國寄宿學校聯合會,以及康乃狄克州教育部認證,非常重視女生的領導力培養,常青藤錄取率保持在9%左右。在這場階級對比之中,Mark完敗(並被Joanne扔到了地上)。

  07

  Life Support

  《吉屋出租》的作者Jonathan Larson本人也有一些因愛滋病而去世的朋友。作為紀念,他將這些朋友的名字安排進了劇中的抗愛滋組織生命支持會中。

  08

  Out Tonight

  -「Feels too damn much like home when the Spanish babies cry.」

  後文中Mimi母親的電話留言同樣是西班牙語。因而雖然沒有明確表明,但是我們仍可以推測,Mimi一家是移民的西班牙裔——少女的孤獨中更添上了一絲鄉愁。

  09

  On The Street

  -「Out of town. Santa Fe.」

  這是聖塔菲這個地名第一次在劇中出現,之後它還會出現無數次,Collins想在聖塔菲開餐館、Roger離開紐約「逃」往聖塔菲……

  聖塔菲是美國新墨西哥州州府,在西班牙語是「神聖的信仰」的意思。它是美國最早的行政首府,也是西南部貿易和宗教的中樞,有著迷人的西班牙和印第安文化,是音樂、建築、美術的勝地。儘管它被視為美國次於紐約和洛杉磯的「第三大藝術聖地」,但對於深陷都市困局的紐約客們來說,聖塔菲才是真正的波西米亞藝術天堂。

  10

  Santa Fe

  -「I teach, Computer Age Philosophy.」

  Collins在麻省理工所教授的科目是「計算機時代哲學」,遺憾的是我並沒能成功地找到這個學科的相關信息,最接近的是「計算機科學哲學」,研究範圍包括這計算機的數學傳統、工程學傳統、經驗科學傳統引發的哲學問題以及計算機對社會的影響的問題。20世紀90年代,即《吉屋出租》所在年代,計算機時代到來,而計算機科學哲學也受到了重視,然而Collins的學生們卻「只知道看電視」,這令Collins哀時代之不爭,也有了到聖塔菲去「不談海德格爾,只談紅酒」的念頭。

  -「We』ll open up a restaurant in Santa Fe, forget this bohemian hell.」

  離開紐約,藝術家的天堂,波西米亞的地獄!為何這麼說,結合上文的9和下文的13,你會找到答案。

  11

  Christmas Bells

  -「Got any D man? Got any C man? Got any X? Any smack? Any horse? Any jugie boogie boy? Any blow?」

  六十年代以來毒品在美國社會的猖獗催生了很多代指毒品的俚語。在癮君子們追著藥販子的唱詞中,毒販子Candy Man口袋裡裝滿了「Candy」——D指二氫去氧嗎啡,C指古柯鹼,Smack和Horse都是指海洛因,X和jugie boogie boy很可能也是指海洛因,而blow一般是可聞嗅的毒品的通稱。(未能查得「Christmas Bells」中「Forty Five」的含義,如果有知道的朋友請告訴我哦~)

  12

  Over The Moon

  -「I found myself in a desert called Cyberland.」

  電子大陸——電子仙境——隨便怎麼翻譯,在它的建立者Benny眼裡,這是一個烏託邦式的城市。雖然《吉屋出租》並不以反烏託邦為主題,但「Over The Moon」的確有著明顯的反烏託邦風格。Benny想要建立的Cyberland——數碼藝術區看起來繁華體面,然而代價卻是A、B大道的貧民們失去生存之地。向數碼藝術區妥協也意味著藝術家們向生活妥協、失去自由、壓抑自己的藝術精神,這種物質文明高於精神文明、精神依賴並受控於物質的反烏託邦困局也一點也不「波西米亞」。

  -「In Cyberland we only drink Diet Coke.」

  為啥喝的是健怡可樂?和普通的可口可樂比,健怡可樂味道僅僅只是淡一點,但卡路裡卻非常低,因此深受「想喝快樂水但是還要養生」人群喜愛。

  就算是無糖快樂水也不會養生你們這些裝模作樣的不要自欺欺人了——我是這麼想的,不知道Maureen是不是也是這個意思呢……

  13

  La Vie Boheme

  波西米亞生活 萬歲!

  -抗議驅趕流浪者的演出及之後的暴動

  劇中暴動的原型是1988年8月6日發生在紐約市湯普金斯廣場公園(Tompkins Square Park)的暴動。湯普金斯廣場公園長期以來都是無家可歸者的臨時住所,衝突爆發的原因下東區的居民們聯合起來抗議公園凌晨1點的宵禁(實際上就是驅逐公園內過夜的流浪者),抗議很快演化為和警方的暴力衝突。

  -「Was this Yuppie scum stomped?」

  Yuppie,即雅皮士,指年輕、能幹、有上進心的一類人,一般受過高等教育,具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和技能,缺乏叛逆心。Benny自稱Yuppie,他也曾經是和大家一樣叛逆不羈的青年藝術家,確有上進心但他「上進心」的表現形式是娶了有錢人的女兒、拋棄了自己本來的夢想,因此在大家看來,這個Yuppie是非常諷刺的。

  -「Bohemia is dead.」

  終於講到重點!

  其實Benny的說法並不算錯,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詩人馬爾科姆·考利就在《波西米亞沒有明天》(Bohemia is always yesterday)一歌中,表達了「波西米亞已死」的嗟嘆。

  波西米亞主義者,是憤世嫉俗的,這些藝術家半主動、半被動地被排除在主流之外,效仿流浪的波西米亞人追求精神的自由(即「精神的流浪」),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商業化的氣息不留情面地席捲了每一個領域,「波希米亞人」們發現他們「徘徊在主流邊緣」的生活方式竟然漸漸被主流吸納:資產階級們把波西米亞式的生活視作一種時尚,波西米亞藝術和波西米亞風格服飾開始大範圍流行。

  商業化的不斷發展使大眾眼中的「波西米亞」越來越變味,人們不在乎波西米亞的真正內涵,而是它變成了一種新潮的賣點。這種發展越來越嚴重,20世紀60年代的嬉皮士運動就是波西米亞文化和搖滾樂結合的產物,而此時的狂熱的流行文化已經使「波西米亞文化」發展成放浪形骸、自我滿足的代名詞,曾經被視為藝術之城的紐約也成了「波西米亞的地獄」。必須承認,嬉皮士文化在美國文化史上是極其閃耀的一筆,但是它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原有的波西米亞文化的破壞。到了20世紀末期,依然堅持舊時的波西米亞文化的只剩下一部分藝術家們,然而他們的日子也並不好過:一個鮮明的例子,19世紀90年代,巴黎的波西米亞區成為了非常熱門的旅遊景點,很多住在蒙馬特大道的藝術家們都被迫逃離了這個備受遊客和「波西米亞商業」發展侵擾的地方。

  也正是因為如此,「波西米亞生活」中才會唱道「敬一切過時的潮流」——波西米亞已經過時了,但是Who cares?

  波西米亞生活的致敬對象:

  Village Voice鄉村之聲雜誌,美國文化藝術周刊。

  Maya Angelou瑪雅·安吉羅,美國著名詩人、作家、導演。成長在黑人受盡岐視的年代,歷盡曲折,3歲父母離異,7歲被強暴,16歲成為脫衣舞女,17歲成為單身母親。

  Susan Sontag蘇珊·桑塔格,美國作家、藝術評論家,創作了大量的評論性作品,涉及對時代以及攝影、藝術、文學等方面的文化批評,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西方當代最重要女知識分子之一。

  Stephen Joshua Sondheim史蒂芬·約書亞·桑坦,美國著名音樂劇及電影音樂作曲家及作詞家,託尼獎戲劇終生成就獎,是《理髮師陶德》、《西城故事》、《吉卜賽人》的主創之一。

  Allen Ginsberg艾倫·金斯伯格,美國詩人,「垮掉的一代」中的領袖詩人,參與了「嬉皮士」運動。在越戰期間,他是一名主要的反戰激進分子。

  Merce Cunningham默斯·坎寧漢,先鋒現代舞大師,其創立的充滿機遇的編舞方法解放了舞蹈的傳統編創方式。

  John Cage約翰·凱吉,美國先鋒派古典音樂作曲家,勳伯格的學生,機率音樂、延伸技巧和電子音樂的先驅。

  Lenny Bruce蘭尼·布魯斯,美國著名導演、編劇、喜劇演員。

  Langston Hughes蘭斯頓·休斯,美國黑人文學家,被譽為「黑人民族的桂冠詩人」。

  Uta Hagen烏塔·哈根,美國著名女演員、表演藝術大師,《納粹狂種》女主演。

  Pablo Neruda巴勃羅·聶魯達,智利當代著名詩人,詩歌主要以愛情和政治為主題,繼承了西班牙民族詩歌的傳統,結合了智利文化特點,又受了法國現代派詩歌的影響。

  綠野仙蹤梗丟人地承認我沒看過綠野仙蹤…好像是打敗壞人(房東)最後回家的故事?

  Pee Wee Herman皮威赫曼,美國著名喜劇角色,由Paul Reubens扮演,七八十年代起就活躍於銀屏,為觀眾所熟知。

  Gertrude Stein格特魯德·斯泰因,美國作家、詩人,現代主義文學與現代藝術的發展中的連接者。

  Michelangelo Antonioni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義大利導演、編劇、剪輯,善於表現社會化題材,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Bernardo Bertolucci貝納多·貝託魯奇,義大利導演,擅於把富有家庭氣息的浪漫情節和蘊藏其中的心理批判作為表現的核心,並結合政治、社會內涵,形成了他獨特的創作風格(他是《末代皇帝》一片的導演)。

  黑澤明,日本著名導演,善於塑造悲觀命運中不屈掙扎的人物,他的電影中常有非常激烈的人物情緒對抗,張力十足。

  Carmina Burana《布蘭詩歌》,又名 《博伊倫之歌》,康塔塔作品,著名的《O, Fortuna》(哦,命運)就是出自此處。

  Vaclav Havel瓦茨拉夫·哈維爾,捷克劇作家後被選為總統,領導國家由動蕩過渡到民主和自由市場經濟,多次獲提名諾貝爾和平獎。

  The Pistols性手槍樂隊,英國最有影響的朋克搖滾樂隊之一,雖然他們存在的時間非常短,但他們的名句「這裡沒有未來」卻是所有朋克愛好者心中的箴言。

  8BC,當時著名的夜總會、表演場所和藝術畫廊,位於紐約東村附近的東8街337號。於1983成立,並於1985年底關閉。

  -「Let he among us without sin be the first to condemn!」

  這句話的梗源是《聖經》的約翰福音8:7:「他們還是不住地問他,耶穌就直起腰來,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

  ——誰若敢說他從沒犯過錯,請他第一個站出來譴責!

  14

  Happy New Year A

  -「Bond. James Bond.」

  -「And Pussy Galore, in person.」

  007梗,Collins和Angel這對同性情侶裝扮成邦德和邦女郎慶祝新年。

  -「Mark, this is the Wicked Witch of the West, your mother!」

  《西方的邪惡女巫》,是美國作家L·弗蘭克·鮑姆在其經典兒童小說《綠野仙蹤》中塑造的一個小說人物,在1939年的經典電影中引入了綠色皮膚這一設定,音樂劇《Wicked》也來源於此。

  15

  Voice Mail#4

  -「Just saw Alec Baldwin, told him you said hi.」

  Alec Baldwin亞歷克·鮑德溫,美國著名演員,主要作品有《珍珠港》、《追擊赤色十月》等。

  16

  Goodbye Love

  -「Is it true you sold your guitar and bought a car?」

  Roger賣了吉他買了輛車,那麼問題來了:是吉他太貴了,還是車太便宜了?

  在《吉屋出租》一開始,Mark就提到了Roger的吉他品牌是Fender,美國標誌性的樂器公司。20世紀80年代起,美國汽車工業發展進入第六階段,日產汽車大量湧入美國市場。在激烈的競爭下,汽車的價格走向十分親民。一把高端的Fender吉他的價格是可以抵得上低端家用汽車的價格的——雖然Roger買的大概是二手車。

  17

  What You Own

  -「You’re living in America, where is like The Twilight Zone.」

  The Twilight Zone,即《陰陽魔界》,美國經典科幻恐怖電影,此處用以形容世紀末混亂的美國。

  寫下這篇解梗,是在於劇院觀看《吉屋出租》之後。在這之前,我已經刷過數不清多少次官攝,雖然覺得這部劇用梗絕妙,卻也沒有把它整理出來的念頭。然而現場的激情點燃了我,在跟著Maureen一起歡呼、飛躍月亮的時候我突然明白,《吉屋出租》衝破時代成為經典的原因,大概就是那邊緣人們在絕境中熊熊燃燒的激情、對藝術和生命的熱愛以及永恆的對自由的追求——波西米亞時代過去了,波西米亞精神卻永遠不滅。我手臂上RENT的紋身貼已經淡了,而我現在瘋狂地想洗去它,然後真正地把RENT的標誌紋在皮膚上。

  話不多說,買張戲票吧朋友。這是在你心裡的火苗熄滅之前,一生一定要看一次的音樂劇。

  百老匯原版搖滾音樂劇《吉屋出租》

  二十周年巡演-廣州站

   演出時間:

  2018年9月26-30日

  周三至五19:30;周六日14:00/19:30

   演出票價:

  180/280/380/480/580/780

  演出時長:

  約150分鐘(含20分鐘中場休息)

   演出語言:

  英語演出,中文字幕

   溫馨提示:

  一人一票(1.2米以下兒童謝絕入場,1.2米以上兒童需持票入場),手抱嬰兒謝絕入場。

  * 本文來源:聚橙演出廣州站

相關焦點

  • 音樂劇《吉屋出租RENT》中文版廣州開演
    主辦方供圖《吉屋出租》1996年在百老匯上演,並在同年攬獲託尼獎4項大獎,其中包括最佳音樂劇獎。除此之外,該音樂劇還斬獲了普利茲戲劇獎和紐約劇評人6項大獎。從1996年首演到2008年百老匯收官,《吉屋出租》在百老匯演出超過5000場。在全球範圍內,《吉屋出租》先後以25種不同的語言版本上演,並登上48個國家和地區的舞臺。
  • 百老匯經典音樂劇RENT《吉屋出租》作者背後的故事
    1996年1月25日,這天是音樂劇《吉屋出租》(RENT)首演的日子,當天在表演結束後,現場觀眾沉浸在深深的感動之中,整整三十秒內,像著了魔一般坐在位子上一動也不動,直到有一個人說了:「謝謝你,Jonathan Larson」才打破沉默。
  • 音樂劇《吉屋出租》:紐約文藝青年群租記
    他們是勇敢追尋真愛的舞者咪咪、渴望在死前留下偉大一曲的羅傑、積極陽光的小天使Angel、溫暖的紀錄片導演馬克……他們不知道下個月的房租在哪,不知道下一首歌、下一幅畫的靈感在哪,不知道疾病幽靈的致命襲擊會在哪裡現身,唯有歌舞在寒冬裡溫暖精神和身體,每個人都在追求夢想的同時努力守住尊嚴。
  • 百老匯熱劇《吉屋出租》中文版今晚在滬首秀
    由聚橙、聚橙音樂劇出品及製作的國內首個官方中文版《吉屋出租》從今晚起到12月29日在上海雲峰劇院獻演。《吉屋出租》中文版講述了由聖誕夜開始,7位邊緣化的年輕藝術家在紐約曼哈頓東村發生的關於夢想、病痛、生存、友情、愛情的故事。
  • 浙大「學霸」排演中文版《吉屋出租》·都市快報
    文/攝 記者 劉輝     美國百老匯經典音樂劇《Rent(吉屋出租)》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長演不衰,最近,它在中國有了一個中文版。昨晚,1200餘師生觀眾在浙大紫金港小劇場觀看中文版《吉屋出租》。  從策劃到翻譯,從編排到演出,從導演到舞美,中文版《吉屋出租》全部由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靈韻音樂劇社的60餘名學生,歷時9個月打造完成。
  • 《吉屋出租RENT》中文版廣州開演!搖滾租客用「熱愛」點燃生命!
    在經歷了一年多的籌備期和近兩個月的建組排練、合成時光後,劇組為觀眾呈現出一個還原原版表達、超出預期的《吉屋出租RENT》中文版。《吉屋出租RENT》2019年杭州首演劇照音樂劇《吉屋出租RENT》中文版製作初衷原版《RENT》也曾在2005年和2018年兩度來到中國巡演
  • 《吉屋出租RENT》:「租」來的音樂劇之路應走向何方
    ——本文系紅網第五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11月30日晚,《吉屋出租RENT》中文版在杭州首演成功,搖滾之火點燃全場,觀眾紛紛表示「值得一看」「超出預期」。這次引進的《吉屋出租RENT》自1996年首演後,被翻譯成25種語言,在21個國家150個城市上演,獲得了普利茲戲劇獎、託尼獎最佳音樂劇、格萊美最佳音樂劇專輯等業內大獎,成為音樂劇歷史上獲獎最多的劇目。可以說,這次中文版的引進是頂著原版的巨大光環和壓力的。同時,這部音樂劇展現了紐約底層人窮苦混亂的生活,關注愛滋病患者、同性戀、異裝癖等被邊緣化和汙名化的群體,傳遞著自由和向死而生的波西米亞精神。
  • 音樂劇《吉屋出租》展現另類百老匯
    《吉屋出租》劇照   《吉屋出租》是根據普契尼歌劇《波西米亞人》改編的音樂劇,10月11日至21日,這部講述年輕藝術家生活的音樂劇將在世紀劇院上演。   《吉屋出租》是百老匯音樂劇中的一個另類,它改編自普契尼的經典歌劇《波西米亞人》,講述了一群生活在紐約的年輕人的故事。這些年輕人生活在租來的房子裡,他們生活困窘,有的還疾病纏身甚至身染絕症,但他們始終在逆境中堅持自己的夢想,不懈努力與困苦的人生較量。   這部音樂劇直面社會現實,把多種社會敏感議題搬上了百老匯的舞臺。
  • 音樂劇《吉屋出租》中文版上演,將進行中國式演繹與表達
    1996年1月25日,音樂劇《RENT》(中譯名《吉屋出租》)在外百老匯開演,三個月後移師百老匯尼德蘭劇院,並連續演出長達12年之久。《滾石》稱這部關於年輕人和夢想的劇目為「重新定義百老匯的音樂劇新裡程碑」。《RENT》首個官方中文版本將於1月9日至12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如論講堂上演。《吉屋出租RENT》講述的是一群人關於愛、夢想和生存的群像故事。劇中人物懷著各自的抱負和對未來的憧憬,在紐約掙扎而努力地活著。
  • 2018百老匯經典原版音樂劇《吉屋出租》RENT 最新演出安排
    最佳音樂劇編劇、最佳原創音樂、最佳音樂劇男配角獎、紐約戲劇論壇獎的最佳音樂劇獎等多個獎項。聖誕即將來臨,這群年輕人交不出房租,面對現實生活的重重險阻,他們唯一能做的是……  主創陣容  編劇/詞曲 | 喬納森·拉森 Jonathan Larson  《吉屋出租》由美國作曲家、劇作家喬納森·拉森(1960.02.04–1996.01.25)在普契尼的歌劇《波西米亞人》的基礎上改編而成,作品公演當年一舉奪得普利茲戲劇獎和4座託尼獎等多個獎項。
  • 《吉屋出租RENT》中文版主題曲MV首發!首演站在你心中留下的關鍵詞是
    也是在12月1日,這個稍顯特別的一天,音樂劇《吉屋出租RENT》中文版主題曲《愛一直在》應景上線,當前奏響起,無論單曲循環過多少遍原版,聽到中文譯配正式版的《Seasons Of Love》,觀眾還是會有超出預期的感動。
  • 《吉屋出租RENT》中文版定妝照,正式官宣!!!
    《吉屋出租RENT》中文版定妝照,正式官宣!!! 時間:2019.11.19 10:43 | 來源:聚橙網 | 瀏覽() | 評論() 距離音樂劇《吉屋出租RENT》中文版11月30日首演還有11天在你對舞臺上即將上演的故事保持期待的同時20
  • 百老匯搖滾音樂劇《吉屋出租》將登陸石家莊大劇院
    2020年1月15日-16日,百老匯顛覆性搖滾巨作音樂劇《吉屋出租RENT》中文版將作為首個官方中文版本開啟全國巡演,石家莊站現已全網開票,限時特惠8折。1996年1月25日,音樂劇《RENT》在外百老匯開演,並在3個月後移師百老匯尼德蘭劇院,並連續演出長達12年之久。
  • 界面·召集令|【上海】百老匯搖滾音樂劇《吉屋出租RENT》中文版
    《吉屋出租RENT》中文版是由聚橙、聚橙音樂劇出品及製作的國內首個官方中文版《RENT》,講述了由聖誕夜開始,7位邊緣化的年輕藝術家在紐約曼哈頓東村發生的關於夢想、病痛、生存、友情、愛情的故事。
  • 2020百老匯音樂劇《吉屋出租rent》石家莊站時間、地點、票價
    年輕就是熱烈、肆意、自由;生活就像萬花筒般炫目而變幻,這是一部關於年輕人和夢想的音樂劇,2020百老匯音樂劇《吉屋出租rent》石家莊站,年輕的生命終將碰撞出鐵樹銀花!百老匯音樂劇《吉屋出租rent》石家莊站時間:2020-01-15至01-16 周三/周四19:30百老匯音樂劇《吉屋出租rent》石家莊站地點:石家莊大劇院大劇場百老匯音樂劇《吉屋出租rent》石家莊站門票價格:100、180、280、480、680
  • angelababy摳圖是什麼梗?她演過的劇,第一部美豔最後一部爆笑
    一個清純的女生,站在風口浪尖上卻還是願意到醫院做檢測,在屏幕前澄清自己並沒有整容的事實,在當時,我覺得這個事情本身是個很真誠的事件,時隔多年,如今又出了摳圖的梗,這梗又是怎麼回事呢?在說這個梗之前,我們來盤點一下楊穎演過的這些影視劇,第一部美豔動人,最後一部爆笑不斷。一起來看看。
  • 《吉屋出租》觀眾repo:這是一部出乎意料之外的好看的音樂劇
    等到後面去B站看了08版的《Rent》,加上南京看了兩場之後,再去聽專輯裡的曲子,發現每首歌都有其不同的打動我心之處,究其原因,我想要歸結於《Rent》這部劇與其他一般意義上的音樂劇不同,它是用歌曲串聯劇情的一部劇,從頭到尾演員正經說話的片段很少,基本都是以歌聲推動劇情的發展,觀眾從歌詞和演員的表演裡了解到全劇的內容
  • 有種演員演戲叫做換頭,不認真看不知道,這些角色也是他們演的!
    對於演員的最高評價莫過於「換頭」二字了,這二字的意思就是說這個演員在這部劇裡面演的角色深入人心,但是這個演員在另一部劇演出的時候,大部分人卻沒有將他認出來。能做到這一點的演員一定是非常厲害的,在刻畫人物方面絕對是數一數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