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的「黑衣人」。
深夜裡的街角,走進一家小店,菜品並不多,但是老闆可以根據你的要求利用現有食材做出各種美味,傾聽你的故事,這是電影中的一幕。
其實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深夜食堂」。也許是在北京的簋街,或是成都的錦裡、西安的回民街,也可能是在蘭州的正寧路。
這裡每天上演著不同的故事,也成為一座城市的地標性夜生活集聚區。而這種夜間經濟的繁榮程度其實也是一座城市經濟開放度、活躍度的重要標誌。
近日,上海為了推動夜間經濟專門發了一個指導意見,在主要內容的第一條就是要借鑑國際經驗,建立「夜間區長」和「夜生活執行長」制度。
「夜生活執行長」,到底是個什麼官?
國是直通車 侯雨彤 製圖
管什麼?
根據這份《上海市商務委等九部門關於本市推動夜間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中提到,「夜間區長」是由各區分管區長擔任,負責統籌協調夜間經濟發展。
而「夜生活執行長」則鼓勵各區公開招聘具有夜間經濟相關行業管理經驗的人員擔任,主要是協助「夜間區長」工作。
如此高配置,自然絕不只是為了管小吃街那麼簡單。
所謂夜間經濟,是指從晚7點至次日6點在城市特定地段發生的各種合法商業經營活動的總稱。這其中包括了購物、文化、娛樂、餐飲等多種業態。
中國旅遊研究院夜間旅遊專項調查數據顯示,當前九成左右遊客有夜間體驗的經歷,2019年春節期間遊客夜間消費佔目的地夜間總消費近三成。
今年元宵節,故宮上演夜場燈光秀的火爆程度足以體現大家對於夜間文娛的強大需求。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曾表示,相對於白天的走馬觀光的景區打卡,夜晚的休閒調性更有助於遊客對當地文化的感知與生活方式的體驗。
實際上,不僅是上海,北京、天津、河北、南京、重慶、西安等多地此前都推出過發展夜間經濟的相關政策。
比如,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在今年出臺繁榮夜間經濟促消費政策,鼓勵重點街區及商場、超市、便利店適當延長營業時間。
天津市河東區政府發布的《河東區促進夜間經濟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到,積極推動河東區建設包括餐飲、購物、文化、休閒等高品位、高標準、上規模的專業或綜合類大型夜市1至2個,至2020年初步形成規劃合理、設施完善、業態多元、管理規範的夜間經濟發展格局。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對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記者表示,一方面,隨著城市化不斷推進,夜間經濟所需要的各種商業,娛樂,基礎設施得以逐步完善,為發展夜間經濟創造了較好的硬體環境。
另一方面,隨著消費者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在消費方面已不局限於解決溫飽問題,而是希望通過消費帶來更多精神層面的滿足,從而獲得更多幸福感。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結束白天快節奏的生活之後,需要可以有更多選擇的夜間服務去放鬆,這就為發展夜間經濟奠定了市場基礎。
「夜貓子」的消費進階
從夜間擼串、K歌、購物,到一些過去鮮有人氣的文化類活動場所,比如博物館、展覽館、美術館、體育館等在當下被開發為夜間城市中活躍的娛樂區域。
從滿足基本需求,到追求精神滿足,這背後不得不提到「消費升級」。
《指導意見》提出的10條措施中就包含了夜間文化的建設。「要加快各類夜間文化、旅遊設施的建設。引進培育沉浸式話劇、音樂劇、歌舞劇等夜間文化藝術項目,對深夜影院、深夜書店、音樂俱樂部、駐場秀等夜間文化娛樂業態秉持包容審慎態度,並積極開發浦江夜遊、博物館夜遊等多元化都市夜遊項目。」
趙萍表示,從消費的對象來看,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升級體現在從商品消費為主,轉向商品消費與服務消費雙輪驅動。
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服務消費佔到消費支出的比重達到47.7%。這意味著,消費者將近一半的花銷用在服務消費方面。
趙萍表示,從消費滿足的層次而言,在供給層面,商品消費的供給能力不斷提高。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我國已經形成世界上最全的工業部門門類,絕大多數商品屬於供過於求和供求基本平衡狀態。「但不容忽視的是,在服務供給領域,我國還存在很多空白,供不應求是當前問題的主要矛盾。」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早前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儘管2012年-2017年前三季度我國精神消費領域呈現持續增長態勢,其中交通通訊、文教娛樂、醫療保健等領域的人均消費支出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2.8%、11.1%和12.7%,但人均消費不及美國的6%,總量不及美國的四分之一。未來我國精神消費具有極大提升空間。
因此,趙萍認為,各地積極發展夜間經濟,一方面是為了滿足消費結構升級,消費者對於服務消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從產業方面去補齊短板。在供給層面增加更多的服務供給,尤其是當前消費者需求比較迫切的文化、娛樂、旅遊、購物等方面的服務,這是促進消費升級的重要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