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王起兵造反被王陽明抓住,明武宗卻讓放人,要自己親自抓才行

2021-01-16 久久先資

寧王起兵造反,明武宗朱厚照御駕親徵,還在路上的時候就得到捷報已經平叛,武宗:這怎麼行,把寧王放了,我必須要和他單挑。

當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為了爭取寧王朱權的支持,承諾大功告成後讓出一半的江山給寧王。寧王朱權信以為真,屁顛屁顛的跟著朱棣造反。結果事成之後,只他封賞了一個南昌城,寧王朱權這個氣,但又鬥不過朱棣,只好忍氣吞聲。

到了朱權後代朱宸濠,繼承寧王之位,看到當今皇上明武宗朱厚照昏聵,決定起兵造反,要一雪前恥。於是寧王朱宸濠開始招兵買馬,籠絡朝中大臣。

終於在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朱宸濠殺掉了江西巡撫孫燧和按察副使許逵,正式宣布起兵造反。可惜遇到了一個剋星,時任江西贛南巡撫的王守仁,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王陽明!

真不知道是寧王倒黴,還是明武宗命好。王守仁發揮才能,運籌帷幄,調兵遣將,僅用了43天就把擁兵10萬餘眾的寧王拿下。

消息傳到明武宗朱厚照耳朵裡,朱厚照不但不高興,反而埋怨王守仁動作太快。朱厚照可是一個奇葩,特別喜歡軍旅生活,經常易名為朱壽,掌管天下兵馬,偷偷跑到邊關去打仗。朱厚照就下旨讓王守仁把寧王給放了,自己親自擒拿寧王才行!

王守仁收到聖旨,心想這皇帝腦袋有有坑啊,我都把叛亂平息了,你竟然還要過平叛的癮,除了勞民傷財沒什麼好處。王守仁給朱厚照上書,讓他班師回京。哪知皇帝早已御駕親徵,領兵到了南京了。錦衣衛統領江彬、太監張忠都到王守仁那裡讓他把寧王放掉,王守仁對他們也是置之不理。

他們回去就在皇帝面前大肆詆毀王守仁,說王守仁也要叛亂。王守仁一看皇帝這是要鐵了心想重新抓一次寧王了,於是王守仁押著寧王去見了皇帝親信太監張永。

王守仁見到張永後,先是稱讚張永除去劉瑾的大快人心,然後把平叛的功勞歸於張永。張永一看王守仁如此佩服自己,心裡自然是很高興。而且還白撿了一個平叛的功勞,心裡很是樂開了花。張永把寧王交給朱厚照,並極力稱讚王守仁的忠誠,打消了朱厚照對王守仁的疑慮。朱厚照得到寧王后,讓人把寧王的枷鎖打開,並給寧王披裝戴甲,自己再領兵把寧王重新擒拿起來。

就這樣寧王朱宸濠被擒拿了兩次,不知道寧王心裡什麼滋味。那麼如果沒有王守仁,寧王朱宸濠會反叛成功嗎?說實話真的很難,我們可以對照下方面朱棣起兵。

第一朱宸濠聲望不夠,要知道當年朱棣可是戰功累累。

第二朱宸濠膽識不足,謀略欠缺。當王守仁得知他叛變後,就指出他會有三條路走,上策直取京師奪得天下,中策取南京分江而治,下策穩固南昌固守封地。朱宸濠不甘於固守也不敢直取京師,而是發兵南京。

另外王守仁又假造公文,散布到朱宸濠營地,說王守仁率兵幾十萬來平叛。嚇得朱宸濠不敢出兵,貽誤了戰機。給了王守仁調兵遣將的時間,朱宸濠不懂兵法,被王守仁耍來耍去。

而朱棣久歷沙場,兵法嫻熟。朱棣還誆騙了當時的寧王與他一起造反。

不過如果朱宸濠真的可以成功,可能大明朝可能會好一些,畢竟朱厚照是大明最奇葩的皇帝。

相關焦點

  • 寧王被活捉朝臣高呼:放了他,王陽明送太監兩箱子,大家鬆了口氣
    正德十四年七月,寧王朱宸濠藉口皇帝朱厚照荒淫無道,趁機起兵叛亂,王陽明此時正在福建平叛,剛到豐城 (今屬江西)聽聞此消息,便赴吉安,會同知府伍文定商討方略。王陽明在得知寧王造反之後,《明史》上用了一個詞:「急趨」,「知善而為善,明責而承擔」,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之道。
  • 寧王造反之後寧藩被廢,朱宸濠兒子和寧藩各支系的下場如何?
    同為塞王的朱棣在起兵時就想拉攏寧王,所以許諾「事成,當中分天下」,因此寧王在靖難中對朱棣的助攻很大,主要體現在兵馬支援上,而且靖難檄文就是朱權幫著起草的。
  • 明武宗暴死之謎:年僅三十一歲,正值壯年,為何卻突然駕崩
    作為明朝歷史上第十位皇位,後世對明武宗的評價呈現兩極分化的情況,有人指責他貪玩荒唐,也有人稱讚他特立獨行。關於明武宗之死,甚至有些人認為是文官集團的陰謀,那么正值壯年的明武宗,為何突然駕崩了呢?面對輿論的壓力,明武宗不得不暫時停止南巡的計劃。二、寧王之亂就在武宗擱置南巡計劃不久,南方就爆發了一場叛亂。正德十四年六月,寧王朱宸濠殺死朝廷官員,在南昌起兵造反。明武宗得到奏報後,沒有絲毫慌張,反而很高興,因為在他看來,御駕親徵正是南巡的最佳藉口。
  • 明武宗:天下最貪玩的皇帝就是我,誰也別和我爭
    2,以玩的心態帶兵打仗,自封威武大將軍朱厚照登基沒多久,就遇到了北方蒙古韃靼部落入侵邊境,當時蒙古族中有個號稱伯顏王子的人,勇猛無比,打敗天下無敵手。明朝派了不少名將與其交鋒,結果都失敗而歸。朱厚照得知後,定要御駕親徵,當時還給自己起了個新名朱壽,自封威武大將軍。
  • 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為何正德不給封賞,而嘉靖封他新建伯
    一旦寧王攻佔南京,那麼無論是政治影響力,還是實際危害都將成幾何級別上升,因此寧王之亂危害極大。平定寧王之亂的王陽明,立下不世之功,功績不下於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曾國藩,但令人奇怪的是,為何正德帝沒有給王陽明一點封賞,而數年之後嘉靖帝卻「重賞」王陽明,封其為新建伯?
  • 王陽明科考前夜,突現兩怪人,大聲說5字預言,27年後果然應驗
    王陽明反對只是為了考取功名而讀書,但他要想救百姓於水火,只是傳經授道還不夠,因為權力在朝廷,在地方官哪裡,所以他要想有所作為,要想替眾多的百姓解決匪盜、外侵的掠奪,就必須參加科舉考試,出世為官。王陽明為此努力讀書,準備參加科舉。天下事,冥冥之中也許自有定數。
  • 王陽明:「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精闢之論流芳百世不無道理
    最讓人驚奇地便是他到了5歲還不會說話,普通人家的孩子三歲就能頌詩讀詞。後來到了十二歲才開始讀書學習,可第二年母親的去世就給了他巨大的打擊,他也變得比較沉默寡言。一次在課堂上,老師向學生提問長大以後要幹什麼?很多學生的回答就是「參加科舉考試,成為狀元之才。」
  • 明武宗是不是被黑得最慘的明朝皇帝?為何正德心思全放在軍事上?
    實際上,當時有人聽到豹房裡兵戈之聲,或許豹房的真正用途是練兵,如寒武帝的上林苑,明武宗要練就一支直屬自己的軍隊,再不受人擺布。《明武宗實錄》中記載他每天都在豹房中批閱大臣的奏章,作出各種決定。而他在豹房期間,邊鎮的軍事力量不斷增強,明軍又敢於和蒙古騎兵野戰了。斬首百人以上的戰鬥,孝宗朝只有王越偷襲賀蘭山那一次,而武宗朝次數明顯多了不少。
  • 王陽明的心學是怎樣的?如何用思想平定明朝的宸濠之亂?
    王陽明被稱為聖人,其實就是因為他提出了「心學「思想。心學"是儒家的一個分支學派,主要強調內心的修煉,他曾說「心即理」。王陽明認為,每個人內心都具備良知,而良知可以讓人了解天理,也就是事物運行的最高法則。既然天理在我心中,那麼,我唯一要做的就是用實踐去驗證內心的天理。 可是,由於內心經常受到個人私慾以及外在環境的影響,導致良知經常被蒙蔽。
  • 歷史上最悲劇的王爺,受迫起兵,鬧到兩頭不是人
    前言在朱棣起兵靖難之後,他也發現自己的力量還不夠強,畢竟他只有北平一處地盤,擁有的兵力確實沒辦法與朝廷對抗,建文帝確實是能動用全國的力量去鎮壓他。這讓朱棣承受著很大的壓力,他儘管再有能力,也沒辦法一個人就對抗整個天下,他還必須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幫手。這個時候他就看上了自己的弟弟寧王,寧王與他都是北方比較重要的藩王。
  • 當你人生遭遇小人,束手無策時,請牢記王陽明對付小人的3條策略
    到了龍場後,王陽明開始反思,自己雖然沒做任何違反道義的事,但做事太莽撞,經歷了生死,才了解了官場的黑暗,王陽明終於認識到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的全新境界。自此之後,王陽明對小人的態度變了,不僅如此,還參悟出了3條與小人相處的策略。
  • 王陽明:遭人故意刁難排擠時,這四字是你最好的武器
    人心善惡難辨,身處低谷,遭人嘲諷;身居高位,又招致嫉妒。更有甚者,還會有人故意刁難你、伺機栽贓陷害你。當遇到這種情況我們該怎麼做?只能憋下心中的苦悶與委屈嗎?其實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也多次遭到這樣的非難,不過他不但保全了自己,還讓壞人灰頭土臉。
  • 王陽明心法到底說了什麼?讓日本人如此痴迷,而我們卻視而不見
    曾經有位少年就在日本地鐵站發現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日本人幾乎人人都拿著王陽明的《傳習錄》在閱讀。那時候少年就感嘆,我們中國和日本可能就差了個王陽明!除此之外,更有日本軍神東鄉平八郎,一生俯首跪拜王陽明,將他視為自己的偶像。這不禁讓人感到非常疑惑:為啥王陽明在國內不溫不火,卻能夠在日本影響力巨大?
  • 豹房是什麼,為什麼明武宗要住進豹房?
    明武宗建造豹房之後,江彬更是幫忙物色民間美女,有一次江彬在明武宗面前鼓吹革職軍官馬昂之妹馬姬貌美如仙,明武宗不顧其有身孕命其進入豹房。正德三年明武宗乾脆直接住在皇城西北的豹房,每日縱慾玩樂,正德十六年死在豹房之內,年僅31歲。
  • 王陽明:對付小人絕不能剛!做到第三條的人以後的路只會越來越順
    正面剛年輕時候的王陽明,一身正氣,最是見不得正直的人受委屈。當時的朝廷,可以說是宦官當道,宦官劉瑾霸道橫行,無惡不作,當時就有正直人士戴銑、薄彥徽等人寫奏摺上書皇帝,要求皇帝嚴懲劉瑾一行人,結果被打入死牢。王陽明自然義憤填膺,上書皇帝請求釋放戴銑諸人。
  • 【悅讀陽明】王陽明和他的對手們
    數百個官員被抓的抓、被關的關。 整個朝堂變了模樣。 遍觀王陽明的一生,他從來沒有這樣六神無主。從午門廷杖到發配貴州,可以說是王陽明最失落、最迷茫的時候。 設身處地假想,人到中年,正處事業上升期,又身處朝堂之中,就算再淡泊名利,面對這種毀滅性的政治打擊,直接從上升途徑中跌落低谷,這種心路歷程必然是痛苦不堪的。
  • 朱棣無意說錯的一句話,死後令兒子起兵造反
    一 、儲君人選要說朱棣也實在是不容易,在皇位繼承人上,他的選項太少了。朱棣一共只有3個成年的兒子,其中,按照長子繼承制確定的太子朱高熾顏值實在不高,不僅胖得沒朋友,腳上還有毛病,平時走路都需要人扶著。要知道他之所以在靖難時奮不顧身,多多少少都有些希望自己的優異表現能夠讓父王願意改立太子。眼見得靖難時的「承諾」已不作數了,朱高煦失望之餘,斷然拒絕去遙遠的雲南,而是請求讓他返回南京。之後,朱高煦開始積極準備,打造兵器,招募士兵,伺機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