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為何正德不給封賞,而嘉靖封他新建伯

2020-12-18 諸史

公元1519年,寧王朱宸濠在南昌發動的叛亂,一度直逼明朝名義上的首都南京,但僅過三十五天,就被贛南巡撫王陽明(即王守仁)平定,史稱「寧王之亂」。

歷史上,朱宸濠率軍沿江東下,攻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兩城,逼近安慶,南京岌岌可危。一旦寧王攻佔南京,那麼無論是政治影響力,還是實際危害都將成幾何級別上升,因此寧王之亂危害極大。

平定寧王之亂的王陽明,立下不世之功,功績不下於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曾國藩,但令人奇怪的是,為何正德帝沒有給王陽明一點封賞,而數年之後嘉靖帝卻「重賞」王陽明,封其為新建伯?

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消息傳到北京之後,朝中大臣震驚不已,只有兵部尚書王瓊卻十分自信地說:「王伯安(王陽明)在江西,肯定會擒獲叛賊。

當時,王陽明正準備前往福建平叛,走到江西吉安與南昌之間的豐城,獲悉寧王叛亂之後,王陽明立即趕往吉安,募集義兵,發出檄文,出兵徵討。

但問題是王陽明手中無兵:一是兩年前平盜之後,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無兵,二是寧王叛亂迫在眉睫,南贛、湖廣、兩廣等部隊遠水解不了近渴,調兵需要時間。然而,一旦寧王立即順長江東下,南京肯定難保,南京一丟,寧王之亂的平定難度就會暴增,情況非常危急,王陽明應對堪稱神級水平。

1,王陽明使出一個疑兵之計:首先公開聲稱朝廷早已獲悉寧王想要謀反,已經派出8萬邊營與京營,會同南贛、湖廣、兩廣的8萬大軍,組成16萬大軍準備進攻寧王的老巢南昌;其次寫蠟書給寧王偽相李士實、劉養正,讓他們勸朱宸濠發兵攻打南京,但又故意洩露給朱宸濠,造成寧王內部猜疑,最終朱宸濠大疑,按兵不動,又給王陽明調集軍隊提供了十多天的時間。

2,寧王猶豫十多天之後,又探知朝廷沒有派兵救援,隨即率軍六萬沿江東下,直逼安慶窺伺南京。這時,王陽明倉促組建了八萬平叛軍,但在攻打南昌,還是救援安慶上,王陽明力排眾議,指出「救援安慶,會遭到寧王與南康和九江的叛亂攻擊,腹背受敵;南昌守備空虛,可以一戰而下,寧王獲悉南昌被圍,必然回軍救援,到時我們迎頭痛擊,肯定會取勝。

後來,局勢發展果如王陽明所料。寧王朱宸濠精銳都前往安慶,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虛,王陽明率兵攻打南昌,寧王回兵救援南昌。最終,雙方在鄱陽湖決戰,經過三天的激戰,寧王戰敗被俘,於是寧王叛亂歷時短短35天之後就宣告結束。

立下如此奇功,理應獲得重賞,但終明武宗(正德帝)一朝,王守仁平叛之功沒有得到朝廷的一點封賞,為何正德帝無視王陽明?

正德皇帝身邊不少佞幸之臣,平時與寧王交往密切,史書雲「諸嬖倖故與宸濠通」,因此他們心態極為複雜,其中一些佞幸之臣希望王陽明將朱宸濠釋放,然後再讓已經南巡的正德皇帝親自「擒獲」朱宸濠,以滿足正德的虛榮心,一些佞幸之臣則是構陷王陽明,以至王陽明不僅沒有功勞,甚至差點因此獲罪。

1,安邊伯許泰、提督軍務太監張忠、平賊將軍左都督劉暉等,希望王陽明「縱宸濠湖中,待帝自擒」,但王陽明沒有答應,而是上書請獻俘,阻止正德帝南徵。

2,王陽明初上寧王反書時說:「覬覦者非特一寧王,請黜奸諛以回天下豪傑心。」其中「奸諛」主要是正德帝身邊的佞臣,他們與寧王關係非同一般,因此這些佞臣構陷王陽明,所謂「懼守仁見天子發其罪,競為蜚語,謂守仁先與通謀,慮事不成,乃起兵」,提督軍務太監張忠甚至對正德帝揚言說:「守仁必反,試召之,必不至。」當然,王陽明得到太監張永的密信,正德帝召之即來,誣告不攻自破。

除此之外,內閣首輔楊廷和與王陽明恩主王瓊關係極為惡劣,存在順勢暗中打壓王陽明的嫌疑。1516年,兵部尚書王瓊推薦王陽明擔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王瓊與王守仁之父王華交好),巡撫南、贛、汀、漳等地,而王瓊與楊廷和是政敵,兩人關係極差,王陽明被楊廷和歸於王瓊一系。

最終,面對複雜的形勢,「讒邪構煽,禍變叵測」之下,王守仁急流勇退,將寧王交給還算正直的太監張永,然後稱病,以避免捲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中,於是正德帝沒有封賞王陽明。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世宗即位,由藩王入繼大統的世宗(嘉靖帝,見上圖)上臺,不久之後加封王守仁為新建伯,世襲,歲祿一千石。眾所周知,明朝文官想要封爵難比登天,明初立下大功的劉伯溫也只是被封誠意伯,後來200多年中,也只有三個文官獲封伯爵,王陽明是其中之一。

嘉靖帝重賞王陽明,其原因不難分析,嘉靖帝上臺之初,稱王陽明有擒賊平亂之大功,升王陽明為南京兵部尚書,又封之為新建伯,體現了嘉靖帝有功必賞的態度,籠絡了人心,對穩定皇位幫助很大。

但是,史書記載還有一句特別的話,即「然不予鐵券,歲祿亦不給」,意味著王陽明的新建伯只是一個空殼子,因此王陽明死後,這個爵位也收回來了,到隆慶年間才把爵位還給王陽明的兒子,並追贈侯爵。嘉靖帝為何如此「重賞」王陽明?

嘉靖帝之初,楊廷和可謂獨攬大權,但王陽明聲望很高,且又是政敵一脈,威脅到了楊廷和的地位,所以楊廷和非常警惕。當嘉靖帝表現出對王陽明的喜愛之後,楊廷和立即給王陽明封爵,看似高抬,其實是一記毒招,是一次政治陰謀。原因很簡單,王陽明成為新建伯之後,成了勳貴一員,就不可能再成為內閣成員,對楊廷和自然沒了威脅。更何況,還是一個不能世襲、沒有歲祿的空殼子伯爵而已。另外,楊廷和與王陽明還有儒學理念之爭,王陽明心學就遭到楊廷和之子楊慎的猛烈批判。

因此,王陽明的新建伯,可謂是嘉靖帝與楊廷和的妥協結果,最終受害的卻是王陽明。王守仁志向就是入閣,成為一國首輔,就可以更好地完成他為國為民的抱負,但成為伯爵之後,王陽明不能參與朝政,最多也就是領兵打仗。至此,王陽明仕途到頂,之後不再插手朝政,也就平時帶兵平叛之類,最高官職總督兩廣,一身才學,付之東流,可惜……

參考資料:《明史》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精闢之論流芳百世不無道理
    在宋明理學盛行的情況下,更是誕生出王陽明、李贄、黃宗羲等「大家」。尤其是王陽明的學說,後來相繼傳入朝鮮、日本等地,深受當地的追捧。除了是一位心學集大成者的儒生以外,王守仁還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大將,曾經總督兩廣,鎮壓江西民變,平定「寧王之亂」等,這跟他的「精闢之論」不無關係。
  • 王陽明的心學是怎樣的?如何用思想平定明朝的宸濠之亂?
    王陽明創造的「心學」,不僅僅是一種學說,也包含了一種戰無不勝的法則。王陽明曾利用「心學」中的「心理學」思想平定了明朝宸濠之亂,並創下不世之功…… 1519年8月20日,明代大儒王陽明利用"心學"中的「心理學」思想平定了「宸濠之亂"。
  • 大明王朝的正反面:宸濠之亂,「叛臣」「昏君」與「聖人」的對決
    他時常打探朝中之事,還不允許別人在他面前稱讚當朝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最終,寧王和他的眾臣被王陽明俘虜。寧王朱宸濠處心積慮謀劃了十餘年的叛亂,被陽明先生僅僅用了三十五天徹底平定!四、荒唐的正德皇帝正德皇帝在南京耐不住寂寞,又繼續向南邊進發,但這次的目的已經不是平叛。他們一路走一路搶,正德皇帝也是縱情享樂,沿途百姓苦不堪言。一次在船上釣魚時,正德皇帝沒站穩落入水中,所幸被救起卻落下了病根。張永為了阻止正德皇帝南下,也在半路殺掉了朱宸濠,沒有出兵理由的明武宗只得班師回京。這場寧王朱宸濠之亂,這時徹底餘波平定。
  • 王陽明後代的家事混亂,新建伯被李自成殺掉祭旗
    明代的王陽明先生一生成就卓越,立功、立言,堪稱千古一人。因為平定寧王的叛亂有功,明世宗繼位之初,升任王陽明為南京兵部尚書,進封為新建伯,可以世襲,歲祿一千石。王陽明最初沒有兒子,所以領養了侄子王正憲。結果在他去世之前的兩年,小妾給他生下兒子王正億。
  • 寧王被活捉朝臣高呼:放了他,王陽明送太監兩箱子,大家鬆了口氣
    正德十四年七月,寧王朱宸濠藉口皇帝朱厚照荒淫無道,趁機起兵叛亂,王陽明此時正在福建平叛,剛到豐城 (今屬江西)聽聞此消息,便赴吉安,會同知府伍文定商討方略。王陽明在得知寧王造反之後,《明史》上用了一個詞:「急趨」,「知善而為善,明責而承擔」,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之道。
  • 嘉靖帝急召王陽明進京,他故意拖延不去,成功保全家族百年富貴
    龍場悟道後不久,王陽明復官廬陵知縣,從此官職步步高升,正德十一年八月,被擢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等地,手握調兵旗牌,掌握生死予奪之大權,朝廷還賦予他便宜行事之便利,成為人人羨慕的地方大員。
  • 王陽明為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如此受到推崇?
    他出生於一個世代為官的書香門第,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並以讀聖賢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他興趣廣泛,不僅詩文出眾,還熱衷於騎射兵法。15歲時,他開始隨父親遊歷黃河南北、大江上下,了解風土民情,熟悉邊塞形勢。他一生平定寧王之亂、平定思田、諸瑤叛亂、剿滅南贛盜賊,以文官獲武功,並且還因此封爵。王守仁年少時歷經「土木堡之變」,當朝皇帝被外族俘虜。
  • 王陽明作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武兼備,為什麼會如此短壽呢?
    作為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陽明的大名相信很多人都比較熟悉,這個文武兼備的全才,是心學集大成者,為後世所推崇,但是他僅僅活到57歲即英年早逝卻也讓人感到無比可惜,那麼王陽明為何會如此短壽呢?儘管王陽明57歲的壽命還算不得下壽,但對於普遍長壽的王家來說,王陽明57歲的壽命確實算得上是短壽。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之一,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能文能武,還是個軍事家,他入仕之後,接連平定南贛、兩廣盜亂及寧王朱宸濠之亂,因功獲封新建伯,成為明代因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 【人文東湖】「TA也曾是個南昌人」——王陽明
    王陽明 (1472-1529)漢族。
  • 上得了刀山,下得了文海,傳奇風趣,帶你讀懂不一樣的王陽明
    他給自己鑿了一個石棺,每天就躺在石棺內睡覺,同時也感受一下死亡的滋味,就這樣時間一天一天過去了。直到正德四年的一個夜裡,萬籟俱寂,王陽明忽從夢中驚醒,放開嗓門,大聲呼喊:「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 「古今完人」王陽明的智慧
    其中,「致良知」是陽明晚年所提,是他自「百死千難」中得出的,被他稱為聖門「正法眼藏」,是陽明一生思想的總結,因此陽明學有時又被稱為「良知學」。王陽明一生酷愛講學,即使政務、軍務繁忙之時,陽明也不廢講學。
  • 正德皇帝沒鑄過錢?那「正德通寶」是哪來的?
    正德是明朝武宗朱厚燳的年號,是大明王朝第十位皇帝,公元1505年登基,在位共計15年,歷史上常常稱他為正德皇帝。歷史上對於正德皇帝褒貶不一,但這個皇帝給人留下的印象更多的還是貪玩、愛鬧、愛打仗、無賴。據史料記載,明武宗正德年號的出處是《尚書》,正德即端正德行、正身之德,意思是統治者在位時要自正其德,正己方可治民,方可利用而厚生,後來人用正德、利用、厚生為三德,遵守三德可達使人們物品厚實、生活富足、社會和諧之目的。
  • 怎樣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弘治三年(1490年)十九歲的王陽明在餘姚老家受一齋先生所授格物致知之學,開始遍讀朱熹的著作,並思考宋儒理學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理的思想。格竹七日無果,還大病一場。至此王陽明對朱熹理學產生疑問。弘治十一年(1498年)二十七的王陽明在京師再次研讀朱熹的四書集注依然沒有得到理想結果。此後他對朱熹的學術思想的正確性徹底產生了懷疑。正德三年(1508年)三十七歲的王陽明因得罪大太監劉瑾被貶謫貴州修文縣龍場。王陽明在龍場以向死而生的精神最終悟道。即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至此王陽明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
  • 寧王起兵造反被王陽明抓住,明武宗卻讓放人,要自己親自抓才行
    寧王起兵造反,明武宗朱厚照御駕親徵,還在路上的時候就得到捷報已經平叛,武宗:這怎麼行,把寧王放了,我必須要和他單挑。當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為了爭取寧王朱權的支持,承諾大功告成後讓出一半的江山給寧王。寧王朱權信以為真,屁顛屁顛的跟著朱棣造反。
  • 了解王陽明心學,從這裡開始
    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 白鹿洞書院探訪陽明先生遺蹟,"知行之旅·發現陽明」採訪團走進江西九江廬山
    速破反賊 唯計攻心張明(貴州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貴州省陽明學學會副秘書長、美國夏威夷大學訪問學者)王陽明是中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出任南贛巡撫期間,僅用35天就平定了寧王朱宸濠之亂。《明史》稱:「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 ,未有如守仁者。」
  • 王陽明:致良知,知行合一,你應該這樣理解
    同時,他敦勵風俗,推行孝道,以儒家道德人文精神教化民眾,使民風歸於淳厚。錢德洪《年譜》記王陽明:「為政不事威刑,惟以開導人心為本。……絕鎮守橫徵,杜神會之借辦,立保甲以弭盜,清驛遞以延賓旅。至今數十年猶踵行之。」可見其治理廬陵成效卓著。掌政廬陵時期,王陽明在政務繁忙之餘,堅持講學。
  •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心學大師
    王陽明一生成就顯著,他成功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清除了明朝內部的一大政治危機;他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影響深遠,直到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王守仁到任後,將民戶每十家編為一牌,互相監督,防止吏民與「巨寇」勾結;同時,他又選練了一支少而精的民兵作為機動兵力,以隨機應變。藉助這些措施,王守仁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就平定了盤踞當地數十年的諸多山寨,也因此被視為文臣中的知兵之士。 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被封在南昌的寧王朱宸濠起兵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