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帝急召王陽明進京,他故意拖延不去,成功保全家族百年富貴

2020-12-20 歷史的顏色

明朝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自從龍場悟道後,心性大開,超脫了生死之念,悟透了聖人之學,洞察人性,入木三分,開始授徒講學,造福百姓。

龍場悟道後不久,王陽明復官廬陵知縣,從此官職步步高升,正德十一年八月,被擢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等地,手握調兵旗牌,掌握生死予奪之大權,朝廷還賦予他便宜行事之便利,成為人人羨慕的地方大員。

擔任地方巡撫之時,他體察民情,設身處地的為百姓著想,並用奇謀妙計,剿滅盤踞山林幾十年的悍匪;而對於盜匪的脅從,他用心安撫教化,讓山匪洗心革面,轉為良民,也還百姓一個久違的安寧,家家可安居樂業,欣欣向榮。

後寧王朱宸濠起兵十餘萬反叛,一時江西境內叛軍四處掠奪,百姓慘遭塗炭。正當叛軍戰船雲集,遮天蔽日,欲順江東下,攻取南京即帝位之機,王陽明巧設計謀,用假文告迷惑朱宸濠,設埋伏重挫叛軍主力,出奇兵襲擊叛軍守兵,最後用火攻一舉殲滅寧王殘部,活捉了朱宸濠等人。

王陽明和眾多忠貞之士,立下不世之功,明武宗卻因聽信奸佞讒言,不但不封賞,還派遣張忠、朱泰等奸佞小人,帶領兩萬北軍,打著搜捕寧王餘孽為名,去南昌再次搜刮錢財,禍害百姓。張忠、朱泰等奸佞小人,不但誣陷中傷王陽明,甚至還讓士兵當街謾罵王陽明。

王陽明忍辱負重,自己吞下所有的委屈,為百姓謀福祉。他對張忠、朱泰等奸佞小人以禮相待,用實際行動感化北軍士兵,還讓百姓面對驕橫的北軍一定要忍讓,並拿出食物,犒賞他們;經過一段時間,北軍士兵被當地百姓的盛情所感動,被王陽明的德操所折服,鬧了兵變,逼迫張忠、朱泰等撤軍,至此江西百姓終於鬆了一口氣。

由於明武宗聽信身邊奸佞小人胡作非為,再加上朝中諸多大臣、以及明武宗本人都想分王陽明之功勞,所以王陽明雖然立下不朽之功,百姓對他感恩戴德,但朝廷不但沒有封賞,還大肆惡意中傷陽明先生。

陽明先生面對複雜的情勢, 急流勇退,稱病致仕,以避免捲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中。又由於正直太監張永的斡旋,朝廷一直沒有讓王陽明告老還鄉。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年僅31歲的明武宗朱厚照駕崩,由於朱厚照無子嗣, 其生母張太后與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朱厚熜也就是後來的明世宗嘉靖皇帝。

嘉靖帝生於湖北安陸興王府,現位於湖北鍾祥市郢中王府大道南端皇城門街、鍾祥二中校園旁。正德十四年(1519年)時,興王朱祐杬去世,朱厚熜以世子身份居喪並決策封國政務。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 明武宗特旨令朱厚熜襲封。

不料,五天後(三月十四日),明武宗就駕崩了,朱厚熜還沒來得及正式受封王爵,就接到朝廷的通知,讓他去京城做皇帝去。

從明武宗朱厚照去世,到明世宗朱厚熜抵達京都即位,其中有37天是楊廷和總攬朝政。權力這東西,拿起來容易,放下難。

14周歲的朱厚熜一到京城,還沒正式坐上皇位受百官朝拜,楊廷和就給他出了難題。朱厚熜抵京師後,停留在京都郊外,當時楊廷和授意禮部尚書毛澄等朝廷官員,要以迎接皇太子的儀式,來迎接朱厚熜,進城後擇日登基。

楊廷和的方案朱厚熜不同意,朱厚熜認為他是根據《皇明祖訓》中所說的「兄終弟及」的原則,來繼位做皇帝的,自己並沒有過繼給明孝宗朱祐樘,不是皇太子。

朱厚熜和楊廷和等朝臣,為了這個入城的禮儀互不相讓,兩方僵持在城外,最後還是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箋勸進,給彼此一個臺階,朱厚熜才在郊外受箋,當天中午,從大明門入,隨即在奉天殿即位。

朱厚熜雖然即位做了皇帝,但朝政大權還在楊廷和等老臣手裡,楊廷和等人也可能想著朱厚熜不過是個14歲的孩子,就和當初朱厚照即位一樣,不能理政,所以楊廷和還是想著什麼都自己說了算。但朱厚熜畢竟不是朱厚照,他要奪回屬於自己的皇權。

朱厚熜做了皇帝後,又在皇考問題上和楊廷和等人發生爭執,簡單來說也就是做了皇帝後,究竟應該奉誰為爹。楊廷和等人堅持讓朱厚熜認明孝宗朱祐樘為爹,而認生父朱祐杬為叔父。朱厚熜不但不同意,還要追封自己的父親也為皇帝,為此兩方又爭執不下,這也就是明朝有著名的「大禮議」之爭。

在這次鬥爭中,其實是權利歸屬的鬥爭,朱厚熜由藩王繼承皇位,所以在朝中沒有起始的東宮力量,勢單力薄,他需要增加支持自己的力量,來奪回屬於自己的皇權。

朱厚熜出生於湖北,王陽明在江西剿匪平叛,立下的戰功以及講授陽明心學早就有耳聞,對王陽明也很是好感。所以,朱厚熜一即位,就即可下旨,召見王陽明,讓王陽明去京都面聖,論功行賞。

當時朝廷一發出急召王陽明的旨意,大家都心知肚明。王陽明向來忠君愛國,重倫理,重天理,所以他定會支持嘉靖帝,反對楊廷和等人讓嘉靖帝認親生父親為叔父這件事;而且王陽明也曾上過奏疏,委婉的說明了自己的態度。所以,嘉靖帝要王陽明進京,以戰功行賞為名,拉攏王陽明。當時眾官員都已經料定,如果王陽明進京,定會入閣拜相,增加嘉靖帝的勢力。

王陽明不但立下赫赫戰功,還是儒林領袖,他的學子遍天下,其中明朝的很多官員都是他的弟子,如果王陽明站出來公開支持嘉靖帝,那麼楊廷和等人必敗無疑。所以,楊廷和等人,以明武宗剛駕崩,國葬花費浩大,現在國庫沒錢對王陽明封賞為由,萬般阻撓王陽明進京。

其實,王陽明在這之前就已經料到,嘉靖帝即位定會和朝中閣老、大臣有爭執,當王陽明接到讓他即可進京的旨意後,他故意拖延一番,給嘉靖帝上奏疏,說自己的奶奶過世之時自己不在家,現在父親也年事已高,他多年未曾回家省親,想藉此進京的機會,繞道餘姚老家,順路回家探親。

王陽明如此安排,他的很多弟子,官員都很不解,認為這樣會錯失入閣拜相的機會。其實,當時王陽明,之所以這樣安排,才是高瞻遠矚,不僅保全了自己,還保全了家族,給後世子孫帶來百年的榮華富貴。

明武宗一朝,奸佞橫行,陽明先生雖然立下赫赫戰功,但飽受非議,但他早已經厭倦了官場的爾虞我詐,爭功奪利,他一心想回老家授徒講學,及時隱退,富貴榮辱對他來說都是天外浮雲。

再者,陽明先生心中坦蕩,對於阿諛奉承之事,他向來鄙視。所以,只要他出來為嘉靖帝動動嘴皮子,就可能入閣拜相,但他不想靠這種方式來謀取官位;而且他也相信楊廷和等人的意見,不符合人倫道德,定然不會長久,最終嘉靖帝在「大禮議」上肯定會勝利。

而陽明先生如果因大禮議站隊嘉靖帝而受封賞,那麼不論在當朝,即便到了後世,也會落下一個因阿諛奉承而升官的罵名。如此一來,等自己去世後,或嘉靖帝不再需要他時,便會受到官員的彈劾。如此一來,不但自己身敗名裂,還會累及後世子孫。

如果他不去京都,不參與這場爭執,頂多就是在「大禮議」的事情上於嘉靖帝無功勞,但也沒有罪。正如陽明先生所料,嘉靖帝很快奪回皇權,後來又讓陽明先生擔任兩廣巡撫,去廣西平定叛亂,王陽明也因功特封新建伯、世襲。

後來,王陽明在平定叛亂,回家的途中,病逝於江西境內,江西軍民因感他的德行,自發的穿著麻衣哭送陽明先生。到了隆慶朝,朝廷追贈王陽明為新建侯,世襲,萬曆十二年從祀於孔廟。

所以,王陽明的後世子孫,因他的功勞,因他的高瞻遠矚,而享受了百年的榮華富貴,一直持續到明朝滅亡。

如今王陽明雖已遠去,但他創建的「陽明心學」卻風靡海內外,影響至今。中國近代歷史名人曾國藩、嚴復、梁啓超、章太炎、孫中山、蔣介石、蔣經國、蔡元培、郭沫若、張岱年、餘秋雨等,都曾認真研讀過「陽明心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蔣介石還因崇拜、紀念王陽明,於1950年, 將臺灣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小觀音山一帶,原名草山的山區改名陽明山。1969年,在陽明山公園內,又建造了陽明書屋。婦孺皆知的日本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也十分崇拜王陽明,在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中,可以看到很多王陽明致良知思想的影子。

王陽明心即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致良知的修養學說已經深入眾人之心,並且當代的名人、大家也在他的思想指導下,創造了不菲的成績。如今我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各行各業競爭越來越激烈, 疲憊不堪的人們精神生活逐漸荒蕪,心靈也越發孤獨。

王陽明心學高揚的主體意識,強調內心的力量,追求初心,灑脫的胸懷,從改善現代人的精神狀態有著積極意義,讓疲憊脆弱的內心重新獲得強大的力量,在浮躁的氛圍中獲得內心的寧靜,是修身養性的良好的指導思想。

同時,王陽明心學對個人發展,思想解放,事業、仕途的開拓進取都有著有益的啟示,為此,哈佛大學亞洲中心資深研究員杜維明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因此,我們必須全面了解王陽明的一生,讀懂他的陽明心學,從中汲取無窮無盡的精神力量。

而在了解王陽明的一生,了解他的哲學智慧方面,莫過於讀他的傳記、語錄故事,下方橫條這套《知行合一 王陽明心學》升級圖解版,不僅全方面地描寫了心學大師王陽明的一生,而且還有門人弟子對其語錄和信件進行整理編撰而成的傳習錄,對知行合一、致良知給予了細緻的講解,使讀者更容易吸收理解陽明心學的哲學智慧。現在做活動39元,不到一頓飯錢,有意的朋友,請點擊下方橫條購買。

相關焦點

  • 王陽明高祖精通卜術,臨終卜卦28字預言,百年後在王陽明身上應驗
    使者抓到王與淮後,得知他隱遁山林的實情後,就建議讓他的兒子出來做官,這樣他就可以不去做官,反正朝廷有令,他家要有人出來做官,所以王與淮的兒子王傑就到縣學補弟子員。當時世人都不解,王與淮的祖上雖然為了朝廷平叛,而遭海盜殺害,但都過去很久的事情了,難道他真的想著整日隱遁山林嗎?
  • 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為何正德不給封賞,而嘉靖封他新建伯
    平定寧王之亂的王陽明,立下不世之功,功績不下於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曾國藩,但令人奇怪的是,為何正德帝沒有給王陽明一點封賞,而數年之後嘉靖帝卻「重賞」王陽明,封其為新建伯?其中「奸諛」主要是正德帝身邊的佞臣,他們與寧王關係非同一般,因此這些佞臣構陷王陽明,所謂「懼守仁見天子發其罪,競為蜚語,謂守仁先與通謀,慮事不成,乃起兵」,提督軍務太監張忠甚至對正德帝揚言說:「守仁必反,試召之,必不至。」當然,王陽明得到太監張永的密信,正德帝召之即來,誣告不攻自破。
  • 大明王朝:細思極恐的嘉靖帝情報網,究竟是誰在裕王府裡當臥底?
    嘉靖帝這句話說的,便是呂芳瞞著他去見徐階和嚴嵩,但是真的能瞞得住嘉靖帝嗎?二、呂芳根本就瞞不住嘉靖帝,他年少時就入宮,整整伺候了嘉靖帝四十年。在《大明王朝1566》中,他的意思其實就是代表皇上的意思,他的一舉一動其實就代表著皇上的一舉一動。當楊金水瘋了的消息傳到京城後,呂芳打算先瞞著嘉靖帝去夜探高翰文和芸娘,他在司禮監就講過,這個消息不允許傳出去。但實際上,他派黃錦去接替他伺候嘉靖帝,就等於暗中把消息通過黃錦傳了出去。
  • 惹誰都不要惹王陽明,一句話就讓死豬不怕開水燙的盜賊,羞愧不已
    王陽明就是這麼一個人,他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明清的第一牛人。他立功:剿滅寧王反叛,打了一個以少勝多的光榮戰役,堪稱教科書般的軍事案例。他立德:人品名聲極好,為官清廉,不貪財好色;與少數民族打成一片,促成民族團結。
  • 王陽明:心裡有花在,遲早都會開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大明王朝11:沈一石留下多年帳冊,全部送往京城,嘉靖帝查帳
    東南局勢危急,高翰文押著僅有的軍需來到前方面見胡宗憲,兩手空空的高府臺臉上寫滿了愧疚之色,他覺得愧對部堂,其實胡宗憲早就已經料到了今天的結果,他敏銳的斷定不出一個月,朝廷就會在浙江掀起大案,並指點高翰文,說他一個書生出來做官百無一用,為今之計只有立刻回去向錦衣衛請罪,請他們把自己檻送京師,只有這樣他才能避免捲入旋渦玉石俱焚。
  • 王陽明:遭人故意刁難排擠時,這四字是你最好的武器
    更有甚者,還會有人故意刁難你、伺機栽贓陷害你。當遇到這種情況我們該怎麼做?只能憋下心中的苦悶與委屈嗎?其實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也多次遭到這樣的非難,不過他不但保全了自己,還讓壞人灰頭土臉。這是如何做到的?其實這是因為王陽明拿起了自己最鋒利的武器——「知行合一」。
  • 王陽明說:真正善良的人,靠著這個字,家族能夠興旺十代,我懂了
    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真正有道德的,特別是做人厚道良善的人,是能夠靠著自己家傳的精神財富,讓自己家族的興旺發達保持十代以上。而相反,如果一個人過惡多端,為非作歹,那麼,這樣的人,帶給家族的,只能是短暫的輝煌,甚至只是曇花一現的富貴。
  • 天神守護的風水寶地和一個家族七百年的興衰史
    在《庸庵筆記》中,論述了一個家族七百年的興衰史與風水之關係,如下為其內容,由於是文言文,我略作簡譯。鬼神默護吉壤世俗篤信地理風水師說,安葬亡親時,如果在風水寶地則子孫富貴多福,否則貧賤衰絕。文簡聽到後大為擔憂,望著虛空流淚,遙拜乞求說:父親既葬在此地,我實在不忍心見到被雷擊的悲慘下場,願以身受罰,以保全父親的墳墓。金甲神為他向貴神請求:尤氏累世積德,且其子真的是孝子,其子既然願意接受天罰,何不許應允?
  • 大明王朝:海瑞首次進京,為何誰都沒見,先去六必居題了幾個字?
    一、現在終於又談到海瑞了,我們很多時候都會誤解海瑞,以為他就是一個二愣子,一根筋。人雖然正直,但是不夠聰明,實際上,海瑞不僅聰明,而且官場上的那一套他比誰都懂。海瑞這次進京,是因為他升官了,從小小的知縣升為了戶部主事,應該是正六品官。
  • 王陽明為什麼能成功—家庭背景篇
    王陽明的五世祖號遁石翁,意思是隱遁山林,不問世事。遁石翁精通《禮》、《易》,是個易學大師,能用《周易》算卦,未卜先知。到了王陽明往上的三代,祖父叫王倫,是個讀書人,王氏家族的族長,也是地方長老,負責族中大事的處理,青年子弟的教化。對王陽明的影響也非常深遠。父親王華,是有明一代的狀元,正德皇帝的老師,不可謂不顯赫。而王陽明就是在王氏世家含著金鑰匙誕生的。
  • 明朝歷史談:他是王陽明,為何能成功的原因
    王陽明並不是我們所熟知的那種貧寒子弟努力奮鬥的代表,相反,他出身富貴人家,父親中過狀元,還是一名尚書。王陽明出生的時候,據說有神跡顯現。他的祖母夢中夢到了一位神仙,抱一赤色的孩子從天上落下,因此他的父親給他取名為雲,家裡的一座建築改稱為瑞雲樓。王陽陽受到的波折就是後來被貶了職。
  • 何進是輔政大臣,誅殺十常侍為什麼還有召董卓率兵進京?
    何進和何皇后掌握朝廷局勢之後,最不應該的就是逼死了董太后。本來何進姐弟就不能服眾,又幹了逼死靈帝的母親董太后,這就授人以柄了,給別人留下了反對他的口實。而這也反映出他們作為寒門出身的人,驟然而貴,缺乏基本的政治素養,處事不夠穩妥,缺乏策略性,見識比較短淺。以他們的這種作風,失敗是早晚的事。
  • 王陽明:你不快樂,是因為疏於照看自己的心
    在他看來,人活於世,煩惱苦悶皆由心生,而他提出的處世五法則是引導眾人抵禦外界紛擾的絕佳智慧。讀懂王陽明,讓心靈去修行。讀懂王陽明,就能擁有健康心靈。王陽明學說的精髓在於「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他認為朱熹要求人們絕對服從抽象的「天理」是沒有道理的,不符合現實社會的客觀實際。
  • 大明王朝中嘉靖帝面對胡宗憲的欺騙,為何卻說大家都勉為其難吧?
    上一期我們講了胡宗憲第一次進京面聖,這次御前會議充滿著殺機,各方勢力進一步爭鬥,最終以胡宗憲的請辭結束。嘉靖帝並沒有追究胡宗憲隱瞞毀堤淹田事件的罪狀,只是撤掉了胡宗憲的浙江巡撫職務,仍讓他當浙直總督。一、胡宗憲這次進京,並沒有解決嘉靖帝的問題,來的結果,跟沒來的結果基本一致。唯一的改變就是改稻為桑政策執行不再是胡宗憲主推,而換成了小閣老嚴世藩的忠誠下屬鄭泌昌和何茂才來推行。
  • 朱熹與王陽明之爭:存天理滅人慾還是存天理去人慾
    王陽明的辦法則是,拍它一巴掌,拍死就拍死,沒有拍死,也會把它趕走。王陽明絕對不會站起身來扔掉手頭的工作,像朱熹那樣去追著蒼蠅滅。當然,一個提滅人慾,一個提去人慾,歸根結底是來自二人對我們人心與生俱來的七情六慾的態度。王陽明就認為七情六慾既然與生俱來,你就不可能把它徹底滅掉,它的存在是合理的。王陽明打比方說,你不能因為喜歡晴天,就讓天不生雲彩。
  • 王陽明:成功的人生無需謀劃,看看這兩點,學會助你慢慢風生水起
    近來作者讀明朝著名心學大師王陽明作品,忽然有所發現,正如王陽明指出的那樣,一個人成功與否,關鍵在兩點。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其實這句話講的就是你的心態,一定要學會忍耐,忍耐並非是一個意思,堅忍和耐心是兩個含義,不管做什麼事情切勿急躁,要懂得耐心去等,這是王陽明先生認為的一點。
  • 窮舉人遇女子接濟還送銀兩讓他進京趕考,做官後她卻不求同富貴
    清朝乾隆年間,河北滄州有位姓劉的舉人,沒有考中進士之前,家中窮困,他自己也有些放縱聲色,經常出入煙花之地。因為總是穿得破破爛爛,從他身上又沒有油水可撈,很多煙花女子都看不起他,不願意接待。(網絡圖片:清朝書生)後來某院中有個年輕女子名叫椒樹的,有些姿色,她看這劉舉人面帶富貴,就斷定這人不會一直這麼窮困潦倒下去,又不忍看他墮落,就主動接待他去飲宴,旁敲側擊的鼓勵他應當去考取功名,臨走時還資助他銀兩讀書。劉舉人自然是感激不盡。
  • 大明王朝中胡宗憲刻意隱瞞毀堤淹田真相,為何嘉靖帝還說他命苦?
    一、大明王朝這部劇,雖然處處暗藏殺機,但是各方勢力第一次微妙的發生變化,還是在胡宗憲第一次進京的這次。這次進京也使得後面的形勢變得不明朗起來,並且終於引出了劇中第一男主角——海瑞!這次嘉靖帝急招胡宗憲、楊金水、譚綸進京,無外乎要了解兩件事:一件是「河堤失修」的事,胡宗憲必須當面向他匯報,這裡面到底有沒有隱情?第二件事則是「改稻為桑」的國策,到底還能不能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