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高祖精通卜術,臨終卜卦28字預言,百年後在王陽明身上應驗

2020-12-20 歷史的顏色

千古完人王陽明,在龍場悟道後不僅創建了陽明心學,提倡知行合一,開辦學院授徒講學,他還運用奇謀妙計,剿匪平叛,為大明朝立下了不朽之功,被後世稱為三不朽之人物。

王陽明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從他出生一直到去世,充滿了各種神奇色彩。他生而不凡,在母腹中足足待了十四個月才降臨人世間,出生前奶奶又夢到神仙送子,五歲時巧遇高僧指點,少年時又屢遇相士、老道點撥和預言,而且每每應驗。

王陽明通過一生的修行,不僅精通儒釋道三家之精髓,而且文武雙絕,悟道後左手執卷講學授業,右手撫劍叱吒三軍,是歷史上罕見的大聖人、大豪傑、大儒學家。如此神奇的人物,真乃幾百年一遇。

也許正如餘秋雨所說:「中國歷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兩方面都臻於極致的卻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陽明的出現 ,才能讓奇蹟真正產生……」

而王陽明的出現,冥冥之中,好像上蒼在百年前早已做好了安排。

據《王陽明先生全集》中的《年譜》記載,王陽明的祖上可以追溯到王羲之;而《陽明先生行狀》中是把王陽明的祖上追溯到西晉的王覽,總而言之,王陽明乃是琅琊王氏之後,祖上高貴的很。

王陽明的祖上初居山東琅琊,而且很多人都位極人臣,在多個朝代都曾是朝廷的的重臣,後來王羲之遷往浙江山陰,到王壽時又遷往餘姚,後來王氏一族就在餘姚定居了下來。後世子弟因看不慣朝廷的腐敗、爾虞我詐,漸漸從官場退去,以耕讀為業。

其中王壽有個五世孫叫王綱,而王綱是王陽明的六世祖。王綱曾為了躲避戰亂,和母親隱居五洩山。有一日,一位老道士夜宿其家,道士因感王綱的恭行,傳授給他佔卜術,並贈予奇書。

後來劉伯溫向朱元璋推薦了王綱,王綱軍功卓著,被朱元璋封為誠意伯,但不幸的是,在剿匪時被海盜所殺。王綱去世後,他的兒子王彥達誓死不做官,王彥達之子王與淮也不做官。

自王綱去世後,兒子、孫子都不做官,所以家庭收入就少了,過的很清貧。但好在王綱把道士傳授給他的佔卜術以及奇書都傳給了後人。其中王陽明的四世高祖王與淮,不僅學習道士傳授給祖上的佔卜術,還到四明山和高人學習《易》,所以十分精通佔卜術。

由於王與淮給人卜卦出奇的精準,所以遠近之人,都求他卜卦;當時的縣令聽說後,也前往卜卦,但縣令沒有個次數,有時一天去好幾次,導致王與淮特別厭惡,最後王與淮當著縣令的面,把佔卜之書一把火給燒了,為此得罪了縣令。

得罪縣令後,王與淮就隱遁到四明山的山洞裡。後來朝廷徵召全國奇才,縣令趁機構陷,說王與淮對朝廷有敵意,所以隱遁。朝廷使者大怒,派人入山搜捕,王與淮在躲避追捕時不慎失足跌入山崖,從此落下殘疾。

使者抓到王與淮後,得知他隱遁山林的實情後,就建議讓他的兒子出來做官,這樣他就可以不去做官,反正朝廷有令,他家要有人出來做官,所以王與淮的兒子王傑就到縣學補弟子員。

當時世人都不解,王與淮的祖上雖然為了朝廷平叛,而遭海盜殺害,但都過去很久的事情了,難道他真的想著整日隱遁山林嗎?家人過得十分清貧,甚至吃了上頓沒下頓,難道他就不想為家人改善下生活,即便不去朝廷做大官,在地方做個小官,好歹也能讓家人吃飽穿暖吧。

為此,王與淮曾解釋說:「吾非惡富貴而樂貧賤,顧吾命甚薄,且先人之志,不忍渝也。」又曰:「吾非傷於石,將不能遂棲遁之計,石有德於吾,不敢忘也。」

也就是說,王陽明的四世高祖王與淮,並不是真心厭惡富貴而喜歡貧賤,故意讓家人一貧如洗,只是他精通佔卜術,他知道自己的命運很淺薄,況且祖宗的志向,也不忍心改變。

在臨終之時,他對兒子說,自己之所不做官的重要原因因為自己佔卜過一次,遇到「大有」之「震」,最後又對兒子說了二十八字預言:「吾先世盛極而衰,今衰極當復矣。然必吾後再世而始興乎?興必盛且久」。說完這句預言後,就飄然去世了。

王陽明的四世高祖預言說:自己的祖先興盛到了極點就衰敗了,現在衰敗到了極點就應該復興了。然而一定要他日後再世才能興盛,一旦復興必定旺盛且持久。

這句預言還真的在百年後,王陽明的身上得到了應驗。王與淮有子王傑,王傑有子王倫,王倫有子王華,王華有子王陽明。

王陽明在龍場悟道後,被朝廷再次啟用,而且官職屢屢升遷,45歲時被提升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等地,成為手握兵權,鎮守多地的巡撫大員。

擔任巡撫期間,王陽明一邊剿匪,一邊開辦學院,講授陽明心學,恩威並用。他在職的幾年內,不僅平定了盤踞山林多年的盜匪,還使得民風大變,世人向善,欣欣向榮。為了長治久安,王陽明還設置了平和、和平、崇義三個縣,三個縣治一直持續到如今。

48歲時,王陽明又在江西用奇謀,不等朝廷發兵就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立下了不朽之功。後來王陽明把寧王的財產用之於民,替百姓們繳稅,百姓為此感激不盡。為此,凡是王陽明到過的地方,百姓都自發地為王陽明立祠堂,感恩他的功勞;籌資開辦學院,傳播陽明心學。直到今天,全國各地,每年都會有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的活動,來紀念王陽明,傳播弘揚他的陽明心學。

1521年,明世宗嘉靖帝即位, 論功行賞,先升王陽明為南京兵部尚書,不久,又加封為新建伯,並世襲。1522年,王陽明的父親王華病重去世,王華去世前夕,朝廷因念王陽明的功勞至偉,特意追授王陽明之父王華、祖父王倫、曾祖父王傑都為新建伯,至此王陽明一家四世為伯爵,並代代相傳。

此時,正應了王陽明四世高祖王與淮的那28字預言,王陽明因功受賞,使得整個家族貴不可言,而且這等富貴旺盛且持久,直到明朝滅亡。

如今王陽明雖已遠去,但他創建的「陽明心學」卻風靡海內外,影響至今。中國近代歷史名人曾國藩、嚴復、梁啓超、章太炎、孫中山、蔣介石、蔣經國、蔡元培、郭沫若、張岱年、餘秋雨等,也曾認真研讀過「陽明心學」,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蔣介石還因崇拜、紀念王陽明,於1950年, 將臺灣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小觀音山一帶,原名草山的山區改名陽明山。1969年,在陽明山公園內,又建造了陽明書屋。日本明治時代的「軍神」海軍元帥東鄉平八郎,更是在自己的腰牌上刻了七個字:「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心即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致良知的修養學說已經深入眾人之心,並且當代的名人、大家也在他的思想指導下,創造了不菲的成績。如今我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各行各業競爭越來越激烈, 疲憊不堪的人們精神生活逐漸荒蕪,心靈也越發孤獨。

王陽明心學高揚的主體意識,強調內心的力量,追求初心,灑脫的胸懷,從改善現代人的精神狀態有著積極意義,讓疲憊脆弱的內心重新獲得強大的力量,在浮躁的氛圍中獲得內心的寧靜,是修身養性的良好的指導思想。

同時,王陽明心學對個人發展,思想解放,事業、仕途的開拓進取都有著有益的啟示,為此,哈佛大學亞洲中心資深研究員杜維明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因此,我們必須全面了解王陽明的一生,讀懂他的陽明心學,從中汲取無窮無盡的精神力量。

而在了解王陽明的一生,了解他的哲學智慧方面,莫過於讀他的傳記、語錄故事,下方橫條這套《知行合一 王陽明心學》升級圖解版,不僅全方面地描寫了心學大師王陽明的一生,而且還有門人弟子對其語錄和信件進行整理編撰而成的傳習錄,對知行合一、致良知給予了細緻的講解,使讀者更容易吸收理解陽明心學的哲學智慧。現在做活動39元,不到一頓飯錢,有意的朋友,請點擊下方橫條購買。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夢中得寶劍,說20字預言,2年後寶劍到手,20年後預言應驗
    王陽明是歷史上少有的奇才,他的一生充滿了神奇色彩, 在他身上有無數個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比如曾有多位高僧、老道幫助過他,而且給過他預言,而且每次都能應驗,而且他本人也曾預言過很多事情,也都能應驗,所以後人評價說王陽明近乎於神。王陽明26歲那年,韃靼入侵,邊關報急,朝廷文武大臣驚慌失措,一籌莫展。
  • 王陽明做一怪夢,夢中作一預言詩,41年後預言成真,夢境成現實
    王陽明做一怪夢,夢中作一預言詩,41年後預言成真,夢境成現實王陽明——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曾國藩曾這樣評價他:「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古代人覺得夢鏡能夠預兆著將來的在歷史上兇吉,在歷史上也確實有周公解夢的人應驗了那些事,例如朱元璋曾有過1個噩夢,劉伯溫就為他周公解夢說不久後會出現喜事產生,果真3天後張士誠投降,夢鏡講解應驗如願以償。
  • 王陽明科考前夜,突現兩怪人,大聲說5字預言,27年後果然應驗
    明代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他自從龍場悟道,創建陽明心學後,就開始興辦龍岡書院,授徒講學,聲名遠播,後又受到貴州提學副使席書的邀請,講學於貴陽書院,一時學子遍天下,造福後世眾生無數,其思想影響至今。據《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記載,就在王陽明參加鄉試的前一夜,負責巡視檢查科舉考試考場的巡查人員,在巡視考場時,突然發現兩個奇怪的大巨人,這兩個奇怪的大巨人,一個穿著紅衣服,一個穿著綠衣服。兩個大巨人,東西相向而立,大聲談論,並預言說:「三人好做事」。說完這五個字後,兩個怪人突然就不見了,巡查人員到處找也沒找到。
  • 王陽明11歲作28字詩,達到悟道水平,預示未來,26年後應驗
    王華考中狀元後,在京城做官,就更是和王陽明見不上面了。也許在讀書這方面,王陽明是繼承了祖輩的良好基因,雖然到了五歲他還不會說話,但記憶力好。後經過高僧指點,改名字後王陽明不僅會說話,還能背誦之前爺爺吟讀的文章,《大學》中的經典。所以,王陽明從小就被街坊鄰居稱為神童。
  • 王陽明做一怪夢,夢中做一首詩,41年後,這夢境竟然成了現實?
    歷史上也的確有一些解夢的人物得到應驗,比如明代的開國君主朱元璋做過一次噩夢,隨後也請劉伯溫為其推解。劉伯溫在了解之後表示這是吉祥的預兆,三天之內也會有大事發生。到了第三天,他的對手張周皇帝張士誠也選擇了投降,這次解夢也成功驗真。
  • 王陽明為什麼能成功—家庭背景篇
    王陽明出生於王家,這看起來是句廢話,但對於王陽明來說卻是至關重要,這決定了他是王陽明,而不是韓陽明、李陽明、何陽明。江南的王家在兩晉時期非常顯達,王氏家族掌握南方政權的軍政體系,王敦、王導等顯赫一時,又有書聖王羲之,極盡顯榮。王陽明據說是王羲之後裔的一支。王陽明的六世祖王綱,「善鑑人,有文武才,國初誠意伯劉伯溫薦為兵部郎中,擢廣東參議,死苗難」。
  • 王陽明新婚夜向道士學導引術,日本醫生將方法匯集成書,至今適用
    王陽明習得導引術之後,立即和道士對坐,練習此術。練習後,王陽明似乎有一種頓悟的感覺,他越來越喜歡這種感覺。王陽明就是從這次和道士修習導引術後,痴迷上道教養生的。王陽明和道士兩人閉目對坐,寂靜無聲,兩人佛若兩棵枯木,不知不覺,天色已晚,就這樣兩人一直靜坐到第二天佛曉。
  • 王陽明的老師許半圭 ▏作者史濟榮
    他是傳說中上虞古代的「三仙六奇人」之一,也是對王陽明學說影響較大的人。許璋天性淳厚質樸,性情淡泊,樂於苦行,不求仕進。他畢生潛心研究性命之學,鑽研天文地理、三韜五略、孫武兵法和各種道家之術。正是因為許璋的潛心鑽研、博採眾長,使他對天文、地理、兵法、奇門九遁之學無所不曉,他還是位精通預測學的佔星術高手。他是道家高士,更是一位「隱儒」。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王守仁,諡文成,號陽明先生,生於餘姚,其祖籍則在上虞之達溪。王陽明的家離許璋居住的上虞下管也相去不遠,曾求教於許璋。
  • 王陽明的臨終遺言,到底是什麼意思?
    當弟子問要說點什麼,王陽明留下這一句話後,溘然長逝。至此,以陽明心學照亮後世,同時開啟中國文藝復興的王陽明,走完了他探索、艱難、光輝而偉大的一生。後世把他稱為「立德立言立功」真三不朽,他也被儒家稱為儒家四聖之一:孔子、孟子、朱熹、王陽明。
  • 參透王陽明:強大的內心是自己的上帝
    王陽明本一介書生,卻成為中國歷史上「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聖人,其創立的心學影響至今。   是什麼成就了王陽明?強大的內心是自己的上帝。   (1)強大的內心無須外求——「此心具足,不假外求。」
  • 全能大儒:精通文史、用兵如神,還有什麼是我王陽明不會的?
    王陽明,我國古代歷史上罕見的「完人」,無論是經術義理,變革政局,還是領兵打仗,都樣樣精通,其人格魅力更是享譽海內外。五百多年過去了,他提倡的知行合一,事上練,致良知,又將如何影響今人呢?讓我們追隨一代心學宗師的腳步,感悟知行合一的智慧,體味我心光明的豪情。
  • 一篇文章告訴你,王陽明心學多「兇猛」?日本軍神:只能俯首叩拜
    史學家們一致認為,王陽明對日本精英的改造是巨大的,而這對日本的明治維新和明治維新後日本文化界的走向是具有定義的作用的。曾在日俄戰爭中打敗俄國的日本海軍統帥——東鄉平八郎,也被稱為「日本軍神」,當時在慶功宴上,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厲害,只見東鄉平八郎默默解下自己的腰牌,上面寫了7個字:一生俯首拜陽明。如此偉大的心學,到底說了什麼?
  • 王羲之竹扇題字,王陽明以筆制敵:這二人都把字寫出了高級境界
    01書聖王羲之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王羲之王羲之字寫得好,官做得也大,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 王陽明:致良知,知行合一
    卒後三十八年,即明隆慶元年(1567),被追贈為新建侯,諡「文成」。王陽明青壯年時,曾讀書於紹興市郊會稽山陽明洞天,自稱陽明子、陽明山人,故學者稱他為陽明先生。 乃遺書守益曰:近來信得『致良知』三字,真聖門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盡,今自多事以來,只此良知無不具足。」 可見,王陽明的良知之教是在平定寧藩叛亂以後,以提出「致良知」三字為標誌而形成的。正如陽明自己總結的:「某於『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非是容易見得到此」,「我此『良知』二字,實千古聖聖相傳一點滴骨血也」。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牢記這2字,少走彎路!
    王陽明,名守仁,號陽明,浙江餘姚人,他是明朝的心學集大成者,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全能大儒。作為中國人,不可不知王陽明。後人評價其「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王陽明極為推崇:保持惟精惟一之道,方可大成!王陽明卻認為,男人的後半生興衰與否,能力是次要的,熟記這2個字,方可大成!精一二字,自古以來為聖人所推崇。
  • 王陽明與曾國藩:把字寫好,把人做大!
    王陽明:書法創作亦是一種「知行合一」 王陽明是一代「心學」大師,他在哲學和思想方面的巨大身影,不僅掩蓋了他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功績,更掩蓋了他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 王陽明書法 王陽明在書法上亦可稱為明代大家。
  • 王陽明:心中有光,不畏將來
    王陽明與友人同遊,友人指著巖中花樹問:「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人生百年,無法享有世間一切,只要心中有光,便不畏將來。01心態決定成敗。《菜根譚》中說「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和氣平者,百福自集。」
  • 朱虹 林泉:王陽明在南贛
    在王陽明看來, 只有「良知」二字,才是自己一生學術的真諦和精義。他認為,「良知」是天地萬物之綱,是真正的「聖人之道」。王陽明則說「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孟子提出「良知」概念後,後代儒者較少論及,直到王陽明才重提良知。而王陽明所說的良知,實際上是對「心」的發揮和闡述,比孟子所說的良知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 王陽明授課之法暗含大智慧,卻只有八個字
    」王陽明的這八個字授課之法的意思是講授功課不求量大,貴在精純熟練在這篇《教約》中,王陽明依據學生的資質稟賦施教,一般有能力認識兩百個字的,就只教他一百字。這種授課之法的好處是讓學生感到自己的精力尚有富餘,且認為自己不是想像中那麼笨,不會因為消化不良而厭倦了學習,反而有了更多學習的興趣。
  • 王陽明論「良知」與「良知之樂」
    1508年,37歲的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學說,初步建立陽明心學的思想體系;50歲在江西平定「寧王之亂」後,正式提出「致良知」三字;晚年(51-56歲)在浙江居鄉講學期間,將心學思想發展到爐火純青的圓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