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完人王陽明,在龍場悟道後不僅創建了陽明心學,提倡知行合一,開辦學院授徒講學,他還運用奇謀妙計,剿匪平叛,為大明朝立下了不朽之功,被後世稱為三不朽之人物。
王陽明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從他出生一直到去世,充滿了各種神奇色彩。他生而不凡,在母腹中足足待了十四個月才降臨人世間,出生前奶奶又夢到神仙送子,五歲時巧遇高僧指點,少年時又屢遇相士、老道點撥和預言,而且每每應驗。
王陽明通過一生的修行,不僅精通儒釋道三家之精髓,而且文武雙絕,悟道後左手執卷講學授業,右手撫劍叱吒三軍,是歷史上罕見的大聖人、大豪傑、大儒學家。如此神奇的人物,真乃幾百年一遇。
也許正如餘秋雨所說:「中國歷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兩方面都臻於極致的卻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陽明的出現 ,才能讓奇蹟真正產生……」
而王陽明的出現,冥冥之中,好像上蒼在百年前早已做好了安排。
據《王陽明先生全集》中的《年譜》記載,王陽明的祖上可以追溯到王羲之;而《陽明先生行狀》中是把王陽明的祖上追溯到西晉的王覽,總而言之,王陽明乃是琅琊王氏之後,祖上高貴的很。
王陽明的祖上初居山東琅琊,而且很多人都位極人臣,在多個朝代都曾是朝廷的的重臣,後來王羲之遷往浙江山陰,到王壽時又遷往餘姚,後來王氏一族就在餘姚定居了下來。後世子弟因看不慣朝廷的腐敗、爾虞我詐,漸漸從官場退去,以耕讀為業。
其中王壽有個五世孫叫王綱,而王綱是王陽明的六世祖。王綱曾為了躲避戰亂,和母親隱居五洩山。有一日,一位老道士夜宿其家,道士因感王綱的恭行,傳授給他佔卜術,並贈予奇書。
後來劉伯溫向朱元璋推薦了王綱,王綱軍功卓著,被朱元璋封為誠意伯,但不幸的是,在剿匪時被海盜所殺。王綱去世後,他的兒子王彥達誓死不做官,王彥達之子王與淮也不做官。
自王綱去世後,兒子、孫子都不做官,所以家庭收入就少了,過的很清貧。但好在王綱把道士傳授給他的佔卜術以及奇書都傳給了後人。其中王陽明的四世高祖王與淮,不僅學習道士傳授給祖上的佔卜術,還到四明山和高人學習《易》,所以十分精通佔卜術。
由於王與淮給人卜卦出奇的精準,所以遠近之人,都求他卜卦;當時的縣令聽說後,也前往卜卦,但縣令沒有個次數,有時一天去好幾次,導致王與淮特別厭惡,最後王與淮當著縣令的面,把佔卜之書一把火給燒了,為此得罪了縣令。
得罪縣令後,王與淮就隱遁到四明山的山洞裡。後來朝廷徵召全國奇才,縣令趁機構陷,說王與淮對朝廷有敵意,所以隱遁。朝廷使者大怒,派人入山搜捕,王與淮在躲避追捕時不慎失足跌入山崖,從此落下殘疾。
使者抓到王與淮後,得知他隱遁山林的實情後,就建議讓他的兒子出來做官,這樣他就可以不去做官,反正朝廷有令,他家要有人出來做官,所以王與淮的兒子王傑就到縣學補弟子員。
當時世人都不解,王與淮的祖上雖然為了朝廷平叛,而遭海盜殺害,但都過去很久的事情了,難道他真的想著整日隱遁山林嗎?家人過得十分清貧,甚至吃了上頓沒下頓,難道他就不想為家人改善下生活,即便不去朝廷做大官,在地方做個小官,好歹也能讓家人吃飽穿暖吧。
為此,王與淮曾解釋說:「吾非惡富貴而樂貧賤,顧吾命甚薄,且先人之志,不忍渝也。」又曰:「吾非傷於石,將不能遂棲遁之計,石有德於吾,不敢忘也。」
也就是說,王陽明的四世高祖王與淮,並不是真心厭惡富貴而喜歡貧賤,故意讓家人一貧如洗,只是他精通佔卜術,他知道自己的命運很淺薄,況且祖宗的志向,也不忍心改變。
在臨終之時,他對兒子說,自己之所不做官的重要原因因為自己佔卜過一次,遇到「大有」之「震」,最後又對兒子說了二十八字預言:「吾先世盛極而衰,今衰極當復矣。然必吾後再世而始興乎?興必盛且久」。說完這句預言後,就飄然去世了。
王陽明的四世高祖預言說:自己的祖先興盛到了極點就衰敗了,現在衰敗到了極點就應該復興了。然而一定要他日後再世才能興盛,一旦復興必定旺盛且持久。
這句預言還真的在百年後,王陽明的身上得到了應驗。王與淮有子王傑,王傑有子王倫,王倫有子王華,王華有子王陽明。
王陽明在龍場悟道後,被朝廷再次啟用,而且官職屢屢升遷,45歲時被提升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等地,成為手握兵權,鎮守多地的巡撫大員。
擔任巡撫期間,王陽明一邊剿匪,一邊開辦學院,講授陽明心學,恩威並用。他在職的幾年內,不僅平定了盤踞山林多年的盜匪,還使得民風大變,世人向善,欣欣向榮。為了長治久安,王陽明還設置了平和、和平、崇義三個縣,三個縣治一直持續到如今。
48歲時,王陽明又在江西用奇謀,不等朝廷發兵就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立下了不朽之功。後來王陽明把寧王的財產用之於民,替百姓們繳稅,百姓為此感激不盡。為此,凡是王陽明到過的地方,百姓都自發地為王陽明立祠堂,感恩他的功勞;籌資開辦學院,傳播陽明心學。直到今天,全國各地,每年都會有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的活動,來紀念王陽明,傳播弘揚他的陽明心學。
1521年,明世宗嘉靖帝即位, 論功行賞,先升王陽明為南京兵部尚書,不久,又加封為新建伯,並世襲。1522年,王陽明的父親王華病重去世,王華去世前夕,朝廷因念王陽明的功勞至偉,特意追授王陽明之父王華、祖父王倫、曾祖父王傑都為新建伯,至此王陽明一家四世為伯爵,並代代相傳。
此時,正應了王陽明四世高祖王與淮的那28字預言,王陽明因功受賞,使得整個家族貴不可言,而且這等富貴旺盛且持久,直到明朝滅亡。
如今王陽明雖已遠去,但他創建的「陽明心學」卻風靡海內外,影響至今。中國近代歷史名人曾國藩、嚴復、梁啓超、章太炎、孫中山、蔣介石、蔣經國、蔡元培、郭沫若、張岱年、餘秋雨等,也曾認真研讀過「陽明心學」,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蔣介石還因崇拜、紀念王陽明,於1950年, 將臺灣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小觀音山一帶,原名草山的山區改名陽明山。1969年,在陽明山公園內,又建造了陽明書屋。日本明治時代的「軍神」海軍元帥東鄉平八郎,更是在自己的腰牌上刻了七個字:「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心即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致良知的修養學說已經深入眾人之心,並且當代的名人、大家也在他的思想指導下,創造了不菲的成績。如今我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各行各業競爭越來越激烈, 疲憊不堪的人們精神生活逐漸荒蕪,心靈也越發孤獨。
王陽明心學高揚的主體意識,強調內心的力量,追求初心,灑脫的胸懷,從改善現代人的精神狀態有著積極意義,讓疲憊脆弱的內心重新獲得強大的力量,在浮躁的氛圍中獲得內心的寧靜,是修身養性的良好的指導思想。
同時,王陽明心學對個人發展,思想解放,事業、仕途的開拓進取都有著有益的啟示,為此,哈佛大學亞洲中心資深研究員杜維明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因此,我們必須全面了解王陽明的一生,讀懂他的陽明心學,從中汲取無窮無盡的精神力量。
而在了解王陽明的一生,了解他的哲學智慧方面,莫過於讀他的傳記、語錄故事,下方橫條這套《知行合一 王陽明心學》升級圖解版,不僅全方面地描寫了心學大師王陽明的一生,而且還有門人弟子對其語錄和信件進行整理編撰而成的傳習錄,對知行合一、致良知給予了細緻的講解,使讀者更容易吸收理解陽明心學的哲學智慧。現在做活動39元,不到一頓飯錢,有意的朋友,請點擊下方橫條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