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四年七月,寧王朱宸濠藉口皇帝朱厚照荒淫無道,趁機起兵叛亂,王陽明此時正在福建平叛,剛到豐城 (今屬江西)聽聞此消息,便赴吉安,會同知府伍文定商討方略。
王陽明在得知寧王造反之後,《明史》上用了一個詞:「急趨」,「知善而為善,明責而承擔」,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之道。
王陽明雖然為一介書生,對於寧王事件,王陽明一力承擔了下來,他不是書呆子式的紙上談兵,而是理論與實踐有機能的結合,在各方麵條件都劣於寧王的情況下,以少勝多,以小博大,上演了一場軍事鬼才式的指揮。
王陽明平叛成功,生擒寧王,此時,正德皇帝卻打著武威大將軍鎮國公的旗號「御駕親徵」,結果走到半路上就收到了王陽明的捷報。王陽明這捷報來得明顯不是時候,打臉了皇帝的親徵隊伍,朱厚照又不甘心就這樣打道回府,就悄悄將捷報隱瞞了下來,繼續南行。
當然這時候的正德皇帝心中已經輕鬆了許多,所以一路遊玩,11月先在清江浦打漁,十二月到了揚州,然後大隊人馬在南京停下來。
這時王陽明已經到了杭州,將朱宸濠交給了太監張永。而此時許泰、張忠心懷不滿,「恨失宸濠。故縱京軍犯守仁,或呼名罵。守仁不為動,撫之愈厚。……無復犯者。」
明史的這段記載講的是:王陽明為國家立下這樣的功勞,卻沒有得到任何積極的肯定,反而受到百般刁難,而王陽明卻也不邀功、不喊冤。
《快園道古》記載:朝中不僅沒有人幫王陽明抱不平,大臣們反而紛紛建議放寧王回江西。一方面,許多朝中之臣都與寧王有往來,現在寧王被活捉,許多人的利益都受到威脅。別一方面,明武宗厚照好大喜功,總想親自平叛,讓黎明百姓崇拜這個神武的皇帝。朝中奸臣們一可以投其所好,同時還可以趁機落井下石,撇清自己與寧王的關係。
許泰和張忠私下讓京中的軍隊對王陽明百般刁難,其難堪程度絕不是史書中短短四字「或呼名罵」這麼簡單。
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在明武宗朝一直沒有得到承認,更別說有任何功績,他動了許多人的蛋糕,而王陽明最終卻功成身退。
明朝鬼才馮夢龍他的奇書《智囊》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充分體現了王陽明的為人之道及精明之處。
寧藩既獲,聖駕忽復巡遊,群奸意叵測,陽明甚憂之。適二中貴至浙省,陽明張宴於鎮海樓。酒半,屏人去梯,出書簡二篋示之,皆此輩交通逆藩之跡也,盡數與之。二中貴感謝不已。陽明之終免於禍,多得二中貴從中維護之力。脫此時陽明挾以相制,則讎隙深而禍未已矣。
這段文章講得是,當時朝中的兩位太監在平叛後,匆忙來到浙江見王陽明。當時王陽明在鎮海樓設宴款待,酒過半巡,王陽明讓周圍人全部退下,撤去樓梯,然後他拿出兩隻箱子交給這兩位太監。
這箱子裡裝的並不是金銀珠寶,而是滿滿兩箱書信,這些都是從朱宸濠那搜來的信件,都是朝中大臣與朱宸濠往來的信件,其中也包括這兩位太監的。
王陽明將信全部由給這兩位太監,以示誠意。兩位太監自是感謝不已,此後朝中無論政治如何變化,這兩位太監都全力維護王陽明。
現在想來,如果當時王陽明並不是把箱子退給他們,而是以此為要挾,必定會結下更深的仇恨。
王陽明平叛雖然立下了大功,但卻得罪了皇帝,明武宗一直未認可王陽明的功勞,若再與朝中勢力為敵,誰說一句他的壞話,王陽明都很難全身而退。
王陽明送箱子退還書信這招確實高明,避免了自己捲入錯綜複雜的政治勢力之中,也規避了官場中的迫害,王陽明雖然沒有得到認可,但他在武宗朝一直平安無事。
這樣的故事在《智囊》這本書中還有1000多個,這本書是明代鬼才決夢龍的大作,書中收錄了先秦到明朝的1238個智慧謀略的小故事,每一個都是計謀深遠,深含哲理,人稱「小資治通鑑」。
清朝時期康熙、乾隆等皇帝對其倍加珍愛,康熙視其為「國之利器,不可示人」予以禁止,當時此書只能在少數人手中傳閱。
紀曉嵐不僅熟讀此書,更是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每每機智過人、妙語連珠。
曾國藩受此書薰陶,步入仕途後平步青雲,他在家中常常提及「將此書置於案頭,夜闡人靜時,凝其思,品其味」。
「百日維新」時,梁啓超從中偶得一計,遂連夜奮筆疾書,終成《應昭統籌全局折》。
當今社會,要想有所成就,必然離不開為人處世,無論從事哪種行業,讀一讀《智囊》都能從中得到靈感、啟發。這部書不僅是古人的智慧,也是現代人的處世指南。
今天小雨就為大家推薦一套白話版《智囊》,這本書分上下兩冊,既有原文又有翻譯,非常易懂,僅需69元,一場電影票的價格,但絕對比一場電影更有營養。
【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下面的連結購買,書不貴,讀過之後,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