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苦讀,他為何在科舉時主動棄考?只因老師王陽明

2020-09-09 李正氣

1523年3月,明嘉靖二年,在京城的禮部正在進行會試考試,參加的人都是在各省鄉試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的舉人。

當考到策問(針對社會問題給出解決方案)時,一位叫做徐汝佩的考生突然主動棄考,考卷上一個字也沒寫,交了白卷。

這實在令人震驚,要知道,這可是會試,只要過了這一關,進入殿試(明清兩朝殿試只排名,不刷人),就能妥妥的當上官兒了,這是多少讀書人一生追求的夢想。

大好的前途,就被他這麼輕飄飄的放棄了。

到底是什麼原因?

原因出在策問的題目上。

徐汝佩認為考試題目有暗中詆毀老師的意思,他不願趨炎附勢,違背自己的內心,因此堅決棄考。

看到這個緣由,真是既震驚,又感動。

徐汝佩的老師究竟是什麼樣的人,能讓他如此敬服、愛戴,寧願放棄考試也不願意違背。

他的這位老師,就是一代聖賢王陽明

王陽明,又名王守仁,浙江餘姚人。

曾經有人說,中國有兩個半聖人,一位是孔子,半個是曾國藩,另一位就是王陽明。

王陽明是個傳奇人物,他不僅懂哲學,還懂打仗,善教育。

作為哲學家,他創立了「陽明心學」,提出了「知行合一」等學說,遠播韓國、日本。

作為軍事家,他善於用計,曾帶領一群烏合之眾平定匪患,並用43天就平定寧王準備十年之久的叛亂。

這樣厲害的人物,怪不得徐汝佩要深深折服了。

那麼這樣一位傳奇人物,他究竟是如何教育學生的呢,成為他的學生會有著怎樣的體驗?

在介紹他的教育方式前,我們先看看他對弟子棄考的反應。

按理說,有這樣的學生,他應該非常開心,最起碼也要誇他「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類的,但事實恰恰相反。

王陽明非但沒有表揚他,反而在同學們都表揚他時,說了句「非是之謂也」,就默不作聲了。

對於學生的做法,王陽明其實是不認同的,他的這個做法,非但不是證明了他對老師的理解,反而說明他沒有真正領悟老師的學說。

當然除此之外,他對徐汝佩也有惋惜之情。

王陽明的不言之教,讓徐汝佩深受觸動,在深刻反思後,他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學問大有長進。

從王陽明的反應,我們似乎更能看到一代聖賢的氣象,更能看到一位老師真正的修養。

王老師的全方位教學:他不僅會給你寫信,當面傳授,還會帶你出去玩

在了解王陽明老師的教學方式前,我們先簡單說下他的教學內容,也就是他的學說。

(注意,他雖然是個懂兵法的軍事家,但他從不講軍事,對他而言,教人作聖人才是正途。)

用一個比喻來概括他的學說,那就是他認為,人的心就像一面鏡子,原本能夠準確的照出世間的是非,但是人的私慾(可理解為人性的弱點,比如貪婪),讓這面鏡子上落滿塵土,也就沒法照出世界的美醜了。

他提倡的,就是利用「知行合一」與「致良知」來清除灰塵,還人一個本心,按本心行事,這樣就能與天地合其德。

這就是陽明心學,聽起來是不是很簡單,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大道至簡。

在了解到王陽明的學說後,我們或許就更能明白,為什麼王陽明認為徐汝佩做的不對了。汝佩的行為,其實是「一朝之忿」,他情緒大動,私心已起,又沒有及時發現、克服,已是偏離正道了。

終其一生,王陽明老師都在實踐著他的學說,他可絕不是一個古板的老學究。

王陽明老師的教學方式可謂是全方位教學,不僅會給你面對面授課,還會通過書信的方式,遠程雲端授課,不僅會坐下來給你講道理,還會帶你到大自然中陶冶情操,寓教於樂。

1.書信教學

王陽明很喜歡給學生寫信,喜歡在信中和弟子們探討問題,切磋學問。

如果做了他的學生,你會收到他長長的信。

他寫信有幾個特點。

首先,態度極其端正,為人師表。

只要有學生來信向他請教,或者他有所感悟想和學生分享,那麼不管多忙,不管是打仗的時候,還是在平時,他都會回信、寫信,甚至在他已病入膏肓,連坐都坐不住的時候,他仍舊堅持給弟子回信。

1528年10月,針對弟子聶文蔚提出的問題,王陽明回了一封約3000字的長信。3000字,如果我們普通人用手寫,也得勞心費力的寫一段時間。

而這時的王陽明是什麼狀況呢?

他已經病的很重了。

在之前給朝廷的上疏中,他說到自己的情況是「咳嗽之疾,遂益滋甚……今又加以遍身腫毒,喘嗽晝夜不息,心惡飲食,每日強吞稀粥數匙,稍多輒又嘔吐。」

也就是他已經基本上吃不下東西了,一條命已去了半條。

但就是在這種邊寫邊咳,水米難進的情況下,他還是寫了3000字的長信。

除了為人師表的精神,傳播聖學的決心,還有什麼能支撐這樣一位老師呢?

事實上,寫完這封長信後約一個月,王陽明就去世了。

其次,溢於言表的讚美。

王陽明給學生寫信時,在開頭特別喜歡表達對於學生們進步的讚美。

比如:

「看書見近來所學之驟進,喜慰不可言」

「得曰仁書,知純甫近來用工甚力,可喜可喜」

「書來,見平日為學用功之概,深用喜慰

「書中勤勤問學,惟恐失墜,足知進修之志不怠,又甚喜

「觀此足見任道之剛毅……可喜可喜

「德洪、汝中書來,見近日功夫有所進,足為喜慰

是不是滿屏的讚美,這種讚美是老師看到學生有所進步,從心底裡所散發出的那種真誠的讚美。

最後,從不掩飾自己的情緒。

王陽明在那個年代,其實是比較孤獨的,有種「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對於當時的風氣之壞,他可以說是痛心疾首。而對於這種心境,他也從不向學生們隱瞞。

在給學生們的信中,經常能看到他對社會的批評,面對這種狀況,內心的痛苦。

比如:

「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則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救之,亦不自知其量者」

因此,如果成為王陽明的學生,只要你虛心求教,又肯思考,肯努力,你肯定會收到不少王老師寫來的言辭懇切的書信。

在這些遒勁有力的毛筆字中,你就能感受到王老師的人格魅力。

王陽明的書法作品

2.當面教學

其實書信教學只是一種補充,王老師最常用的還是當面教學。

當面教學也分兩種形式:大班教學,個人輔導。

大班教學

在王陽明的一生中,有幾段專心教學的日子,比如在滁州時,在浙江時。

那個時間段,人們傾慕王陽明的學問,來拜師聽課的人很多,王陽明會組織大型的講座。

他講座時是什麼場面呢?

「先生每臨講座,前後左右環坐而聽者,常不下數百人,送往迎來,月無虛日。」

也就是每次都是先生坐在中間講,圍繞他聽著的學生有好幾百人,可以說是盛況空前。

學生們聽完課以後的反應是什麼呢?

「諸生每聽講出門,未嘗不跳躍稱快」。

也就是學生們聽完以後都會覺得非常暢快,高興的都跳起來了,這就是聽到真理後的快樂吧(真讓人羨慕)。

但是王陽明的主業畢竟是做官,所以這樣的講座並不是他的主要教學方式,最主要的還是個人輔導。

個人輔導

王陽明的個人輔導也很有特色,除了那種坐下來,給學生們講課,大家提問老師回答之外,還有一種重要的方式,也是王陽明非常喜歡的方式,那就是出遊。

王陽明本身就是一位很灑脫的老師,他喜歡寄情山水。

不管是在順境時,還是在逆境中,他都喜歡回歸大自然,即使是在貶謫到貴州龍場時,他還喜歡在周邊轉轉,看看山景,作作詩,全然不像是貶謫的樣子。

所以這樣一位喜歡親近自然的老師,也喜歡帶著學生們一起出遊,什麼四明山(浙江餘姚)、琅琊山(安徽滁州)、龍盤山(江蘇南京)、九華山(安徽),不知名的山水更是不知有多少。

在讓大自然陶冶學生們的性情的同時,王老師還喜歡隨性發揮,根據情境隨時教導學生們。

比如,有一次,王陽明帶著學生們到南鎮遊玩,一個學生開始挑戰王老師。他指著巖石中的花樹(開滿花的樹)說:老師您不是說天下沒有心外之物麼,那這株花樹在這山谷裡自開自落,它和我的心有什麼關係呢?

王陽明見學生出招了,自己當然得接招,於是答道: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關於這段話的解釋太多了,姑且引用百家講壇酈波教授的解釋:

「那個花存在不存在是一種純客觀存在,學生問的是一種物理存在,但王陽明回答的卻是一種價值存在」。

還記得有一年微信的啟動界面變成了一朵花,並且寫了一句「因你看見,所以存在」,極有可能是與這個故事相關。

總之,王陽明老師是一位很善於借題發揮的老師,絕不是我們想像中那種老古板的樣子。

所以,如果成為王老師的弟子,你不僅可以上大課,還會接受他的個人悉心輔導,甚至是和王老師一起出遊,體會寄情山水的快樂,當然你也要作個有心人,隨時聆聽老師的教誨。

王老師的靈動教學:把深奧的哲學講的深入淺出,還不忘在實踐中提點學生

說完了王老師的教學方式,我們再說說他的一些教學特點。

如果做了他的學生,聽他講課的感受,就一個詞:透徹。

王陽明的教學特點其實和孔子有些像,怪不得他和孔子都被稱為聖人。

我們可以先思考一個問題,王陽明在教學中的挑戰是什麼?

從內容看,他是一位哲學家,教的是哲學。哲學不好教,太抽象,不容易懂,講不好還很枯燥。想一想我們在學哲學時那個枯燥的勁兒就感覺到了。

從學生看,他的「陽明心學」和當時社會主流的朱子學還是相牴觸的,算是個新的思路,作為從小學習朱子版四書五經的人來說,很難轉過彎來。

綜合以上兩點,其實要把這樣的學問講好,非常考驗王老師的教學能力。

王陽明老師的教學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深入淺出

因為教的是哲學,所以王陽明老師特別注意深入淺出,他總是能用很具象的東西來解釋出來,他最善於比喻。

用打仗做比喻。

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可能是他說的這句話: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這是他在江西剿匪過程中,在信中做的一個對比和比喻。

他把我們內心的私慾比作賊,戰勝它,比戰勝山裡的土匪還難。

這樣一個比喻和對比,就把私慾的難以克服表達的淋漓盡致,而且非常具象,其實人就是在不斷的和自己的內心在打仗。

生病做比喻。

王陽明對於立志十分重視,他也時常提醒學生,立志的重要性。

那麼立志以後到底是何種氣象呢?

王陽明用一種病做了比喻,他說: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工夫說閒話,管閒事?

如果有了堅定的志向,就像心痛一樣,全身心的都是它,根本沒有功夫去想別的,做別的。

這個比喻真的是很精闢。別說心痛了,試想我們平時發燒,感冒,你還有心思去想別的麼,滿身想的都是不舒服,頭疼。

用動物做比喻。

王陽明提倡要戰勝私慾,戰勝人的弱點,而且要時刻不放鬆,他曾做過這樣一個比喻。

(對於私慾)常如貓之捕鼠,一眼看著,一耳聽著,才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斬釘截鐵。不可姑容與他方便,不可窩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實用功,方能掃除廓清。

也就是對於自己的弱點,要時時刻刻的處於一種嚴密的監控狀態下,一旦它出現了,就立即把它消滅在萌芽狀態,就像貓抓老鼠一樣。

這個比喻很形象,現在貓很少抓老鼠了,但是我們還能想像到貓捉老鼠時的那個聚精會神的勁頭,老鼠就是貓的敏感神經的觸動者,一旦出現,就非要幹掉它。

除了以上這幾條外,王老師做的比喻還很多,比如把修身的過程比作走路,走一段才能認得一段,把心與行為的關係比作根與枝葉等等。

這些比喻,讓原本有些晦澀的東西一下子變得生動起來,會讓你學起來不枯燥,很是易於理解。

當然,這也足以見得,王老師對這些學問的純熟程度。

2.指導實踐

雖然講的是哲學,但是王老師不是只高高在上的講道理,而是在實踐中,指導學生使用它。

有一次,一個學生對王陽明老師說:先生的學說是真好,但是我平常處理各種官司就忙死了,真是沒時間學。

王陽明這樣回答:

我什麼時候教你離開了斷案,而憑空去學呢?你既然有官司的事,就從這件事上歷練。比如斷一個官司,不能因為對方應對無狀就生個怒的心,不能因為他回答的好,就生個喜的心,不能因為別人的請求,就曲意成全,不能因為自己忙,就隨意處斷,不能因為別人在旁邊吹風就隨了別人的意思。

這才是真正的學哲學、用哲學。

哲學最難的地方在於實踐,這也往往是學生們最難過的一關,如果只學不做,往往會適得其反。

王老師懂得這個道理,他堅信自己提出的「知行合一」的思想,在他看來,實踐才是學習的終點,一切的修身工夫都要落在實踐上,而不是停留在嘴上、腦子裡。

還有一次,王陽明的學生陸澄在鴻臚寺居住,突然家信到了,說孩子病的很重,陸澄心理特別憂悶,快要扛不住了。這時王老師是怎麼教導他的呢?

王陽明沒有勸解他,而是告訴他,現在才是鍛鍊心性的最好時機,如果放過此時,平常我們講學的那些東西有什麼用呢?父親愛兒子,是至真的情感,但是感情不能過,一過就有了私慾,就不是我們所講的修養功夫了。

其實我們平常總喜歡講的改變自己,最關鍵的地方在哪裡呢?就是當我們面對困境時,你是按照原有的思路去處理,還是按照新的思路去對待,這時人往往習慣於待在心理舒適區裡,沿用舊習慣、舊思路,也就無從談起改變了。

王老師正是抓住了這個關鍵時刻,提醒自己的學生,再難也要用平日所學的新功夫,去指導實踐。

能有這樣一位睿智的指導老師實時提點,該是多麼幸福的事。

3.因材施教

王陽明的學生不少,天分差異是在所難免的,在教學中,他也會因材施教,去不斷的啟發學生。

有一回,他的學生王汝止出遊回來了,王老師問他:這次出去遊玩,都看到什麼啦?

王汝止天資聰慧,他和老師開起了玩笑,說:見到滿街都是聖人呀。

王老師也很幽默,回答說:你看到滿街都是聖人,滿街人倒看你是個聖人咧。

王同學聽了很開心。

過幾天,又一位學生董蘿石出遊回來了,見到王老師就說:我今天看到一件怪事。

王老師很好奇,就問:啥怪事?

我看到滿街都是聖人,董同學回答。

王老師答道:這不是常事麼,有什麼可奇怪的。

對於相同的問題,為什麼王陽明的答案會不一樣呢?

原來王同學圭角未融,用北方的話就是硌了巴生,還沒上道,需要多鼓勵。而董同學已經有所領悟了,需要刺激他繼續努力。

這就是因材施教了。

這一點和孔子老先生十分像,對於不同的學生,同一個問題,給出不同的答案。

聖人氣象都是相似的吧。

王老師的人性光輝:如陽光般潛移默化影響著每個學生

王陽明老師的這些教學特點,會讓你學起來很爽,你會覺得,人生真是多了一位難得的導師。

但這也讓人不禁想起一個問題,那就是,僅僅是因為這,王陽明就稱得上教育家麼?到底什麼才是好老師?

對於這個問題,也許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致,但有幾點是肯定的。

那就是在優秀的老師身邊,即使他不說話,你也能感受到一種人格的魅力,這種魅力來自於他的學識、修養,來自於他走過的路、思考過的人生,來自於他對學生那種真摯的愛。

他總是以身作則,率先垂範,不僅有言傳,更有身教。

實際上,王陽明的學說就是在百死千回中得來的,他經歷的一切,本身就值得人尊敬。

他曾因上疏勸諫得罪劉瑾,被廷仗四十,貶謫到尚是不毛之地的貴州龍場,但他沒有消沉,而是將其當做動心忍性的契機,也就是在這裡,他「龍場悟道」,領悟到了作聖人的真理。並在不久後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學說。

他曾在江西以一己之力帶領拼湊的地方武裝,平息了寧王準備了十年之久的叛亂,在本該受到嘉獎時,卻被佞臣太監陷害,面臨生死考驗。但他同樣沒有被打趴下,為了江西人民,與對手周旋到底,也就是這這個階段,他提出了「致良知」的學說,並以此為今生的信條。

他對社會中混亂痛心疾首,他曾說:

蓋至於今,功利之毒淪浹於人之心髓,而習以成性也,幾千年矣。相矜以知,相軋以勢,相爭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聲譽。其出而仕也,理錢穀者則欲兼夫兵刑,典禮樂者又欲與於銓軸,處郡縣則思藩臬之高,居臺諫則望宰執之要。

他欲改變社會的氣象,傳遞聖人之學,他曾說:

所幸天理之在人心,終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萬古一日,則其聞吾拔本塞源之論,必有惻然而悲,戚然而痛,憤然而起,沛然若決江河,而有所不可御者矣!非夫豪傑之士,無所待而興起者,吾誰與望乎?

如果用一個詞概括王陽明老師的一生,那就是:此心光明。

有一年八月十五賞月的時候,他曾吟道: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這是何等的寬廣與遼闊!

所以如果作了王陽明的學生,最深的感觸應該是,他那種人性的光輝,那種燦爛勁兒。

他不用教你什麼,你就在他身邊,就能有很多感悟與提升。

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家氣象!

王老師的部分成果:各式各樣的厲害同學

說完了老師,我們再說說同學。

如果拜王陽明為師,你還會遇到很多厲害的同學,而且你一定會驚奇他們的構成。

從年齡看,有比王老師小的,有比王老師大的,從職業看,有當官的,還有憤世嫉俗者,從職級看,有比老師高的,也有不如老師的,總之構成非常複雜。

現在就介紹幾位有特點的同學認識一下。

1.董蘿石同學

董蘿石算是拜師比較晚的,他入門這年已經68歲。

而且他的年齡比王陽明老師還大,大了14歲。

這位同學個性非常鮮明。

當時,在社會上,他已經是一個廣為人知的詩人了,他整天沉溺於吟詩,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而對於別人的譏笑嘲諷,他也毫不在意,還說作詩是天下至樂。

他為啥會這樣呢?

因為他看不慣這些世間所謂的儒者,個個都像木偶一樣,貪嗔痴無一不佔,所謂要作聖賢,也都是假的,所以他這才篤志於詩,放浪於山水。也就是說,對於世間的所謂學者,他一個都看不上,不願意混個官場,和他們為伍。

68歲這年,他到浙江遊玩,聽說王陽明在這裡講學,就去拜訪(王老師當時也是很著名的人物)。

結果,這一拜訪不要緊,董蘿石徹底被王陽明的話打動了。

聽完王老師的一席話,他下來對王老師的學生說:今吾聞夫子良知之說,而忽若大寐之初醒……吾非至於夫子之門,則幾虛此生矣。

也就是,我之前原來都錯了,現在是大夢初醒,如果我沒見夫子,這一生幾乎都虛度了!

這足以看出王老師對他的影響有多大,要知道他這种放浪形骸的態度可是貫穿了幾十年的。

之後,這位68歲的老人拜王陽明為師,對於這樣一位老人,王老師愧不敢當,最終是以師友的身份相稱,後來董蘿石自號「從吾道人」,也就是從吾所好的意思,而王陽明也就此寫了一篇《從吾道人記》,記述了他與董同學的交友過程。

2.冀元亨同學

冀元亨是一位剛正之士。

王陽明對冀元亨十分器重,不僅讓他擔任濂溪書院的主講,而且還請他做了自己養子王正憲的家庭教師。

王陽明在江西時,當時的寧王朱宸濠來信向他請教一些問題,對於這位寧王,王陽明早就有所耳聞,而且看出他有篡權奪位的野心,但是沒有什麼證據。

為此,王陽明就派剛毅忠信的冀元亨前去給寧王講學,順便噹噹臥底,打探打探消息。

朱宸濠與冀元亨談王霸之道的時候,冀元亨就裝不懂,寧王私下對人耳語到:人痴呆就是這樣麼?但實際冀元亨一點都不傻,隨後在給朱宸濠講課的時候,他反覆陳述君臣之義,實際上就是勸誡寧王的意思。

之後,冀元亨回到了王陽明身邊,把寧王要謀反的跡象告訴了王老師。寧王知道以後,非常生氣,就派人去暗殺冀元亨,王陽明也不是吃素的,馬上就派人把冀元亨送回到老家武陵避險。

1519年,寧王叛亂,王陽明用了43天就平定了。這本是大功一件,但是皇帝身邊的佞臣和太監卻嫉妒王陽明的戰功,想謀害他,當他們得知冀元亨曾經到寧王府講課後,就把他抓進了牢裡。

為了讓他承認自己勾結寧王,攀誣王陽明,這些人對冀元亨動了大刑,《明史》說:加以炮烙。但是冀元亨真是一條漢子,就是不承認,實際上他也沒什麼可承認的。

就這樣,這些人看冀元亨實在是個硬茬,就把他綁到京城,關到了很少有人能活著走出去的詔獄。

對於冀元亨的被抓,老師王陽明當然知道,他上疏為學生辨明清白,但是不管用。

直到明武宗駕崩,世宗繼位,冀元亨才被放出來,這時大概已經過去了一年。冀元亨出獄五天後,便因病去世了。

王陽明得知元亨去世的消息,慟哭不已。

也許在心裡,老師王陽明對他的這位學生是有著深深的愧疚的。

但他教出了一位,剛正的好學生。

3.徐愛同學

在眾多學生中,徐愛是比較特別的一位,他拜師比較早,小王陽明16歲,為人平和淳樸,對王陽明的思想理解的最為深刻,而且徐愛還有另一個身份——王陽明的妹夫。

王陽明老師對這位學生兼妹夫非常喜歡。

而徐愛對老師也是崇拜的不得了。

如今,我們了解王陽明最重要的來源就是記錄他言行的那本《傳習錄》,而這本書,最初就是由徐愛發起編著的。

他曾這樣形容自己的老師王陽明:「愛朝夕炙門下,但見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見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無窮。十餘年來,竟未能窺其藩籬」。

也就是王老師真的是太高了,我學了十多年,竟然一點皮毛都沒不會。

徐愛的話看著有些眼熟。

不錯,這和《論語》中,顏淵形容老師孔子的話相似,顏淵形容孔子老師:「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這可能就是聖人同等的氣象吧。

其實,徐愛與顏回也有著相同的命運。

有一次,徐愛和老師王陽明說,自己做了夢,在山裡遇到一個老和尚,老和尚對他說了句話:爾與顏子同德,亦與顏子(顏回)同壽。

這個夢不幸言中,1518年,31歲的徐愛因病去世。

得知徐愛去世的消息,王陽明悲痛欲絕,兩天都吃不下東西。

陽明失去徐愛,就如孔子失去顏回,真是「天喪予,天喪予」。

這裡摘錄一段,王陽明為徐愛寫的祭文,每讀到此,我都有些哽咽:

吾今縱歸陽明之麓,孰與予共此志矣!

二三子又且離群而索居,吾言之,而孰聽之?吾倡之,而孰和之?吾知之,而孰問之?吾疑之,而孰思之?嗚呼!吾無與樂餘生矣。吾已無所進,曰仁之進未量也。

天而喪予也,則喪予矣,而又喪吾曰仁何哉?天胡酷且烈也!嗚呼痛哉!朋友之中,能復有知予之深、信予之篤如曰仁者乎?

世界上再也沒有人可以那麼深刻的理解自己了。

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徐愛去世十年後,王陽明仍舊深深的思念這位學生,他再次寫了一篇祭文,在祭文中,王陽明說:

嗚呼曰仁!別我而逝兮,十年於今。葬茲丘兮,宿草幾青……我歌白雲兮,誰同此音?

仍舊是對學生深深的思念之情。

其實對於陽明來說,學生不僅是學生,更是知己,知己難得,失之焉能不痛?

陽明心學被禁四十年,作王老師的學生有風險

王陽明老師對學生們絕對是一片赤誠之心,如果能當他的學生,想必是很幸福的。但其實,在那個時代,作王陽明的學生是有風險的。

王陽明所提倡的心學,與正統的朱子學說是有牴觸的,雖然他的學說受到歡迎,卻也受到很多官員的批評。

開頭我們所講的徐汝佩的故事,就與這個相關。

而1528年,王陽明去世不久,當時皇帝眼前的紅人桂萼就在皇帝面前進讒言,說王陽明不尊重傳統,其學說背謬彌甚,需「禁邪說以正人心」。

皇帝同意了,於是王陽明的爵位被剝奪,各種恤典俱不行,學說被禁。

而直到新皇帝繼位的1567年,王陽明才得以被平反,此時已過去了近四十年。

這四十年間,雖然官方禁止心學,但是王陽明的弟子們仍在為王陽明建祠堂,設學堂傳播陽明心學,才讓陽明學沒有斷了根脈。

王老師想必含笑九泉了,他為社會撒下了希望的種子,這些種子長大了。

王老師只想專心作個教書匠

王陽明一生坎坷,雖屢建奇功,但他真正想做的,並不是徵戰沙場的將軍,而是一個教書匠。

不管是在奏摺,還是與朋友、學生的信中,他都多次表露過致仕歸隱,回鄉教書的想法。

戰爭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思想才能解決一世,甚至是幾世的問題。

心病還需心藥醫,唯有從人心上下藥,才能還一個清明王朝,太平盛世。

所以說,其實王陽明的一生,也是有遺憾的。

但他也是快樂的。

對於王陽明來說,能遇到這麼多優秀的學生,他是快樂的,滿足的。

孟子說,君子有三樂,其中一樂便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學生遇到優秀的老師,不僅是學生們的幸福,也是老師的快樂。

對於學生,王陽明老師盡心了,沒有絲毫保留,他的心光明無暗,正如在他去世前所說的遺言:吾心光明,夫復何言!

這當是一位老師最誠摯的本心吧。

願世間多出王陽明。

祝天下的老師們節日快樂。


相關焦點

  • 十年寒窗苦讀為什麼贏不過幾代人的努力?
    有,但是以前除非是天才,考大學是要反覆復讀的。俞敏洪考了三年,馬雲也考了三年,實際上就是升老師以前說的,如果你把高中延長到5-6年,最笨的人也能考上北大。但是呢?什麼家庭能支撐一個青壯年吭哧吭哧讀三年書不幹活?有一定積蓄的人家。拿俞敏洪來說,俞敏洪他媽媽李八妹是他們村第一個萬元戶,70年代就在折騰企業。你說應不應該感謝的你父母的排名?
  • 十年寒窗苦讀,為什麼贏不過幾代人的努力?
    範進的老師周進,就是卡在了舉人這一關,所以考到54歲,還是一個秀才,童生,因為他擅長的是進士級的好文章,範進這個人,他卡在了秀才這一級,但他其實是舉人級的。這就是教育的弔詭。這才是《儒林外史》要告訴給讀書人的,這個道理,沒人給你講,你能明白嗎?你讀一輩子四書五經,滾瓜爛熟,出不來的,因為掌管你命運的關鍵你不了解,選秀才你都過不了。
  • 人家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的十年寒窗苦讀?
    範進的老師周進,就是卡在了舉人這一關,所以考到54歲,還是一個秀才,童生,因為他擅長的是進士級的好文章。範進這個人,他卡在了秀才這一級,但他其實是舉人級的。這就是教育的弔詭。這才是《儒林外史》要告訴給讀書人的,這個道理,我不給你講,你能明白嗎?
  • 幾代人的努力和十年寒窗苦讀
    文 | 申鵬最近有個好話題,說「人家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十年寒窗苦讀
  • 歷史鉤沉:當王陽明遭遇學霸
    王陽明的父親是狀元,但是當王陽明參加科舉考試時他並沒有取得狀元功名,那麼一代聖賢必然才學出眾,但為什麼會輸給同科的那位神秘狀元郎,是誰又可以力壓同期王陽明奪得狀元呢?大頭狀元倫文敘倫文敘提起王陽明,其成就之高,已經不能用「偉大」來形容了,不光在明朝,就是放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是屈指可數的大聖人。不過可惜的是,這位學富五車的牛人,當年科舉考試的成績都不是很理想,其實力壓王陽明的這期狀元可不是一般人,而是名副其實的「學霸」,在當時廣東一帶可謂大名鼎鼎。他的名字叫倫文敘。
  • 科舉制度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科舉考試都考了哪些?
    十年寒窗,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夠光耀門楣,出人頭地。為此,古代的學子們日夜苦讀。其實我們現在的社會也是基本有著類似的一套考試體系,一個孩子從幼兒園開始,一生中需要經歷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的考試。但是,這些考試與古代那些科舉考試是有著本質的區別。     那麼,古代科舉考試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制度呢?他是如何發展,又是如何消亡的呢?今天,小編就來告訴大家。
  • 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十年寒窗苦讀?我奮鬥我成功才是真理
    亦或是您所說的人家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十年寒窗苦讀?這一系列的思想演變都是時代變遷的產物,既有時代的進步性,也有時代的局限性。「人家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十年寒窗苦讀?」這種思想是舊貴族思維,也是食利階層想要壟斷世襲罔替利益的需要。自從大禹治水成功後,將地位傳給兒子啟,中國社會從此由禪讓制進入世襲制,世家大族世襲罔替,壟斷家族利益,企圖庇蔭子孫後代。
  • 王陽明科舉考試唯一實物:《弘治十二年會試錄》
    ③王陽明列中舉第二名(陳青 攝)  「作為天一閣館藏古籍的核心代表之一,明刻本《弘治十二年會試錄》記載了先賢王陽明在1499年參加會試的情況,他經世濟民的理想就此直掛雲帆。這部書是現在已知的王陽明參加科舉考試的唯一實物,是他光明俊偉一生的起點。」天一閣博物館館長莊立臻在卷帙浩繁的藏品中,將《弘治十二年會試錄》作為「一館一藏」向市民特別推介。  至今已有450多年歷史的天一閣,是中國藏書文化和藏書精神的代表,也是我國最具影響力的藏書文化專題博物館,目前藏有古籍16萬冊。在這些古籍中,最有價值的是天一閣原藏明代文獻,包括方志、科舉錄、文集、政書等。
  • 人家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十年寒窗苦讀?
    讀書可以開闊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內涵,現在的富豪,沒有幾個是不愛讀書的,多讀書,才會使你擁有「厚積薄發」的實力,不然當機會到來時,你會發現「書到用時方恨少那麼我們來說一下,「別人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十年寒窗苦讀?」這裡都只是一個約數,畢竟現在單是義務教育都9年了,再算上幼兒園、高中、大學的教育時間,怎麼也要讀小20年的書。在中國貧富差距拉開的時間大概要從改革開放開始,在這之前可能會有一些差距,但是差距一定不大。那麼改革開放42年的時間裡,大概也就是經歷了2代人,在中國最多也就傳遞到了第三代。
  • 十年寒窗苦讀抵不上一紙國籍!
    在網上一直有一種聲音,那就是國內學子的十年寒窗苦讀抵不上一紙國籍。憑藉外籍生的身份可以輕鬆進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學習。這一說法現在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那就是連江黃如論中學的鄭楒婷憑藉阿根廷國籍的身份被北京大學法學院預錄取。
  • 明朝歷史談:他是王陽明,為何能成功的原因
    這個人出生在浙江餘桃,他就是集心學大成者的王守仁,因為他曾在陽明洞築室,自稱陽明子,所以他被後人稱為陽明先生。王陽明的稱呼就是這樣得來的,他的學說被稱為陽明學。王陽明生於明朝中期, 戰火不斷,人們也沒有文化,王陽明的出現才扭轉乾坤,解決了很多有識之士,教給他們善良做人,他的學說不僅對中國影響巨大,甚至傳到了日本與東南亞,包括全世界都在倡導他的學說。
  • 「別人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寒窗苦讀的你?」一線老師來解惑
    這個時候寒門學子會仰天長嘆:「為何我寒窗苦讀十年,居然會敗給這樣的『二世祖』」?而這樣的「二世祖」自然也會反唇相譏:「別人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十年寒窗苦讀的你?」如果富家子弟中,其中有某一代人是阿鬥型的「二世祖」,那麼富不過三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 高考:十年寒窗苦讀,今日背水一戰
    因為受疫情的影響,十七年來,我國首次調整高考時間,將全國高考時間調整為7月7日到8日,今日上午考生們已經考過一場了,現在應該正在進行第二場考試。這幾天也是最後的衝刺機會,相信考生們都會超常發揮,取得比平常更好的成績。
  • 十年寒窗苦讀,憑什麼趕上人家幾代人的努力?這就是現實
    近期,我在網上刷到這樣一句話,據說是某個富二代的朋友圈:「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寒窗苦讀十年書?」起初看到這句話時,難以掩蓋心中的憤怒,有點討厭這種富二代,靠著祖上,從小佔據著好資源,一副看不起人的樣子,一副令人作嘔的嘴臉。當我靜下心來細想這句話時,又覺得這句話沒有任何毛病,別人祖上幾代人努力奮鬥出來的家業,你憑什麼十幾年的讀書就趕超了?
  • 成大事的人,都掌握了一個技能,而王陽明花了25年才悟出
    王陽明雖然五歲時才會說話,但是出口就能誦讀詩書,自小就表現出非同尋常的天分。金山寺初展才華王陽明11歲那年,父親王華高中狀元,全家一起遷往北京城。路過金山寺時,一行人在其中小憩作詩。眾人驚呆,表示讚嘆不已,結果王陽明脫口而出的話更讓眾人詫異,只見王陽明悠悠的說:「寫文章,小事一樁,何足掛齒。」這可不是在吹噓自己,因為在王陽明心中確實有件大事在醞釀,在他9歲時曾請教自己的老師:第一等事為何?
  • 為啥「十年寒窗」不值得驕傲?丁真憑帥氣進國企,大學生還在奮鬥
    這是出自劉祁《歸潛志》的一句話,用來形容那個年代讀書人壯志未酬,十年努力只等待科舉中考的心路歷程。而現代我們也多用「十年寒窗苦讀」來形容應試教育下學生們承受的壓力,經過十年寒窗苦讀,一朝考上大學,聽上去是一個非常勵志、振奮人心、跌宕起伏的過程,其實不然,當今社會下「十年寒窗苦讀」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再正常不過的事了。為什麼說「十年寒窗苦讀」並不值得炫耀?
  • 王陽明學識淵博,為何得不到嘉靖皇帝的重用?這些原因不容忽視
    導語:王陽明學識淵博,為何得不到嘉靖皇帝的重用?這些原因不容忽視 文/哈密瓜講歷史提起王陽明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他原名王守仁是心學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明代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既然心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一門哲學思想,那為何王陽明本人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呢?對於這個問題小編有以下幾點分析,如有不妥之處歡迎大家指點。
  • 清代科舉PK現代高考:哪種考試的難度更大?
    十年寒窗苦讀,在考場上魚躍龍門,一朝提名金榜,是天下士子們共同的夢想和追求。古往今來,有千千萬萬的讀書人通過考試,改寫了自己一生的命運。古代的科舉制度,從隋唐時期興起至清末廢除,共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歷史,而新中國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至今也度過了40多年的時光。
  • 懶得考清華北大?如何培養學神,王陽明關於幼兒啟蒙如是說
    因此,她不用再苦讀高三,今年9月份,她將直接上名校讀本科。談及學習秘訣,她表示一定要主動學習。她說,每次開學一拿到練習冊,她就開始自學課本內容,完成練習冊,目的是儘快做完練習冊,留時間做自己的事情,比如拓展、競賽等。而且,她還覺得,學習不能完完全全跟著老師走,要有自己的計劃,否則會非常疲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