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3年3月,明嘉靖二年,在京城的禮部正在進行會試考試,參加的人都是在各省鄉試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的舉人。
當考到策問(針對社會問題給出解決方案)時,一位叫做徐汝佩的考生突然主動棄考,考卷上一個字也沒寫,交了白卷。
這實在令人震驚,要知道,這可是會試,只要過了這一關,進入殿試(明清兩朝殿試只排名,不刷人),就能妥妥的當上官兒了,這是多少讀書人一生追求的夢想。
大好的前途,就被他這麼輕飄飄的放棄了。
到底是什麼原因?
原因出在策問的題目上。
徐汝佩認為考試題目有暗中詆毀老師的意思,他不願趨炎附勢,違背自己的內心,因此堅決棄考。
看到這個緣由,真是既震驚,又感動。
徐汝佩的老師究竟是什麼樣的人,能讓他如此敬服、愛戴,寧願放棄考試也不願意違背。
他的這位老師,就是一代聖賢王陽明。
王陽明,又名王守仁,浙江餘姚人。
曾經有人說,中國有兩個半聖人,一位是孔子,半個是曾國藩,另一位就是王陽明。
王陽明是個傳奇人物,他不僅懂哲學,還懂打仗,善教育。
作為哲學家,他創立了「陽明心學」,提出了「知行合一」等學說,遠播韓國、日本。
作為軍事家,他善於用計,曾帶領一群烏合之眾平定匪患,並用43天就平定寧王準備十年之久的叛亂。
這樣厲害的人物,怪不得徐汝佩要深深折服了。
那麼這樣一位傳奇人物,他究竟是如何教育學生的呢,成為他的學生會有著怎樣的體驗?
在介紹他的教育方式前,我們先看看他對弟子棄考的反應。
按理說,有這樣的學生,他應該非常開心,最起碼也要誇他「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類的,但事實恰恰相反。
王陽明非但沒有表揚他,反而在同學們都表揚他時,說了句「非是之謂也」,就默不作聲了。
對於學生的做法,王陽明其實是不認同的,他的這個做法,非但不是證明了他對老師的理解,反而說明他沒有真正領悟老師的學說。
當然除此之外,他對徐汝佩也有惋惜之情。
王陽明的不言之教,讓徐汝佩深受觸動,在深刻反思後,他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學問大有長進。
從王陽明的反應,我們似乎更能看到一代聖賢的氣象,更能看到一位老師真正的修養。
在了解王陽明老師的教學方式前,我們先簡單說下他的教學內容,也就是他的學說。
(注意,他雖然是個懂兵法的軍事家,但他從不講軍事,對他而言,教人作聖人才是正途。)
用一個比喻來概括他的學說,那就是他認為,人的心就像一面鏡子,原本能夠準確的照出世間的是非,但是人的私慾(可理解為人性的弱點,比如貪婪),讓這面鏡子上落滿塵土,也就沒法照出世界的美醜了。
他提倡的,就是利用「知行合一」與「致良知」來清除灰塵,還人一個本心,按本心行事,這樣就能與天地合其德。
這就是陽明心學,聽起來是不是很簡單,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大道至簡。
在了解到王陽明的學說後,我們或許就更能明白,為什麼王陽明認為徐汝佩做的不對了。汝佩的行為,其實是「一朝之忿」,他情緒大動,私心已起,又沒有及時發現、克服,已是偏離正道了。
終其一生,王陽明老師都在實踐著他的學說,他可絕不是一個古板的老學究。
王陽明老師的教學方式可謂是全方位教學,不僅會給你面對面授課,還會通過書信的方式,遠程雲端授課,不僅會坐下來給你講道理,還會帶你到大自然中陶冶情操,寓教於樂。
1.書信教學
王陽明很喜歡給學生寫信,喜歡在信中和弟子們探討問題,切磋學問。
如果做了他的學生,你會收到他長長的信。
他寫信有幾個特點。
首先,態度極其端正,為人師表。
只要有學生來信向他請教,或者他有所感悟想和學生分享,那麼不管多忙,不管是打仗的時候,還是在平時,他都會回信、寫信,甚至在他已病入膏肓,連坐都坐不住的時候,他仍舊堅持給弟子回信。
1528年10月,針對弟子聶文蔚提出的問題,王陽明回了一封約3000字的長信。3000字,如果我們普通人用手寫,也得勞心費力的寫一段時間。
而這時的王陽明是什麼狀況呢?
他已經病的很重了。
在之前給朝廷的上疏中,他說到自己的情況是「咳嗽之疾,遂益滋甚……今又加以遍身腫毒,喘嗽晝夜不息,心惡飲食,每日強吞稀粥數匙,稍多輒又嘔吐。」
也就是他已經基本上吃不下東西了,一條命已去了半條。
但就是在這種邊寫邊咳,水米難進的情況下,他還是寫了3000字的長信。
除了為人師表的精神,傳播聖學的決心,還有什麼能支撐這樣一位老師呢?
事實上,寫完這封長信後約一個月,王陽明就去世了。
其次,溢於言表的讚美。
王陽明給學生寫信時,在開頭特別喜歡表達對於學生們進步的讚美。
比如:
「看書見近來所學之驟進,喜慰不可言」
「得曰仁書,知純甫近來用工甚力,可喜可喜」
「書來,見平日為學用功之概,深用喜慰」
「書中勤勤問學,惟恐失墜,足知進修之志不怠,又甚喜」
「觀此足見任道之剛毅……可喜可喜」
「德洪、汝中書來,見近日功夫有所進,足為喜慰」
是不是滿屏的讚美,這種讚美是老師看到學生有所進步,從心底裡所散發出的那種真誠的讚美。
最後,從不掩飾自己的情緒。
王陽明在那個年代,其實是比較孤獨的,有種「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對於當時的風氣之壞,他可以說是痛心疾首。而對於這種心境,他也從不向學生們隱瞞。
在給學生們的信中,經常能看到他對社會的批評,面對這種狀況,內心的痛苦。
比如:
「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則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救之,亦不自知其量者」
因此,如果成為王陽明的學生,只要你虛心求教,又肯思考,肯努力,你肯定會收到不少王老師寫來的言辭懇切的書信。
在這些遒勁有力的毛筆字中,你就能感受到王老師的人格魅力。
王陽明的書法作品
2.當面教學
其實書信教學只是一種補充,王老師最常用的還是當面教學。
當面教學也分兩種形式:大班教學,個人輔導。
大班教學
在王陽明的一生中,有幾段專心教學的日子,比如在滁州時,在浙江時。
那個時間段,人們傾慕王陽明的學問,來拜師聽課的人很多,王陽明會組織大型的講座。
他講座時是什麼場面呢?
「先生每臨講座,前後左右環坐而聽者,常不下數百人,送往迎來,月無虛日。」
也就是每次都是先生坐在中間講,圍繞他聽著的學生有好幾百人,可以說是盛況空前。
學生們聽完課以後的反應是什麼呢?
「諸生每聽講出門,未嘗不跳躍稱快」。
也就是學生們聽完以後都會覺得非常暢快,高興的都跳起來了,這就是聽到真理後的快樂吧(真讓人羨慕)。
但是王陽明的主業畢竟是做官,所以這樣的講座並不是他的主要教學方式,最主要的還是個人輔導。
個人輔導
王陽明的個人輔導也很有特色,除了那種坐下來,給學生們講課,大家提問老師回答之外,還有一種重要的方式,也是王陽明非常喜歡的方式,那就是出遊。
王陽明本身就是一位很灑脫的老師,他喜歡寄情山水。
不管是在順境時,還是在逆境中,他都喜歡回歸大自然,即使是在貶謫到貴州龍場時,他還喜歡在周邊轉轉,看看山景,作作詩,全然不像是貶謫的樣子。
所以這樣一位喜歡親近自然的老師,也喜歡帶著學生們一起出遊,什麼四明山(浙江餘姚)、琅琊山(安徽滁州)、龍盤山(江蘇南京)、九華山(安徽),不知名的山水更是不知有多少。
在讓大自然陶冶學生們的性情的同時,王老師還喜歡隨性發揮,根據情境隨時教導學生們。
比如,有一次,王陽明帶著學生們到南鎮遊玩,一個學生開始挑戰王老師。他指著巖石中的花樹(開滿花的樹)說:老師您不是說天下沒有心外之物麼,那這株花樹在這山谷裡自開自落,它和我的心有什麼關係呢?
王陽明見學生出招了,自己當然得接招,於是答道: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關於這段話的解釋太多了,姑且引用百家講壇酈波教授的解釋:
「那個花存在不存在是一種純客觀存在,學生問的是一種物理存在,但王陽明回答的卻是一種價值存在」。
還記得有一年微信的啟動界面變成了一朵花,並且寫了一句「因你看見,所以存在」,極有可能是與這個故事相關。
總之,王陽明老師是一位很善於借題發揮的老師,絕不是我們想像中那種老古板的樣子。
所以,如果成為王老師的弟子,你不僅可以上大課,還會接受他的個人悉心輔導,甚至是和王老師一起出遊,體會寄情山水的快樂,當然你也要作個有心人,隨時聆聽老師的教誨。
說完了王老師的教學方式,我們再說說他的一些教學特點。
如果做了他的學生,聽他講課的感受,就一個詞:透徹。
王陽明的教學特點其實和孔子有些像,怪不得他和孔子都被稱為聖人。
我們可以先思考一個問題,王陽明在教學中的挑戰是什麼?
從內容看,他是一位哲學家,教的是哲學。哲學不好教,太抽象,不容易懂,講不好還很枯燥。想一想我們在學哲學時那個枯燥的勁兒就感覺到了。
從學生看,他的「陽明心學」和當時社會主流的朱子學還是相牴觸的,算是個新的思路,作為從小學習朱子版四書五經的人來說,很難轉過彎來。
綜合以上兩點,其實要把這樣的學問講好,非常考驗王老師的教學能力。
王陽明老師的教學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深入淺出
因為教的是哲學,所以王陽明老師特別注意深入淺出,他總是能用很具象的東西來解釋出來,他最善於比喻。
用打仗做比喻。
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可能是他說的這句話: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這是他在江西剿匪過程中,在信中做的一個對比和比喻。
他把我們內心的私慾比作賊,戰勝它,比戰勝山裡的土匪還難。
這樣一個比喻和對比,就把私慾的難以克服表達的淋漓盡致,而且非常具象,其實人就是在不斷的和自己的內心在打仗。
用生病做比喻。
王陽明對於立志十分重視,他也時常提醒學生,立志的重要性。
那麼立志以後到底是何種氣象呢?
王陽明用一種病做了比喻,他說: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工夫說閒話,管閒事?
如果有了堅定的志向,就像心痛一樣,全身心的都是它,根本沒有功夫去想別的,做別的。
這個比喻真的是很精闢。別說心痛了,試想我們平時發燒,感冒,你還有心思去想別的麼,滿身想的都是不舒服,頭疼。
用動物做比喻。
王陽明提倡要戰勝私慾,戰勝人的弱點,而且要時刻不放鬆,他曾做過這樣一個比喻。
(對於私慾)常如貓之捕鼠,一眼看著,一耳聽著,才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斬釘截鐵。不可姑容與他方便,不可窩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實用功,方能掃除廓清。
也就是對於自己的弱點,要時時刻刻的處於一種嚴密的監控狀態下,一旦它出現了,就立即把它消滅在萌芽狀態,就像貓抓老鼠一樣。
這個比喻很形象,現在貓很少抓老鼠了,但是我們還能想像到貓捉老鼠時的那個聚精會神的勁頭,老鼠就是貓的敏感神經的觸動者,一旦出現,就非要幹掉它。
除了以上這幾條外,王老師做的比喻還很多,比如把修身的過程比作走路,走一段才能認得一段,把心與行為的關係比作根與枝葉等等。
這些比喻,讓原本有些晦澀的東西一下子變得生動起來,會讓你學起來不枯燥,很是易於理解。
當然,這也足以見得,王老師對這些學問的純熟程度。
2.指導實踐
雖然講的是哲學,但是王老師不是只高高在上的講道理,而是在實踐中,指導學生使用它。
有一次,一個學生對王陽明老師說:先生的學說是真好,但是我平常處理各種官司就忙死了,真是沒時間學。
王陽明這樣回答:
我什麼時候教你離開了斷案,而憑空去學呢?你既然有官司的事,就從這件事上歷練。比如斷一個官司,不能因為對方應對無狀就生個怒的心,不能因為他回答的好,就生個喜的心,不能因為別人的請求,就曲意成全,不能因為自己忙,就隨意處斷,不能因為別人在旁邊吹風就隨了別人的意思。
這才是真正的學哲學、用哲學。
哲學最難的地方在於實踐,這也往往是學生們最難過的一關,如果只學不做,往往會適得其反。
王老師懂得這個道理,他堅信自己提出的「知行合一」的思想,在他看來,實踐才是學習的終點,一切的修身工夫都要落在實踐上,而不是停留在嘴上、腦子裡。
還有一次,王陽明的學生陸澄在鴻臚寺居住,突然家信到了,說孩子病的很重,陸澄心理特別憂悶,快要扛不住了。這時王老師是怎麼教導他的呢?
王陽明沒有勸解他,而是告訴他,現在才是鍛鍊心性的最好時機,如果放過此時,平常我們講學的那些東西有什麼用呢?父親愛兒子,是至真的情感,但是感情不能過,一過就有了私慾,就不是我們所講的修養功夫了。
其實我們平常總喜歡講的改變自己,最關鍵的地方在哪裡呢?就是當我們面對困境時,你是按照原有的思路去處理,還是按照新的思路去對待,這時人往往習慣於待在心理舒適區裡,沿用舊習慣、舊思路,也就無從談起改變了。
王老師正是抓住了這個關鍵時刻,提醒自己的學生,再難也要用平日所學的新功夫,去指導實踐。
能有這樣一位睿智的指導老師實時提點,該是多麼幸福的事。
3.因材施教
王陽明的學生不少,天分差異是在所難免的,在教學中,他也會因材施教,去不斷的啟發學生。
有一回,他的學生王汝止出遊回來了,王老師問他:這次出去遊玩,都看到什麼啦?
王汝止天資聰慧,他和老師開起了玩笑,說:見到滿街都是聖人呀。
王老師也很幽默,回答說:你看到滿街都是聖人,滿街人倒看你是個聖人咧。
王同學聽了很開心。
過幾天,又一位學生董蘿石出遊回來了,見到王老師就說:我今天看到一件怪事。
王老師很好奇,就問:啥怪事?
我看到滿街都是聖人,董同學回答。
王老師答道:這不是常事麼,有什麼可奇怪的。
對於相同的問題,為什麼王陽明的答案會不一樣呢?
原來王同學圭角未融,用北方的話就是硌了巴生,還沒上道,需要多鼓勵。而董同學已經有所領悟了,需要刺激他繼續努力。
這就是因材施教了。
這一點和孔子老先生十分像,對於不同的學生,同一個問題,給出不同的答案。
聖人氣象都是相似的吧。
王陽明老師的這些教學特點,會讓你學起來很爽,你會覺得,人生真是多了一位難得的導師。
但這也讓人不禁想起一個問題,那就是,僅僅是因為這,王陽明就稱得上教育家麼?到底什麼才是好老師?
對於這個問題,也許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致,但有幾點是肯定的。
那就是在優秀的老師身邊,即使他不說話,你也能感受到一種人格的魅力,這種魅力來自於他的學識、修養,來自於他走過的路、思考過的人生,來自於他對學生那種真摯的愛。
他總是以身作則,率先垂範,不僅有言傳,更有身教。
實際上,王陽明的學說就是在百死千回中得來的,他經歷的一切,本身就值得人尊敬。
他曾因上疏勸諫得罪劉瑾,被廷仗四十,貶謫到尚是不毛之地的貴州龍場,但他沒有消沉,而是將其當做動心忍性的契機,也就是在這裡,他「龍場悟道」,領悟到了作聖人的真理。並在不久後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學說。
他曾在江西以一己之力帶領拼湊的地方武裝,平息了寧王準備了十年之久的叛亂,在本該受到嘉獎時,卻被佞臣太監陷害,面臨生死考驗。但他同樣沒有被打趴下,為了江西人民,與對手周旋到底,也就是這這個階段,他提出了「致良知」的學說,並以此為今生的信條。
他對社會中混亂痛心疾首,他曾說:
蓋至於今,功利之毒淪浹於人之心髓,而習以成性也,幾千年矣。相矜以知,相軋以勢,相爭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聲譽。其出而仕也,理錢穀者則欲兼夫兵刑,典禮樂者又欲與於銓軸,處郡縣則思藩臬之高,居臺諫則望宰執之要。
他欲改變社會的氣象,傳遞聖人之學,他曾說:
所幸天理之在人心,終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萬古一日,則其聞吾拔本塞源之論,必有惻然而悲,戚然而痛,憤然而起,沛然若決江河,而有所不可御者矣!非夫豪傑之士,無所待而興起者,吾誰與望乎?
如果用一個詞概括王陽明老師的一生,那就是:此心光明。
有一年八月十五賞月的時候,他曾吟道: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這是何等的寬廣與遼闊!
所以如果作了王陽明的學生,最深的感觸應該是,他那種人性的光輝,那種燦爛勁兒。
他不用教你什麼,你就在他身邊,就能有很多感悟與提升。
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家氣象!
說完了老師,我們再說說同學。
如果拜王陽明為師,你還會遇到很多厲害的同學,而且你一定會驚奇他們的構成。
從年齡看,有比王老師小的,有比王老師大的,從職業看,有當官的,還有憤世嫉俗者,從職級看,有比老師高的,也有不如老師的,總之構成非常複雜。
現在就介紹幾位有特點的同學認識一下。
1.董蘿石同學
董蘿石算是拜師比較晚的,他入門這年已經68歲。
而且他的年齡比王陽明老師還大,大了14歲。
這位同學個性非常鮮明。
當時,在社會上,他已經是一個廣為人知的詩人了,他整天沉溺於吟詩,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而對於別人的譏笑嘲諷,他也毫不在意,還說作詩是天下至樂。
他為啥會這樣呢?
因為他看不慣這些世間所謂的儒者,個個都像木偶一樣,貪嗔痴無一不佔,所謂要作聖賢,也都是假的,所以他這才篤志於詩,放浪於山水。也就是說,對於世間的所謂學者,他一個都看不上,不願意混個官場,和他們為伍。
68歲這年,他到浙江遊玩,聽說王陽明在這裡講學,就去拜訪(王老師當時也是很著名的人物)。
結果,這一拜訪不要緊,董蘿石徹底被王陽明的話打動了。
聽完王老師的一席話,他下來對王老師的學生說:今吾聞夫子良知之說,而忽若大寐之初醒……吾非至於夫子之門,則幾虛此生矣。
也就是,我之前原來都錯了,現在是大夢初醒,如果我沒見夫子,這一生幾乎都虛度了!
這足以看出王老師對他的影響有多大,要知道他這种放浪形骸的態度可是貫穿了幾十年的。
之後,這位68歲的老人拜王陽明為師,對於這樣一位老人,王老師愧不敢當,最終是以師友的身份相稱,後來董蘿石自號「從吾道人」,也就是從吾所好的意思,而王陽明也就此寫了一篇《從吾道人記》,記述了他與董同學的交友過程。
2.冀元亨同學
冀元亨是一位剛正之士。
王陽明對冀元亨十分器重,不僅讓他擔任濂溪書院的主講,而且還請他做了自己養子王正憲的家庭教師。
王陽明在江西時,當時的寧王朱宸濠來信向他請教一些問題,對於這位寧王,王陽明早就有所耳聞,而且看出他有篡權奪位的野心,但是沒有什麼證據。
為此,王陽明就派剛毅忠信的冀元亨前去給寧王講學,順便噹噹臥底,打探打探消息。
朱宸濠與冀元亨談王霸之道的時候,冀元亨就裝不懂,寧王私下對人耳語到:人痴呆就是這樣麼?但實際冀元亨一點都不傻,隨後在給朱宸濠講課的時候,他反覆陳述君臣之義,實際上就是勸誡寧王的意思。
之後,冀元亨回到了王陽明身邊,把寧王要謀反的跡象告訴了王老師。寧王知道以後,非常生氣,就派人去暗殺冀元亨,王陽明也不是吃素的,馬上就派人把冀元亨送回到老家武陵避險。
1519年,寧王叛亂,王陽明用了43天就平定了。這本是大功一件,但是皇帝身邊的佞臣和太監卻嫉妒王陽明的戰功,想謀害他,當他們得知冀元亨曾經到寧王府講課後,就把他抓進了牢裡。
為了讓他承認自己勾結寧王,攀誣王陽明,這些人對冀元亨動了大刑,《明史》說:加以炮烙。但是冀元亨真是一條漢子,就是不承認,實際上他也沒什麼可承認的。
就這樣,這些人看冀元亨實在是個硬茬,就把他綁到京城,關到了很少有人能活著走出去的詔獄。
對於冀元亨的被抓,老師王陽明當然知道,他上疏為學生辨明清白,但是不管用。
直到明武宗駕崩,世宗繼位,冀元亨才被放出來,這時大概已經過去了一年。冀元亨出獄五天後,便因病去世了。
王陽明得知元亨去世的消息,慟哭不已。
也許在心裡,老師王陽明對他的這位學生是有著深深的愧疚的。
但他教出了一位,剛正的好學生。
3.徐愛同學
在眾多學生中,徐愛是比較特別的一位,他拜師比較早,小王陽明16歲,為人平和淳樸,對王陽明的思想理解的最為深刻,而且徐愛還有另一個身份——王陽明的妹夫。
王陽明老師對這位學生兼妹夫非常喜歡。
而徐愛對老師也是崇拜的不得了。
如今,我們了解王陽明最重要的來源就是記錄他言行的那本《傳習錄》,而這本書,最初就是由徐愛發起編著的。
他曾這樣形容自己的老師王陽明:「愛朝夕炙門下,但見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見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無窮。十餘年來,竟未能窺其藩籬」。
也就是王老師真的是太高了,我學了十多年,竟然一點皮毛都沒不會。
徐愛的話看著有些眼熟。
不錯,這和《論語》中,顏淵形容老師孔子的話相似,顏淵形容孔子老師:「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這可能就是聖人同等的氣象吧。
其實,徐愛與顏回也有著相同的命運。
有一次,徐愛和老師王陽明說,自己做了夢,在山裡遇到一個老和尚,老和尚對他說了句話:爾與顏子同德,亦與顏子(顏回)同壽。
這個夢不幸言中,1518年,31歲的徐愛因病去世。
得知徐愛去世的消息,王陽明悲痛欲絕,兩天都吃不下東西。
陽明失去徐愛,就如孔子失去顏回,真是「天喪予,天喪予」。
這裡摘錄一段,王陽明為徐愛寫的祭文,每讀到此,我都有些哽咽:
吾今縱歸陽明之麓,孰與予共此志矣!
二三子又且離群而索居,吾言之,而孰聽之?吾倡之,而孰和之?吾知之,而孰問之?吾疑之,而孰思之?嗚呼!吾無與樂餘生矣。吾已無所進,曰仁之進未量也。
天而喪予也,則喪予矣,而又喪吾曰仁何哉?天胡酷且烈也!嗚呼痛哉!朋友之中,能復有知予之深、信予之篤如曰仁者乎?
世界上再也沒有人可以那麼深刻的理解自己了。
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徐愛去世十年後,王陽明仍舊深深的思念這位學生,他再次寫了一篇祭文,在祭文中,王陽明說:
嗚呼曰仁!別我而逝兮,十年於今。葬茲丘兮,宿草幾青……我歌白雲兮,誰同此音?
仍舊是對學生深深的思念之情。
其實對於陽明來說,學生不僅是學生,更是知己,知己難得,失之焉能不痛?
王陽明老師對學生們絕對是一片赤誠之心,如果能當他的學生,想必是很幸福的。但其實,在那個時代,作王陽明的學生是有風險的。
王陽明所提倡的心學,與正統的朱子學說是有牴觸的,雖然他的學說受到歡迎,卻也受到很多官員的批評。
開頭我們所講的徐汝佩的故事,就與這個相關。
而1528年,王陽明去世不久,當時皇帝眼前的紅人桂萼就在皇帝面前進讒言,說王陽明不尊重傳統,其學說背謬彌甚,需「禁邪說以正人心」。
皇帝同意了,於是王陽明的爵位被剝奪,各種恤典俱不行,學說被禁。
而直到新皇帝繼位的1567年,王陽明才得以被平反,此時已過去了近四十年。
這四十年間,雖然官方禁止心學,但是王陽明的弟子們仍在為王陽明建祠堂,設學堂傳播陽明心學,才讓陽明學沒有斷了根脈。
王老師想必含笑九泉了,他為社會撒下了希望的種子,這些種子長大了。
王陽明一生坎坷,雖屢建奇功,但他真正想做的,並不是徵戰沙場的將軍,而是一個教書匠。
不管是在奏摺,還是與朋友、學生的信中,他都多次表露過致仕歸隱,回鄉教書的想法。
戰爭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思想才能解決一世,甚至是幾世的問題。
心病還需心藥醫,唯有從人心上下藥,才能還一個清明王朝,太平盛世。
所以說,其實王陽明的一生,也是有遺憾的。
但他也是快樂的。
對於王陽明來說,能遇到這麼多優秀的學生,他是快樂的,滿足的。
孟子說,君子有三樂,其中一樂便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學生遇到優秀的老師,不僅是學生們的幸福,也是老師的快樂。
對於學生,王陽明老師盡心了,沒有絲毫保留,他的心光明無暗,正如在他去世前所說的遺言:吾心光明,夫復何言!
這當是一位老師最誠摯的本心吧。
願世間多出王陽明。
祝天下的老師們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