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粥左羅的第 748 期分享
作者 l 升值君
來源 l 升值計(ID:shengzhijjj)
分享 l 粥左羅(ID:fangdushe520)
有句話叫,人家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的十年寒窗苦讀。
每到高考期間,這句話就會火上一段時間,順便把一個古老的命題翻出來,就是寒門能不能出貴子。
我研究這個問題也有幾年了,這篇說說自己的看法。文章很長,分為四個部分:
1-什麼叫贏?
2-什麼叫「十年寒窗」?
3-什麼叫「幾代人的努力」?
4-財富從哪來?
01
什麼叫做贏?
贏就是改變命運。
真正改變命運的就兩件事:
很多人就是喜歡把自己的成功歸因於個人。但是沒有這兩條,全給你考上清華北大有用嗎?
美國1929年大衰退,哈佛大學畢業後開電梯的多的是,開電梯都是不錯了。
而且什麼叫做贏?
一定要明白一點,你看起來階層上升了,但是大多數人在全社會的總排名沒有變,只不過原來你們家在村裡一年多吃一頓肉,現在你在上海可能多了一套房,你覺得階層上升了,其實並沒有,社會總排名不變。
但是,我不是說這沒有意義,相反這非常有意義,你要排名沒有用,蛋糕做大了,他開法拉利,你開豐田,這才是真正的價值。
教育本身,也受益於這兩點,讓教育公平很多。
大家回憶一下,你的上一代考上大學的有多少人,考上的是不是都是師專、師範,能考上個大專就祖墳核爆炸了。
現在你考上了985 、211是你比上一代人更厲害嗎?不是,因為擴招了,為什麼擴招了,因為城市化,因為全球化,需要更多有文化的人了。
這不是教育本身能做到的。
還有一點你要感謝的,是你的父母,給你了一個不錯的社會總排名。
至於以前的學生,考上大學的有改變命運的沒有?有,但是以前除非是天才,考大學是要反覆復讀的。俞敏洪考了三年,馬雲也考了三年,實際上就是有句話說的,如果你把高中延長到5-6年,最笨的人也能考上北大。
但是呢?什麼家庭能支撐一個青壯年吭哧吭哧讀三年書不幹活?
有一定積蓄的人家。拿俞敏洪來說,俞敏洪他媽媽李八妹是他們村第一個萬元戶,70年代就在折騰企業。你說應不應該感謝的你父母的排名?
「寒門出貴子」,這件事,從一開始就理解錯了。
什麼是寒門?
寒門又叫寒族,也就是庶族,對應的是士族,寒門是跟高門對應的,這是魏晉興起的概念。
高門是大地主,大官僚,你祖上差不多從漢代開始一直是官宦,注意,沒有斷過,那你是士族。
你要是斷了,有幾代沒有當官,還是寒門。或者說,幾代人後來自我奮鬥,終於成了中小地主,好了,你還算個寒門。
看見了沒有,這裡都是地主,沒有農民的事,甚至沒有商人,沒有手工業者的事。
所以寒門是誰,曹操他家是宦官出身,後來做到太尉,他還是寒門。
不是說沒有高考,是有高考,這個路子也一定不是你的。寒門想要出貴子,怎麼辦呢?
走軍事路線,所謂的將門。
不要覺得將門很好聽,在高門眼裡將門是罵人的。
司馬懿他家也是寒門,只不過從他這兩代起開始好轉。後來司馬炎當皇帝,跟他的妃子胡貴嬪玩飛行棋,結果胡娘娘把司馬炎手指抓破了。
司馬炎罵她:你他媽真是個將種。意思是你家是武將之後。
結果胡貴嬪也不客氣:說我爹北伐公孫,南拒諸葛,我當然是將種。
什麼意思呢?我爹當武將,都是跟著你爺爺司馬懿,不是打公孫淵,就是幹諸葛亮,我是將種,你TM也是將種,你全家都是將種。
司馬家就是寒門,只不過就是後來掌握了話語權,給自己在史書裡特意加了四個字,什麼字?「服膺儒教」,啥意思呢?我們雖然是將種發家,但是我們也是文化人啊,相當於進修北大博士。
所以寒門從一開始,就不是真的底層,它應該換個名字,叫「新貴」,換到今天,你得是知名企業家。新貴出貴子,你就能理解了,新貴本來就能出貴子。
而且新貴也要拼,為啥還有個軍事路線給你呢?因為打仗要死人,人家士族不想死人,所以你打仗能出「貴子」。
這就是為什麼豁出命去,能出貴子。一張考卷就改變命運的事從來沒有,你覺得你是分酬,人家那是血酬。
這不是說魏晉沒有考試是這樣。後來有考試也是這樣。
宋代的科舉,產生了不少科舉世家,只要有一個人中了,後代就容易中了。為什麼?人家有家學啊,考試技巧,作文思路啊,這點你在學校裡學不到,只能老子教兒子。
你看《儒林外史》就明白了,當然你光看一個中學課文節選《範進中舉》,你看一輩子也不明白。
範進為啥能中舉?不是因為他老丈人是屠戶,屠戶有點小錢,是個中產,有點這個原因,但這不是全部,範進中舉是因為周進。
周進做了廣東學道,才讓範進中了秀才,而且跟他說了一句話,說你只要考舉人,一定能中的。
範進這個人的文章是好的,但是,他過不了秀才這一關,因為他適合過舉人這一關。明白什麼意思嗎?
我給你說明白一點,
就是過秀才這一關,需要秀才這一級的好文章,
過舉人這一關,需要舉人一級的好文章,
過進士這一關,需要進士一級的好文章。
而這三種文章,是不一樣的好文章。
範進的老師周進,就是卡在了舉人這一關,所以考到54歲,還是一個秀才,童生,因為他擅長的是進士級的好文章,範進這個人,他卡在了秀才這一級,但他其實是舉人級的。
這就是教育的弔詭。
這才是《儒林外史》要告訴給讀書人的,這個道理,沒人給你講,你能明白嗎?你讀一輩子四書五經,滾瓜爛熟,出不來的,因為掌管你命運的關鍵你不了解,選秀才你都過不了。
但是人家家學有啊,考秀才怎麼過,考舉人怎麼過,甚至哪個主考官,喜歡什麼文章,門兒清。
《儒林外史》裡有個出書的,叫馬二先生,他出什麼書,出「五年高考,三年模擬」,那個時代的高考公考輔導書,但是馬二先生這個人,考了很多年舉人,沒考上。這就相當於,一個高考失敗的人,來給你講高考,他能提供什麼經驗,他只能提供考童生的經驗,還有考舉人失敗的意見,但是你要考的是舉人啊。
這是不是就是今天的高考課外輔導,公考輔導,都是沒考好的人給你講,你掏幾萬有用嗎?沒用。
所以後來一個高翰林說出了科舉的訣竅,你看四書五經沒有用,你要琢磨主考官的文章,琢磨他的喜好。
翰林都是進士出身,這才是真正的考試技巧。
所以你明白,為什麼《紅樓夢》裡,賈政給兒子娶媳婦,第一個兒子娶的是國子監祭酒的閨女李紈,第二個兒子賈寶玉,要娶的是,探花郎的閨女林黛玉。
你明白為啥薛寶釵、史湘雲這些人,總勸賈寶玉要科舉,林黛玉從來不勸嗎?因為人家家裡是真考過的,其他人勸也是瞎勸,知道你天天K書也沒有用,高考不拼那個。
古代的翰林,都是窮官,但是翰林的閨女從來都不愁嫁。
改變命運,是靠考試嗎?是靠教育嗎?是靠寒窗苦讀嗎?
02
什麼叫「十年寒窗」?
十年寒窗苦讀,只是個基本。而且正如上面所說,即使單純從知識和教育的角度說,十年寒窗苦讀,也大概率沒有用,十年寒窗只是一個基本的入場券,但是十年寒窗苦讀能不能捅破窗戶紙?
不一定。
有些人捅破了,就登堂入室,別說幾代人的努力,幾十代人的努力都比不上。
這種人,除了勤奮苦讀,還有天賦和運氣一樣不缺,還有一樣等下講。
但大多數人沒有捅破,因為大多數人,首先並沒有那麼努力,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不足以言勤奮,更多是自我感動。
其次就是沒有天賦,也沒有家學淵源,沒有遇到真正明白人,所以參不透那一層窗戶紙,任何時代都不缺乏努力的人,但是這些大多就是捅不破那層窗戶紙,而且現實更殘酷的是,窗戶紙不止一層。
就像剛才講《儒林外史》說的,秀才有秀才的窗戶紙,舉人有舉人的窗戶紙,進士有進士的窗戶紙。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真有人到50歲才考到進士,而且這絕對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因為還有蒲松齡這樣72歲考不中舉人的老秀才,就算是驚才絕豔的天才,也需要很多年的磨練。
晚清狀元張謇4歲能背誦《千字文》,16歲考中秀才,可以算的上天才,期間經過18年的六次鄉試,方才得中舉人,又經過15年5次的會試失利,最終考中進士成狀元。
我們現代也是一樣,就是一關接著一關。沒有人講透其中關竅,就只能憑天賦和努力一層層磨,磨到哪一步是哪一步。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寒窗苦讀到底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財富嗎?是為了階層跨越嗎?
都不是,是為了穩定,是為了追求確定性。
寒窗苦讀其實就是一種按部就班的社會主流途徑,無論是古代的童生舉人進士,還是今天的好小學好中學好大學好工作,無非就是一種主流認可的途徑,也就是所謂的「正途」。
正途當然很好,因為正途的風險性最低,所以不要說讀書苦,寒窗苦讀,來讀書的,都是來追求確定性的,讀書再苦,也沒有不確定性更苦。因為讀書有一個明顯的收益在面前,這一路上能得到什麼,大致都是明明白白的,這就是路徑清晰。
也正因為如此,寒窗苦讀十年,其中的佼佼者,自然而然地落入了按部就班的窠臼,落入了科層制的通道,寒窗苦讀十年,不就為了進大銀行、大企業、ZF組織、學術機構嗎?
寒窗苦讀十年,不就為了不冒險嗎?而所有的大組織,都是科層化的,你再聰明天才,也必須在科層制上跟同樣聰明的腦袋瓜競爭,按部就班。
而穩定性,就是財富的大敵。
比如同樣是人大畢業,劉強東的校友,其中肯定也有不少優秀的人才,他的前妻,當年就進入了中央部委,享受副處待遇,這樣的職業也已經是很多人一輩子無法觸及的天花板了,但是跟劉強東的事業不能比。
劉強東的選擇,當年是去中關村倒賣電子元件,這是名牌大學畢業生很少幹的一件事,也就是說,劉強東主動追求了一種不確定性。
富貴險中求,富也好,貴也好,是不可能從確定性中得到的。
03
什麼叫「幾代人的努力」?
所謂的「幾代人的努力」,是什麼?
也就是祖蔭。
人家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的十年寒窗苦讀,炫耀的其實就是一種因祖蔭獲得的優勢。但是我想提醒的是,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問題,說這話的人,即使有「幾代人的努力」,他也必須跟「十年寒窗苦讀」者競爭。
這是什麼?
這是寧榮二公從死人堆裡爬出來換得的潑天功勳,到了賈寶玉這一代,也快折騰完了,賈寶玉要是不去考一個進士回來,賈家就完了。
換句更勵志的說法,這叫,我一路奮戰拼搏,終於可以跟你一起坐下來喝咖啡了。
你十年寒窗苦讀,終於跟那些幾代人努力的人在一個考場掰手腕了。
如果這都不算勵志,還有什麼算勵志的呢?
這不是自我安慰。
祖蔭最大的好處是什麼?剛才我們講過了,是前輩拼命給你把所有的路都趟過了,溝溝坎坎都知道了,前面所有的路都明鏡似的。所以,祖蔭最大的好處就是路徑清晰。
幾代人的努力,就是為了子孫的路徑清晰。
中國古代所有的兵法,最初都是有圖的,漢書藝文志說: 「凡兵書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圖四十三卷。」《孫子兵法》都知道是戰略聖經,帝王之術,但是普通人學了就打仗,絕對是找死,但是《孫子兵法》其實是配圖的,文字可以給人看,圖是只給親兒子親孫子看的,所以後來就散佚了。
圖冊就是為了保證子孫幾代人有官做,你要用將軍,只能找我家。
同樣,漢代的經學世家,宋明的科舉世家,都是如此,經學的要義,科舉的考試技巧,外人不知道。
什麼叫家學?家學不是那些潛規則,權術,甚至不是人脈,而是技術性解決方案,是不二法門。所以,做將軍有做將軍的家學,做縣令有做縣令的家學,做生意也有做生意的家學,這才是最大的財富。
而一個人放棄了自己的家學,要跟十年寒窗苦讀的人競爭,很簡單,只有兩種可能:
換言之,所有跟你說,「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的十年寒窗苦讀」的二世祖,都是冢中枯骨不足恃。
已經淪落到跟普通人搶一個賽道,而且正常手段還競爭不過,那麼已經說明他不中用了。
為什麼?祖蔭就是開掛,就是作弊,但是放著作弊器不用,要到相對公平的賽道上冒天下之大不韙來作弊,那麼就是一個原因,原來的路走不通了,只好到低一階的賽道,來尋求出路。
所以,「幾代人的努力」是什麼?
也是確定性。
放著更好的前途不去嘗試,來追求次好的,這就是牛刀殺雞,普通人寒窗苦讀,是真的只能寒窗苦讀,這就是普通人的牛。
但是對於付出幾代人的努力的人來說,這就是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但是子孫不肖,還必須用牛刀來殺,確保一次性成功。這是資源的浪費。
其實不是寒門難出貴子,貴門同樣難出貴子。
04
財富從哪來?
所以,「幾代人的努力」也好,「十年寒窗苦讀」也好,都是懶,都是,追求確定性。
偷懶的遊戲,無論是贏還是輸,無非是確定性的得失,與財富無關,與贏無關,與社會總排名無關。
與之有關的是,不確定性。
幾代人的「努力」只是表象,幾代人的真正努力,是拼命。是賈寶玉的曾祖父們,去戰場上拼殺換來的一個國公的爵位。寒窗不是不如努力,是不如「拼命」,不如「不確定性」,這就是「學酬」不如「血酬」。
不是寒門不出貴子,而是寒門出貴子,但從來沒有靠學習的。
靠什麼?
很簡單,剛才已經說了,做將種啊。
寒門上升就是靠將門,富貴險中求。當然了,新時代沒有戰爭了,那麼靠什麼?
01 什麼危險做什麼
援疆援藏別人不願意去,你要去,派駐非洲你要搶著去,比如支援武漢支援災區,你要搶著去。
知道很多人,一聽這個馬上就憤怒了,你這不是坑人嗎?
那我勸你一句,你都認為自己是真寒門了,你還怕啥?
司馬懿,將種;
諸葛亮,將種;
曹操,將種。
你覺得你比這三個人家世能力智商強哪去了,他們都靠這路線,你有啥不能的?
02 什麼高風險做什麼
注意,這裡不是讓你去買股票,投資房產,而是讓你研究商業,從事商業活動。
不要說不敢,你都敢買彩票,買空氣幣,買P2P,你有什麼不敢?
簡單來說,任何高風險,高不確定的事,都是做將種,做將種大概率是冒險,小概率是財富的巨額增長。
實際上,市場是在為高風險付費,而不是給學習付費。
北上廣為什麼高薪職業多,因為北上廣具有更多不確定性;
碼農為什麼工資高,因為35歲有被行業淘汰風險;
2003年加入騰訊、阿里,跟2020加入騰訊阿里,命運為啥截然不同,因為2003年加入風險性更高。
任何財富都是風險的代價。我自己對這點深有感觸。
我原來,很厭惡不穩定性,作為中部省份的人,最大的理想就是穩定,用家鄉人的話說,「像保險箱一樣」。
可我後來發現,越是要穩定,生活過得越狼狽,穩定的風險是最高的,穩定意味著你放棄了一切可能性,過一種高確定性的生活,代價就是,你想要的東西,只能靠攢,攢到的時候,大概率就沒有什麼意思了。
看過我文章的都知道,在剛工作的時候,為了錢我擺過地攤,被前女友她媽嘲笑,其實都是缺錢鬧的。
從我開始創業起,感受到的就是壓力山大,我曾經經歷兩次絕境,這是穩定工作遠遠體會不到的,穩定工作的絕境最多是老總和上司的呵斥,大不了還可以走人換一家工作,創業的絕境是真的走投無路。
但是一旦你在煎熬中走過了,風險帶來的收益也是穩定所無法想像的。
其實不是寒窗苦讀沒有用,寒窗苦讀,拿到的是一個下限;追求高不確定性,拼命,才是追求上限的策略。
正確的財富途徑,最佳的人生策略,是認清寒窗苦讀和幾代人努力的本質,在「寒窗苦讀」的基礎上,去做「將種」,以「學酬」為始,以「血酬」為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