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苦讀,為什麼贏不過幾代人的努力?

2021-02-13 粥左羅

這是粥左羅的第 748 期分享


作者 l 升值君

來源 l 升值計(ID:shengzhijjj)

分享 l 粥左羅(ID:fangdushe520)

有句話叫,人家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的十年寒窗苦讀。

每到高考期間,這句話就會火上一段時間,順便把一個古老的命題翻出來,就是寒門能不能出貴子。

我研究這個問題也有幾年了,這篇說說自己的看法。文章很長,分為四個部分:

1-什麼叫贏?

2-什麼叫「十年寒窗」?

3-什麼叫「幾代人的努力」?

4-財富從哪來?




01

  什麼叫做贏?

贏就是改變命運。

真正改變命運的就兩件事:

很多人就是喜歡把自己的成功歸因於個人。但是沒有這兩條,全給你考上清華北大有用嗎?

美國1929年大衰退,哈佛大學畢業後開電梯的多的是,開電梯都是不錯了。

而且什麼叫做贏?

一定要明白一點,你看起來階層上升了,但是大多數人在全社會的總排名沒有變,只不過原來你們家在村裡一年多吃一頓肉,現在你在上海可能多了一套房,你覺得階層上升了,其實並沒有,社會總排名不變。

但是,我不是說這沒有意義,相反這非常有意義,你要排名沒有用,蛋糕做大了,他開法拉利,你開豐田,這才是真正的價值。

教育本身,也受益於這兩點,讓教育公平很多。

大家回憶一下,你的上一代考上大學的有多少人,考上的是不是都是師專、師範,能考上個大專就祖墳核爆炸了。

現在你考上了985 、211是你比上一代人更厲害嗎?不是,因為擴招了,為什麼擴招了,因為城市化,因為全球化,需要更多有文化的人了。

這不是教育本身能做到的。

還有一點你要感謝的,是你的父母,給你了一個不錯的社會總排名。

至於以前的學生,考上大學的有改變命運的沒有?有,但是以前除非是天才,考大學是要反覆復讀的。俞敏洪考了三年,馬雲也考了三年,實際上就是有句話說的,如果你把高中延長到5-6年,最笨的人也能考上北大。

但是呢?什麼家庭能支撐一個青壯年吭哧吭哧讀三年書不幹活?

有一定積蓄的人家。拿俞敏洪來說,俞敏洪他媽媽李八妹是他們村第一個萬元戶,70年代就在折騰企業。你說應不應該感謝的你父母的排名?

「寒門出貴子」,這件事,從一開始就理解錯了。

什麼是寒門?

寒門又叫寒族,也就是庶族,對應的是士族,寒門是跟高門對應的,這是魏晉興起的概念。

高門是大地主,大官僚,你祖上差不多從漢代開始一直是官宦,注意,沒有斷過,那你是士族。

你要是斷了,有幾代沒有當官,還是寒門。或者說,幾代人後來自我奮鬥,終於成了中小地主,好了,你還算個寒門。

看見了沒有,這裡都是地主,沒有農民的事,甚至沒有商人,沒有手工業者的事。

所以寒門是誰,曹操他家是宦官出身,後來做到太尉,他還是寒門。

不是說沒有高考,是有高考,這個路子也一定不是你的。寒門想要出貴子,怎麼辦呢?

走軍事路線,所謂的將門。

不要覺得將門很好聽,在高門眼裡將門是罵人的。

司馬懿他家也是寒門,只不過從他這兩代起開始好轉。後來司馬炎當皇帝,跟他的妃子胡貴嬪玩飛行棋,結果胡娘娘把司馬炎手指抓破了。

司馬炎罵她:你他媽真是個將種。意思是你家是武將之後。

結果胡貴嬪也不客氣:說我爹北伐公孫,南拒諸葛,我當然是將種。

什麼意思呢?我爹當武將,都是跟著你爺爺司馬懿,不是打公孫淵,就是幹諸葛亮,我是將種,你TM也是將種,你全家都是將種。

司馬家就是寒門,只不過就是後來掌握了話語權,給自己在史書裡特意加了四個字,什麼字?「服膺儒教」,啥意思呢?我們雖然是將種發家,但是我們也是文化人啊,相當於進修北大博士。

所以寒門從一開始,就不是真的底層,它應該換個名字,叫「新貴」,換到今天,你得是知名企業家。新貴出貴子,你就能理解了,新貴本來就能出貴子。

而且新貴也要拼,為啥還有個軍事路線給你呢?因為打仗要死人,人家士族不想死人,所以你打仗能出「貴子」。

這就是為什麼豁出命去,能出貴子。一張考卷就改變命運的事從來沒有,你覺得你是分酬,人家那是血酬。

這不是說魏晉沒有考試是這樣。後來有考試也是這樣。

宋代的科舉,產生了不少科舉世家,只要有一個人中了,後代就容易中了。為什麼?人家有家學啊,考試技巧,作文思路啊,這點你在學校裡學不到,只能老子教兒子。

你看《儒林外史》就明白了,當然你光看一個中學課文節選《範進中舉》,你看一輩子也不明白。

範進為啥能中舉?不是因為他老丈人是屠戶,屠戶有點小錢,是個中產,有點這個原因,但這不是全部,範進中舉是因為周進。

周進做了廣東學道,才讓範進中了秀才,而且跟他說了一句話,說你只要考舉人,一定能中的。

範進這個人的文章是好的,但是,他過不了秀才這一關,因為他適合過舉人這一關。明白什麼意思嗎?

我給你說明白一點,

就是過秀才這一關,需要秀才這一級的好文章,

過舉人這一關,需要舉人一級的好文章,

過進士這一關,需要進士一級的好文章。

而這三種文章,是不一樣的好文章。

範進的老師周進,就是卡在了舉人這一關,所以考到54歲,還是一個秀才,童生,因為他擅長的是進士級的好文章,範進這個人,他卡在了秀才這一級,但他其實是舉人級的。

這就是教育的弔詭。

這才是《儒林外史》要告訴給讀書人的,這個道理,沒人給你講,你能明白嗎?你讀一輩子四書五經,滾瓜爛熟,出不來的,因為掌管你命運的關鍵你不了解,選秀才你都過不了。

但是人家家學有啊,考秀才怎麼過,考舉人怎麼過,甚至哪個主考官,喜歡什麼文章,門兒清。

《儒林外史》裡有個出書的,叫馬二先生,他出什麼書,出「五年高考,三年模擬」,那個時代的高考公考輔導書,但是馬二先生這個人,考了很多年舉人,沒考上。這就相當於,一個高考失敗的人,來給你講高考,他能提供什麼經驗,他只能提供考童生的經驗,還有考舉人失敗的意見,但是你要考的是舉人啊。

這是不是就是今天的高考課外輔導,公考輔導,都是沒考好的人給你講,你掏幾萬有用嗎?沒用。

所以後來一個高翰林說出了科舉的訣竅,你看四書五經沒有用,你要琢磨主考官的文章,琢磨他的喜好。

翰林都是進士出身,這才是真正的考試技巧。

所以你明白,為什麼《紅樓夢》裡,賈政給兒子娶媳婦,第一個兒子娶的是國子監祭酒的閨女李紈,第二個兒子賈寶玉,要娶的是,探花郎的閨女林黛玉。

你明白為啥薛寶釵、史湘雲這些人,總勸賈寶玉要科舉,林黛玉從來不勸嗎?因為人家家裡是真考過的,其他人勸也是瞎勸,知道你天天K書也沒有用,高考不拼那個。

古代的翰林,都是窮官,但是翰林的閨女從來都不愁嫁。

改變命運,是靠考試嗎?是靠教育嗎?是靠寒窗苦讀嗎?




02

  什麼叫「十年寒窗」?

十年寒窗苦讀,只是個基本。而且正如上面所說,即使單純從知識和教育的角度說,十年寒窗苦讀,也大概率沒有用,十年寒窗只是一個基本的入場券,但是十年寒窗苦讀能不能捅破窗戶紙?

不一定。

有些人捅破了,就登堂入室,別說幾代人的努力,幾十代人的努力都比不上。

這種人,除了勤奮苦讀,還有天賦和運氣一樣不缺,還有一樣等下講。

但大多數人沒有捅破,因為大多數人,首先並沒有那麼努力,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不足以言勤奮,更多是自我感動。

其次就是沒有天賦,也沒有家學淵源,沒有遇到真正明白人,所以參不透那一層窗戶紙,任何時代都不缺乏努力的人,但是這些大多就是捅不破那層窗戶紙,而且現實更殘酷的是,窗戶紙不止一層。

就像剛才講《儒林外史》說的,秀才有秀才的窗戶紙,舉人有舉人的窗戶紙,進士有進士的窗戶紙。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真有人到50歲才考到進士,而且這絕對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因為還有蒲松齡這樣72歲考不中舉人的老秀才,就算是驚才絕豔的天才,也需要很多年的磨練。

晚清狀元張謇4歲能背誦《千字文》,16歲考中秀才,可以算的上天才,期間經過18年的六次鄉試,方才得中舉人,又經過15年5次的會試失利,最終考中進士成狀元。

我們現代也是一樣,就是一關接著一關。沒有人講透其中關竅,就只能憑天賦和努力一層層磨,磨到哪一步是哪一步。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寒窗苦讀到底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財富嗎?是為了階層跨越嗎?

都不是,是為了穩定,是為了追求確定性。

寒窗苦讀其實就是一種按部就班的社會主流途徑,無論是古代的童生舉人進士,還是今天的好小學好中學好大學好工作,無非就是一種主流認可的途徑,也就是所謂的「正途」。

正途當然很好,因為正途的風險性最低,所以不要說讀書苦,寒窗苦讀,來讀書的,都是來追求確定性的,讀書再苦,也沒有不確定性更苦。因為讀書有一個明顯的收益在面前,這一路上能得到什麼,大致都是明明白白的,這就是路徑清晰。

也正因為如此,寒窗苦讀十年,其中的佼佼者,自然而然地落入了按部就班的窠臼,落入了科層制的通道,寒窗苦讀十年,不就為了進大銀行、大企業、ZF組織、學術機構嗎?

寒窗苦讀十年,不就為了不冒險嗎?而所有的大組織,都是科層化的,你再聰明天才,也必須在科層制上跟同樣聰明的腦袋瓜競爭,按部就班。

而穩定性,就是財富的大敵。

比如同樣是人大畢業,劉強東的校友,其中肯定也有不少優秀的人才,他的前妻,當年就進入了中央部委,享受副處待遇,這樣的職業也已經是很多人一輩子無法觸及的天花板了,但是跟劉強東的事業不能比。

劉強東的選擇,當年是去中關村倒賣電子元件,這是名牌大學畢業生很少幹的一件事,也就是說,劉強東主動追求了一種不確定性。

富貴險中求,富也好,貴也好,是不可能從確定性中得到的。




03

  什麼叫「幾代人的努力」?

所謂的「幾代人的努力」,是什麼?

也就是祖蔭。

人家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的十年寒窗苦讀,炫耀的其實就是一種因祖蔭獲得的優勢。但是我想提醒的是,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問題,說這話的人,即使有「幾代人的努力」,他也必須跟「十年寒窗苦讀」者競爭。

這是什麼?

這是寧榮二公從死人堆裡爬出來換得的潑天功勳,到了賈寶玉這一代,也快折騰完了,賈寶玉要是不去考一個進士回來,賈家就完了。

換句更勵志的說法,這叫,我一路奮戰拼搏,終於可以跟你一起坐下來喝咖啡了。

你十年寒窗苦讀,終於跟那些幾代人努力的人在一個考場掰手腕了。

如果這都不算勵志,還有什麼算勵志的呢?

這不是自我安慰。

祖蔭最大的好處是什麼?剛才我們講過了,是前輩拼命給你把所有的路都趟過了,溝溝坎坎都知道了,前面所有的路都明鏡似的。所以,祖蔭最大的好處就是路徑清晰。

幾代人的努力,就是為了子孫的路徑清晰。

中國古代所有的兵法,最初都是有圖的,漢書藝文志說: 「凡兵書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圖四十三卷。」《孫子兵法》都知道是戰略聖經,帝王之術,但是普通人學了就打仗,絕對是找死,但是《孫子兵法》其實是配圖的,文字可以給人看,圖是只給親兒子親孫子看的,所以後來就散佚了。

圖冊就是為了保證子孫幾代人有官做,你要用將軍,只能找我家。

同樣,漢代的經學世家,宋明的科舉世家,都是如此,經學的要義,科舉的考試技巧,外人不知道。

什麼叫家學?家學不是那些潛規則,權術,甚至不是人脈,而是技術性解決方案,是不二法門。所以,做將軍有做將軍的家學,做縣令有做縣令的家學,做生意也有做生意的家學,這才是最大的財富。

而一個人放棄了自己的家學,要跟十年寒窗苦讀的人競爭,很簡單,只有兩種可能:

換言之,所有跟你說,「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的十年寒窗苦讀」的二世祖,都是冢中枯骨不足恃。

已經淪落到跟普通人搶一個賽道,而且正常手段還競爭不過,那麼已經說明他不中用了。

為什麼?祖蔭就是開掛,就是作弊,但是放著作弊器不用,要到相對公平的賽道上冒天下之大不韙來作弊,那麼就是一個原因,原來的路走不通了,只好到低一階的賽道,來尋求出路。

所以,「幾代人的努力」是什麼?

也是確定性。

放著更好的前途不去嘗試,來追求次好的,這就是牛刀殺雞,普通人寒窗苦讀,是真的只能寒窗苦讀,這就是普通人的牛。

但是對於付出幾代人的努力的人來說,這就是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但是子孫不肖,還必須用牛刀來殺,確保一次性成功。這是資源的浪費。

其實不是寒門難出貴子,貴門同樣難出貴子。




04

  財富從哪來?

所以,「幾代人的努力」也好,「十年寒窗苦讀」也好,都是懶,都是,追求確定性。

偷懶的遊戲,無論是贏還是輸,無非是確定性的得失,與財富無關,與贏無關,與社會總排名無關。

與之有關的是,不確定性。

幾代人的「努力」只是表象,幾代人的真正努力,是拼命。是賈寶玉的曾祖父們,去戰場上拼殺換來的一個國公的爵位。寒窗不是不如努力,是不如「拼命」,不如「不確定性」,這就是「學酬」不如「血酬」。

不是寒門不出貴子,而是寒門出貴子,但從來沒有靠學習的。

靠什麼?

很簡單,剛才已經說了,做將種啊。

寒門上升就是靠將門,富貴險中求。當然了,新時代沒有戰爭了,那麼靠什麼?

 01  什麼危險做什麼 

援疆援藏別人不願意去,你要去,派駐非洲你要搶著去,比如支援武漢支援災區,你要搶著去。

知道很多人,一聽這個馬上就憤怒了,你這不是坑人嗎?

那我勸你一句,你都認為自己是真寒門了,你還怕啥?

司馬懿,將種;

諸葛亮,將種;

曹操,將種。

你覺得你比這三個人家世能力智商強哪去了,他們都靠這路線,你有啥不能的?

 02  什麼高風險做什麼 

注意,這裡不是讓你去買股票,投資房產,而是讓你研究商業,從事商業活動。

不要說不敢,你都敢買彩票,買空氣幣,買P2P,你有什麼不敢?

簡單來說,任何高風險,高不確定的事,都是做將種,做將種大概率是冒險,小概率是財富的巨額增長。

實際上,市場是在為高風險付費,而不是給學習付費。

北上廣為什麼高薪職業多,因為北上廣具有更多不確定性;

碼農為什麼工資高,因為35歲有被行業淘汰風險;

2003年加入騰訊、阿里,跟2020加入騰訊阿里,命運為啥截然不同,因為2003年加入風險性更高。

任何財富都是風險的代價。我自己對這點深有感觸。

我原來,很厭惡不穩定性,作為中部省份的人,最大的理想就是穩定,用家鄉人的話說,「像保險箱一樣」。

可我後來發現,越是要穩定,生活過得越狼狽,穩定的風險是最高的,穩定意味著你放棄了一切可能性,過一種高確定性的生活,代價就是,你想要的東西,只能靠攢,攢到的時候,大概率就沒有什麼意思了。

看過我文章的都知道,在剛工作的時候,為了錢我擺過地攤,被前女友她媽嘲笑,其實都是缺錢鬧的。

從我開始創業起,感受到的就是壓力山大,我曾經經歷兩次絕境,這是穩定工作遠遠體會不到的,穩定工作的絕境最多是老總和上司的呵斥,大不了還可以走人換一家工作,創業的絕境是真的走投無路。

但是一旦你在煎熬中走過了,風險帶來的收益也是穩定所無法想像的。

其實不是寒窗苦讀沒有用,寒窗苦讀,拿到的是一個下限;追求高不確定性,拼命,才是追求上限的策略。

正確的財富途徑,最佳的人生策略,是認清寒窗苦讀和幾代人努力的本質,在「寒窗苦讀」的基礎上,去做「將種」,以「學酬」為始,以「血酬」為終。

↓↓↓

相關焦點

  • 十年寒窗苦讀為什麼贏不過幾代人的努力?
    文章很長,分為四個部分:1、什麼叫贏?2、什麼叫「十年寒窗」?3、什麼叫「幾代人的努力」?而且正如上面所說,即使單純從知識和教育的角度說,十年寒窗苦讀,也大概率沒有用,十年寒窗只是一個基本的入場券,但是十年寒窗苦讀能不能捅破窗戶紙?不一定。有些人捅破了,就登堂入室,別說幾代人的努力,幾十代人的努力都比不上。這種人,除了勤奮苦讀,還有天賦和運氣一樣不缺,還有一樣等下講。
  • 幾代人的努力和十年寒窗苦讀
    人家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十年寒窗苦讀」?其實,我覺得兩者都不接地氣,都把自己看的太重要,實際上,這個世界上除了「幾代人的努力」和「十年寒窗」,還有別的人。首先,去你X的幾代人努力。其次,去你X的十年寒窗苦讀。誰家先人不努力?能活到現在,誰家不是幾代人的努力?
  • 人家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的十年寒窗苦讀?
    我家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的十年寒窗苦讀。」文章很長,分為4個部分:1、什麼叫贏?2、什麼叫「十年寒窗」?3、什麼叫「幾代人的努力」?4、財富從哪來?贏就是改變命運。人家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的十年寒窗苦讀,炫耀的其實就是一種因祖蔭獲得的優勢。但是我想提醒的是,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問題,說這話的人,即使有「幾代人的努力」,他也必須跟「十年寒窗苦讀」者競爭。這是什麼?
  • 十年寒窗苦讀,憑什麼趕上人家幾代人的努力?這就是現實
    近期,我在網上刷到這樣一句話,據說是某個富二代的朋友圈:「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寒窗苦讀十年書?」起初看到這句話時,難以掩蓋心中的憤怒,有點討厭這種富二代,靠著祖上,從小佔據著好資源,一副看不起人的樣子,一副令人作嘔的嘴臉。當我靜下心來細想這句話時,又覺得這句話沒有任何毛病,別人祖上幾代人努力奮鬥出來的家業,你憑什麼十幾年的讀書就趕超了?
  • 人家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十年寒窗苦讀?
    那麼我們來說一下,「別人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十年寒窗苦讀?」這裡都只是一個約數,畢竟現在單是義務教育都9年了,再算上幼兒園、高中、大學的教育時間,怎麼也要讀小20年的書。在中國貧富差距拉開的時間大概要從改革開放開始,在這之前可能會有一些差距,但是差距一定不大。那麼改革開放42年的時間裡,大概也就是經歷了2代人,在中國最多也就傳遞到了第三代。
  • 十年寒窗,與幾代人的努力
    1.因為幾代人的努力,你才可以十年寒窗 十年寒窗和幾代人的努力之間,並不是一個對立的關係,而是一個合作的關係。是因為幾代人的努力,積累了資本,我們才有機會十年寒窗,而不用從小去種地放羊搬磚撿牛糞。 父輩的努力也許微不足道,父輩的積累也許不值一提。但正是因為他們努力奮鬥、積累資本(而不死揮霍一空),你才有機會十年寒窗,他們值得你尊重和感激。 永遠不要抱怨是父輩不夠努力,導致你的十年寒窗輸給了別人幾代人的努力。
  • 「別人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寒窗苦讀的你?」一線老師來解惑
    但是讓一些寒門學子崩潰的是:自己耗盡洪荒之力去努力,結果自己再努力也比不上人家玩物喪志的紈絝子弟在學無所成後回家繼承豐厚的家產。這個時候寒門學子會仰天長嘆:「為何我寒窗苦讀十年,居然會敗給這樣的『二世祖』」?而這樣的「二世祖」自然也會反唇相譏:「別人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十年寒窗苦讀的你?」
  • 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十年寒窗苦讀?我奮鬥我成功才是真理
    亦或是您所說的人家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十年寒窗苦讀?這一系列的思想演變都是時代變遷的產物,既有時代的進步性,也有時代的局限性。「人家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十年寒窗苦讀?」這種思想是舊貴族思維,也是食利階層想要壟斷世襲罔替利益的需要。自從大禹治水成功後,將地位傳給兒子啟,中國社會從此由禪讓制進入世襲制,世家大族世襲罔替,壟斷家族利益,企圖庇蔭子孫後代。
  • 「人家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十年寒窗?」這句話火了
    最近,「人家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十年寒窗?」這句話引發了廣泛討論。這讓我想起了馮小剛導演的電影《1942》。河南大災,老百姓逃荒。在饑寒交迫之際,一個逃災地主和長工聊到了未來。地主:「你看著吧,我知道怎麼從一個窮人變成財主。
  • 「人家幾代人的努力,憑啥輸給你的十年寒窗」?話雖刺耳但很現實
    「人家幾代人的努力,憑啥輸給你的十年寒窗」?並不是教育的不公平白巖松說:「沒有高考你拼得過富二代嗎?」然而即便擁有了「高考」,普通學生就能拼得過富二代了嗎?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所以網絡上又流傳出這樣一句話,引來了網友們的爭議。
  • 寒門學子能用十年寒窗苦讀來超越嗎?那別人幾代人的努力算什麼?
    確實對於洗腳上田的農村家庭來說,想要快速趕上並超過已經經過幾代努力的城裡孩子,真的不容易。儘管寒門學子通過苦讀不能一步到位實現超越,但一定能夠實現階層的躍升如果你不想跟父輩一樣去做沒有技術含量的打工者,那麼努力學習將是你最好實現逆襲的最好途徑。
  • 我們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十年寒窗苦讀?
    抖音上很火的一句話:「富人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會輸給你十年的寒窗苦讀過去事過去式,幾代人扛不住一代衰敗,十年磨一劍只為今朝。所以現在你的十年寒窗苦讀是你家往後幾代人改變的開始。我們沒有退路,只有一條勝利之路。即使輸贏未定,但是肉眼可見,我們的籌碼在不斷加重。就像電影哪吒裡那句,「不認命,才是我們的命」。
  • 人家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的十年寒窗苦讀?你想得太天真了!
    來源 | 九邊(ID: ertoumu893)轉載 | 栩先生(ID: superMr_xu)最近兩天一個問題突然躥火:人家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的十年寒窗苦讀如果單憑几年讀書就能超過別人幾代人的努力,那這個世界也太單純了,顯然不可能嘛。你以為是考進士呢?站在這個起跑線上,人生其實是進入了一個新的賽道,站在一個賽道上就想超別人,確實有點不現實。高考的時候不讓帶手機,不讓作弊,因為那樣不公平,但是來到社會上,其實每次考試都是無規則競技,你可以找朋友,可以全網查資料,可以動用家庭關係,完全沒有問題。
  • 人家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十年寒窗苦讀?你怎麼看?
    所以一個寒門子弟想出頭,就單純說學生階段,你就是在與別人幾代人在進行爭奪,人家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但是你是!古今中外,概莫如是,沒有什麼憤懣不滿的,現在其實已經是相對公平了!但是「人家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十年苦讀」?
  • 幾代人努力憑什麼輸給一人苦讀?湖北狀元身份曝光!這不是拼爹?
    幾代人努力憑什麼輸給一人苦讀?湖北狀元身份曝光!這不是拼爹?最近有一個話題說,那些有錢人家的孩子,人家享受的是父輩幾代人的拼搏,憑什麼要輸給寒門學子十年的寒窗苦讀!誰家的幾代人沒有在拼搏?我們的父輩們都是踏踏實實的種田,認認真真的上工。都是為這個社會流過淚流過汗的,何必非得分出來個高矮胖瘦?
  • 寒窗十年,輸給別人幾代人的努力?做題家,也會輸給努力的網紅?
    憑什麼我家幾代人的努力,輸給你只有十年的寒窗苦讀?這句話在各個網絡上不斷看到。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呢?我覺得從大的方向上來說,這句話是沒有錯的。一般說這句話的人基本上是各種二代。而作為社會底層的普通人,十年寒窗,可能僅僅是讀了十年的書,所經歷的苦難、折磨、艱辛,遠遠沒有一代們的所經受的苦難多。從公平角度來說,僅有的十年寒窗,確實沒有可以贏別人幾代人努力的理由。
  • 「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十年苦讀?」
    今天2020年高考結束,十年寒窗苦讀的孩子們,不知道今天心情如何;回想起十多年前,自己高考時,爸媽和老師都告訴我們,這是改變命運的機會,能不能把握住,就看你自己的了!確實,如果不是當年的高考,我不會有機會上大學、讀研,更沒有辦法做一名心理諮詢師;也就不會有機會在這裡Bibi……但說到改變命運,高考的分量還遠遠不夠。
  • 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幾代人的努力,沒有輸給十年寒窗」吧
    事情再清楚不過了,陳秋媛才是真心求學的人,而頂替陳秋媛的人,不過是想弄個學歷,之後通過社會關係,進入到體制內,過平穩安定、混吃等死的生活。這樣的人,上學時不努力學習,通過家裡的運作,讀了個大學。大學畢業後既沒繼續深造的動力,也沒繼續深造的能力,便再次通過家裡的運作,弄份體面工作。工作之後也不求上進,13年來都在原地踏步,依舊是基層工作人員,搞不好還是個合同工。
  • 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十年寒窗?寒門學子真的沒機會了嗎?
    但隨著近幾年教育資源差異化愈發之大,寒門學子的教育資源終究還是比不過整天都泡在補習班裡的孩子。 所以,我們身邊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聲音:「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十年寒窗?」而許多人也會單純地認為:寒門再也難出貴子!
  • 寒門貴子的努力,憑什麼比不過別人幾代人的積累?
    近幾年,網絡上常常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別人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寒窗苦的你?」這段話乍一聽好像有點道理,一個人的力量怎麼會比得過一個家族幾代人的資源積累。但是細細一想,這句話背後隱含的信息絕對不會只是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