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父親是狀元,但是當王陽明參加科舉考試時他並沒有取得狀元功名,那麼一代聖賢必然才學出眾,但為什麼會輸給同科的那位神秘狀元郎,是誰又可以力壓同期王陽明奪得狀元呢?
大頭狀元倫文敘
倫文敘
提起王陽明,其成就之高,已經不能用「偉大」來形容了,不光在明朝,就是放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是屈指可數的大聖人。不過可惜的是,這位學富五車的牛人,當年科舉考試的成績都不是很理想,其實力壓王陽明的這期狀元可不是一般人,而是名副其實的「學霸」,在當時廣東一帶可謂大名鼎鼎。他的名字叫倫文敘。
倫文敘(1467年-1513年),字伯疇,號迂岡,廣東人。天生長相怪異,頭顱的周長約2尺,被當地人戲稱為「大頭仔」。
望子成龍終成材
倫文敘年少時家裡貧窮,父親倫顯種過地,做過傭工,後來靠撐渡船來維持生計,一家老小才剛剛能吃飽。由於收入很低,倫顯沒有錢送子入私塾讀書。在倫文敘兩三歲的時候,父親便在工作空閒時間,用心地教他寫字、讀書,背唐詩、宋詞。一年後,倫文敘就能流利地背出數十首詞,而且寫得一手好字,還養成了勤學好問的習慣。在倫文敘七歲的時候,他經常去村內一間私塾門外偷偷聽私塾老師講課,老師對他的好學心深受感動,免費收他為學生。倫文敘從小聰明好學,八九歲已能詩文,擅長對對聯,每次考試一定是前幾名。有「神童」、「急才」、「鬼才」的稱呼。後來,私塾老師年老病逝,倫文敘就輟學了,但他仍然一面賣菜持家餬口,在空餘時間孜孜不倦的學習。
苦其心志奪狀元
倫文敘輟學之後以種菜賣菜維持生計,經常中午吃不到飯。一家粥店的老闆看他年幼有才,好學上進,於是就每天買倫文敘的菜,並要他送到粥鋪。在倫文敘把菜送到粥鋪時,老闆就會把一些豬粉腸、豬肝生滾白粥,然後再放些姜蔥等送給他吃,不取分文。
幾年後,倫文敘的才氣在一次的偶然機會中驚動了當時的廣東巡撫,並得到了巡撫的資助,得以安心讀書。十年寒窗,在一番苦讀下,廣東才子倫文敘進京趕考,和湖廣名士柳先開並列榜首。主考官請皇帝面試,題名狀元。當時恰逢中秋之夜,皇帝就讓他倆以《明月》為題作詩。柳先開先寫完:「讀盡天下九州賦,吟通海內五湖詩。月中丹桂連根拔,不許旁人折半枝。」表示這次殿試自己一定要獨佔鰲頭奪取狀元。倫文敘隨後寫道:「潛心奮志上天台,瞥見嫦娥把桂栽。偶見廣寒宮未閉,故將明月抱回來。」他的詩比柳詩氣魄更大,而且想像豐富,意境優美,皇帝連連稱好,並點他做了狀元。
湧泉相報狀元粥
狀元粥
在狀元及第衣錦還鄉時,倫文敘特地來到了粥鋪拜訪,感謝老闆對自己幼時的幫助,並請老闆再煮他以前常吃的那種粥。由於此粥無名,故而老闆請倫文敘作命名,倫狀元略加思索後,認為自己能高中狀元都是由於這種粥的幫助,於是就為此粥取名為「狀元及第粥」,並親筆為粥鋪寫下牌匾。
從此,粥鋪名聲大振,顧客盈門,而「狀元及第粥」也在粵地流傳開了,成為現在人人喜愛的名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