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黨的紀檢監察工作歷經恢復重建、改革完善、合署辦公,走過了不平凡的40年。回顧過往,感懷今天,展望未來。為此,我們採訪了曾經奮戰在北京市紀檢監察一線的老領導、老同志,聽他們講自己的奮鬥史,暢談發展變化,憧憬紀檢監察工作的未來。
在市紀委市監委老幹部活動中心,我們見到了市紀委原副書記、原市監察局局長呂玉東,原市監察局副局長賀雲溪和市紀委原常委、原市監察局副局長、原市糾風辦主任王仁根。三位老領導講起當年在紀檢監察戰線工作的難忘歲月,依然激情澎湃、滔滔不絕,熱情如夏日的驕陽
回眸重要事件:恢復重建與合署辦公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恢復成立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開啟了我國紀檢監察制度恢復重建的新時期。1979年4月3日,中共北京市委紀律檢查委員會籌備組成立,參與了大量撥亂反正的工作。籌備組成立後就重歸紀檢工作崗位的賀雲溪曾親歷這段工作,他說:「那時候,我們參與了大量冤假錯案的調查、澄清和平反工作,同時開展了林彪、江青『兩案』的受理審查工作。後來,黨的十二大提高了紀檢機關的政治地位,所以正式成立後的名字是中共北京市紀律檢查委員會,紀檢工作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1982年11月,中共北京市紀律檢查委員會正式成立。
相較而言,監察工作的恢復要晚一些。1987年5月20日,北京市監察局籌備組成立。時任市紀委副書記的呂玉東與賀雲溪等13位同志一起從組建隊伍著手,開始了對監察工作的探索。「什麼樣的監督體系適合中國國情,這是一篇大文章。作為其中一部分,行政監察工作從恢復組建後,我們便一直不懈探索。」呂玉東說。賀雲溪回憶道:「籌備初期,條件還是比較艱苦的,連一間辦公用房都沒有。開始的5個月,呂玉東那間位於臺基廠老市委大樓的辦公室就成了籌備『指揮所』,後來才有了槐柏樹街2號的8間房,再後來我們又搬到東花市招待所。」1987年10月10日,北京市監察局正式掛牌辦公,工作進入初創階段。
隊伍有了,工作從哪兒展開呢?北京市監察局一方面根據部署從清查涉外經濟合同入手,把行政監察工作與經濟活動相結合,為改革開放保駕護航;另一方面,依託首都的人才資源優勢,多次召開行政監察理論研討會,提出了監督到位、關口前移、強化事前監督等一批理論創新成果。
1988年,紀檢監察領域開始強調紀檢和監察職能的分工,但由於二者在絕大多數監督對象上的重合,兩個部門在查處案件等一些具體工作中出現了職責不清、辦事重複等問題。1992年,黨的十四大決定實行黨的紀檢機關和國家監察機關合署辦公,實行「一套工作機構,履行黨的紀律檢查和行政監督兩項職能」的體制。1993年3月16日,市紀委機關和市監察局正式合署辦公,形成了黨紀政紀一把抓的工作合力,使查辦案件有了新突破,使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有了新進展,在探索專項治理、源頭治理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效。
難忘精彩瞬間:創新特約監察員制度
開展監督、反映民意、踴躍建言獻策,現如今,特約監察員的身影依然活躍在全市監督一線。而北京市特約監察員制度的探索者就是呂玉東、賀雲溪等紀檢監察戰線的老前輩。
「特約監察員工作是北京市紀檢監察工作的一個亮點,也是一張名片。」呂玉東介紹說,「我們的創新性之處,就是將特約監察員工作與黨的統一戰線工作進行了有機融合,使特約監察員工作成為民主黨派參政議政、實行民主監督的重要渠道,成為紀檢監察機關聯繫群眾的橋梁。廣大特約監察員在調查研究、廉政監察、執法監察、效能監察以及糾正行業不正之風、信訪舉報工作中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實現了既對監察對象實施監督,又對監察機關進行監督的雙重監督作用。」特約監察員制度的實施,使監察監督、民主監督、群眾監督有機結合在了一起。
「特約監察員們通過參與具體工作,提高了對反腐倡廉的認識,增強了對黨和政府的信心,也把這種信心傳遞了出去。」說起特約監察員,呂玉東等人仿佛有講不完的故事。對他們來說,印象最深的要數群眾爭先恐後邀請監察局的同志和特約監察員一起到家裡吃餃子的往事了。
故事要從一封聯名舉報信說起。1989年12月31日,海澱區雙榆樹小區居委會主任和居民們帶著一封1780人的聯名舉報信到市政府舉報中心反映小區天然氣遲遲不通的問題,懇請黨和政府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
此事關係著居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市監察局和市政府舉報中心高度重視,立即成立了調查組。剛剛受聘不久的全市首批特約監察員梁文茜、夏家駿也受邀加入調查組,全程參與。
1990年元旦過後,時任市監察局副局長、市政府舉報中心主任的賀雲溪率領監察局的同志,與梁文茜、夏家駿一起來到雙榆樹小區,入戶實地察看,廣泛聽取民意,初步摸清了事情原委。原來,這個問題是有關單位因房屋騰退工作發生糾紛、推諉扯皮造成的。1990年1月11日,市監察局組織有關方面在雙榆樹小區召開了協調會,決定先抓通氣後查責任,要求儘快解決群眾需求,保證 1月26日(除夕)前將天然氣安全輸送到居民家中。經過多方努力,1月21日,陰曆臘月二十五這天,小區2000多戶居民高高興興地用上了天然氣。最初牽頭聯名反映問題的小區居委會主任激動地說:「拖了10個月的問題,沒想到這麼快就解決了,我們切身體會到了政府作風的轉變。」1月23日,農曆臘月二十七這天,呂玉東和梁文茜、夏家駿再次來到雙榆樹小區回訪驗收。居民們捧著熱騰騰的餃子讓他們品嘗。「一共在那兒吃了五頓餃子!」呂玉東至今記憶猶新。2月12日,新春佳節剛過,市監察局就收到小區居民送來的一面印著「上情下達為人民,排憂解難萬民歡」的錦旗。
雙榆樹小區天然氣問題的快速解決,梁文茜和夏家駿兩位特約監察員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也極大提高了剛剛組建的特約監察員隊伍的知名度,鼓舞了他們參政議政的熱情和信心。
總結工作經驗:糾建並舉、專項治理、標本兼治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電話走進了尋常人家。但上世紀90年代,普通百姓要想裝一部電話可不容易,因為供需不平衡,少數電信職工開始利用職權對急於安裝電話的群眾吃拿卡要,在社會上造成了負面影響。針對這種不正之風,1991年北京市把糾正行業不正之風與提高效能監察相結合,開展了專項治理,提出「18000部固定電話大會戰」的方案,初步緩解了百姓裝電話難的問題。
在開展專項治理中,糾建並舉的理念逐漸清晰,也就是「剎風」與「建設」一起抓,一方面集中力量狠抓案件查處;另一方面,針對供求關係緊張引發的以權謀私行為等問題,加大治本力度。
「專項治理是在糾風工作實踐中總結的一條成功經驗。」王仁根介紹說,北京市的糾風工作從最初針對吃拿卡要、敲詐勒索等消極腐敗現象的全面整治,逐步轉向突出重點、針對具體問題的專項治理;從以糾風肅紀為主,逐步轉向糾建並舉;從強調治標的同時重視治本,轉向標本兼治,逐步開展源頭治理工作。
圍繞全市中心工作以及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開展的專項治理,讓群眾看到了黨風廉政建設的階段性成效。「我們把大量精力放在了解決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上,糾風工作實際上就是解決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呂玉東總結道。同時,通過專項治理查找問題,從根本上加強制度建設、規範管理,從源頭上堵住不正之風。「問題得到遏制了,風氣轉變了,身邊的『蒼蠅』就會減少。」 王仁根說。
治理公路「三亂」,治理中小學亂收費,清理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治理向企業亂收費、亂罰款和各種攤派工作多年來,北京市在糾風工作中結合實際提出了許多新的管理模式,比如公開辦事制度、建立行政服務中心、實行一站式辦公等等,進一步提高了辦事效率,為經濟發展掃清了障礙。
談及國家監察體制改革,三位老同志一致表示堅決擁護。「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把我們多年困惑的問題徹底解決了,怎麼不讓人興奮!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膽改革創新,解決了國家監督體系的體制機制問題。」
來源:清風北京
文/李冠然責編/張楠 主編/高明
流程編輯:孫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