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課本上大量批註,是好事還是壞事呢?我覺得應該恭喜這位學生,沒準這是下一部手寫體《學霸筆記》呢。
據研究,大多數學霸思維是這樣的:一般學霸都是愛主動發現問題,然後帶著問題去學習,搜羅各種與問題相關的知識點,然後再去重新整合這些相關的知識點,找出一套可以解決自己問題的答案的辦法。如何使用《學霸筆記》?
有的學生就是教什麼學什麼,只會拐簡單地彎。比如接觸有的孩子問他聲母和韻母,他都知道,然後出現題目問「色」字的聲母是什麼?孩子只會把每個聲母挨個試,甚至全部填寫上去。當然這只是個案,我也是用來清晰地形容一下。
一般孩子在7歲之前,經過有益的專業的體驗型刺激,大腦神經突觸能產生更多更豐富的連結,不用的在之後被剪切掉。而被固化思維的孩子,大腦神經網絡連接就比較單一,也類似大家俗話的「單線條」,思考過於簡單,不會觸發擴散思維、聯想思維等等。
有沒有發現:無論是學生還是我們成年人,學了很多知識卻還是感覺不會用?
因為學習正確的打開方式是—知識晶體。
不知道大家是否聽說過關於知識晶體,這是古典《躍遷》中的概念。我們曾經學習化學知識提到,碳原子組成的兩種物質:金剛石和石墨。
金剛石:非常堅硬;
石 墨:結構疏鬆,硬度軟。
因為兩種物質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硬度大為不同。金剛石內部排列成晶體結構,所以堅硬無比。
同樣的,知識之間也能成為晶體結構,也將不同尋常。知識晶體是一定的知識量和知識點之間的架構,所以尋找知識點,重新組裝知識點,應用知識點,形成自己的知識晶體是非常必要的。
高段位的學習者、學霸,大多是帶著問題,有所指向性的去尋找知識點,重組知識點,應用知識點,來形成自己的知識晶體。否則零散的知識點也僅僅是知識點。做更多的題,不能架構聯繫起來形成知識晶體,就相當於事倍功半,甚至無用功。
所以:
發現問題尋找、學習知識點重組知識點應用知識點形成知識晶體所以,你看在書本上大量標註,可能是孩子在進行哪一步過程呢?我想應該是利大於弊的,他應該是再梳理,觸類旁通的學習。而且有沒有發現孩子的各種標註,如果整理得稍微清晰一些,有沒有類似思維導圖?而思維導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大腦內部思考處理問題的外向反應。
那合理的進行標註,和書本乾乾淨淨,我們對哪一種對書本吸收到大腦更確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