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農曆二月初二,也就是「龍抬頭」,而這一次,「龍抬頭」遇到了婦女節。很多人就好奇了,為什麼「龍抬頭」會遇上婦女節,這就不得不說陰曆與陽曆了。
為什麼我的生日每年都不一樣?
想必很多人和小編一樣,之前一直分不清楚陰曆與陽曆。很多父母給孩子過生日,都是用的陰曆,而孩子們不懂陰曆和陽曆的區別,也分不清楚,所以覺得自己的生日怎麼每年都在變。其實要想知道自己的生日陰曆與陽曆,就應當翻萬年曆到自己出生的那一年,例如一個人是1994年2月20日生的,那麼就將萬年曆翻到1994年2月20日那天,對應的陰曆時間,就是正月十一,那麼農曆生日就是正月十一。
可能很多人都會說,陰曆那麼麻煩,為什麼要知道自己的陰曆生日,直接過陽曆生日不行嗎?但其實小編認為,陰曆與陽曆相重合的日子是每隔十九年大約才能遇見一次的,是足夠特殊的存在。
陰曆是什麼?
陰曆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曆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運行超過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曆法。陰曆是中國傳統曆法之一,也被稱為"殷歷"、"古歷"、漢歷、"黃曆"、"夏曆"和"舊曆"等。
陰曆定月的依據是月亮的運動規律:月球運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周,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謂之「恆星月」。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餘,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周,複合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個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陽曆是什麼?
太陽曆又稱為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曆法。
太陽曆的歷年近似等於回歸年,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
陽曆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但在每個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曆就是一種陽曆,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公曆的歷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積3300年才差一日。
陰曆和陽曆怎麼區別?
陽曆就是日曆中講的幾月幾日。也就是上學上班等所按照的日曆。
陰曆就是平常講的幾月初幾,或者是算節氣或者傳統節日時所按照的日曆。
可能大家都發現了,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是按照陰曆來計算的,而外國的節日都是按照陽曆計算的。陰曆和陽曆本質上都是為了計算天數而制定的一種固定模式,其本質上沒有絕對性的差別。只是陰曆根據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古人稱月亮為「太陰」,所以稱為「太陰曆」,簡稱「陰曆」。而陽曆,亦稱公曆、新曆。它是1582年,由羅馬教皇格裡高利十三世實行的曆法。辛亥革命後,從1912年元旦起,採用中華民國紀年和陽曆。1949年9月27日,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