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黑卡非彼黑卡,謹慎入坑。
最近,公子收到的各類「黑卡」邀請連結有點多,這讓我想起三年前曾經寫過一篇關於「黑卡」的奇葩體驗【在國外敗家的時候,被這張黑卡震驚了……】,沒想到的是三年後,諸如此類的奇葩權益卡,生意居然越做越大了。自2015「環球黑卡」推出,再到後續公爵黑卡、騎士卡等各類「土味」權益卡紛至沓來,關於其權益水分和商業模式的爭議,從未停止。
大部分人對這些權益卡的認識是從土味廣告和過度營銷開始的,比如你一定在微博評論裡看過所謂「王思聰送環球黑卡」「全球限領十萬張」以及明星精英微博的軟植入等。他們努力把自己包裝得「高大上」,真相卻往往只需要12塊郵費就可獲得,最終權益也歸於省錢和返利。當然了,為各類權益卡「帶鹽」的明星們也不會告訴你,他們「帶鹽」環球黑卡、騎士卡,但自己日常刷的卻是正兒八經在銀行辦的運通黑卡。
01
土味卻見效的「特權」營銷
通過簡單粗暴的土味廣告從流量窪地吸引用戶聚集,快速跑出交易量,再從廣告、向電商平臺或實體商業引流等方式獲得返點收入,就是這類土味「特權卡」們的商業模式。本質上而言,就是從電商平臺、商戶身上薅羊毛。目前,諸如此類的權益卡多如牛毛,與行業鼻祖返利網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只不過宣傳手段各不相同。
權益卡行業的氛圍類似帶貨的MCN機構,同樣是高現金流,又是網際網路中的新興行業,不少從業者往往迷失在美觀的巨量數據和現金流中。但因為持續走高的獲客、流量的成本,實際到手的利潤薄得可憐,平臺需要持續不斷獲取新用戶,激活老用戶才能跑在前面。由於行業門檻低,少數跑得快的公司能成為頭部,跑得慢的公司則很快被淹沒。
而少數跑得快的企業,已經在幾年間積累了數千萬上億的用戶。以環球黑卡、騎士卡為例,有的從整合商旅酒店優惠資源切入,有的整合了加油、外賣、在線教育、連鎖餐飲等優惠券和購物返利,雖然網上褒貶不一,但他們用陽春白雪包裝吸引下裡巴人的招數似乎很管用。
他們的宣傳打各種擦邊球,他們也真實吸引聚集著流量,他們為中低端商家的隱秘福利「代言」。
雖說利潤薄,但移動網際網路世界似乎不以利潤論英雄。2017年8月,環球黑卡獲得知名機構B輪融資逾億元。騎士卡則在疫情期間逆勢完成了數千萬美元A輪融資。
表面上看,這個飽受質疑的電商模式,似乎真的蘊藏著機會。但這些權益類電商模式的真正歸宿在哪,未來是否可持續,則是他們自身也在尋找的答案。
02
電商巨頭與「特權」們亦敵亦友
要尋找這個答案,我們可以史為鑑。
中小規模商家自然是歡迎權益類電商為自己引流的,但電商巨頭的態度對引流渠道的心態卻一直比較微妙。以阿里係為例,淘寶雖然也做內容,如淘寶直播、微淘等都已自帶巨大流量,但不可否認的是,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的流量來自外部渠道。其中不乏抖音、小紅書、蘑菇街等主打內容的平臺,也有特權卡等優惠券渠道。
從早年阿里與返利網的羈絆可以窺見,巨頭慣用既籠絡又打壓的手法:既希望能帶來更多用戶,又避免集中扶持某個單一渠道的成長。
返利網主要是導購模式,通過返利吸引消費者,為淘寶、京東、凡客等引流。2011年,返利網與淘寶聯盟聯手,將現金返利調整為積分返利模式。到2014年,阿里媽媽禁止了返利類淘寶客向用戶提供淘寶平臺商品連結等搜索服務功能,導致返利網等平臺受到衝擊被迫洗牌。隨後幾年,由於種種原因,返利網上市受阻,當時,外界曾傳言阿里全資併購返利網,但只見雷聲不見雨點。返利網轉身再謀求借殼上市,到今天都沒有定論。
二者曾經亦敵亦友,淘寶至今仍是返利網的重要客戶,但返利網在整個淘系的引流佔比,卻已今非昔比。
此外,淘寶聯盟對渠道的政策也時常更新,目的就是讓新興渠道能快速成長,成熟渠道雖能保持運營,但流量和利潤都難以集中於其中一家。
因此,具體如何對待這些引流渠道,往往取決於大電商平臺在利益角度的權衡。如果這些外部的引流渠道增長到足夠大(如頭條、抖音),議價能力則更高。具體到各類權益卡而言,目前外部渠道陣營都還太小,沒有議價能力。並且,類似的玩家多如牛毛,要殺出重圍並非易事。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特權卡的最終歸宿可能是「會員制電商」,比如男人襪平臺,為消費者提供包年襪子起家,聲稱為用戶節省更多時間和精力。會員制電商平臺是對現有傳統電商平臺的補充和延伸,畢竟有需求就會有商業模式存在的合理性。
但,長期來看,權益卡不能永遠只在中低端市場打轉。自低端市場崛起後又極力想擺脫「低端」標籤的拼多多,就是最好的例證。想要尋找核心競爭力,就需要開拓更多特有的權益為抓手,才能從某些垂直領域切下一部分蛋糕。而這份蛋糕,才是不那麼容易被人搶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