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個修行到一定境界的人,其實有種向下不兼容的力量
小梁常常在醒來的時候,回想在前一晚夢裡,對某個人的情緒是什麼樣的。通過回想我才真正發現「哦,原來我喜歡這個人」「哦,原來我討厭那個人」,但為什麼在日常生活中我並沒有感受到這一點呢?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只有那些與自己的內心全然同齊的人,甚至他的潛意識和意識是一致的,好惡是一致的,這樣的人才是仁者。
大部分時候,我們都有私心。我們表揚一個人,對一個人好,可能不僅僅是因為喜歡他,很多時候只是因為需要他。有時我們居然能夠對一些不那麼喜歡的人,慢慢慢慢地藉由對他的好,而發展成一種習慣,但這種習慣可能和我們自己內在的好惡相矛盾。
真正的仁者,應該是知行合一,意識與潛意識合一,說的和想的合一的。
孔子是一個「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用公平正直來回應怨恨;用恩惠來酬答恩惠的人。
但我們一定要知道,孔子說的「好人」和「惡人」,不僅僅是簡單地對一個人的喜歡或者不喜歡。他講的好惡與大道有關,與品位有關,也與心中的能見度有關。
一個修行到一定境界的人,其實有種向下不兼容的力量。小梁以前也跟大家分享過類似的觀點——喝慣了好酒的人,要不然就喝好酒,要不然就不喝酒,大部分時候他在餐桌上只喝白開水……
所以你對很多東西都需要一種上去之後不願意下來的境界。對被迫接受一些低層次的東西,便會不爽,表達為惡。
就這點而言,孔子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發——我們之所以樸素得起、淡泊得起,不是因為品格有多高尚,僅僅是因為品位很高,不苟且,要麼就是最好的,要麼就不要。同理,做人在精神境界上,可能也有類似的情況。
02
無法辨別自己內心的好惡,最後會害了我們
現在,我越來越羨慕那些只有一兩個好朋友的人。
他們和朋友在一起時談天說地,可以講黃段子,也可以討論福柯;可以講中國歷史上匈奴、遼、吐蕃與漢族的關係,也可以討論青樓與紅樓的關係……但只限於僅有的幾個朋友之間。
大部分時候,這種人的手機通訊錄裡也沒有幾個朋友,不應酬、不融資、不投資、不出差、不趕夜班飛機……不需要討好誰,甚至不需要討好自己。
他們吃得很少,用得也很少,但內在的「驕傲」卻是一直在的,因為他們不求你,所以呈現出了一種真正的勇氣。小梁發現,這是一種令人尊敬的生命狀態。
他們如果喜歡一樣東西,那就是真的入了他們的法眼,真的在他們那個頻率上的。他們會很真誠地喜歡,不計代價地愛。而對那些被強行塞到自己面前要接受的生活(或者是人,或者是狀態),他們可以全然放棄。
至於你怎麼看他們,他們是無所謂的,甚至都不知道你怎麼看,也不覺得應該花一秒鐘去想你怎麼看。
也許在過去的幾十年,我們已經習慣了一個廣泛的緊密社會,太多人與不同層面的生命狀態進行了很緊密的連接;太多人不願意放棄任何一個機會;太多人讓我們無法真實表達自己的好惡,加之種種所謂教養的緣故,令我們沒有辦法辨別內心真正的好惡。
這些都是對我們生命的損害,最終,它會在夢裡呈現出來。
03
你是否真實地了解自己內在的好惡呢?
我們大部分睡眠問題,是因為心裡的某個結沒有解開。
本篇小梁和大家分享的這個「結」,就是你是否真實地了解自己內在的好惡呢?
你是否真的因為提升了自己的生命狀態之後,理解了什麼東西值得「好」,什麼東西必須「惡」呢?而這種好惡,許多時候可能跟錢沒有多大關係,它是生命維度的提升。
如果一個人能夠很坦然地做到把自己的好惡都寫在臉上,也許他不是一個招人喜歡的人,但起碼他是一個與自己和解的人,和自己統一的人,那麼他睡得就還不錯。
小梁有些時候會想,我和我們家那位相較而言,她比我就好惡分明得多,所以她就睡得好,我睡得就沒有那麼好。
學習了《論語》這篇內容後,我終於明白了箇中原因,原來做個在別人眼中所謂好學、誠懇、凡事不遷怒的好人,是有代價的。
做一個真誠的人太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