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諾丁漢大學一研究小組在最近一期的《英國癌症研究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上發表論文稱,使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來對腫瘤退化及ERCC1核蛋白表達進行評估,是對接受輔助性化療手段的賁門癌患者進行病情實時監測的有效辦法。該發現或對未來賁門癌的臨床治療產生重大影響,從而給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賁門癌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胃癌,腫瘤產生於食管與胃部的連接部位,也稱胃—食管連接部癌。該種癌症與其他部位的胃癌不同,具有自己的組織學特性和臨床表現,其診斷和治療方法較為獨特,外科治療效果也比較差,目前還沒有患者能在診斷出該種疾病後活過5年。現在較為流行的標準治療方案是先對患者進行12周的高強度化療,然後進行外科手術,之後再做為期12周的化療。實踐表明,該治療方案的效果並不明顯,長時間的化療不僅對病人的身體有極大影響,且只對那些對化療有反應的病人有作用。
英國諾丁漢大學及該校附屬醫院的專家組成的賁門癌研究小組,在過去5年一直致力於該種疾病的研究,希望能找到改進該疾病治療方法的手段。他們在研究論文中指出,通過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可以對賁門癌患者的腫瘤退化及ERCC1核蛋白表達情況進行實時監控,使醫生能夠在治療期間對腫瘤的發展情況進行評估,從而幫助其決斷是否採用後續的化療手段。他們進行的實驗驗證了該種方法的有效性,對大約250名患者手術後的腫瘤樣本進行的分析顯示,術後化療只對40%至50%的患者起作用。
研究人員認為,新發現可使醫生能夠判定在手術後進行第二次化療的必要性,從而為賁門癌患者提供更合適的治療手段,同時也為進行更廣泛、專業的臨床研究鋪平了道路,將對未來該種癌症的臨床治療產生重大影響。
隨著人們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賁門癌的發病率呈逐漸增長之勢。英國人的賁門癌發病率是世界上所有白人裡最高的。據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統計,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該種癌症在英國男性中的發病率增加了50%,在女性中增加了20%。而在我國,賁門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各類惡性腫瘤中也位居前列。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