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每個個體都是一個普通的人,普通得每天離不開吃飯睡覺工作娛樂,但是每個普通的個體特別是可塑性極強的年輕個體又都潛藏著不平凡的特質,需要先知先覺或藉助有心人的點撥去開啟。湖南商學院副教授兼湘潭大學研究生導師、湖南省青年骨幹教師李傑豪就是這樣一位熱心開啟智慧之門的人。
青年學生活潑而富有朝氣,大多也知道在激烈的社會競爭面前需要勤奮、拼搏,但往往在學業規劃、人生方向上產生迷茫或缺乏自覺,尤其是剛剛步入大學門檻的一二年級學生更需要老師去開啟、引導、鼓舞其主動奮鬥的熱情。在李老師曾任教的一個班級中,有個叫劉帆(化名)的學生,每次上課都早早擠到前排,書本筆記做得密密麻麻,並用不同顏色的筆進行描畫,但課堂討論卻抓不住要點,課餘時間也不愛活動,顯得比較孤僻。在和學生談心的過程中,李老師了解到這名學生高中來自某名校,家境較好,但父母離異,加之只考上一個三本(獨立學院),信心受挫,靠封閉學習來麻痺自己。掌握到這些情況後,李老師多次主動開導這名學生,大學不同於中學,應學會主動學習,加強全面素質培養,筆記可簡約但應適當擴大專業知識面,同時可多參加社團活動,鼓勵他和同學們打成一片,活出自己的精彩。這名學生感到自己被老師理解,受到重視,信心大增,自主學習的意願增強了,班級活動中也常能見到其活躍身影,被多次評為「三好學生」。在今年教師節的師生簡訊互動平臺中,該生動情表白:老師適時而熱誠的提醒,使曾經懵懂無知的我們知道了大學四年的長與短,人生拼搏的苦與樂,真誠感謝老師在我們起飛時的鼓勁加油……
如果說大學生透露出來的是略顯稚嫩和朝氣,研究生則更多表現為沉穩和自信,但有時也不乏執拗甚至走錯了路還渾然不覺,而正因為如此師生之間的溝通引導更顯得必要。李老師曾指導過一名研究生,江蘇人,大學非科班(英語自考)出身,天馬行空,不拘小節,似乎不懂得學校行為規範,羈傲不訓,顯得有點另類,但自尊心又極強,學習上也吃得苦。李老師因勢利導,多次鼓勵他利用專業交叉優勢,開闢學術增長點,並特意從不同視角布置小論文,引導其向北極問題研究靠攏,既肯定其後勁和堅韌,也糾正其盲目和有時思考的不深入。多次敲打和反覆錘鍊,這名學生反而慢慢對老師產生了景仰,對老師的分析大多言聽計從。經多方搜集國外資料,最後寫成一篇內容豐富、邏輯性強,某種意義上具備補充國內研究空白的碩士論文,畢業答辯被所有答辯老師一致評定為「優秀」,他本人也因此順利進入上海某外事部門工作,受到學弟學妹們追捧。
李老師平易近人,為人實在,喜歡和學生們打成一片,多次帶研究生外出開會交流,時常和學生散步、打球,節假日則不忘叫上研究生來家改善生活,情同父子。他有一位研究生,來自河南農村,家境不好,右手手指短缺,但專業基礎較好,學習頑強,富有正義感,在學術話題上跟李老師的話語也比較投機。了解到該生的實際情況,李老師一方面到院系給他爭取一些勤工儉學的機會,另一方面帶領他一起寫論文、做課題,通過引導,慢慢激發了他的學術研究興趣,讀研期間在核心刊物發表兩篇學術論文,並順利考上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目前已準備出國深造。該生常常感嘆,是李老師的真誠和熱心開啟了我學術研究的未來!
心的交流同時也是愛的傳遞,二十餘年的教學實踐使李老師深深認識到,教育既要因材施教,更要找準教育切入的時機。每個青年都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每個個體都渴求得到重視、信任,心的交流使人變得更強大。而正是通過用心交流,李老師成功開啟了一扇扇智慧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