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看到這篇文章題目時,第一反應很可能是,「這不是牛頓說的話嗎?」沒錯,就是牛頓說的,我在這裡借用,藉以論述「提高臨床研究論文撰寫質量」這一話題。臨床研究的重要特徵之一,是在複雜的環境裡開展簡單的研究。研究環境的複雜性導致論文質量經常受到質疑,許多潛在幹擾因素可能會影響研究結果,以致讀者懷疑結果是否真實可信。此時,我們應該怎麼辦?依據「站在巨人的肩上」原則撰寫論文,可以消除讀者的疑慮,提高論文撰寫的內在質量。決定論文能否發表的核心要素之一:有沒有創新點。好了,我寫論文直接寫創新點不就得了嗎,似乎問題很容易解決。但這樣寫臨床研究論文有問題,讀者很可能提出質疑,因為基礎沒有打好,沒有消除讀者的疑慮。所謂「站在巨人的肩上」,首先要找到一個肩膀,是一個標杆,是研究工作和論文科學性的基礎。對象與方法部分有許多關鍵環節需要詳細介紹,通常採用學術界公認的標準和規範,如糖尿病診斷採用學術界公認的標準,血壓測量採用學術界公認的方法,生化檢查數據質量有臨床檢驗實驗室GLP保駕護航……,這都是巨人的肩膀。你看,這篇論文的研究工作採用了一系列學術界公認的標準規範和質量控制措施,跟其他研究一樣,有共同的基礎,因此結果真實可信,可以和其他類似研究比對。這是常識,非常重要!但我們撰寫論文時經常忽視「巨人的肩膀」。出現這種情況也情有可原,因為我們已經把這些基本條件當作是不言而喻的「真理」,潛意識中忽略了我們和讀者的信息不對稱。缺失了研究的基礎,讀者不清楚研究的過程和背景,心裡就要打鼓質疑了。研究工作要做好,論文中還要寫好,把「巨人的肩膀」落到實處。我們說撰寫臨床研究論文應圍繞創新點展開。創新點是紅花,「巨人的肩膀」是綠葉,紅花綠葉相配才能組成一幅美麗的圖畫。我理解牛頓所說「站在巨人的肩上」有兩層含義,一是要把肩膀找到,講清楚;二是在肩膀上面還要有創新,在巨人肩膀上面閃光,抓住讀者的眼球。所謂撰寫臨床研究論文圍繞創新點展開就是抓眼球,從題目開始,不斷地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在抓眼球的同時,不放棄「巨人的肩膀」,在論文的各個部分不顯山不露水地打基礎,形成「巨人的肩膀」,展現研究的背景和過程。我最近遇到一個事兒,有篇學位論文答辯前盲審出了問題,評審結果:兩個A,兩個B,一個D。大家可以看到,專家的評審意見差異非常大,主要是這位給D的專家。我仔細看了一下專家意見,專家確實是內行,他發現這篇學位論文沒有明確的創新點,所以給了D。再看學位論文,重複已知規律,把「巨人的肩膀」作為結論,把真正的創新點藏起來了,評審專家沒有看到,當然就給D了。我跟這位研究生說,是你把評審專家帶溝裡去了,給你這個D不冤枉,是論文沒有寫好。當然這篇論文是有救的,重新擺放「巨人的肩膀」和肩膀上那個閃亮點的位置。突出創新點,相對弱化「巨人的肩膀」,使評審專家和讀者能夠很容易看到這個研究的創新點,同時確認研究工作有堅實的科學基礎,結果和結論是可信的,修改後的論文應該能夠通過盲審。「站在巨人肩上」這個話題還有許多事情可以討論,由於篇幅限制,今天就談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