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尬演小劇場」廣告火了,戲精式推廣如何擼走年輕人好感?-虎嗅網

2020-12-22 虎嗅APP


「你腦子裡想的都是勾搭男生,哪知道怎麼領券啊。」


這樣奇葩狗血的臺詞真實地存在微博公海的一隅。


不知何時起,小尬劇廣告已然成為網際網路世界的一股清流。簡陋的場景設計、浮誇的演技、狗血的劇情、突兀的廣告,第一次撞見時,你也許吐槽幾句,便將這強行安利的推廣廣告關閉,然而明明知道它是廣告,卻在下一次微博「不經意」地推送時,又按捺不住點擊的手。



今日,我們一起走進尬演小劇場,一同探究這讓人看完尷尬到不行的小尬劇如何攻佔了年輕人刷微博的休閒時光,成為注意力的收割神器。


小尬劇大盤點



「我猜中了這開頭,也猜中了這結尾。」


如果說,一開始接觸小尬劇的我們還會直呼:「這竟然是廣告!」那麼在尬演小劇場裡看過兩三次戲之後,我們也就明白「流水的主角,鐵打的套路」。


主題上大多兩種類型,要麼是圍繞分手、相親、結婚買房的戀愛類劇情,要麼是變美上位、同事撕逼的職場類。經常出現的人物類型則包括平凡逆襲女、美麗心機婊、見「色」思遷男、救世主閨蜜。



這兩種基本的故事模式和四大人物類型排列組合,尬演小劇場自成體系式地按照固定的模版運轉,輸出成同一個套路的不同版本。萬年不變的,則是在1分半左右準時插入廣告的黃金定律。


許多劇本內在的邏輯也遵從某種「成功學」。「變美——成功」的邏輯在小尬劇中屢試不爽。被男友劈腿的麗麗、相親失敗的阿月、新入職不受待見的菲菲……無論是在情感還是在事業中,女生遭受挫折的原因永遠只有一個——那就是不夠好看。正如「閨蜜」在劇裡所言:「這是一個看臉的時代。」而擁有了app/帳號的你就擁有了助你走上人生巔峰的九陰真經。



奇葩邏輯的創新打法


在3分鐘的體量裡,編劇既要將一場「大」戲完整演繹,又要保證充足的廣告時間,還不能因為統一的劇情導致觀眾厭煩,可謂任重道遠。為了逃出統一套路圈定起來的窠臼,小尬劇的邏輯已經在「奇葩」的路上越走越遠了。


因為女朋友不會穿搭給自己丟臉了,渣男怒而分手。這已經成為經典操作。



而為了創新,編劇也是頭禿。在《一秒之前是老公,一秒之後是渣男》中,男主發現女生的昂貴化妝品後,便決定分手,女生委屈無比,在她與閨蜜的訴苦過程中,我們得知,原來這些化妝品都是用某帳號的購物券打折購買的。


在另一部小尬劇中,女生面前的男生吞吞吐吐、欲言又止,讓她誤以為男生是想表白,卻發現原來對方只是想諮詢買房秘訣,可謂上演了一場大型翻車現場。然而,在這樣尷尬的情境中,女生居然還願向該男生傾情推薦某購房平臺。這波在邏輯上幾乎說不通的強行廣告操作令人猝不及防。


後戲精時代的素人舞臺


從土味視頻到尬演小劇場,戲精們又在另一舞臺「華麗」出道。


主演們誇張的演技、奇葩的臺詞,令觀眾分分鐘尷尬。「美麗心機婊」作為劇集的關鍵人物,常常是全劇的演技擔當。



毒舌的臺詞配上標準的360度大白眼,加上扭捏造作的肢體語言,一個婊氣十足的壞女人形象被勾畫出來。


救世主閨蜜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覷,她的任務是將app/帳號推薦給水深火熱之中的女主。當然,有時直截了當的廣告插入未免有些唐突,各位演員還要打上幾個太極。



一個回合下來,廣告如約出場,畫面隨即上演手把手式的領劵教學。而屏幕前的觀眾大概只是託腮靜靜看著他們演。


這個尬演的小舞臺無論從布景還是拍攝上都不太專業。常常出現的寫字樓、電梯間、某購物廣場可以看出「就地取材」的痕跡,拍攝機位單一、畫面「跳幀」導致的鏡頭不暢也是屢屢出現。


化妝師也不太走心。為了突出女主角用便宜貨化妝導致的「暈妝」,劇組甚至給主演畫上魔鬼妝容:



此外,通過幕後修音,故意使得主角的聲音失真,形成一種額外的喜感。


這個素人出演的尬演舞臺加上一個專業力不夠的平民製作團隊,用一集集近乎於搞怪的尬演風生水起地運作起來。


無論是表演,還是製作上,這個小劇場都給人一種情境上強烈的不接洽感。觀眾從來不曾將自己代入小劇場的情境,無法與劇情、人物產生共鳴。這種置身劇外的超脫感正如4年前,塘主說出的那句「你要讓所有的人知道,這個魚塘,被你承包了」一樣製造著令人肝顫的強烈尷尬感。



可偏偏,正是小尬劇的「尬」讓觀眾欲罷不能。


尬演小劇場何以成為好感收割機


八卦網友的吃瓜現場


職場的撕逼戲碼、渣男劈腿全過程、相親失敗的真相……這些私密的場景配上不上檯面的臺詞在尬演小劇場裡卻被赤裸裸地暴露在聚光燈之下。


戈夫曼的「擬劇論」認為,生活就像一個巨大舞臺,而對應不同的場合,人們也應採取不同的「劇本」進行社會互動。前臺是人們進行自我表演、印象管理的地方,正如在工作場合維持著恭敬面具的職員;而後臺則隱藏著他人難以接受的形象。


小尬劇恰恰撕破了前臺與後臺之間的偽裝。工作場合中的潛規則、閨蜜同事之間的塑料友情、男人全看臉的極端解讀……在生活化的場景中,將彬彬有禮、端莊和諧的面具撕破,讓人退而卻步。



觀眾拒絕在情感上被直接捲入這些堂而皇之的衝突,而在一個相對較遠的圍觀距離裡,八卦欲、窺私慾又可以得到滿足。以一種無傷大雅的看客心態,隔岸觀火般看著兩個婊氣十足的女子在舞檯燈光的照耀下盡情撕逼,似乎也不失為一種樂趣。


而圍觀行為又可以通過暗中的「社會比較」,帶來一種自我認同上的滿足感。這種有些「居高臨下」的姿態,裹挾著來自審美鄙視鏈上流的嘲諷。當你忍不住再點開一集,也許心裡有個聲音在悄悄告訴你,看看他們這次怎麼「作妖」。



廣告內容的諷刺式消解


在表達欲旺盛、注意力資源又稀缺的時代,要想在眾聲喧譁中被聽見,必須採取誇張的表達方式。製作成本低、輕量級的小尬劇要想抓住看官們的眼球,也必須足夠誇張,哪怕是以價值觀的奇葩、現實的脫節為代價。


無論是渣男分手的詭怪邏輯還是心機女的惡毒懟人法,都無法按照正常人的思維在現實中完成投射。再加上過於明顯的廣告意圖,原本披著「劇情」外衣的小尬劇廣告原形畢露。而「不再相信套路」的觀眾在對小尬劇的內容消費中,撕下了廣告的偽裝,卻又為它縫製了新衣——為生活增添樂趣的諷刺喜劇


在藝術創作中,通過脫離現實情境的虛構以及對局部描摹的誇大,創作者使用「誇張」的手法往往能夠收穫戲劇性的效果。例如,漫畫家在描摹一個人的外貌特徵時,總是會刻意把最突出的特點繪畫出來,以實現既形象生動又有幾分戲謔的表達。


小尬劇主演們對職場心機婊的誇張演繹、對好色渣男的刻板描摹也達到了與之類似的效果。當這種近乎戲謔的誇張表演跟小尬劇內在的爽文邏輯聯繫起來時,渣男惡女被秒打臉,平凡女孩成功鹹魚翻身。在3分鐘的輕量級小劇場裡,一場完整的「大戲」就全部上演,這樣的劇雖然尬,看著也算爽。



通過這種心理路徑,拒絕情感損耗的「戲外之人」對故事本身進行了一種主觀的解構,消解了原本的廣告意圖,將其轉變為現代都市的逆襲諷刺小劇。


矛盾、狂歡,並通往幽默


明明知道是廣告,卻按不住點進去的手;明明知道套路怎麼走,卻還是「真香」了。這種矛盾的心理又成為幽默的另一種來源——年輕人的自嘲。


網友的圍觀式操作可不只是「獨樂樂」。孜孜不倦轉發小尬劇的微博帳號「小尬劇收集者」每日例行公事般轉發著各處的視頻資源;尬演屆的明星@Ppistachio的微博評論區也被看客攻佔、調侃。



主動參與到此類製作水平堪憂、演員演技捉急的內容產品消費中,促成他們將小尬劇轉化為一種類似土味視頻的精神娛樂產品,為看客疏導這樣一種矛盾心理找到了宣洩的出口,也暗中搭建了一種對差異化的認同。



無論如何,尬演小劇場逃脫不開的,總是內容與呈現的唐突、情節與現實的反差。這種隨之而來的情緒不接洽又密密編織起尷尬感。而網友們不管是拒絕情感投入的「戲外之人」,還是樂於吃瓜的圍觀群眾,恰恰是在對這種難以自適的「尷尬」的消費和二次轉化中,又完成了一次對內容意義的消解和旁觀者的狂歡。


敢問小尬劇廣告,路在何方?


以廣告身份出道的小尬劇,現在的處境同它的表演一樣尷尬。


羅蘭·巴特曾經高喊:「作者已死。」文本一旦成形,對意義的解讀將不再受作者掌控,這一次主動權在受眾。在網際網路2.0時代,按照自己的意願解讀文本的「盜獵者」更加「猖狂」了。


就像純真可愛、兒童友好的小豬佩奇轉身成了「社會人」,在尬演小劇場的觀眾席上,每一個看客也都煞有介事地成為編劇2.0。


我們不妨捫心自問,你真的被小尬劇廣告安利了嗎?刷小尬劇刷到停不下來的網友表示,為了能快速欣賞小尬劇的精華內容,他們選擇拉動進度條,精準跳過廣告。而觀眾對小尬劇「廣告」的評價也經常把重點放在「劇情」或者「表演」上。廣告充其量也只是作為小尬劇很「尬」的一個元素存在。



這樣一種「錯位的內容消費」恰恰又是網友通過對原本文本的二次解讀與意義的解構,將曾經令人厭煩的套路化廣告轉變為娛樂消費的一股清流,甚至是一把收割注意力的鋒利鐮刀。而這其中,究竟有多少是希望獲得人贏秘籍的目標受眾,又有多少是隱藏其中的意義盜獵者,就不得而知了。


對於廣告主來說,如果不能將收割到的注意力順利貨幣化,尬演小劇場大概只是無用的存在。而它的未來也並不明朗。


但不管風雲如何流轉,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我們也許還會回想起在網際網路江湖某個復古的角落,有一個曾被當作玩笑的小劇場還盛放過素人演員們最初的夢想,並且收留過那些被盜獵的、過剩的、飄忽的意義。



大概這便是「無用之用」吧。


相關焦點

  • 打擦邊球披內容外衣 花式小劇場廣告還能火多久
    行情由最初免費送到後來三百萬一條還得搶 觀眾由點讚大開腦洞到吐槽情節出戲打擦邊球披內容外衣 花式小劇場廣告還能火多久?  ▲潘粵明的「白夜現場」繼馬東在《奇葩說》花式口播廣告哄「金主爸爸」開心成了網綜一景後,近來,異曲同工的花式小劇場廣告也在網播電視劇中大火了一把:不論是此前的《楚喬傳》、《軍師聯盟
  • 「高級手工定製」舞臺劇來了《鑑證》探路南京小劇場京劇
    對於走純市場化道路的小劇場戲曲而言,宣發直接影響著票房。《鑑證》力邀國內頂尖視覺團隊與一線明星攝影師加盟,宣傳團隊全程跟進創排進程,為全劇量身定製電影級宣傳物料。這是李卓群團隊已經摸索成熟的「明星制」宣發模式。在李卓群看來,推廣應該是從創作初期階段就開始考量——哪裡有觀眾鼓掌的點,哪裡有與眾不同的賣點,哪位演員能夠勝任,哪一段可以做成音頻,哪一靜幀可以做成海報等等。
  • 小劇場京劇的啟示 京劇如何與當代無縫銜接
    小劇場京劇的啟示 京劇如何與當代無縫銜接 2020-12-02 10:29:57   京劇如何與當代無縫銜接
  • 名家把脈小劇場|張曼君:小劇場戲曲永遠離不開對人性的思考
    然而,張曼君那次的觀看體驗並不好,臺上的鑼鼓喧天、舞槍弄棒讓她當晚就高燒不止,「那時我發誓永遠不要看這樣的戲」。  命運也許就是這樣充滿戲劇性,曾經反感戲曲的張曼君成為了現代戲曲界的先鋒人物。進入中戲後,她開始從戲劇的基本常識學起,一點點了解古希臘悲劇、四大名旦代表作和戲曲史。
  • 北京市話劇小劇場狀況調查:位置和人氣是關鍵
    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人們普遍看好文化消費,國家也給予文化設施建設一定的資金補助,並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拉動文化內需,加之2008年小劇場演出十分紅火,種種因素匯集在一起,一時間,話劇及小劇場成了業內關注的焦點。  北京市話劇小劇場的現狀如何?它們的經營運作情況怎樣?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查訪了北京市話劇小劇場狀況。
  • 在「小劇場」看廣告大戲,小米營銷這個產品亮了
    周董唯品會616促銷廣告成功在小米手機刷屏,而助力其達成這一效果的,就是小米最新推出的廣告產品——小劇場。周董刷屏背後,「小劇場」是神馬?年中促銷歷來是各大電商的營銷戰場,伴隨著用戶時間碎片化,媒介愈加分散,用戶對內容的需求也越來越個性化。對於電商行業來說,如何應對這些趨勢,在營銷上創新突破是一大難題。
  • 小劇場急速擴張面臨挑戰 「不差錢」需開放視野
    孟京輝1999年導演的《戀愛的犀牛》,頭10年一共演了260多場,近兩年卻演出300多場,並且從北京、上海、廣州這些一線城市,演到新疆烏魯木齊這樣的小劇場空白城市。今年9月,這隻「犀牛」還遠渡重洋,赴澳大利亞演出。田沁鑫導演的時尚版《紅玫瑰與白玫瑰》,短短一年間也在全國巡演了上百場,眼下正在大連演出。小劇場話劇門檻較低,二三十萬元就能製作一部比較精良的劇目。
  • 網劇中插廣告泛濫,這些植入「小劇場」你能接受哪種?
    最近,作家馬伯庸就在微博上「吐槽」了一個新的電視劇廣告植入現象:「即使是會員看視頻,中間還是有中插廣告;中插廣告也就算了,還是該劇角色來演;該劇角色出演也就算了,偏偏廣告編排完全不考慮和電視劇角色格調的統一性。」微博發出後,不少網友也紛紛響應這一問題。
  • 話劇《我的妹妹,安娜》將演 大班底託起小劇場
    《我的妹妹,安娜》劇照  一部改編自託爾斯泰80萬字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的小劇場話劇《我的妹妹,安娜》,匯集了首登話劇舞臺的黃梅戲名家吳瓊安娜這個人物在劇中大量的心情描寫如何在舞臺上表達很難,她又簡單又複雜,我很怕道德一站出來我就敗了,更不想把她演成怒沉百寶箱的杜十娘,所以每天的狀態就是如履薄冰、百轉千回。」  出演沃倫斯基伯爵夫人的吳瓊對舞臺並不陌生,從黃梅戲到黃梅音樂劇以及黃梅舞臺劇,她的多種嘗試甚至被稱作「黃梅先鋒」,但演話劇卻還是頭一遭。
  • 北京高校內好去處之中戲小劇場 與未來明星提前見個面
    在職場世界忙了一周,不妨周末到中戲的小劇場坐一坐看場戲,說不定臺上的那個跑龍套的小角色就是明日之星;秋冬蕭瑟的天氣裡,去中央美院的展館欣賞一下大師們的傑作,在藝術的天地裡重新描畫多彩的世界;去傳媒博物館,在聲光影的歷史潮流中了解過去;珠海航展之後、《星際穿越》熱播之時,到我國首個航空航天綜合科技館看看那些飛天精靈,順帶著也看看北航的帥哥;再或者,去承辦過奧運會的北工大羽毛球館打打球,在北體大的網球場上揮灑汗水
  • 2017十大網絡熱詞:freestyle、戲精、扎心了,老鐵
    我花了整整一年好不容易學會了「freestyle」唱給你聽,你卻「懟」我像個「戲精」,「老鐵」,這話著實「扎心了」。我問你如何練就出口成歌,你卻答我先換個高配耳機,緊接著掏出了你家音像店的優惠券。「居然還有這種操作?」拿著優惠券的我目瞪口呆,那價格的零竟多得讓人驚嘆「貧窮真是限制了我的想像力」。明知我節衣縮食來學藝,讓我換耳機「你的良心不會痛嗎?」
  • 「小劇場」為戲曲的探索與發展帶來了什麼?
    作為其中的「探路者」之一,小戲節從展演作品數量上看不是最多、輻射觀眾面不是最廣,有時候一場演出甚至只能容納百名觀眾,但其憑藉著戲曲小劇場創作課題的日益聚焦、所吸引到觀眾的專業性高端性,成為更具有行業引領性的演藝品牌。 即便如此,全國各地院團仍然響應積極,這是因為小戲節有著相對完整的、符合市場規律的推廣宣傳與專業反饋機制。
  • 沈濤談到黃曉明洗潔精式的演技,他的回應充分印證了尹正的話
    表演結束後,沈濤對黃曉明談到:「很多觀眾看了《鬢邊不是海棠紅》之後,都說你這次的演技屬於洗潔精式的演技,就是把油膩都給洗沒了。」黃曉明聽到這樣的話題,有感而發說了這樣一大段話。首先他對大家表示了感謝,並且提到了前段時間衝上熱搜的尹正對他的叮囑:「首先我覺得我得謝謝大家這個關鍵時刻又還是拉了我一把,沒繼續砸我。
  • 「藏身」辦公樓中的小劇場,何以讓年輕人爭相打卡?
    圖說:音樂劇《阿波羅尼亞》劇照 主辦方供圖隨著形式多樣的演藝新空間在上海這座亞洲演藝中心蔓延,越來越多年輕人熱衷「挖掘」隱匿在鋼筋叢林裡的小劇場,就像偶爾摸到「彩蛋」,為平凡日子添彩。據悉,8月底開演至今,駐演音樂劇《阿波羅尼亞》每周以8-9場的穩定頻次演出,儼然成為了魔都最熱門的打卡點。「一臺好戲」劇場「藏身」在辦公樓中,雖然僅能容納114為觀眾,卻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 德雲社小劇場開演8天,五隊 齡 龍餅四全勤,孫九香離七隊入青年隊
    德雲社小劇場開演8天,五隊齡龍餅四全勤,孫九香離七隊入青年隊 今年德雲社雖然還沒有正式官宣開箱,但是各地的德雲小劇場都已經正式開場了。 在德雲社的官方帳號中,也都對此進行了宣傳,雖然因為疫情原因,場內只能容納百分之五十的座位數,且只能進行網上售票。
  • 30歲的盛一倫演過二十部電視劇,卻連哭戲都不會?
    那就是演過二十多部電視劇的盛一倫,卻連哭戲都不會? 這些作品有很火的,也有一糊到底的,盛一倫給人的感覺也是實力派演員,但卻突然表示自己不會哭戲,這也很尬吧?
  • 對話筆記 一期一呈現 對話小劇場黃梅戲《薛郎歸》主創團隊 乘風
    虞文兵:就是自己覺得有點過了 記者:那拋開這個不說,你覺得作為年輕人,對於演這種小劇場演出,是不是更得心應手一些。 鄭玉蘭:我是第一次接觸這個小劇場的戲,從接到劇本,然後到開排,我其實是感覺挺陌生的。因為小劇場跟大劇場的區別還是非常大的。我之前基本上在劇團裡面,這麼多年演過的都是在那種大舞臺上,兩個小時左右的大戲。而小劇場離觀眾距離特別近,一招一式包括眼神,觀眾都能看得很清楚,所以所有細節都要做到百分之百細緻到位。
  • 《超強音浪》趙英俊戲精上身變表情包 全場尬舞尬戲引爆笑
    上周日,趙英俊來到山東衛視《超強音浪》再展「戲精」屬性,和「喜劇地團」成員大潘、關喆上演了一出爆笑大戲。三人同框尬舞又尬戲,網友也忍不住直呼「畫面太美!「喜劇地團」一言不合就互懟 瀟灑哥機智破解尬局正在熱映的《這就是命》集結了一眾喜劇大咖,組成最接地氣的「喜劇地團」。
  • 大劇院小劇場首演歌劇《再別康橋》 重回小劇場
    大劇院小劇場首演歌劇《再別康橋》 重回小劇場 來源:北京娛樂信報 作者:張學軍 2009年11月06日00:56   8年前在北京人藝小劇場
  • 中國版《深夜食堂》,完美詮釋「尬演」!
    「原版饞到崩潰,國版尬到反胃。」「豆瓣人民首次,史無前例,難以描述地團結。」……到底是怎樣一部神劇才能達到如此效果?從開播的第一集看,無論是食堂裝潢,老闆裝扮,都是完全照搬原版,導致一種不倫不類的違和感,中國的深夜食堂怎麼會是日式小酒館裡面站著一個日式打扮脖子上還纏著白布的老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