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之前冠心病不嚴重?最新研究:21%患者10年內死亡!

2020-12-17 心血管王醫生

冠心病越來越年輕化,多年前被認為是只有老年人才會發生的冠心病,現如今中年人、青年人的發病率都在升高。

冠心病包括我們平時說的心絞痛、心肌梗死、心臟支架、心臟搭橋等等疾病,或者簡單的等同於老百姓說的心肌缺血。

年輕人抵抗力強,體質好,那是不是得了冠心病,風險也低,不會有什麼大事情?恰恰相反,我們在之前的多篇科普中,都介紹過類似的病例,常常是中青年心肌梗死要不老年心肌梗死更危險。

最新一項研究顯示:

研究中3655例在50歲以前出現冠心病,中位發病年齡為45歲,6.5%在35歲前發病。

這些早發冠心病,也就是50歲之前就確診冠心病的患者,預後較差,心血管危險因素負荷重,控制情況很不理想。

在這些50歲之前就發生冠心病的患者中,經過長期隨訪,發現確診冠心病後的10年內,有53%的患者至少發生1次心肌梗死或心臟支架、或心臟搭橋、或腦中風或死亡等等心血管事件。最多見的問題就是心臟支架或心臟搭橋,其次是心肌梗死,再次是死亡,最後是腦中風。有19%的患者10年內,發生2次上述缺血事件;有8%的患者10年內發生3次上述缺血事件。

總體的數據是,隨訪10年的時候,21%的早發冠心病患者,也就是50歲之前就發生了冠心病的患者最終死亡。

年輕人冠心病危重的原因:

我們在之前的多篇關於年輕人心肌梗死的科普中,也簡單分析了,年輕人心肌梗死病情更重的原因,一方面是本身年輕人重視程度不夠,平時不查體,有病了也不著急去看,結果導致就診晚,就診越晚心肌壞死越多,心衰風險越高;另一方面年輕人大多數心肌梗死血管堵塞前,血管沒有側支循環,一旦發生血栓堵塞血管,沒有別的血管來幫助堵塞的血管,所以就更嚴重一些。

最主要原因就是控制不佳:

我們多次科普過,發生冠心病,尤其是中青年發生冠心病的原因,主要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過多,或不重視三高。比如吸菸、肥胖、不健康飲食、不運動、有家族史、有高血壓、有糖尿病、有高脂血症等等。

上述研究發現,61%的患者既往或當前吸菸,53%有高血壓,40%有冠心病家族史,24%有糖尿病,47%的患者肥胖。

就算他們確診了冠心病,甚至得過心肌梗死或做過支架或搭過橋,隨後的10年裡,仍有32%~37%繼續吸菸,82%~89.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沒有降到1.8mmol/L以下。

給年輕冠心病朋友的建議:

首先還是儘早預防為主,尤其是那些本身父母在50歲之前就確診冠心病的,有家族史的這些人,更應該從小健康生活。遠離菸酒,控制體重,堅持運動,健康飲食,監測三高。

對於本身肥胖、抽菸酗酒、不運動的人、不健康飲食的人,如果實在改不了,那就監測血壓、血糖、血脂,早發現早控制。您肌既然不能依靠健康生活控制,那就只能通過藥物來控制了。

一旦確診了冠心病,那麼就要嚴格的按照醫生建議吃藥,定期複查,一定戒菸、控制體重、健康飲食、嚴格控制三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想辦法降到1.8以下,如果吃他汀不能降到理想水平,那就加用依折麥布,如果加用依折麥布還是不能降到1.8以下,那就加用PSCK9抑制劑。

總之,年輕人,尤其是50歲之前就確診冠心病的人,更應該嚴格要求自己,並不是年輕冠心病就不嚴重,相反年輕的冠心病相對風險更大!

相關焦點

  • 冠心病發病時不到50歲者,兩成在十年內死亡!美國杜克大學研究
    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人員利用杜克心血管病資料庫進行研究後發現,早發冠心病(50歲前發病)是一種進展性疾病,患者預後較差,心血管危險因素負荷重,但控制情況很不理想。在該研究中,10年內,52.9%的早發冠心病患者至少發生1次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心梗復發、血運重建、中風),18.6%的患者發生2次缺血事件,7.9%的患者發生3次缺血事件。
  • 有冠心病的人,你確診時年齡是多大?50歲前後有啥不一樣?
    來看這樣一組隨訪數據: 在50歲之前發生冠心病的人群中,10年內有52.9%將發生一次心肌梗塞、腦梗塞甚至死亡;18.6%的人將發生兩次上述事件;發生三次或更多上述事件的人佔到了7.9%;10年內總死亡人數佔到了20.9%。
  • 如何看懂冠心病患者的血脂結果?
    主攻血脂與動脈粥樣硬化研究,擅長冠心病、高血壓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脂異常的診治。  發表科研論文60餘篇,其中30餘篇發表在國際期刊上。主編學術專著1部;參編學術專著6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2009年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出國留學資助。2010年獲得「湖南省傑出青年基金」。先後獲得10項省部級科技成果。
  • |AHA|心血管|冠心病|患者|研究|藥物|醫學|...
    結果顯示,儘早使用SGLT2可以改善患者預後(指心衰再次入院方面),但對心血管死亡無太大影響,考慮可能與入選樣本量有關,以及患者的心衰程度不高有關。AHA 2020另外一個SCORED研究結果與SOLOIST研究類似。這些研究結果都提示,新型降糖藥物對於心衰的改善是有明顯幫助的。且對於有腎功能不全的亞組患者,使用SGLT2也會帶來更多的信息。
  • 法國研究:10%糖尿病新冠患者在住院後7天內死亡,血糖控制不影響預後
    法國研究:10%糖尿病新冠患者在住院後7天內死亡,血糖控制不影響預後  Evelyn Zhang • 2020-06-01
  • 2019年心血管領域10大重磅研究,快來學習!
    研究人群分為一級預防隊列(50歲以上糖尿病患者,並伴有至少1項ASCVD危險因素)和二級預防隊列(45歲以上,已確診ASCVD),同時要求入選人群患有高甘油三酯血症。 該研究共入選8179人(二級預防隊列70.7%)。主要終點是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梗、卒中、再次血運重建和不穩定心絞痛發作的複合終點,中位隨訪時間4.9年。
  • 楊豔敏:冠心病患者抗栓治療新進展(上)
    血栓形成是引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及其併發症的重要因素,抗栓治療已成為冠心病管理的重要基石。隨著循證醫學證據的不斷出現,對抗栓治療的策略和藥物選擇方面給予了更多的證據支持。本期微課堂中,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楊豔敏教授梳理了冠心病抗栓治療的最新進展。本小節內容主要介紹新型口服抗血小板藥物優勢地位的奠定歷程。
  • 全文翻譯:COVID-19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
    在此前的所有研究中,納入的患者很大一部分並未結束其臨床病程,其最終臨床轉歸併不明確。因此無論是死亡率、病重與死亡的危險因素等的估計都是不準確的。這項研究是首項對已經明確臨床轉歸的患者進行的研究,完整的報告了重症患者從入院到出院或死亡的完整臨床病程。
  • 北京新冠肺炎死亡患者:平均年齡79歲 多有嚴重基礎病
    危重型病例中8例死亡,多在70歲以上今天(3月4日),新冠肺炎北京重症救治專家組組長、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周建新,重症救治專家組成員、北京地壇醫院院長李昂接受媒體採訪,講述了重症病例救治情況。周建新說,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收治危重型確診病例42例,其中絕大多數患有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基礎疾病,治癒出院10例,病情仍危重8例,死亡8例,其餘病情總體平穩,已轉為重型或普通型。死亡病例中,有7例具有嚴重基礎疾病,包括高血壓、冠心病、心臟瓣膜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多數患者的直接死亡原因為嚴重基礎疾病。
  • 心血管科謝連娣主任:冠心病患者心率控制和監測
    心血管科謝連娣主任:冠心病患者心率控制和監測 1、冠心病患者為什麼要控制心率 冠心病主要是冠狀動脈狹窄,心肌供血不足導致的心臟血液供需失衡,進而出現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然而,如果心率越快所消耗的血氧就越多。當心臟耗氧量高於血管血液供應量時,就會心絞痛或心肌梗死。
  • 《冠心病合併心房顫動患者抗栓管理中國專家共識》要點解讀
    國內外流行病學數據顯示,冠心病患者合併房顫的比例為6%~21%,而房顫合併冠心病的比例更高,達到了20%~30%。當房顫與冠心病合併存在時,顯著增加不良預後風險;穩定性冠心病或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ACS)患者合併房顫,均會顯著增加長期死亡風險。而冠心病合併房顫患者如何優化抗栓治療是臨床工作中的重點。
  • 女人過了50歲要留「心」胸悶氣短未必是因為更年期
    醫學界有統計表明,在全球每年發生的猝死事件中,由心臟病引起的超過七成,而在這七成中,又有一半以上的病例與冠心病有關係。  傳統觀點認為,冠心病高發人群是50歲之後的男性,女性則要比男性晚發病10年。而事實上無論男女,冠心病發病均有年輕化趨勢,尤其是伴有吸菸、原發性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險因素的患者,發病年齡更明顯提前。
  • 得了冠心病怎麼辦?86歲長壽患者坦言:我能活著,全得益於兩件事
    前幾天看到這樣一個問題:我今年才剛剛53歲就得了冠心病,以後的日子該怎麼過啊?小兒子才剛上大學,上有四位老人等著贍養,我以後還能工作嗎?很多人一聽到「冠心病」仨字,就覺得這是很嚴重的一種疾病,只要是確診,就活不長了,畢竟它病在心臟。
  • 乾貨丨冠心病患者抗栓治療時,消化道出血如何預防?如何治療?
    出血的定義與分級 有研究表明,抗血小板治療中消化道出血發生率達1.6%,佔總出血事件53%,最常見出院後出血,且消化道出血會使ACS患者死亡風險顯著增高。 根據評分將出血風險分為很低危(≤20分)、低危(21~30分)、中危(31~40分)、高危(41~50分)和很高危(>50分)。
  • 研究表明:高血壓合併COVID-19患者不應停止ACEI/ARB治療
    截至目前,全球由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確診和死亡病例還在持續增加。 在COVID-19患者中,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與呼吸衰竭及死亡高風險相關[1]。
  • 2020年JAMA十大醫學研究與發現|JAMA|抑鬱症|醫學|研究|患者|手術|...
    JAMA:高敏肌鈣蛋白水平預測心血管風險的新作用,有望改寫指南 去年,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發表在BMJ的一項研究顯示,無論年齡,肌鈣蛋白水平的升高都代表著高度的死亡風險,特別在19至29歲年輕人中,心梗死亡風險比水平正常的人高10倍!
  • 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過敏處理「秘訣」
    1)阿司匹林加重的呼吸道疾病(AERD),表現為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和哮喘三聯徵,女性多見,佔到哮喘患者的10-15%。多在30歲以上上呼吸道感染後初發,在服用阿司匹林或NSAIDs後幾分鐘或幾小時內出現鼻部症狀或嚴重哮喘,常伴有蕁麻疹、血管性水腫或消化道症狀。
  • 11月份心血管病領域重磅研究一覽|心血管病|重大研究|11月匯總|...
    心血管病具有高致死率和高致殘率的特點,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冬季是心血管病的高發季節,多集中在50歲以上的人群,在這個天寒地凍的季節,更是要警惕心血管病的發病與預防。今天,小編就將11月份重要研究進行匯總,讓你15分鐘了解國際各大期刊的重大研究,趕快收好這份福利吧~J Diabetes:喝甜飲料過多造成嚴重的冠心病和2型糖尿病的疾病負擔2016年,中國一項研究顯示,有約半數人每天喝一瓶甜飲料。除了水之外,甜飲料已成為液體攝入的第二大來源。
  • NURTURE研究最新結果顯示症狀前SMA患者持續受益於諾西那生鈉注射...
    8歲以下兒童中評估諾西那生鈉注射液的更長期療效和安全性上海2020年6月11日 /美通社/ -- 渤健公司近日公布了NURTURE研究的最新結果。新數據包括對NURTURE研究參與者近一年的額外隨訪。截至2020年2月,所有接受治療的患者(n="25";年齡中位數為3.8歲)均存活,且無需永久性通氣。在不接受治療的情況下,大多數SMA-I型兒童患者平均活不到2歲。此外,所有達到獨立行走運動裡程碑的兒童(許多在正常年齡段達到)在初次獲得獨立行走能力後,直至最後一次隨訪還保持這項能力。
  • 研究最新結果顯示症狀前SMA患者持續受益於諾西那生鈉注射液治療
    接受症狀前治療的兒童患者在持續使用諾西那生鈉注射液長達4.8年後存活率為100%,且沒有一位患者需要永久性通氣 患者持續保持運動功能,且與自然病史相比取得了進展性獲益,目前96%的患者能夠在輔助下行走 NURTURE研究最近已擴展至在8歲以下兒童中評估諾西那生鈉注射液的更長期療效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