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別山下,淠水河中,此魚甚多,我們本地人叫它「船釘」

2020-12-25 騰訊網

大別山下,淠水河中,此魚甚多。它的學名叫蛇鮈,也叫船釘,叫船釘取其形似。

此魚多肉少內臟,味美。本地人常兩種吃法:一種是醃製成鹹魚再吃,一種是裹粉後用油炸制後紅燒。夏季正是此魚的豐收季節。市場價去內臟後每市斤20~25元。但是,此魚市場上是沒有活的。

蛇鮈簡介

蛇鮈(Saurogobio dabryi)屬鯉形目,鯉科,鮈亞科,蛇鮈屬。俗稱:船釘子,白楊魚,打船釘,棺材釘,沙錐。英文名:Longnose gudgeon 。

蛇鮈為棲息於江河、湖泊中的中下層小型魚類,喜生活於緩水沙底處。一般在夏季進入大湖肥育,主要攝食水中的浮遊生物,同時也吃少量水草和藻類。個體較小20-50克的普遍,大一點的有100-200克。一般多為10釐米左右;但數量較多,體肥壯,味較美,有一定經濟價值。

蛇鮈分布極廣,從黑龍江向南直至珠江各水系均產此魚。在東亞還分布於俄羅斯、朝鮮和越南北部。

蛇鮈對於廣大釣友都不陌生,全國各地的江河湖泊裡裡生長著大量的蛇鮈魚,這裡的釣魚人習慣一種釣法,非常的行之有效,老少皆宜。

蛇鮈怎麼釣?

釣點選在橋頭堡,這裡的水流形成的喇叭口。水在橋下因河面窄流速大,而喇叭口處河面寬流速緩。魚兒上行時,均選在靠近喇叭口陡崖邊魚貫而行,成為魚兒的必經之路,因此,這裡是老釣手常選擇的好釣點。

釣具,選擇中調3.6~4.5米手竿,此種竿軟硬度恰適喇叭口繃尖的需要;配用20~30克小活墜;6號伊勢尼鉤;強力線;墜下雙鉤釣法。不用調漂,對視力不佳者,可能是一種選擇。

釣餌與誘餌。用面餌或葷餌。面餌要香甜軟硬適度,且能抗水衝為佳。

這裡介紹一種配方:用灰面(又叫麥粉或麵粉)加水(河水)揉到不粘手又有黏性(多揉下才好,它不像商品餌不能多揉),用手指拉出一小塊,(一般儘量用小鉤)掛到鉤的五分之三處(最好包到鉤的小半便可,有時魚太多時掛上一丁點就很好釣),我一般用火柴頭大小掛上鉤後捏扁(呈餅狀或長餅狀)半水釣。

如果用葷餌,以蚯蚓、小活蝦為佳。設不設誘餌都行。

魚兒吃鉤時,竿梢顫動,信號明顯。流水中,魚吸鉤動作大,手感強,一般情況下,不會誤提,十之八九都會提竿得魚的。

還有些釣友他們能根據某些情況,採取無鉤釣法。

垂釣時,先隨便撒幾把會漂浮的大顆粒幹餌料或幹麩皮(蛇鮈一時半會是吃不進去的)及時空鉤拋竿入窩,漂動便提,有時一竿可以提上來4到5條,用此法一天可以釣到10多斤,幾斤那是家常便飯了。且打一次窩能釣很久。一會兒就釣一大堆,下鍋油炸,就是不錯的下酒菜。

只要是有魚的地方都可以使用,沒試過的朋友趕快去試試,心動不如行動,用了你才知道好。

相關焦點

  • 新中國成立後建成的最大灌區——淠史杭 安瀾60年
    來源:人民日報大別山地區的白蓮崖水庫。資料圖片核心閱讀今年8月19日是淠史杭灌區工程開工60周年的日子。淠史杭灌區是新中國成立後建立起來的國內最大灌區。為了重塑大別山水,庫區移民30萬人,良田、林場各淹沒30萬畝。歷經14年建設,淠史杭灌區主體工程完成。淠史杭灌區東臨巢湖之濱,南依大別山麓,西跨河南固始,北到淮河之畔,是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個毗鄰灌區及梅山灌區的總稱。
  • 三省交界處的大別山,為什麼大家都叫它安徽大別山,為什麼呢?
    但是卻有一個山,位於三省交界處,要說它屬於哪誰都說不清楚。這個山就是位於鄂豫皖三省交界處的大別山了,那為何大家稱呼大別山都叫他安徽大別山呢?為什麼這麼稱呼呢?大家一起來看一看。為什麼大家稱大別山是安徽大別山呢?
  • 《那條河》定檔9月7日 譜寫淠史杭工程禮讚
    該片深度聚焦舉世聞名的淠史杭工程,在淠史杭工程開工六十周年之際傾情奉獻,緩緩揭開那些塵封的感人故事。  《那條河》是國內首部關注「淠史杭」工程修建的電影。該片通過青年廬劇演員許小葦喪母后尋父的故事,講述了淠史杭工程修建的艱辛歷程,展現了老區人民大無畏的犧牲奉獻精神,是一部紅色主題的主旋律電影,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時代特徵。
  • 這魚體態修長,頭尖嘴唇肥厚,黑龍江本地人叫它「蟲蟲魚」
    蟲蟲魚,學名重唇魚,南方地區叫勾魚,形容此魚擁有一個大大的,厚厚的嘴唇子,這魚體態修長,頭尖嘴巴向下,也是黑龍江著名的「三花五羅一島子」中的鯽花,屬高檔名貴魚類,也是原先鴨綠江主產魚類。肉質細嫩,刺少,無腥味,適合清蒸、紅燒。我有一位在海邊長大的朋友,一直吃不慣淡水魚,第一次來東北吃蟲蟲魚特別驚訝,原來淡水魚還可以這麼好吃!
  • 畢小彬:做好紅色文章 傳承「大別山精神」
    畢小彬介紹,除了「大別山精神」外,六安「淠史杭精神」也很寶貴。「淠史杭」是一個大型的水利工程,是新中國成立後建設的國內灌溉面積最大的灌區,這個工程的建設運營使安徽、河南兩省的千裡赤地變成了魚米之鄉。    據了解,在修建過程中,六安30萬畝良田和30萬畝山場被淹沒,30萬群眾捨棄故土、移民搬遷。畢小彬認為,「淠史杭精神」的核心就是「胸懷大局、犧牲奉獻」。
  • 吃我們的黑龍江裡的魚,然後說「黑」
    根據過去的經驗,去上遊或者到河的岔口——魚和人是一樣的,不同的魚出現在不同的地方,在水中的時間也不同。有經驗的漁夫要麼隨船下江撒網,要麼使用搖擺繩釣魚,或者直接在舞臺上使用攜海竿釣竿。在我們的紅光村中,當地人使用名為「犟眼子」的工具釣魚。
  • 劉鄧大軍在大別山經歷的那些考驗
    日前,地處大別山深處的新縣周河鄉農民在清掃墓園時,意外發現一處填滿武器彈藥的墳墓,有日式92重機槍子彈、迫擊炮炮彈、機關槍、擲彈筒等,橫七豎八地塞滿了大半年墓室。有關部門推測,這批隱藏的武器彈藥,是當年劉鄧大軍轉戰大別山時,為了輕裝前進戰略轉移而遺留下的。1947年,劉鄧大軍千裡挺進大別山。
  • 它可能是中文俗名最多的一種魚,浙蘇滬等地叫它「昂刺魚」
    黃顙[sǎng]魚,名字叫起來很拗口,因此它的俗名非常的多,祖國各地的人們幾乎都見過此魚,吃過此魚,釣魚人都愛垂釣此魚,各地叫法也不盡相同。安慶俗稱此魚為「汪丫」,浙蘇滬等地喚其「昂刺魚」、「汪丁頭」,蜀人稱之「黃剌丁」,湘人則稱 「黃鴨叫 」此外它還俗稱:剛針,黃骨聰,昂公魚,黃骨魚、黃丫頭、黃沙古、翁公魚、戈艾、吱戈艾、黃刺公、疙阿、戈雅魚、疙阿丁、黃臘丁、嘎牙子、昂刺魚、黃鰭魚、三槍魚、黃刺骨、黃牙鯁、黃嘎牙,刺疙疤魚,刺黃股,黃鮫,毛泥鰍,黃骨頭,彎丫等等,各地稱呼趣而不一。
  • 紅色大別山
    但為什麼叫「大別山」,大家知道嗎?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大別山的來歷,關於大別山的來歷版本有很多種,但有種說法比較普遍,相傳當年李白登上了大別山主峰白馬尖,發現山南山北二側景色截然不同,不禁讚嘆道:「山之南山花爛漫,山之北白雪皚皚,此山大別於他山也!」大別山由此而得名。
  • 「大別山精神」芻議
    項英、陳毅領導的紅軍獨立師、獨立團有1.6萬人,還有遊擊隊1萬多人,但最後被國民黨重兵「圍剿」,絕大部分都犧牲和散失了,堅持下來的紅軍已經沒有建制。鄂豫皖邊遊擊區紅二十八軍還存在軍級建制真是難得。其二,這是三年遊擊戰爭中遊擊區域最大的一塊遊擊區。它包括鄂豫皖三省近30個縣,比鄂豫皖蘇區時期的區域只少10來個縣。其三,這是三年遊擊戰爭中牽制敵人最多的遊擊區,挫敗了反動派的多次「清剿」。
  • 講述大別山紅色故事 歌劇《銀杏樹下》在豫開排
    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宋麗萍在致辭中說,86年前,紅二十五軍從這裡出發。今天,我們在這裡集結的目的就是排好這部劇,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黨的旗幟高高飄揚、為大別山精神的弘揚貢獻一份力量。省文旅廳將不遺餘力地做好服務、支持工作,爭取使這部劇真正成為巔峰之作。
  • 大別山吳氏孝德祠簡介
    在大別山腹地,金崗臺腳下,有一座百年古祠堂--吳氏孝德祠。孝德宗祠坐落在金寨縣泗河鄉吳中灣東側。祠堂四周群山環抱、聳翠疊綠、青松挺拔。孝德祠始建於光緒元年間(1823年至1825年)已有一百四十多年歷史了,當年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時,曾進駐祠堂,留下了許多紅色革命的烙印。祠堂經歷了戰亂烽火的洗禮,仍保存完整。應是本地原古風貌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祠堂。
  • 海邊釣此魚,一來就是一群,大連人叫它「鮐鮁魚」
    因為這種魚的背部長有藍黑色斑點,又名藍點鮁,大連人叫它「鮐鮁魚」。到了夏至以後,鮁魚常在渤海沿岸近海水域遊弋,尤其是入伏以後的30~40天,成群結隊地到近岸獵食。這時用海竿垂釣會有好的收穫。釣甩鮁魚,也有別具一格的情趣,它喜群居並以小魚蝦為食,覓食兇猛好似餓極了的虎和狼,一旦發現獵物就群起而攻之,垂釣過程中,要二人合作,乘舢板「追捕」。一人搖櫓,一人站立船頭觀察魚情,當發現鮁群時,二人通力抱櫓快搖,加速追擊,當追到甩鉤能達到鮁魚群位置時,改為一人掌櫓,一人甩鉤收線釣魚。
  • 中國第二大將軍縣 大別山紅色旅遊主要區域 被譽為「將軍的故鄉」
    地處皖西邊陲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大別山在這裡縱橫千裡,淮河水從這裡穿境而過,這裡雲山高聳,森林廣闊,氣候宜人,四季分明。境內的天堂寨,以「奇峰怪石、霧濤雲海、飛瀑流泉、峽谷龍潭」蜚聲中外,有「華東最後一片原始森林」之美譽。
  • 安徽天堂寨風景區,旅遊散心好去處,隱藏在大別山中的人間仙境
    大別山區位於我們今天的安徽省的西部,被人們稱作是整個華東地區的最後一片淨土,最後一片保存完整的原始森林,大別山區曾經荒無人煙,而在開發後也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保護。在這片保留著原汁原味大自然氣息的土地上,我們能夠看到大別山秀美的景色,青山綠水,古今長在,水木清華,宛如一處世外桃源一般。
  • 聽,大別山下的「綠色進行曲」
    近日,記者走進河南省信陽市商城縣黃柏山林場,追尋這片遠近聞名的林場的歷史印記,在幾位老林業工人的講述中,那些篳路藍縷、接續奮鬥的點滴被一一展現。青絲變白髮,荒嶺成林海,60多年彈指一揮間,大別山腳下的這片土地披上綠衣,惠澤周邊百姓,其所屬的林場更是蝶變為全國林業經營樣板。這背後是幾代林業人的苦幹、巧幹與敢幹。
  • 大別山下送清風 萬年臺上正氣歌——湖北文藝家走進英山
    原標題:大別山下送清風 萬年臺上正氣歌——湖北文藝家走進英山   5月30日,廉政新風潤鄉村——到人民中去·湖北文藝家走進英山暨黨風廉政宣教月文藝巡演在英山縣石頭咀鎮萬年臺古戲樓文化廣場精彩上演。活動期間,舉行了廉政書畫筆會、文藝演出等活動,英山縣千餘名幹部群眾享受了豐盛的「廉政文藝大餐」。
  • 這魚叫赤眼鱒,1斤的魚比4斤鯉魚力氣還大,一雙紅眼睛十分顯眼
    釣魚人特別喜歡釣這種魚,它們的學名叫做赤眼鱒。我們本地人叫它們紅眼睛。紅眼睛力量十足,1斤大的魚的力氣比3、4斤鯉魚力氣還大呢。紅眼睛大的能長到1米左右。垂釣此魚手感很好,衝勁十足。我第一次邂逅此魚還要回溯到去年的一次垂釣之行。地點,冊亨縣雙江鎮打賓村。
  • 達川南嶽鎮水河小學的師生們將有這些好福利!
    優秀企業家鄭一雲、鄭旭東2019年正月初二回鄉探親,在水河村黨支部書記鄭一祥的陪同下參觀水河小學之後,為水河小學的辦學理念,辦學質量,教學事業的不斷發展甚為讚賞,為自己曾為水河小學的學子倍感榮幸和驕傲。十分感謝水河小學對他們的辛勤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