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以色列媒體5月27日報導,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正在計劃新一輪的"土地吞併戰爭",旨在徹底吞併約旦河以西的巴勒斯坦聚居點,最快相關法案將會於7月初生效。但這次各方都感覺到了來自以色列的威脅,尤其是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政府主席阿巴斯已經做出了最壞打算,並於上周中斷了和美以兩國的一切協議,來自以色列的"最後進攻"即將到來。
(通過向選民允諾"發動對巴勒斯坦的戰爭",內塔尼亞胡獲得支持並繼續出任總理)
以色列前總理拉賓和巴勒斯坦政府主席阿拉法特於1993年籤署的《奧斯陸協議》中規定,以色列將會和巴勒斯坦通過和平對話的方式解決領土爭端,而非愈演愈烈的土地吞併。顯然以色列已經打破了自己過去的諾言,上演了一把美式"言而無信"。
從2014年新一輪巴以衝突結束後開始,以色列對加薩走廊和約旦河以西的領土逐步蠶食,以至於如今巴勒斯坦宣稱的總領土面積有6000平方千米,但實際控制甚至不超過三分之一,並隱隱呈逐步萎縮態勢。雖然2016年12月23日通過的聯合國第2334號決議以14票支持、0票反對的全票,要求以色列立刻停止在所有侵佔的巴勒斯坦領土上展開的活動,但以色列依然我行我素,將之拋之腦後,巴勒斯坦的局勢已經愈發令人擔憂。
(巴勒斯坦領土範圍圖,綠色為實際控制,黃色為宣稱領土但被以色列佔領)
遭受疫情和領土侵犯雙重困擾的巴勒斯坦,已經在國際上取得了不少關注的目光,聯合國中東和平進程特別調查員尼克雷·姆拉登諾夫就已經發出警告,要求以色列"立刻放棄吞併",並積極呼籲聯合國重啟巴以問題談判。
另一方面,歐盟主要國家都紛紛譴責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不要隨意踐踏國際法並進行領土吞併的單方面行動,德法外長已經展開緊急磋商,並和其他歐洲國家展開交涉。
(約旦河西岸以色列定居點隔離牆)
之所以以色列能夠在中東如此囂張,除了自身軍事實力強大外,主要是因為背後站著堅定的盟友——美國,從1948年5月14日建國至今,美國就一直支持著以色列的一切決定。另外幾乎任何有關巴以問題的投票,美國要麼就是投反對票,要麼就是棄權,讓一些談判很難推進下去。
從2016年川普政府執政以來,一直推進的就是強硬的中東政策,除了退出《伊核協定》之外,就是和以色列一起不斷加大對巴勒斯坦的制裁。2018年5月14日,正值以色列建國70周年之際,美國更是公然把駐以色列大使館搬到了耶路撒冷,等於用行動證實了"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而非巴勒斯坦的",這也讓美巴關係和巴以關係跌入谷底。
(巴以問題,一直是世界上最為複雜的難題之一)
但隨著以色列得寸進尺般的推進,巴勒斯坦正不斷喪失一個又一個聚居點,已經距離"實質性亡國"不遠了,雖然能夠在國際上得到不少國家的聲援,但由於美國的封鎖,巴勒斯坦得到的實質性援助仍然少得可憐,加沙地區甚至一度陷入燃料短缺、電力不足的窘迫局面,如此看來,以色列的"領土吞併計劃"很快就要得逞了。
(如果放任以色列不管,很快六芒星旗幟,就將揚遍約旦河以東)
但由於美國總統大選臨近,美國總統川普迫於維護海灣國家的面子,也不好太過在巴勒斯坦問題上過分,所以無法得到美國太多支援的以色列想要在7月發動"最終攻勢",難度還是較大的,巴勒斯坦距離以色列發動的"最終攻勢",仍然有一段時間可以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