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卓女兒寄書信回家,書信內容感動網友,一細節被誇贊愛國

2020-12-25 森焱姑娘

說到趙文卓,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畢生出演過那麼多經典角色的他,雖然現在已經漸漸隱退熒幕,但網友對他的喜愛依舊不減當年。

事業出色的趙文卓在私生活上非常低調,與張丹露結婚後夫妻倆共同育了三個兒女,在張丹露的精心養育下,趙文卓的兒女一個個都十分出眾,優秀程度絲毫不輸黃磊大女兒多多。

別看趙文卓大女兒趙子儀從小上國際學校,但其書法和繪畫技能完全可與專業人士匹敵,趙文卓家裡的春節對聯和門畫都出自趙子儀之手,而且完成得相當漂亮。

看著趙子儀端莊地坐在書桌前寫毛筆字的狀態,大部分網友都忍不住誇讚趙文卓的用心良苦,放眼娛樂圈的明星父母,大都沒有讓自己的孩子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反而在孩子到一定年齡後就趕忙把孩子送往國外學習外國文化。

雖然趙文卓夫妻今年也把趙子儀送去瑞士貴族學校就讀,但根植在趙子儀內心的中國文化永遠不會隨地域而改變,她骨子裡依舊流藏著中國文化的血液。

近日,張丹露在微博上發了一條有關於趙子儀的動態,從配文內容可以知道,趙子儀從瑞士寄書信回家了。

配圖裡,張丹露附上了趙子儀寄回國的全家福以及書信內容照,與其她上國際學校的星二代不同的是,趙子儀採用了中文寫書信而不是滿屏的英文。

趙子儀在書信裡不停地感謝趙文卓和張丹露為這個家的付出以及為自己的付出,懷著一顆感恩之心寄出這封信的趙子儀,深知她之所以能到瑞士名校深造完全是因為趙文卓不顧辛勞的努力,所以她非常珍惜爸媽給予她的機會。

12歲的趙子儀一封書信不知感動多少網友,在很多同齡人還需要家人照顧的時候,趙子儀已經獨自一個人在國外求學。即使對國內的爸爸媽媽弟弟妹妹無比思念,她依舊不悔自己所做的決定,並且把所有的想念都化為學習的動力。

這不剛出國一個月的趙子儀就向父母傳回了喜訊,每天刻苦努力學習的趙子儀,在考試中除了中文第二外,其它所有課程門門拿第一,可見在人才濟濟的瑞士貴族學校就讀的趙子儀有多優秀。

適應能力快,學習能力強,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懂得用付出尋求回報,趙文卓女兒簡直太厲害了。張丹露此次曝光趙子儀書信內容,也讓不少網友知道身在國外的趙子儀其實還擁有一顆愛國的心,看到趙文卓夫妻把孩子教育得這麼好,大家紛紛忍不住誇讚起來。

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精力結果永遠不會欺騙你,張丹露偶爾曬出來的育兒細節,早已註定趙文卓子女都非同凡響,優秀的父母往往都會教出更為優秀的孩子!

相關焦點

  • 同是瑞士留學歸來,趙文卓女兒獲網友猛誇讚,李嫣卻爭議滿滿
    近日,趙文卓的大女兒趙子儀放假回國,趙文卓和妻子張丹露一大早迎著北京的大雪去機場接孩子回家。三個人許久未見,分外想念彼此,趙子儀和爸爸媽媽緊緊擁抱在一起。回到熟悉的故土,趙子儀非常開心,臉上一直掛著笑,氣質很是淡雅。她的一雙大長腿十分搶鏡,雖然只有12歲,但是已經快有媽媽高了。
  • 承德平郵書信逐年減少 網絡時代書信文化漸行漸遠
    已經人到中年的田先生,至今保留著自己大學時代所有的書信——情書和家書。他是1994年離開家鄉到外地讀書的,從那時起,大約5年的時間裡,書信就是他和父母、戀人的聯繫紐帶。    「那時候,一想爸爸媽媽和女朋友,就翻翻這些信,看到這些信,心裡就踏實多了。」雖然幾經更換工作和搬家,田先生依然把這些書信珍藏了下來。
  • 小學書信格式範文
    雨果先生,您雖然是法國人,卻並沒有狹隘的所謂「愛國情懷」,而是對法國政府的罪行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指責。雖然時隔百年,我依然能感受到您那博大的人道主義情懷與無畏無懼的勇氣!我們有理由相信,您才是真正的愛國者!因為您敢於站出來挺直腰杆痛陳利害、針貶時弊,而非愚昧膽怯的阿諛奉承,溜須拍馬!而某些人,至今仍不知為祖先犯下的罪行道歉,甚至於歪曲事實,大肆造謠!
  • 尺素:古詩詞裡含蓄唯美的書信
    「尺素」一詞便從此入了眼、醉了心,至今猶未走出。先回到這首小辭的「魚傳尺素」句,此處是用了一個用魚來傳遞書信的典故,最早出自東漢文學家蔡邕的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夢見在我旁,忽覺在他鄉。
  • 書信裡的溫度-中國質量新聞網
    郵遞員眼裡滿是羨慕,向父親恭敬地遞過書信。兒子終於來信了,不惑之年的父親,猶如鄉村裡的赤腳孩子,風一般地奔跑回家。「他媽,大兒來信了!」皺巴巴的書信,在母親眼前飛舞。「你是文化人,快念給我聽,看看兒子說些啥?」「敬愛的爸爸媽媽:你們好!」父親手執信紙兩端,母親扔掉正在勞作的活計,靜坐在父親對面,聆聽父親一字一句朗讀來信。晚飯後,父親招呼我們3個孩子來聽大哥的來信。
  • 在書信中與文化重逢
    書信曾是人類最重要的溝通載體。作為面向大眾的綜藝節目,名人書信的確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司馬遷激憤的《報任安書》,韓愈義正詞嚴的《祭鱷魚文》,林則徐的私信,曾國藩的家書,徐志摩熱烈的情話,劉慈欣對女兒200年後的寄語……家事國事天下事,無事不可入信,或壯懷激烈,或柔情繾綣,書信記錄了愛與痛,穿透了歷史煙雲。
  • 書信記錄名人真實的「朋友圈」
    在一系列活動中,濟南特色老建築再次引起人們關注。日前,記者來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1904年的濟南老電報大樓原址,如今該建築已經成為山東華夏書信文化博物館,雖歷經百年滄桑,不變的是,該建築依舊在用「文字」記錄著一座城市的歷史。
  • 趙文卓12歲女兒一句話感動網友,星二代好看有錢不可怕
    和歐陽娜娜相比,趙文卓的女兒雖然顏值不夠高,但最近卻做了一件飽受稱讚的事情。原因是她雖然生在富裕家庭,但小小年紀就知道獨立和節約,連上學書包都不用買。 趙文卓的大女兒今年只有12歲,在最近一個月才被送去瑞士留學。沒想到她不僅沒有因此放鬆學習,各項學科都很優秀,同時還懂得獨立生活和每天保平安,並向他們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
  • 那些年,我們的手寫書信(一)
    這部電話,開啟了這個古老鄉村院落的新生活,也結束了手寫書信的美好時光。那一年,是我離開家鄉和學校來到成都的第七年。這七年,是我人生中真正的手寫書信時光。想來,也是唯一的七年。1995年秋天,離開了學校,同時也離開了家鄉,第一次真正走出了父母的視線。以我當時的經濟狀況,寫信,是最適宜的聯繫方式。保持通信最久,也是寫得最多的,是我那身為農民的父親。
  • 英語書信
    英語書信 來源:oh100 2007-02-16 16:25   英文書信的種類,可分為三種。
  • 書信文化:紙短情長,那將是你未來寶貴的回憶
    是否也曾聆聽過《見字如面》裡面充滿歷史浪漫與感動的關乎家人、愛人、朋友的書信?在讀的詩詞裡,你是否了解了鴻雁傳書、魚傳尺素的故事?是否體會到古人錦書難寄的不安,「忽得遠書看百遍,眼昏自起剔燈殘」的重視?書信作為一種情感交流、信息傳達的工具,在古代乃至近現代也是非常重要的。
  • 別讓紙質書信成了絕跡的文化遺產
    近幾天,紹興市文明辦收到了一封封充滿真摯情感的書信。這是紹興與青島、佛山、綿陽、營口、蘭州等9個地市聯合開展的「『微言』寄『思』情,家書抵萬金」活動。活動一經啟動,一封封飽含深情的信件開始在這些天南地北的城市裡流動,字裡行間的真情實意,點燃了閱讀者久違的純樸情感。(2月13日紹興文明網)   數字時代,紙質情書,已成稀缺之物。
  • 詩壇知己:白居易與元稹·遙寄書信
    所謂「詩筒傳韻」,就是將詩作放在特製的竹筒裡,以詩代替書信,往返傳送。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兩人分別時期相互唱和的詩作。聞樂天授江州司馬(唐)元稹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 星二代中趙文卓女兒不是最優秀的?讀國際貴族學校常年全班第一
    小編只想說,如今還沒有長大的星二代中,如果要說真的厲害的,小編覺得是趙文卓家的女兒才是真的厲害,趙文卓在培養孩子方面很有一套。趙文卓的大女兒,如今就讀的是國際貴族小學,而且已經讀了好幾年了,趙文卓在女兒年紀不大的時候就已經將女兒送去了這個學校,同時父母都是沒有陪在身邊的,這樣一個小孩子,就真的一個人在外國貴族小學讀書,一點沒有讓父母操心過。
  • 實用:怎樣寫書信?
    書信是人們互通情況、交流思想、商量事情的一種應用文,它分成一般書信和專用書信兩種。一般書信是指親友之間來往的私人書信。這種書信可寫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如果在信中,或向對方敘述一兩件有意義的事,或向對方介紹一個自己熟悉的人,或向對方描述風景優美的一個地方,或向對方說明一個事物的特點,那就是借寫信在記事、寫人、繪景、狀物了。這樣的書信,要求就比較高了。 一般書信可分為稱呼、正文、結尾、署名、日期五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有一定的格式。
  • 邱素敏:消失的書信|散文
    想來,書信被逼退牆角,有十多年了吧。以前,和外界聯繫只能靠筆墨紙硯,「見字如晤」,寫一手好字就備受大家重視。進學堂第一天,家長就提著耳朵,千叮嚀萬囑咐:方塊字,要橫平要豎直,不能趴不能歪,不能跑到格子外。學校隔三差五舉行鋼筆字比賽,字帖火遍。依然記得,我寫的第一封書信,是寄給報社。
  • 實用英文書信寫作
    書信作文屬於應用文體,主要有事務書信和私人信件。(申請信,邀請信,道歉信,建議信,投訴信,通知.)正是因為選擇眾多,所以要求考生對大部分書信要具備一定的寫作知識和應試技巧,應對靈活多變的出題思路。要知道,高考、大學四六級、考研、託福雅思等考試中均有對書信體作文的考察,書信寫作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 第12章 書信
    平輩間的書信常會有一句一般性的祝福或問好的話。在新巴比倫時期,請安語比較形式化,不再反映出階層。不過西元前一千年前,亞蘭文的書信常用家庭稱呼來暗示階層,如以「主人」、「父親」、或「母親」來稱呼上級、「弟兄」或「姊妹」來稱呼平輩、而「僕人」、「兒子」、或「女兒」來稱呼下級。
  • 臺胞清明節前回到廣元青川老家 30封書信連接兩岸血脈親情
    1986年,一封書信從臺灣寄到青川縣板橋鄉,收信人一欄寫著:董文照。寄信人不知道,他牢牢記在心中的家的地址,已經變了。而董文照已去世37年。  幸運的是,董家搬得不遠。73歲的董德新告訴記者,第一封信的內容很簡短,介紹了二叔在臺灣的住址,又說了幾句家常話,說他離開家鄉約40年了,很想知道家裡的情況。  拿著這封信,董德新特別激動,回信的內容情感卻比較克制。他簡單告訴二叔董文新:「父親已經去世,現在家裡還好。」  從此,書信牽連起兩岸血脈親情。
  • 周恩來鄧穎超書信圖片展上,侄女周秉德談年輕人婚戀觀
    【編輯/周曉宇 統籌/王梅梅】2020年8月8日,在紀念周恩來鄧穎超結婚95周年之際,由北京大鸞翔宇慈善基金會發起製作的「海棠綻放 紙短情長——周恩來鄧穎超書信圖片」線上展,與天津南開中學舉行的紀念活動同步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