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份影子銀行官方報告今日出爐!
由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和統計信息與風險監測部組成的課題組12月4日在《金融監管研究》雜誌公眾號上發布《中國影子銀行報告》。
報告兼顧影子銀行國際標準的共性特徵和我國影子銀行特點,首次確定了我國影子銀行的界定標準、範圍和分類;並就監管方向與重點提出設想。
課題組人士對記者表示,總體看,對於影子銀行風險應把握以下方面:治理高風險影子銀行,但不是要消滅掉影子銀行,而是降低影子銀行和整個金融系統的風險;主要治理對象是鏈條長、與實體經濟脫節的部分;對於風險較低、有利於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合法合規的業務,繼續支持其正常發展,在這一過程中要堅持監管的一致性原則。
中國影子銀行有五大特點
影子銀行是指常規銀行體系以外的各種金融中介業務。由於游離於監管之外,風險隱蔽,交叉傳染,被認為是2008年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之一。
加強對影子銀行的監管已獲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金融穩定理事會(FSB)自2011年起每年發布全球影子銀行監測報告,中國也報送相關數據。
然而,不同國家影子銀行的特點和表現形式不同。受金融體系結構、金融深化程度以及監管政策取向等因素影響,我國影子銀行呈現出與其他經濟體不同的特點。
因此,需要針對中國影子銀行特點,明確影子銀行的判別標準、範圍和分類,同時要健全符合我國實際的影子銀行統計監測。
根據報告,中國影子銀行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第一,以銀行為核心,表現為「銀行的影子」。從負債端看,銀行是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影子銀行資金的主要提供方;從資產端看,影子銀行的客戶絕大部分是銀行的客戶,實質為通道業務。
第二,以監管套利為主要目的,違法違規現象較為普遍。各類機構利用監管制度不完善和監管標準不統一游離於監管邊緣,在所謂的「灰色地帶」大肆從事監管套利活動。另外,還存在大量「無證駕駛」,形成了「全民辦金融」的小環境。
例如,網際網路金融平臺本應只承擔信息中介和支付中介功能,但事實上卻從事貸款等資金信用活動,並長期處於監管真空地帶。
第三,存在剛性兌付或具有剛性兌付預期。多數產品承諾保本或保最低收益。有的還與投資人籤訂「抽屜協議」,承諾剛性兌付。
第四,收取通道費用的盈利模式較為普遍。我國影子銀行產品大多是認購持有到期,流動性低,以量取勝,拼市場份額。賺取通道管理費是盈利的主要來源。
第五,以類貸款為主,信用風險突出。我國影子銀行絕大部分是銀行貸款的替代,但客戶評級標準顯著低於貸款客戶,無論是融資來源還是資金投向都承擔直接的信用風險,且風險大於銀行貸款。
中國影子銀行界定標準遵循四大標準
課題組認為,確定我國影子銀行標準,必須兼顧影子銀行國際標準的共性特徵和我國影子銀行的特點。
報告按照風險程度高低,分為廣義和狹義影子銀行,並分別確定屬於其範圍的業務。
中國影子銀行界定標準主要包括四項:
一是金融信用中介活動處於銀行監管體系之外,信貸發放標準顯著低於銀行授信。主要包括各類不受商業銀行審慎監管標準約束的類信貸業務。
二是業務結構複雜、層層嵌套和槓桿過高。發行分級分層產品,區分優先級,中間級和劣後級,有的涉及帳戶分拆、多層嵌套。
「基金、理財、信託等可以作為交易對手直接進入同業拆借和回購市場,有的大量使用衍生產品,質押回購方式加槓桿。部分金融機構、網際網路平臺和地方資產交易所還將本應面向合格投資者發行的資管產品進一步拆分、轉讓,銷售給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的一般個人客戶。」報告指出。
三是信息披露不完整,透明度低。產品存續期間完全未披露基礎資產信息,或披露不充分。
四是集中兌付壓力大,金融體系關聯性和風險傳染性高。各種以集合投資為主要經營模式的產品具有明顯的期限轉換作用,是影子銀行的重要特徵。當投資產品出現風險徵兆時,從眾心理將誘發「破窗效應」,極易造成擠兌衝擊。
中國影子銀行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大類
按照上述界定標準,報告將中國影子銀行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大類。
其中,廣義影子銀行是基本符合四項界定標準的金融產品和活動。
狹義影子銀行則是其中影子銀行特徵更加顯著、風險程度更為突出的產品和活動。
廣義影子銀行主要包括:
銀行同業特定目的載體投資、委託貸款、資金信託、信託貸款、銀行理財、非股票公募基金、證券業資管、保險資管、資產證券化、非股權私募基金、網絡借貸P2P機構、融資租賃公司、小額貸款公司提供的貸款,商業保理公司保理、融資擔保公司在保業務、非持牌機構發放的消費貸款、地方交易所提供的債權融資計劃和結構化融資產品。
高風險的狹義影子銀行包括:
同業特定目的載體投資,同業理財和投向非標債權及資管的銀行理財、委託貸款、信託貸款、網絡借貸P2P貸款和非股權私募基金。
建立和完善對影子銀行的持續監管體系
自2017年初,中國影子銀行開始集中整治,影子銀行規模從歷史高位大幅下降。
截至2019年末,廣義影子規模降至84.80萬億元,較2017年初100.4萬億元的歷史峰值縮減近16萬億元。影子銀行佔GDP的比例從2016年底的123%下降至2019年底的86%;狹義影子規模降至39.14萬億元,較2016年底縮減了11.87萬億元。
同時,違法違規活動大幅下降,市場秩序得到修復;風險水平由發散轉為收斂,摸清了風險底數,壓降了存量風險,提高了風險抵禦能力;國際評價趨向積極正面;為金融支持抗疫和復工復產贏得了先機,為信貸大幅增長預留了空間,避免了風險進一步積累,從根本上消除了風險集中爆發的隱患,有效避免了槓桿率的快速上升。
「2017年之後,國際評價出現了徹底轉變,對中國影子銀行治理取得的顯著成效予以充分肯定,認為不僅確保了中國金融體系的穩定,也成為全球影子銀行規模下降的主要推動力。」報告顯示。
關於監管方向與重點,報告指出,我國影子銀行積累時間長,存量風險較大,相當多金融機構仍然存在規模情結,各類隱性擔保和「剛性兌付」沒有被真正打破,「賣者盡責,買者自負」尚未真正建立,部分高風險影子銀行可能借不當創新捲土重來。
但也應看到,影子銀行不會消失,將和傳統金融體系長期共存,不同類型的影子銀行的作用和風險水平差異較大。因此,必須建立和完善對影子銀行的持續監管體系。
第一,健全統計監測。影子銀行具有監管套利的本質,其產品結構和組織形式始終在演變之中,各種創新手法層出不窮。影子銀行橫跨不同行業,數據不完整、口徑不一致和重複計算等問題依然存在。因此,必須繼續大力完善統計監測,及時動態掌握影子銀行規模、種類,特別是風險演進路徑和風險水平變化情況。
要對影子銀行做到高頻度的統計監測存在困難。課題組人士告訴記者,數據的可獲得性、數據的滯後性,以及數據的可加工性等都是影響影子銀行統計監測的重要因素。「目前希望每季度能獲得初步數據。但精準數據的獲取頻度可能更低。」
在對影子銀行的統計監測中,「重複計算」是其中的一個難點。課題組人士表示,我國影子銀行以通道業務為主,一個產品可能經過銀行理財、信託、資產證券化等,處於同一個鏈條上。如果簡單加總就會放大規模,而對重複計算進行剔除的技術要求也很高。
第二,嚴防反彈回潮。聚焦突出問題和風險點,對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業務設立「禁區」,嚴禁多層嵌套投資、資金空轉、脫實向虛,結構複雜產品和業務死灰復燃,以及假創新和偽創新行為等;按時合規完成業務整改,穩妥有序處置風險,同時積極調整業務模式,加快淨值化轉型。
第三,建立風險隔離。重點是釐清公募產品與私募產品、表內業務與表外業務、委託業務與自營業務的邊界,建立相應的防火牆。嚴防風險相互傳染、相互交織、相互掩飾。
第四,完善監管制度。確保監管全覆蓋,把所有影子銀行活動納入監管;統一同類機構和產品的監管標準;完善影子銀行的風險分類、風險權重、資本撥備計提等標準。
第五,慎重開展綜合經營。商業銀行以審慎經營為根本,保險要發揮風險分散與保障作用,證券資金要體現價值投資中介功能,信託、理財要回歸「受人之託、代人理財」職能定位,建立覆蓋全面、分工合理、有序流動的金融體系。
來源:張瓊斯
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