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5 16:11:56 來源:網上輕紡城
隨著天氣變冷,冬被也迎來了銷售旺季。記者走訪發現,市場上已經很難看到大家熟悉的棉被,取而代之的是七孔被、九孔被、蠶絲被、羊毛被、大豆纖維被、牛奶纖維被……專家提醒,市面上目前在售的冬被看似花樣、名稱很多,但填充物的差別卻並不大。而廠商之所以給同一類填充物的產品起各種名字,是為了製造賣點和炒作概念,吸引消費者。
「概念被」功效不太靠譜
天氣漸冷,家住廣州越秀區的王小姐打算添置一床新被子,可到幾家商場轉下來,看到有蠶絲被、羽絨被、羊毛被,還有牛奶潤膚被、大豆蛋白被,王小姐直呼「挑不來」。
記者走訪發現,如今冬被的品種越來越多,各種「新概念被子」充斥消費者眼球。由於品種和所標榜概念的不同,這些被子的價格相差懸殊,有的幾百元,有的甚至要幾千元、上萬元。對於備受部分消費者追捧的牛奶潤膚被、大豆蛋白被,業內人士指出,牛奶被、大豆被其實只是一種概念炒作,至於是否含有這種成分,以及成分有多少,消費者是很難判斷的,這更多的是商家的一種促銷方式。
纖維研究領域專家傅磊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牛奶纖維、玉米纖維、大豆纖維等確實存在,如大豆纖維,它就是從大豆中提取出豆粕中的球蛋白,通過添加功能性助劑,改變蛋白質空間結構紡絲而成。從某種角度而言,大豆纖維中所含的大豆蛋白確實都有護膚的功效,只是功效的大小並不一定像商家鼓吹的一般神奇。
此外,有些商家在銷售羊毛被時只說是羊毛被,不講清楚其含量,部分消費者誤以為羊毛被就是純羊毛被。但實際上,羊毛被有純羊毛被和普通羊毛被之分,普通羊毛被又有羊毛含量不同之分。純羊毛被要求羊毛含量要達到100%。
而蠶絲含量在50%以上的,都可以叫蠶絲被,但100%含量和50%含量的蠶絲被,價格相差懸殊。蠶絲被又分為桑蠶絲和柞蠶絲兩種,桑蠶絲的價格要比柞蠶絲貴。按照標準,用桑蠶絲做成的蠶絲被會標註100%桑蠶絲或100%柞蠶絲。市面上,不少低價蠶絲被中的蠶絲含量僅20%-30%,甚至只有10%,其他部分多為棉、羊毛等其他人造類纖維。那些宣傳30%蠶絲+70%牛奶絲或者50%蠶絲+50%棉的蠶絲被,嚴格意義上都不能被冠以「蠶絲被」的稱號。
掌握技巧避免被忽悠
除了要避免被一些概念忽悠,消費者還得掌握一些選購冬被的技巧和常識,以防買到劣質棉被或不適合自己的棉被。比如,雖然羽絨比較流行,但敏感體質的人,如哮喘病患者就不適合使用。
購買羊毛被時,儘量選擇外層布不帶塗層的,因為帶塗層的羊毛被,填充的羊毛油脂率、雜質去除可能不過關。需要注意的是,羊毛並不是越白越好,太過雪白的話說明羊毛原本品質不是很好,去汙去雜的程序比較多。
針對多孔纖維被「孔越吹越多」的現象,專家提醒,從實用角度來講,四孔被、七孔被就足夠了,而由100%九孔纖維填充料製成的九孔被也因纖維較短、連接性差,實用性方面反而會有很大的局限,九孔被的概念炒作效果遠大於其實用價值。此外,多孔纖維被主要看面料是不是純棉的,是否緊密,以免被子裡的纖維填充物外溢。其次要關注填充物的含量,應選購滌綸纖維含量較高的。
購買蠶絲被則首先要看標識,同樣都叫蠶絲被,但不等於含蠶絲量都是100%;其次看絲質,好的蠶絲被,拉開被套拉鏈就能看到蠶絲,有光澤、無雜質、絲路整齊的才好。如果使用的是經過漂白的蠶絲,就會顯得「蒼白」,無光澤,而且彈性差。
而選購羽絨被時,可按照「七字訣」挑選,即看、按、摸、拍、揉、聞、掂。看:看標識,目前最好含絨量為95%,含絨量越高越好;按:將羽絨被平鋪,用手向下按下,如果三分鐘以後羽絨被能夠鼓起來恢復到原狀,說明羽絨中沒有夾雜其他填充物;摸:檢驗羽絨的軟硬程度,有毛管的、大毛片的不好,如果短小的毛梗較多,可能使用了「粉碎毛」;拍:猛拍幾下被子,看有無粉塵飛出;揉:看看接縫的地方有無羽毛出來,以鑑別被子的好壞;聞:好的羽絨無異味;掂:體積大而輕的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