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洋
2011年,為實現PMI泡沫新材料成果的產業化,替代進口,滿足國家重點型號PMI泡沫的使用要求,湖南兆恆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應運而生。
2019年11月,帶著打破國外壟斷的民族責任感和企業家的實幹精神,湖南兆恆材料有限公司創始人何斌,一路過關斬將,站在了第八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新材料行業總決賽的現場,並最終獲得大賽新材料行業總決賽優秀企業稱號。
轉企改制之下
迎來人生第一次創業
從體制內科研單位,轉企改制辦工廠,再到融入創業大軍,花甲之年的何斌身上有種「不斷超越自我」的闖勁兒, 這與他早年的人生經歷有著很大的關係。
在那個充滿渴望、熱血、激情和夢想的20世紀70年代,高考的恢復可謂為艱難的歲月開啟了一扇夢想的大門,幫助許許多多的知識青年拾回了掉落在鄉間田野的大學夢。聽聞1977年恢復高考的消息,何斌迅速加入備考大軍。「由於體檢血壓不合格,加上複習不充分,第一年的高考失利了。」何斌說,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在高考恢復的第二年,他被北京大學化學系錄取。
「在大三選擇專業時,我主動填報了高分子材料專業。」北京大學畢業後,「南方胃」的何斌主動要求分配到南方工作。就這樣,何斌在湖南省塑料研究所一待就是多半生。
2000年前後,湖南技術開發類科研院所開始進行改制。在此背景下,成立於1965年的湖南省塑料研究所樹立了一個觀念:即思維方式要實現由科研事業型向科技企業型轉變,經營模式由小而散向集約化轉變,價值取向由重論文成果向重經濟效益最大化轉化。
這也意味著過去守著「大鍋」吃「皇糧」無「斷炊」的科技人員,開始面向社會,面向市場。
當時,何斌領導的研究所技術中心開始實行內部獨立核算,2009年以技術中心為基礎註冊成立了長沙科成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在承擔國家項目研究的同時,為鐵路機車提供配套產品。那段歲月刻骨銘心,浸透了汗水和淚水,直至多年後再回首,依然會讓人熱淚盈眶。這也是作為一名科研人員的何斌,最初的創業。
二次創業
為了PMI泡沫國產化
2011年以前,PMI泡沫這種新材料在航空航天界已經有大量使用,但是全部依靠進口。2011年,湖南省塑料研究所承擔研製的PMI泡沫國產化項目取得了重大突破。為實現PMI泡沫研製成果的產業化,替代進口,湖南塑料研究所打算運用市場化的方式,引進投資進行研發成果產業化。
2011年8月,湖南兆恆材料有限公司成立。「公司剛成立的時候,我們有一種從牢籠中解脫出來的感覺。然而,當一隻腳踏入市場後卻發現,創業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資金、管理、運營處處都是坑。」何斌說。
新材料的研發具有投入大、周期長、產業風險大的特點,從研發到成熟應用更是需要漫長過程。「從2011年到2017年,我們開發了不同密度、孔徑、狀態,不同功能的泡沫。公司在此期間一直處於只投入沒產出的階段,直到2017年財務方面才開始扭虧為盈。」何斌說。
小試完成後,還沒有來得及中試,投資機構就聞風而至,帶來了第一筆900萬元的投資,但是這筆資金對於新材料研發來說是九牛一毛。令何斌沒想到的是,這筆融資加上內部投資的1800萬元很快「燒」完了。「為了能夠把項目進行下去,我們開始在公司內部融資,鼓勵公司高管、中層骨幹參投持股。2015年,內部進一步擴資,400萬元、600萬元……」
「連續三年多輪內部融資,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降低了部分股東堅持下去的信心。」何斌說,儘管項目已經看到勝利的曙光,但是距離盈利還是遙遙無期。慢慢的,熱情高漲的內部股東沉默了。有的股東表示「看不到未來」,回絕了新一輪內部參投。但是,研究所內部規定「骨幹人員要帶頭參與投資,要給予股東一定的信心」。第二輪內部融資,主要是在管理層和公司骨幹人員中進行。
與部分股東的焦灼不同,擁有敏銳嗅覺的投資機構,仿佛看到了一塊亟待切分的「大蛋糕」,紛紛拋來了「橄欖枝」。
產品已經批量化生產
創業一直在路上
目前,兆恆材料公司傾注精力研發的PMI泡沫已經定型使用,實現了批量化生產,也成為國內第一家通過直升機螺旋槳從試製到測試、9000小時極限疲勞試驗、裝機評審、飛行驗證、產品質量穩定性考核、產品定型鑑定的廠商,也是昌河飛機公司、哈爾濱飛機公司、成都飛機公司等主機廠國內PMI泡沫的唯一合格供應商。
如今,兆恆材料公司不僅具有PMI泡沫材料的研發、生產、檢測能力,還具有泡沫片材的切割、精磨能力和泡沫芯材的數控加工能力,可為客戶提供泡沫的三維加工製品,以方便使用、縮短工期、保證質量。
2019年,60歲的何斌已經到了退休的年紀。但是,他的創業之路卻剛剛進入巔峰。與此同時,PMI泡沫新材料國產化也迎來了春天。何斌說:「未來,兆恆材料公司將秉持『持續創新、品質至上、共創多贏』的宗旨,將公司建成國內一流的泡沫材料研製生產基地,為用戶提供品質一流的泡沫材料產品,讓材料更輕更強,讓裝備輕量化能夠實現!」
(編輯:羅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