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飢餓站臺》:333層煉獄,層層分食的貪婪,堂吉訶德的救贖

2020-12-12 Mars的寫字檯

要說最近最讓我感覺到驚喜的劇情懸疑電影,應該就是2019年奈飛出品的西班牙電影《飢餓站臺》。

不得不說2019年的奈飛真的是高質高量,無論是在奧斯卡大放異彩的《美國工廠》、《愛爾蘭人》、《婚姻故事》,還是電視劇集《王冠》、《難以置信》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

2019年,完全可以稱為「奈飛年」。

這部西班牙小成本電影《飢餓站臺》,從預告片揭露影片結構的時候就很吸引人,通過一個垂直上下運送食物的監獄,去描述身處在每一層的人面臨的處境和變化。

這部電影被很多人稱為「垂直版」的《雪國列車》,在我看完後更傾向另一部電影——2010年的《死亡實驗》,同樣是通過一個實驗性質的「設定」,去把人放在一個類比現實社會的環境中,觀察人的反應和行為。

《飢餓站臺》更像是一則社會性寓言,最大的作用就是運用各種貼近現實的「設定」,引發人們的思考。

這部電影中的隱喻和明喻非常得多,每個人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下面我將以個人的視角去解析這部腦洞巨大卻無比現實深刻的電影。

01劇情

故事發生在一個被稱為「監獄坑」的地方,0層的廚師們會精心為監獄的囚徒準備食物,問題在於食物的發放是從1層開始,逐步向下,每層有兩個囚徒,當上層的人吃完了,下層的人才可以吃。

男主一醒來便在47層,他的獄友是一個老人,獄友簡單的給他介紹了監獄中的情況。

當承載食物的升降臺到達他們這一層的時候,老人急忙上去狼吞虎咽起來,但是男主卻發現升降臺上的食物都是被上層的人吃剩下來的,到達47層已經一片狼藉,便不願意吃。

老人在告訴男主一些基本信息後,便不願意多說了,首先說話需要消耗有限的體力,這個建議基本到了80層往下,連吃飽都成問題;

其次,老人認為自己告訴對方信息很不公平,只有對方有信息交換的時候,才會說。這也說明了,在這個小型社會中信息資源也是一種隱性資源。

監獄每個人可以帶進來一樣東西,男主帶的是一本小說《堂吉訶德》, 當男主告訴老人自己所帶物品的時候,老人顯然很高興,說的話也多了。

男主是自願參加這個社會實驗性質的項目,老人卻不是,他因為把電視扔出窗外,砸死了一個非法移民,作為一個罪犯進來的。

老人帶進監獄的物品,是電視購物中推薦的加強版武士刀(廚刀)。老人在監獄中生活已經將近一年,顯然對這裡面的規則瞭然於心,在吃完食物後,甚至還會往食物裡撒尿,告訴男主一切都是「顯而易見」的。

最終男主在飢餓的影響下,也開始吃起了食物,有一天他看到升降臺上居然坐著一個亞裔女。

老人告訴他,這個亞裔女每個月都坐著升降臺下來,尋找她的孩子。當亞裔女降到下一層後,被下面的人襲擊了,當然亞裔女能夠每個月坐著升降臺往下也是有依仗的,很輕鬆的反殺了襲擊她的人。

很快一個月的時間到了,監獄每個月都會重置每層人的位置。

男主一睜眼,發現自己被捆了起來,原來他們到了171層,經驗豐富的老人知道這裡不可能有吃的,所以,要靠吃他的肉過活。貌似「好心」地告知:不會切他要害位置的肉,同時會分給他一份。

當兩人餓了一段時間,老人終於動手了,拿著帶進來的武士刀開始切男主身上的肉,正在男主無計可施,疼痛地慘叫之際,坐著升降臺下來的亞裔女到了,並救了他。

憤怒的男主拿起刀殺掉了老人,吃老人的肉過活,亞裔女也離開了。

再次調換樓層的時候,男主到了33層,獄友則是接待他進入監獄坑的女工作人員。作為監獄坑的管理者,女工作人員告訴了他很多信息:這個監獄坑共有200層,實際上的食物量是夠400人吃的,前提是每層人都定量的吃自己那份,這是一個考驗人是否能自發團結的實驗。

選擇跟男主做獄友也是女工作人員的「福利」,因為男主是並非罪犯,而且帶進監獄的是一本沒什麼危險性的書,女工作人員帶的則是一條狗。

而這個監獄明顯不能按照實驗的初衷去運行,上層的人不斷的浪費和糟蹋食物,女工作人員是個非常遵守規則的人,她帶來的狗也沒有浪費食物,一人一狗分別在兩天進食。

女工作人員多次試圖影響下層人,讓他們按照自己分配好的量去進食並傳達下去,這樣大家都有的吃。

顯然下層的人是不會理她的,直到男主威脅下面的人,如果不按她說的做,便在食物裡拉屎,下面的人立刻照做了。

但是男主告訴她,這樣只能影響下層的人,卻不能影響上層的人,因為沒有威懾能力。

兩個人一天進食的時候,發現升降臺上的亞裔女受了傷,男主救下了之前有恩與他的亞裔女,這時候狗卻偷留了食物,導致監獄溫度降低,男主急忙將狗留的食物扔了下去,才保住大家的命。

在夜晚,亞裔女殺了狗,像是向女工作人員表達憤怒,他們運行下的監獄坑是多麼的殘忍,亞裔女也是女工作人員接待的。

失去狗的女工作人員很絕望,告訴男主根本就沒有什麼孩子,這個亞裔女是個女演員,想進監獄坑來體驗生活,監獄也不接納16歲以下的孩子。

一個月再次過去了,這次兩個人居然到202層,顯然女工作人員接收到監獄只有200層的信息是錯誤的,也就是說,即使合理分配食物,監獄依然有人要餓死。

本來女工作人員也到了癌症晚期,在失望與絕望中自盡了,男主在矛盾之下通過吃她的肉度過了202層的艱難日子。

再次醒來後,到了8層,這次的獄友是一個黑人,黑人帶進來的物品是一根繩子,他寄望於在8層通過上面人的幫助逐步到達0層,從而走出這個監獄。

可惜,上層的人欺騙他了,不但沒把他拉上去,還騙走了他的繩子,黑人絕望了。

男主此時下定決心,說服黑人,讓他和自己製作武器,下到最後一層,可以保證每個人都有的吃,同時下到最後一層後,通過升降梯可以回到0層。

黑人被走出監獄的想法說服了,兩個人通過拆卸床製作武器,先威脅在前一天飽食的50層以上的人禁止進食,在50層以後通過武力脅迫讓每個人只吃分配好的食物。

在中途遇到一個黑人認識的「智者」,贊同他們的做法,建議要先說服,不行再動武,並保留一份奶昔上到0層,帶給他們「信息」。

在他們繼續向下的過程中,發現下層的世界簡直是人間煉獄。在100多層的時候,他們發現這層的囚徒在襲擊亞裔女,與這兩個人搏鬥了起來。能夠擊敗亞裔女的顯然不是一般人,在搏鬥過程中,兩個人都受了重傷,亞裔女也死去了。

他們帶著重傷繼續下降,最終發現這個監獄居然有333層,在這裡他們遇到一個小女孩,小女孩跟他們要最後的奶昔充飢。

糾結之下,他們給小女孩了,並讓小女孩代替奶昔成為上到0層的「信息」。最後,黑人獄友因為重傷死去了,男主在升降梯下降至333以下的空間,跟著幻覺中死去的第一個獄友老人走了,小女孩升了上去。

02設定

這部現代寓言片,最精彩部分就是看似在一個科幻性的場景,但是卻每件事都在講現實,設定決定了這部片子的深度。

監獄坑

我認為這部影片更接近《死亡實驗》對人性的探索,而不是《雪國列車》對複雜社會關係的思考。

因為在《雪國列車》中,前中後車廂是一個金字塔式的設定,最底層的勞動力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列車長在車尾設置了一個老頭作為「臥底」,適度的反抗只是作為減少人口和平息積怨的手段。

但《飢餓站臺》明顯不是,下層不被需要,互相之間只有純粹的剝削關係,沒有需求。

在監獄坑的設定中,食物是不能保留的,這個設定非常的重要,因為這個自上而下的監獄坑,顯然是一個設定化的社會階級的象徵,而食物是社會資源的代表。

吃東西,是人們生存的最基本保障,但是如果可以保留食物,便可以用個人對資源的調配來對這個規則進行影響,比如上層人可以囤積大量食物,導致下面的人完全吃不了。

這樣的設定無疑確定了,哪怕是1層也不能通過壟斷來控制來源,說白了,整個監獄裡都是被統治者,監獄坑就是一個直線的上下階級的關係。

而《死亡實驗》也是這樣,一批人被分為囚犯和獄警,身份都是被賦予的,沒有互需關係,只有上下級關係。

調換樓層

監獄坑調換樓層的設定無疑是最核心的設定,如果不能調換樓層,便有了天生不平等的關係,上下層也沒有互相理解,換位思考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這個監獄沒有希望,會導致兩個結果,上層腦滿肥腸,因為暴食導致肥胖等各種疾病;下層人間煉獄,只要有體力就會暴動。

但是調換樓層給了下層希望,也給了他們換位思考的能力。我想設計者的初衷便是讓囚徒們通過上下層的流動團結起來,去改變一些什麼。

但是結果卻是貪婪,還有報復心,到達上層的人會因為之前的下層經歷拼命的暴食,糟蹋下面人的資源,侮辱他們的地位,都忘了其實大家都一樣。

0層

0層是這個監獄的實際統治者,因為他們掌管食物(資源)的產出。可以看出0層的人出發點是好的,甚至囚徒喜好的食物都會去做。

那麼問題在什麼地方呢?

首先0層的人只局限於做好「眼前的工作」——烹飪。他們雖然擁有設定上的無限資源(山珍海味都有),但是他們不思考資源如何分配,他們也不知道監獄坑到底是個什麼情況。

其中有個片段就是廚師長發現義大利奶昔沒人吃,大發雷霆,去問責每一個廚師。

我個人非常傾向於這是整部片子的結局,因為按照影片的環境,100層以下的人都沒得吃,不可能有奶昔留下,而最後的小女孩也是主角幻想出來的「希望」,最終奶昔到達了0層。

從這點看出來,0層的廚師們不是明知道監獄餓死那麼多人卻熟視無睹,因為他們根本沒想到奶昔是有人刻意送上來的,而是因為有根頭髮。

這不禁讓人哭笑不得,卻又發人深省。

這很像是世界的規則制定者們,絕大部分出發點都是好的,用政治學的話來說是「利益共同體」,監獄坑死人對他們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但是因為他們並不了解政策下發的具體情況,甚至都不了解自己服務的監獄坑。

在現代社會,連一個企業提拔管理者都需要基層經驗,無疑就是為了杜絕這種情況。

但是,往往越是防範的越是解決不了,奶昔上的頭髮,簡直就是一個「何不食肉糜」的電影版本。

03人物

《飢餓站臺》的每一個人物都有著鮮明的代表意義,除去這些人物,基本都是監獄坑中的普通囚徒,也就是現實中麻木不仁的人們。

主角

其實主角進入獄中帶著那本《堂吉訶德》基本就說明了主角的象徵意義,一個看似不符合現實的理想主義者。

雖然站在小說中堂吉訶德是一個令人發笑的荒誕角色,但是這個人物並非為了諷刺理想主義者或批判騎士精神。

《堂吉訶德》的創作一是在騎士文學的墮落下呼喚騎士精神,另外是反映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西班牙作為堂吉訶德的故鄉,無疑對這本文學著作有著執念。

堂吉訶德不是小丑,而是光。

在這現實世界,想要改變卻荒誕的光。就像主角一開始不願意吃餐桌的殘羹剩飯,這是一種可笑、不切實際的信念。

在切身體會了人間煉獄後,主角與堂吉訶德一樣產生了失望、悲觀的情緒,光眼看就要熄滅。

但最終,這束光轉變成了彌賽亞(救世主),提到彌賽亞,這部電影的宗教味道也很濃重。

當然,西方國家基本都是基督教國家,也並不意外。在基督教中,最早的彌撒亞便是耶穌,甚至連主角的選角也很像是耶穌。

片中當主角拿起武器下到每一層分配食物的時候,有個囚徒還諷刺他:「你以為你是耶穌嗎?耶穌可以創造食物,而不是阻止我們拿食物。」

耶穌並不能創造食物,彌撒亞卻能帶來希望,最終主角帶著堂吉訶德式的結局走了,似乎一切沒有改變,但是誰說希望的種子沒有埋下呢?

亞裔女

亞裔女是這個監獄最初的反抗者,根據女工作人員的信息,她的兒子是不存在的。但不代表亞裔女不是在尋找「兒子」,「兒子」其實是希望的代表。

她很像是歷史上最初的反抗者(陳勝吳廣、李自成等等),有能力,也有機會(一直處在上層),但是卻沒有明確的思想目標,甚至她都沒說過話。

所以最終她沒有完成改變,但是她為主角這樣的人提供了啟發,如果沒有他,彌撒亞不會出現,主角也會沉淪在無力的現實世界中。

最終亞裔女遇到了死在了悍匪的手裡,正如很多最初的反抗者,這個世界一昧的暴力和無明確目標的反抗最終都會消亡。

老人獄友

老人是這個監獄的現實面,不算是惡人,但也不是好人。完全是一個適應規則的極致利己和現實主義者。

老人甚至比很多想不明白的囚徒活的更好,畢竟已經生存了一年。這也反應了現實,在生活中,那些現實主義者、利己主義者們生存往往不是問題,在底層他們吞噬同伴,在上層時積累熱量,對信息、資源精心計算。

如果老人有亞裔女那樣的身體條件及武力,我相信他一定能走出監獄,但也僅僅是他自己而已,改變不了什麼。

為什麼說老人不算是惡人,因為這個世界大部分人都改變不了什麼,能夠自己走出「監獄」就已經很好了。

他糟蹋食物,惡劣的對下層人,也看不起他們,但是他並沒有以殺戮為目標,還保留了一定的人性。

黑人獄友

黑人代表了積極進行階級提升的人,但是他的提升必須要上層人幫助他。

他其實也是個自私的人,他沒有想過上層的人是否擔心他上去後會威脅別人的生命,甚至連拉他上去的理由都沒有。

黑人沒有具體的計劃,上去後如何安排所有人繼續上升,他要求的很天真,僅僅是「拉我上去」。

這在現實生活中,是我們常說的「貴人相助」,貴人會平白無故「相助」嗎?

黑人並沒有提供真正的價值,他的價值僅僅是有一根繩子,上層人便搶奪了他的價值。

當黑人失去繩子後便絕望了,但是他依然是為數不多想要逃離監獄坑的人,所以成為了主角的隊友。

智者

智者的設定很像曼德拉,代表了對反抗行動提供思想基礎的偉人。

智者之所以要求主角和黑人的分配行動「先禮後兵」,便是對這種行動的一種思考。

擁有強大武力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固然很有效,但是如果以後沒有武力威脅,還會有效嗎?

所以智者讓他們先禮後兵,便是儘量能夠將思想傳達,希望播種,不然就會像歷史上的軍政府、獨裁者一樣,短時間固然有效,但是只是歷史的一瞬。

女管理者獄友

監獄的女管理者是唯一個這座監獄運行的參與者,可惜,她知道的信息也不完全。

這是這個影片「陰謀論」的一面,但是我認為,管理局並不是一個人性化的定位,更多的代表這個世界本身的固有資源和既定規則。

女獄友像極了很多底層的公共服務者,出發點是好的,工作也兢兢業業,但始終事與願違。當跳出體制後,發現這個世界與她的想像完全不一樣。

同樣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將希望寄托在主角身上。

最後的小女孩

我堅定的認為這個小女孩女孩是主角的幻想,不管從電影的立意,還是客觀邏輯,333層不可能出現這個女孩。

之所以這個希望是小孩而不是奶昔,是因為在主角的思想中希望通過人性的訴說來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個空洞的奶昔。

相關焦點

  • 燒腦電影《飢餓站臺》獨家深度解析及隱藏結局
    《飢餓站臺》東羽之觀影,只推好電影!大家好,我是東羽之.。今天給大家推薦並解析的電影是西班牙電影《飢餓站臺》,主角因為要戒菸自願將自己關在一座宛如監獄的333層空間裡,每天定時送餐,樓層越高吃得越好,越往下吃得越少甚至沒有的吃,進而出現人吃人的情況.但每個月會隨機交換樓層,隨著對這種設定本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微妙起來!
  • 《飢餓站臺》的深層次隱喻是什麼?你真的想多了
    抖音看劇觀影的我又來了,最近刷到了一部「反烏託邦」式的西班牙電影《飢餓站臺》,豆瓣評分7.7,在驚悚懸疑類電影裡好像還算可以。看懂這部電影其實只需要理解兩個概念就顯而易見了,一個是「堂吉訶德」,一個是「反烏託邦」。
  • 《飢餓站臺》:何為打破階級壁壘的關鍵?溝通看似簡單,卻也最難
    從這一點來看,《飢餓站臺》其實倒更像是運用了「下一層」的靈感的「垂直版」《雪國列車》,有別於奉俊昊對人物角色弧光的細膩處理以及對整個故事線的完整串聯,《飢餓站臺》的世界觀則更傾向於是一種極簡化的架空,其對於階級的諷刺也刻畫地更為荒誕和極端。
  • 《飢餓站臺》的10層隱喻,每一層都細思極恐,堪比恐怖片
    《飢餓站臺》是2019年的電影,該劇講訴在未來的反烏託邦國度中,囚犯們被關押在垂直堆疊的牢房裡,飢腸轆轆地看著食物從上層落下,靠近頂層的人吃得飽飽的,而位於底層的人則因飢餓而變得激進。由加爾德·加斯特盧-烏魯希亞執導的《飢餓站臺》是一部扭曲的社會寓言,講述了人類最黑暗和最饑渴的一面。這部電影也是一部科幻片和驚悚片,大家最好不要晚上看,容易睡不著。看過這部電影的人細心人士可以發現該劇有10層隱喻,每一層都細思極恐。《飢餓站臺》與2008年的一部電影非常的相似,這部劇是加拿大短片叫《下一層》。
  • 《飢餓站臺》:假如分配食物的規則被重新定義,是否能有不同結局
    《飢餓站臺》這部電影,被譽為垂直版的《雪國列車》,不過,與《雪國列車》象徵性較強的故事相比,《飢餓站臺》基本上沒有什麼隱晦的暗喻,內容很直白:在一個存在先後進食順序的環境中,如何分配食物?主角為了250層(最後發現是333層)的人吃溫熱的米飯,他自己是那個分吃,每個人都可以保證每個人都有吃的,因此他動員,劃清界限,威脅和暴力等方式可以發現,到最後自己和黑人兄弟在裡面,最終成為他的食物的分配方式,沒有成功不聽故事和導演的想法,只說在飢餓站的世界裡,什麼樣的食物分配會成功
  • 《飢餓站臺》:反烏託邦的社會實驗場
    333層地獄是對影片《飢餓站臺》的一個形象描述。這部西班牙科幻驚悚片講述了一個反烏託邦的社會實驗——監獄坑(又名垂直自我管理中心),每一層的監獄坑類似於圓形方孔銅錢,數百個「銅錢」堆疊在一起形成了這個巨大的社會實驗場。
  • 飢餓站臺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無題電影,ID:Jzimovi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本期影片—《飢餓站臺》加爾德·加茲特魯·烏魯蒂亞執導,伊萬·瑪薩格主演,在第34屆西班牙戈雅獎上榮獲最佳新人導演獎。
  • 《飢餓站臺》:飢餓是表象,人性本惡值得探討,階級固化是根本
    2019年11月08日,電影《飢餓站臺》在西班牙上映。該影片是由第一次執導長片電影的加爾德·加斯特盧-烏魯希亞導演所拍攝。電影上映後,它在豆瓣的評分為7.8分,好評度超出了同類題材的大部分影片。而這部電影也在同年獲得了第44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中的「觀眾選擇獎」以及第34屆西班牙戈雅獎中的最佳特效獎和最佳新人導演的提名,最佳原創劇本的提名。
  • 電影《飢餓站臺》讓你看到人性的黑暗與光明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最近抖音刷爆的電影《飢餓站臺》,電影的故事發生在未來的烏託邦社會,主人公Goreng為了禁菸自願進入監獄坑,監獄坑管理局承諾出獄的時候將增加主人公Goreng的社會流動性。兩個犯人在一層,每天一個裝飾著奢華盛宴的平臺從塔頂向下延伸。它會在每一層停留幾分鐘,讓靠近頂層的人吃得飽飽的,而位於底層的人則在為吃剩的食物而戰——如果還有剩餘的話。監獄管理局為了所謂的公平,會每一個月讓犯人隨機換一層牢房,也就是說今天也在上層可以有食物吃,也許到了下個月你就要在下層為了生存不折手段。
  • 《飢餓站臺》——西班牙爆款人性電影90%的人表示沒有看
    大家好,今天小北來給大家推薦一部西班牙電影,他最近有很多人推薦給小北,所以小北想給大家來介紹一下,也讓大家去看一下,現在越來越多各個國家的電影都非常的優秀,有空可以多去看看外國的片子,擴大一下自己的視野範圍。
  • 《飢餓站臺》:西方式生存聖經被這部電影撕得底褲都不剩
    因為疫情,所有新電影都集體「冷藏」,所以最近熱起來的幾乎都是19年國外上映的電影,前有美國口碑票房大爆的《隱形人》,後有西班牙驚悚大尺度的《飢餓站臺》。《飢餓站臺》於19年9月6日在多倫多電影節上映,但要不是疫情壓制住了猛烈的新片大潮,估計這部電影就沒什麼出頭之日了(論運氣多重要)。
  • 《飢餓站臺》百無禁忌,要想活先食屍,硬核懸疑片都敢這麼拍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西班牙懸疑電影憑藉其詭辯的思路、摸不著的腦洞在懸疑市場上吸足了一眾眼球,其中《飢餓站臺》這種小成本懸疑味十足的西班牙式頭腦風暴洗刷了無數評分高地,影片大膽的設定、重口味的情節以及影片完結餘留的思考,足夠懸疑愛好者品嘗良久。
  • 《飢餓站臺》饑荒於活埋,你處於哪一種絕望?
    《飢餓站臺》一部超現實主義電影,一個333層的監獄坑,一場有問生死的人間審視。食物資源是豐盛而短缺的,生活在上層的人,吃飽了沒事幹,以踐踏糧食與捉弄下層人為樂。大概誰也不知道,明天會不會依舊處在高層,因而只有自私自利,才能活下去。
  • 地獄不是18層,是333層!
    ,也算是打開西班牙電影世界的新大門,對其的電影水平也有了重新的認識。大家都知道,我們通常罵人比較狠會這麼罵:祝你下18層地獄。。。很尷尬,我們都搞錯了,地獄不止18層,有333層,更恐怖的是,它還不是最底層。
  • 年度最佳懸疑片,《飢餓站臺》的開放式結局該如何理解?
    《飢餓站臺》作為一部場景單一的電影,雖有許多地方不太能經得起推敲,但作為一部小成本的室內劇,又是導演的處女作,本片還是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故事圍繞著一個叫做「監獄坑「的監獄,這所監獄關押著各種來歷不明的犯人,有的確實是犯了罪,也有的是自願進來。進來之前,每名犯人可以選擇一件物品隨身攜帶。
  • 《飢餓站臺》:這段時間最好的電影,寫盡了人生的黑暗
    聊《飢餓站臺》,肯定要先搞明白那個「監獄」是怎麼回事。片中所謂的監獄其實類似一棟特別高的房子,從頂層貫通到底層的正中間有一個移動平臺(電梯),每層牢房有兩名犯人,房內只提供基本水源,想要活下去就必須吃平臺上的飯菜。
  • 《飢餓站臺》結局解析
    最近有一部影片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也有許多人跟風去看了這部影片,但是有很多人表示看完之後不懂得結局在說什麼,今天我就來為大家解析一下這部《飢餓站臺》的結局。看過影片的人都知道,在影片的最後,男主角和最後一層的小女孩坐上了移動的餐桌繼續向下走去這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局,最簡單的理解就是男主和小女孩成功了,成功的引起了管理層的注意,這一幕代表那不曾磨滅的希望!
  • 《飢餓站臺》人性之下,該如何守護屬於你的「奶油布丁」
    今天小編為大家講解最近很火的驚悚懸疑電影《飢餓站臺》,可能大家會疑惑,既然定義了它是驚悚懸疑片,為何又會出現奶油布丁這種不符合意境的東西呢?因為在小編看來,說它是一部充滿暴力美學的人性啟示片更為適宜。一起來一探究竟吧!影片一開始,一覺醒來的男主發現自己身處寫有「48」的監獄中,茫然中瞥見對面一個矮胖的老頭。
  • 飢餓站臺中的世界
    電影《飢餓站臺》以其獨特新穎的設置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很多解釋都集中在《飢餓站臺》這個高層次的概念上,它顯示了一個階梯狀的人類社會,是一個寓言性的電影。本文從現實主義的角度,對循著電影所揭示的線索和黑暗的社會現實進行了理性分析。1、 經理知道監獄坑的真實情況嗎?
  • 《飢餓站臺》——我竟然從這部極度陰暗重口的影片裡看到光
    而這部西班牙科幻驚悚電影《飢餓站臺》,充滿血腥、暴力、獵奇等元素,口味重、尺度大,還真不適合一般人上影院觀看。男主因為某個目的,自願進入「監獄坑」——一座中間被挖空以便停放食物「站臺」的建築,無數個房間垂直堆疊,沒人知道有多少層,只知道每層住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