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7日-28日,江蘇省醫師協會腫瘤化療與生物治療醫師年會、江蘇省生物技術協會腫瘤生物診斷與治療專委會年會暨第十二屆金陵腫瘤國際高峰論壇在南京召開。眾多大咖專家與會,交流腫瘤治療最新進展。在論壇上,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科主任束永前告訴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腫瘤的治療手段日新月異,我國也提出了到2030年腫瘤患者五年生存率要提升15%的目標,中國的腫瘤科研、製藥能力已經提升了上來,而在臨床中,醫生是否能夠規範化、個性化精準用藥,與腫瘤「見招拆招」,也與患者的生存期密切相關。
2030年,癌症五年生存率不低於46.6%
國務院2019年發布的《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提出,到2030年,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不低於46.6%。束永前教授表示,這個目標意味著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要在現有的水平上提升15%,要讓癌症成為一個可控制的疾病。
「在早些年,很多晚期肺癌、胃癌的中位生存時間只有11個月左右,這些年已經有長足的進步。」腫瘤治療手段比以往要豐富得多,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束永前教授舉了曾經治療過的一位晚期肺癌患者為例。該位患者在發現時腫瘤分期已經到了IIIB期,腫瘤已擴散,經江蘇省人民醫院多學科討論,不具備手術的條件,只能藥物治療。患者的情況,按照過往只有一種化療方案可以奏效,但束永前教授給患者用上了化療加PD-1免疫藥物的方案。「雙管齊下」,患者腫瘤退縮得很快,成功降期,患者又可以手術了。「對腫瘤患者來說,是否能夠進行根治性手術,生存期是絕對不可同日而語的。」束永前教授說,這種免疫加化療的方案就是治療藥物和手段的精進帶給患者的臨床獲益,目前已經寫進了指南中。
治療方案也要排兵布陣、見招拆招
武器是一樣的武器,但不同的士兵使用,殺傷力可能完全不一樣。在腫瘤治療的臨床上,同一個方案不同效果,其實是很普遍的。同樣的藥物先用哪一種,都可能影響治療效果。
束永前教授在本次論壇中主講題目關於晚期肺鱗癌,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肺鱗癌佔肺癌總數20%-30%,數量雖然不是最多,但比起其他類型的肺癌治療的手段比較少,一線治療方案如果不奏效,就會缺乏有效的幹預手段。方案的選擇,很考驗醫生的水平。」
在治療過程中也是如此,同一種藥物用在患者身上,反應千差萬別。尤其是腫瘤治療界的「當紅明星」免疫治療藥物,各種毒副作用就讓人防不勝防。束永前教授舉了一位晚期胃癌患者的例子,患者在用上免疫藥物之後,對腫瘤殺傷效果很好,但患者轉氨酶暴漲,超標幾百倍高到「嚇人」的程度,提示嚴重的肝損傷,這時候該不該停藥?幾種藥物是全部停用還是只停一種?有沒有其他的方法?束永前教授採用的應對方法是沒有停藥,而是加了激素,在患者的轉氨酶指標降了下來之後再將激素撤掉。最後還有幾番見招拆招不斷調整用藥,患者的晚期胃癌大大縮小,最終獲得了臨床治癒的好結果。
腫瘤醫生要帶著研究的心態做臨床
「與以往相比,中國腫瘤藥物的研發能力已經上來了,中國學者在腫瘤基礎研究上的科研能力也上來了,在一些腫瘤治療全球指南的制定上做了很多開拓性工作,有了越來越大的話語權。」束永前教授表示,但與此同時,不論是較新的免疫治療、靶向治療,還是傳統的治療方式,各地在規範性、科學性上也都客觀上存在差距。交流最新的腫瘤研究進展,將治療指南與實踐經驗向基層醫院、年輕醫生宣教,也是舉辦本次論壇的目的之一。
「就像大廚和普通人炒菜一樣,同樣的材料同樣的灶具,大廚做出來的菜好吃,有很多細節的處理,很見功力。」束永前教授表示,要提高腫瘤患者的生存期,要強調規範化診療、多學科治療,同時也要強調患者對醫生個性化處理的能力。理論上醫生可以「按部就班」地給患者拿方案,但實際在臨床上,能按照指南走的只是一小部分,醫生要處理的情況極為多變,有時候狀況甚至是「人仰馬翻」。
「所以我們希望醫生要用心去觀察患者的反應,要有為患者著想的心,也要有處理各類情況的能力。也希望通過論壇上專家的授課與交流,能讓腫瘤醫生培養出科學的思維,帶著研究的心態去做臨床,不斷總結規律,進一步轉化成為科研成果,最終讓更多患者受益。」束永前說。
通訊員 曹勇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彥
校對 丁皓宇
【來源:揚眼】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