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一起讀讀
成語故事背後的典故
邯 鄲 學 步
邯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
出處
《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解釋:你難道沒有聽說過壽陵那個人去邯鄲學走路嗎?(不但)沒有學到那個國家以之出名(走路)技能,卻把自己以前行路的方法忘記 了,最後要伏在地上爬回家。
成語故事
在《莊子·外篇·秋水》中記載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醜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
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應用
【反義詞】擇善而長 獨闢蹊徑 標新立異
【近義詞】鸚鵡學舌 步人後塵 亦步亦趨 鴝鵒效言 數典忘祖 優孟衣冠 枉轡學步 西顰東效 壽陵失步 東施效顰 邯鄲匍匐 衣冠優孟 壽陵匍匐
【造句】不管學什麼,都不能邯鄲學步,生搬硬套。
回顧
每日成語|06 黔驢技窮
每日成語|07 程門立雪
每日成語|08 指鹿為馬
內容整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分享經典,用有血有肉的歷史習得智慧,讓父母與孩子從容應對社會萬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