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小石橋擁有上千年的歷史,「邯鄲學步」成語就出自於這裡

2020-12-22 百家號

邯鄲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8000年前這裡就有人類活動的蹤跡,戰國時期的趙國就在邯鄲建立都城,也是中國成語典故之都。眼前這座不起眼的小石橋,也有上千年的文化底蘊。

這座小石橋叫做「學步橋」,成語「邯鄲學步」就出自於這裡。

相傳在2000年前,燕國的一個年青小夥子,非常羨慕邯鄲人的走路姿勢,於是便來到邯鄲學習邯鄲人走路。

一到邯鄲,小夥子便在小石橋上仔細觀察邯鄲人走路的步伐姿勢,勤加苦練的模仿。可是小夥子最終也沒有學會越來越迷茫,成功的忘掉了自己原來的走路方式。莊子說過,他最後是爬著回到燕國的。

後來,趙國人便把這座小石橋起名「學步橋」。燕國小夥怎麼也不會想到,這個笑話一傳就將近2000年!

「學步橋」的旁邊還有一塊像「隕石」一樣的石頭,上面雕刻著許多成語,像「毛遂自薦」「紙上談兵」「一樣九鼎」等等,每個成語都有一段歷史故事!

相關焦點

  • 河北邯鄲真不愧為成語典故之都,邯鄲學步的典故起源於此
    邯鄲位於河北省南部,與山東省和河南省相鄰,這是河北省歷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同時還是我國的成語典故之都。據考證,直接出自邯鄲的成語典故多達200餘條。這些成語典故,也是邯鄲歷史文化的標誌之一。在邯鄲老城區,有一座橋,叫做學步橋,這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邯鄲學步」這個成語,實際上這也是邯鄲學步這個故事的發生地。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燕國壽陵有個少年,聽說趙國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特別優美,於是不顧路途遙遠,來到邯鄲學習當地人走路的姿勢。
  • 河南這座地級市,名字沿用3000多年,號稱「成語典故之都」
    對於一個城市、地方來說,名字更是尤為重要的,因為我們到今天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了,很多地方的名字也已經沿用了數千年的時間。今天,小編要為大家介紹一座3000多年都沒有改過名字的城市。
  • 3000年的歷史變更,這座城市卻一直沒有改過名字,用成語命名!
    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已有五千多年歷史文明的國家,擁有著雄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出了不少很有名氣的城市,當然也孕育了數不盡的英雄兒女。早期黃河這一帶,自然條件很好,人才輩出,產生了很多著名的人物,所以中原腹地創造出了文明的中原文化,也留下了很寶貴的文化遺產。
  • 河北邯鄲被譽為「成語之都」,1580個成語相關,邯鄲學步認識了它
    在我國歷史上,城市名稱變更是常有的事情,比如說我們熟悉的西安,在古代叫做鎬京,長安,南京則在古代被稱作金陵。但是在我國也有少數幾個地方,自古以來就一直沒有更改過名稱,其中河北的一個城市就屬於其中的一個,3100年來,一直沒有更改過,這就是邯鄲。
  • 河北有個「成語之都」,內有1500多條成語典故,你絕對知道
    「紙上談兵」「毛遂自薦」「背水一戰」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但你知道這些成語典故的來源嗎?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這個城市,它以成語出名,大街小巷中隨處可見到成語典故,這個城市就是河北邯鄲。出自邯鄲的成語典故,從邊塞到中原,從歷史文化到哲理內涵,多種多樣,應有盡有。
  • 邯鄲學步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成語知識
    出自:莊周《莊子 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近義詞有:鸚鵡學舌、東施效顰,反義詞有:標新立異、獨闢蹊徑,邯鄲學步是貶義成語,偏正式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分句;含貶義。
  • 中國成語典故之都:名字用了3000多年,1584個成語跟這座城市有關
    我國,擁有著上下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在這五千多年的歷史中,滄海桑田,鬥轉星移。在我國廣闊的國土中,有許多城市換了很多名稱,但是也有一個城市,一直保持著自己原來的名稱,就是邯鄲。在這座城市裡沉澱的歷史文化也是其他城市的幾倍,有了這些歷史文化的滋養,才有了在抗日戰場以及解放戰場上奮勇殺敵的將士們,也才有了現在古色古香的邯鄲城。
  • 河北有個「成語之都」—邯鄲,以成語而聞名的城市,各具特色
    這座以成語而聞名的城市,其成語典故遍布大街小巷,這座城市就是河北邯鄲。從邊塞到中原的邯鄲成語典故,從歷史文化到哲理內涵,各具特色。位於河北省南端的河北省下轄市邯鄲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距今8000多年前,這裡就已經有了人類的繁衍,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邯鄲記》,始於戰國時期,為趙國的都城,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 成語故事丨邯鄲學步
    成語故事丨邯鄲學步 2017-12-30 23:10來源:昆明神墨教育 原標題:成語故事丨邯鄲學步
  • 崇拜洋節日,幼兒學英語,最後不倫不類,這算不算「邯鄲學步」?
    眾多成語故事中,六甲番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邯鄲學步」,出自《莊子·秋水》,其原文如下:子往呼!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今子不去,將忘子之故,失子之業。這段話的大意是:你還是走吧。難道你就不曾聽說過燕國壽陵那少年到趙國邯鄲去學習行步的故事嗎?他未能學會趙國人走路的姿勢,又忘掉了原來自己走路的方法,最後只得爬著回去了。現在你若不儘快離開這裡,必將忘掉你原有的本領,也將失去你原有的學業。
  • 邯鄲3000年不改名,還是著名成語典故之都,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城市
    那就是成語「邯鄲學步」。這件事發生在今天河北邯鄲的邯鄲——邯鄲。坐落在河北省南部的邯鄲市,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距今已有3100年歷史,在華北、晉冀魯豫三省中佔有重要地位。但「邯鄲」之名,從三國時期起就出現了,因為在邯鄲的東城下,有一座邯山,以單指山頭,而邯山則以此為界,於是就有了「邯鄲」之名,而且這個名字,自建城以來,已有三千多年,這也是中國地名文化的一個特色。而且「邯鄲學步」這個成語讓更多人知道了邯鄲這個地方,它為什麼不改名,也許就有這個原因。這座城市裡的紅牆磚,方寸土地,無不透露著其前世今生。
  • 這個城市「千年沒改名」,歷史上作用重大,有個成語出自這裡!
    這個城市是河北省的邯鄲市,「邯鄲」兩個字作為地名沿用了三千年,是中華地名文化的特例, 很多人知道的熟語「邯鄲學步」來自這裡!8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人在這裡繁殖,開創了農業文明的新紀元, 磁山文化比仰韶文化早1000年,是世界上粟、雞的最初發現地。
  • 每日成語|09 邯鄲學步
    陪孩子一起讀讀成語故事背後的典故邯 鄲 學 步邯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成語故事在《莊子·外篇·秋水》中記載了這樣的一個故事: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 邯鄲學步失去的是自己
    這讓我想起了邯鄲學步這個成語故事。成語出自《莊子•秋水》。故事大意:戰國時期,燕國壽陵有個少年,聽說趙國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特別優美,於是不顧路途遙遠,來到邯鄲學習當地人走路的姿勢。結果,他不僅沒有學到邯鄲人走路的姿勢,還把自己原來走路的姿勢也忘記了,最後只好爬著回去。故事本身純屬虛構。雖然孜孜以求的學習態度令人欽佩,但學習的效果卻難以讓人恭維。
  • 素有「成語之鄉」之稱的邯鄲,歷史悠久,景色獨特
    說到成語大家是不是耳熟能詳呢,畢竟成語也是我們學習過的,那麼大家知不知道被稱為「成語之鄉」地方是哪裡呢。今天小編就帶你走進素有「成語之鄉」之稱的邯鄲,歷史悠久,景色獨特。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悠久的歷史,使邯鄲市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優美的自然景觀。邯鄲的自然風光也毫不遜色,綿延起伏的太行山、水勢浩渺的京娘湖,這一山一水給這座千年古城添了不少靈秀之氣。 大家是不是想知道邯鄲為什麼會稱為「成語之鄉」呢,那是因為許多歷史典故諸如「邯鄲學步」、「黃梁美夢」、「胡服騎射」、「毛遂自薦」等都發生在這裡。在《史記》中還記載有藺相如、廉頗「完璧歸趙」、「澠池相會」、「將相和」等故事。
  • 「各地作家看河北」之三:在邯鄲享受成語之樂
    不光因為它是古代的趙國都城,更主要的是因為「邯鄲學步」等成語的家喻戶曉。最近,我隨文學藝術團來此地採風,盡情享受了成語帶來的樂趣。邯鄲市北10公裡處的千年古觀「黃粱夢呂仙祠」,是成語黃粱美夢的誕生地,作為中國唯一以夢為載體的景點,景區內增設了「中國名夢館」,以壁畫形式演繹了「曹植夢洛神」「唐明皇夢遊廣寒宮」「趙明誠夢娶女詞人」等30多個中國名夢的故事。
  • 安徽一個低調的古村落,名氣不大但歷史悠久,有個成語就出自這裡
    這裡有40座左右保存比較完好的明清古建築。村裡的村民為了能將明清古建築保存完整,他們都自己動手蓋了新房,沒有住在以前的古建築中,因此,這些古建築現在仍然保存完整。村裡的人並不多,基本上只有一些老人拿著小板凳坐在村門口相互聊著家常,互相寒暄。老人說,村裡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現在留在村子裡都是他們這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和孩子。
  • 「邯鄲學步」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現實生活中有哪些例子?
    眾多成語故事中,六甲番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邯鄲學步」,出自《莊子·秋水》,其原文如下:   子往呼!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今子不去,將忘子之故,失子之業。   這段話的大意是:你還是走吧。
  • 古代漢語成語邯鄲學步,不是學走路這麼簡單,其實是學的一種藝術
    歡迎朋友們來看本期的老龍說歷史故事,這次要說的是「邯鄲學步」漢語成語故事(以下內容摘自「百度百科」,略有增減)。【解釋】邯鄲學步--比喻一味地模仿別人,不僅沒學到本事,反而把原來的本事也丟了。成語典故「邯鄲學步」即出於這則故事。【故事】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某地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 河北千年古城,被譽為「成語之鄉」,可惜只是三線城市
    歷史長河滾滾向前,每個地域的發展,也有不同的命運,就拿河北省邯鄲市來說,這裡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古城,迄今有30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成語之鄉」、「典故之鄉」,可惜現如今只是三線城市,對比歷史上曾經的輝煌,未免令人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