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ing the Chinese culture, knowing yourself!
李白賦詩圖(圖據網絡)
中華文化史的「起承轉合」
了知歷史的人知道,中國落後於西方,是近代的事情。此前的幾千年,包括古希臘、古羅馬時代,均未超越中國。歐洲中世紀的一千年,更是中國最鼎盛的時代:唐的開放,宋的富庶,元的廣袤,明的繁榮。法蘭克王國也罷,拜佔庭帝國也罷,都難與中國相提並論。
中西方盛衰易勢,始於明清,由兩方面因素促成:一是明清以來中國社會的專制化日益嚴重,活力漸失;二是文藝復興開始西方世界的自由性日益增強,活力煥發。這就是為什麼龐大的鄭和船隊,不及小小的哥倫布船隊更能改寫歷史。到了晚清,力量對比已經完全顛倒,西方的強大已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於是大量的留學生出現了,東渡日本、西赴歐洲學習。
馬可波羅中國遊記圖(圖據網絡)
而隋唐以至宋明,都是日本派使者來中國;西方來中國的使者則有馬可波羅,他寫的遊記充滿了對中國富強的羨慕,並在西方引發持久的中國熱,促成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啟蒙運動期間的伏爾泰對中國的發展也是熱情讚頌。我們出國的,多是像箕子、張騫、鑑真、朱舜水這樣輸出中華文化的人。今非昔比,弱者向強者學習,是人類歷史的通則,不學習先進文明,就將被歷史淘汰。
中國向西方學習,是從19世紀中葉開始的,迄今已持續了大約一百五十年,並仍將持續下去。然而有一個現象:無論器物也罷,制度也罷,凡照搬照抄的,都以失敗告終。前者的證明是洋務運動,後者的證明是蘇聯模式。當然還有很多例證,茲不贅述。這說明什麼道理?說明學習西方的東西,一定要與中國的實際結合。
「洋務運動」時期,張之洞俯察漢陽鐵廠(圖據網絡)
當初張之洞提出「中體西用」,日本福澤諭吉提出「和魂洋才」,都強調在學習西方文明的同時,保持民族根性的極端重要性。道理很簡單,沒有了主體,客體也就失去了意義。東施效顰之所以失敗,就是由於她沒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邯鄲學步之所以淪為笑柄,也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喪失了自我。齊白石對徒弟們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也是這個道理。
何為「中華文化之根」
什麼是根性?就是我之為我的東西,是生我、養我、形成我、構建起我這個生命體的根本元素。這個元素的核心,追根到底,就是我們民族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之所以為這個民族,並能生生不息的精神臍帶。文明有優劣之分,文化是沒有高下之別的。
外國友人學習毛筆字(圖據網絡)
中華文化,是舉世公認的人類最悠久最燦爛的文化之一,沒有對本民族文化的繼承,就沒有更好吸納外來文化的基礎。這也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世界需要多元的存在,單一文化會使人類的發展更加脆弱和危險,所以,一方面全球化是歷史潮流;另一方面,多元化、多極化是世界發展的趨勢。二者只有相輔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正如德國哲學家洪堡特所說:「每一種語言裡面都包含著一種獨特的世界觀。」對於將會走出國門的國高學子們來說,我們最基本的世界觀正是基於我們母語漢語形成的,它代表著文化和身份的認同。
學貫中西是「大勢所趨」
高中時期的我們正是自我認同和認識世界更為開闊的養成期,而中文學習正是承載了真善美的養成,承載了上下五千年中華傳統文化的底蘊,我們從中能夠體會詩經的質樸,品味古詩十九首的真摯,感受陶淵明歸去來兮追隨本心的喜悅,咂摸唐詩的凝練,感受宋詞的纏綿……正是對這些篇章的領悟,才不知不覺成就了一個對中國文化有自我感受和理解的中國國際學生。
嘉祥國高語文課堂
所以不能單一地學習西方課程,對本國文化抱輕視態度:
首先,當理解不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你,是不可能與周圍的高中朋友們有相視一笑的通感的。而今天你在這裡學習生活交朋友,沒有共同文化的理解,就沒有真正的交流和溝通。
第二,要贏得西方的認可,首先在文化上要有自我;喪失了自我,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尊重。既然你來自中國,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如果你是無知的,那麼,你的國外大學的朋友也在質疑你的學習能力,你的認識周圍文化、事物是否有應具備的熱情。
第三,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國際地位空前提高,「中國模式」已成為世界熱詞。當外國同學和朋友比你還了解筷子的來源,端午節意義,瓷器的魅力所在,你卻一問三不知,這不是驕傲,這是羞愧。何況,未來的人才,無論在中國還是外國,英語或者任何一種語言,都僅僅是工具,如何運用這門工具,還需要更多的技能、專業、文化沉澱去調遣它。
第四,在外語的學習中,完全摒棄母語是片面的,也很難做到的。由於我們對於所學的外語還不熟悉,往往需要藉助母語的規律去理解外語,就是所謂的正向遷移。國際高中階段語文學習,拋開了高考的應試壓力,我們可以更廣泛的拓展閱讀範圍,為外教人文課程的學習鋪墊,同時中方文化的碰撞,更能產生智慧的花火。文化是國家的軟實力,中國要成為真正的強國,必須成為文化強國;且傳統文化作為每個中國人的立身之本,毫無疑問地會幫助大家在祖國的甚至世界的大環境中有更好發展。
在嘉祥國際高中,學習中國文化的學習不僅僅為了考試,而是為了自身文化的沉澱,眼界的開拓,思維的拓展。在這裡,培養的是有世界眼光、有中國靈魂的全人學習者,我們應當懷著飽滿的熱情,擁抱我們的母語,擁抱我們的文化。成為真正的中西方文化、思維、眼光兼備的國際學習者。
歡迎家長加入嘉祥國際高中2017級新生
報名諮詢微信群
點擊、長按、關注以上嘉祥國高官方客服二維碼,
或搜索: jiaxiang_ihs,通過驗證後由該微信號邀請您進入「嘉祥國際高中2017級新生諮詢微信群」
嘉祥國高招生諮詢電話:
028-69919908、028-86666501
實時發布最新信息 全面了解國高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