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姐妹和我一樣,糾結過要不要送孩子上學前班?
上吧,覺得硬生生改變了他原來的成長步調。童年很短暫,想多留一點玩耍的時間給他。
不上吧。他上的是公立幼兒園,沒有任何提前學習內容,擔心他跟不上學習節奏,積極性被打擊,不喜歡上學了。
咱們今天分享北京史家小學的終生名譽校長卓立先生關於孩子要不要上學前班的文章,看完了,也許你就不糾結了。
每年的招生季都是在前一年的寒假就開始了,這個時候,我往往會接到來自各個渠道的父母提問,其中頻率很高的一個問題是:孩子需不需要上學前班?
雖然我想說:不需要。
但是,結合我們一年級課堂的實際情況,我還是會答:需要。
在東亞和歐洲的一些國家,孩子是在5歲開始上一年級。那麼,5歲的孩子嘗試課堂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呢?是為了開學以後能夠理解課堂的規則、在教室裡坐得住,進入學前班這個練習場所體驗一下還是有價值的。
需要注意的是:學前班是為了預先感受即將到來的課堂學習方式,而不是去接受小學一二年級知識的提前灌輸。
遇到以教會孩子多少算數題目、多少英文對話、多少古詩詞為賣點的學前班都要敬而遠之,除非在你細緻的觀察中,發現你的孩子感知覺和行為能力都已經發展到了需要學習這些知識的階段。
學前班是開啟小學學習的前哨,我們現在在學校裡也開這樣的班級。在他們的教學中,我就一再強調:要因需施教,每一個孩子需要多少、能接受多少,我們就給多少;不能全班一鍋燴,更不能做一刀切的標準要求;不考試不評判,只觀察只建議。
學前班最重要的工作是讓孩子們漸進地適應課堂學習這個形式,並且爭取能在其中找到樂趣——做到這一點,就很了不起了,學前班的任務就完成了。千萬不要反其道而行之,浪費孩子的精力,也消磨了他學習的興趣。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幼兒園或者校外機構開設的學前班,他們教授知識的方法是和小學老師不一樣的。你別小看「1+1=2」,小學老師教的是不一樣的。
在這裡,1的概念可能是一個具體的,也可能是抽象的東西。為什麼「1+1」老師能講一節課呢?恨不得講好幾天呢。同樣一個加法,小學老師教與幼兒園和家長教也是不一樣的。有些學前班,不僅帶孩子學習加減法,還學「1×1」「1÷1」,恨不得把這些全部告訴孩子。
其實這樣沒用,你速度越快越深入不了,當真正教他「1+1」的時候,他說我會了,他就以為真會了,這個意思不一樣。
提前教的孩子可能剛開始什麼都會,但我們過一兩個月之後再問他,3是由什麼組成的,不知道了,因為那個時候教的時候就是「1+2=3」,沒有學過別的,他當然就不知道了。
我聽說最近在學前班的課程裡,還出現了初中的化學知識,真是嚇了一跳。那是關於銅鋅的置換實驗,就是將鋅片放在硫酸銅溶液裡,鋅片會由於置換出溶液裡的銅而變黑。孩子或許在學齡前能夠被動地記得這個現象,但是其背後的原理不在孩子的理解範圍內。
等到上到中學,再接觸到這個現象的時候,往往會下意識地反應,喔,這有什麼奇怪的,我上學以前就知道了,化學也不過如此嘛——由此而懈怠於探究現象背後的原理。
學前班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將孩子在即將到來的小學生活中的一些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表現了出來,可以給父母一個即時的提醒,以便更早找到對策。
最常見的表現是以下三種:
第一種是,在課堂上旁若無人。孩子沉浸在自己的遊戲當中;玩自己的手或者衣服;試圖和同學搭訕或者邀請同學一起玩遊戲;站起來在教室裡走來走去,或者乾脆走到老師附近,近距離觀察老師的行為……
發生這種情況的孩子,往往是因為年齡偏小,或者行為能力還沒有發展到和課堂學習匹配的階段。適應課堂學習是一個緩慢漸進的過程。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先不要在掌握知識或者技能上做過多的要求,陪他慢慢來就好。
第二種是,高高興興上幼兒園的孩子,在進入學前班以後,每天早上都說:「我不想去上學」「我太困了,不想去上學」「我肚子疼不想去上學」「我的小水壺摔破了,我不想去上學」……
總之,他有一萬個充分的理由,不想去上學——是課堂的紀律,還是老師教學的內容給孩子帶來了壓力?還是兩者都有?這是孩子最初接觸和產生與學習相關的壓力感,也意味著孩子還沒有成熟到能夠毫無障礙地進入課堂學習。
第三種是,真的生病了。平時很健康的孩子,忽然變得時不時就感冒了;看見喜歡的食物沒有以前貪吃了;流鼻涕或者咳嗽,一直也不好;偶爾,大小便也控制不好了。
這種狀態是第二種狀態的升級版,不知道該如何釋放的壓力通過身體真實地表現出來了。讓孩子在家稍作休整,保證健康的同時,孩子會在距離感中,重新感受自己的學校生活。同時了解孩子的壓力源,幫助孩子及時釋放。如果還是都沒有用,那就考慮換一個學前班吧,畢竟沒有孩子是刻意要抗拒新的環境的。
說到這裡,關於到底要不要上學前班,還有一個我們國家的特有情況,也可以說一下。就是有很多的媽媽來問:「我大概打聽了一下,我家小孩馬上要去讀的那個小學,一年級的孩子都是上過學前班的,那些小孩都會好多東西,聽說老師講課的時候,有些基礎的算術、拼音等都會直接跳過去不講的。」
即便是這種情況,如果你不想強制孩子在學齡前就開始學習,還是可以應對的。
一是在孩子入學前一年,父母有意識地在日常生活遊戲中帶入一些一年級的知識概念;
二是在開學後,及時和老師報備自家孩子的情況,了解全班的整體情況,如果有落後於大部分同學的地方,聽聽老師的建議,抓緊補上就好。一些父母會感到被動和焦慮,往往就是對這種情況沒有心理預期。有準備就會有方法,也就能有選擇。
學前班,上的話意味著什麼,不上的話需要如何應對。有選擇,就是好選擇。
摘自卓立先生的《歡迎來到一年級——幼小銜接家長手冊》
mom看世界整理
最後,容我再叨叨幾句。
一定不要刻板地看待卓立校長的建議。他建議孩子上學前班,有個隱含的假設前提——孩子對課堂學習方式比較陌生,可能不適應、不接受。
鄰居有個孩子,沒上學前班,也幾乎沒有興趣班的經歷。剛上小學時,花了整整一個學期的時候來適應課堂,從最簡單的「坐得住」開始,學著遵守規則和紀律。有段時間,孩子情緒很低落、甚至想方設法不去上學。
但對於有些孩子,通過父母的教導或興趣班的經歷,對課堂學習方式很適應,上學前班的必要性相對就比較低。
我很贊成卓立校長的觀點,不要純粹為了提前灌輸一二年級的知識去上學前班。相對知識獲取,型塑孩子的基本學習習慣重要的多。
特別喜歡卓立校長的最後一句話:有選擇,就是好選擇。當我們想著去選擇時,說明我們真的理性思考過這個問題,並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進行了具體分析。這樣就是好的。
記得以前有一次和幾個媽媽朋友交流經驗時,共同發現了盡心負責的父母的一大特點。他們從不盲目跟風,為孩子做的任何決策,都基於詳盡的一手資料,都仔細斟酌過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
所以,我們認真思考過的選擇,就會是好選擇。
推薦閱讀
成績排名靠前的學生,他們的爸媽都做到了這三點
北京史家小學校長:孩子成為一年級的小學生,爸媽需要做好這些準備
曾經的女博士,現在的大學老師。飄過美國、澳洲,目前坐標北京。
養娃是一場永無止境的修行,我想在這個小小公眾號上和孩子們和姐妹們共同在書中和路上發現更好的自己。
對了,想私下交流的姐妹,可以加我的個人微信cmksj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