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上學前班?相信很多家長也是都非常的糾結。去年的這個時候我也是和大家一樣的,為女兒要不要上學前班問了好多老師和有經驗的家長。幼兒園是以玩為主的,而小學是以學習為主的,學前班的出現,很多家長以為就是承上啟下的作用,其實也不盡然。要不要上學前班,其實沒有一個唯一的答案,要根據自己家和孩子的情況做決定。
我就拿女兒上小學的經驗給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上小學後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小學作息很規律,孩子要開始學習的旅程,為保證白天上課認真聽講,孩子必須要學會自律,早睡早起,上學不遲到。還有自己的書包要在前一天晚上,把明天上課需要的準備好,看課程表準備明天的課本和作業本,進校時要帶的紅領巾,課間要喝水的水杯,有美術課還有帶的畫筆等等,這個習慣的養成對孩子非常好,孩子自理能力強,家長在以後也會省心不少。雖然剛上小學時,老師會給孩子一段時間適應小學生活,但這些習慣卻是要每天堅持下去的。
其次,上小學後要有學習習慣。小學一節課40分鐘,孩子能否安靜的坐住,集中精力的聽講,主動吸收老師講的內容;放學後,能按時做完老師布置的作業,不拖拉;還有自主的閱讀能力,孩子有閱讀的能力,也會提升他的識字量,豐富知識、開拓視野;最後要有課後預習的習慣,因為老師上課時間短,孩子們要提前預習下一課的內容,不會在上課時那麼的被動,現在都提倡給孩子減壓,但老師上課時間有限,教學內容不變,那就需要孩子要有良好的耐心和專注力,提前預習可以幫助孩子快速進入課堂內容,提高學習效率。
最後,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量。讓孩子上小學,不能毫無準備完全零基礎就入學,那樣孩子會比別的孩子慢半拍,會給孩子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即使不上學前班,家長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幫孩子做些適當準備,讓孩子適應小學的生活同時,也能跟上學校的教學進度。讓孩子掌握剛入學時要學的基本知識,比如:閱讀識字量要達300到500個字;認識20以內的數字並進行簡單的加減運算;認識漢語拼音中的聲母和韻母,並能進行拼讀。尤其是拼音字母,老師一個月左右就講完了,如果不提前學習,有可能會跟不上。而拼音一旦落下,別的會步步落後,家長聽老師的建議,抓緊給孩子再補上,這樣父母和孩子會感到被動和焦慮,有時還會讓孩子產生厭學。所以家長和孩子還是要有準備有方法才好應對小學適應時期。
看了以上三個方面,我想家長們不難做出選擇,如果孩子都能做的很好了,就不必上學前班。如果孩子還有的沒做到,家長可以考慮讓孩子上學前班提前適應一下,方便家長觀察孩子不足的地方,督促改正,做好充足的準備,讓孩子輕鬆愉快的踏入小學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