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的降溫狂潮,大家都感受到了嗎?
阿信所在的北京,真的是冷得夠夠的,不但能玩「潑水成冰」的遊戲,前天早上,氣溫更是達到了-19.6℃,這可是55年來的北京氣溫最低值!
根據專家的預測,雖然最近氣溫稍有回升,但是在1月11日左右,又會有一股弱冷空氣南下,氣溫又要降低了!
今天刷到這個新聞,在開著暖氣都有些凍jiojio的房間裡,阿信不由得裹緊了自己的小被子,只恨自己沒有多貼幾兩秋膘。
作為一個合格的吃貨,阿信開始陷入思考:冬天,到底吃什麼最抗凍?
「酒會越喝越暖」這是真的嗎?
說起這個話題的時候,阿信一個愛喝酒的朋友「啪」的一下就站起來了,很快啊!
只見他抄起一個水杯就向阿信示意:「達瓦裡希,瓦舍咋了為!噸噸噸……」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冰天雪地裡手握一瓶透明酒瓶的伏特加,說上一句「ваше здоровье」(祝你身體健康),然後開始噸噸噸,俄羅斯人「戰鬥民族」的形象,一下就立起來了。
一口酒下肚,從喉嚨燒到胃裡,感覺立刻就能暖和起來了。
不光是俄羅斯人冬天愛喝酒,阿信還記得小時候看《狼圖騰》,書裡蒙古獵人們為了蹲守黃羊,夜裡也要靠喝酒驅寒。
就連《東邪西毒》裡,梁朝偉都說過那句經典的臺詞:「酒會越喝越暖,水會越喝越寒。」
所以說,酒真的能「越喝越暖」嗎?
事實上,喝酒的確會對體溫產生影響。
我們知道,人是恆溫動物,為了維持體溫,我們器官需要不斷地新陳代謝,產生熱量,然後通過血液循環將熱量帶到全身。
當我們喝酒的時候,酒精會刺激身體表面的毛細血管,暫時地使血管變粗、血液加速流向皮膚。
同時,在酒精的刺激下,人體肝臟等處儲存的血液也會流到身體表面,因為這裡覆蓋著大量可以感受溫度的神經元,所以我們會有發熱的感覺。
但是,相較於糧食和肉類,酒精能給我們提供的熱量非常少,不論我們感覺有多麼熱,我們身體內的熱量並沒有改變,只是重新分配了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通過其他方式補充能量,那麼靠喝酒來禦寒,反而這會讓本已轉移到皮膚表面的熱量更迅速地損失掉。而一旦酒精帶來的熱勁兒過了,血管收縮,人會覺得更冷。
而且,在酒精的影響下,新陳代謝系統在過冷環境下的代償不足,甚至會讓身體對溫度的調解能力降低。
不得不提的是,俄羅斯人酒喝得多,但是和酒精相關的死亡比例也高居世界前列。每年冬天,我們也能看到因為醉酒昏迷路邊最終凍病凍死的新聞。
所以,阿信在這裡要特別提醒:任何一點酒精攝入,對健康都沒有任何好處。如果想要在冬天不那麼怕冷,最好還是要看看其他辦法。
冬天身體寒,補點「陽氣」怎麼樣?
說完了酒精,阿信還想說說另一種常見的理論:怕冷的話,要多吃些羊肉這樣的「陽性」食物。
很多人也有感覺,喝一碗羊肉湯,身體立馬就暖和了。這又是咋回事呢?
我國的中醫理論,其實非常博大精深。但是在這裡,就讓阿信用現代循證醫學的理論,來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科普一下吧。
這裡要講的一個知識點,叫做「食物熱效應」。
這是指在夾菜、咀嚼之外,身體因為要對食物中的營養素進行消化吸收及代謝轉化,還需要額外消耗能量。
像我們吃完飯後體溫會略微升高,就是食物熱效應在發生作用。
不同的食物,熱效應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蛋白質的熱效應是30%,而糖和脂肪只有5%左右。而食物的熱效應越高,越適合暖身子。
羊肉富含蛋白質,「食物熱效應」較大,會讓我們的身體散熱增加。
而消化食物的過程,還會動用體內大量的水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吃肉吃多了的時候,會感覺更加乾渴燥熱——俗稱「上火」了。
當然,喝羊肉湯的效果這麼好,其實還有一種可能:和喝紅糖水一樣,本質上都是「多喝熱水」的變種,一大杯熱水下肚,可不就暖和起來了?
辛辣食物是怎麼從口腔「熱」到菊花的?
說到了「多喝熱水」,阿信又想到了一種支配童年的恐懼——從外面瘋玩回家,媽媽貼心準備好的一杯生薑紅糖水。
這種熱乎時甜滋滋,一旦冷掉就辣得難以入口的飲料,當時被老師家長們奉為驅寒保暖的不二法寶,對不愛吃薑的阿信卻是致命的打擊。
除了生薑水,我們聽過紅軍戰士爬雪山時,為了驅寒發汗喝辣椒水的故事。
吃辣吃得滿頭大汗,是我們非常常見的現象。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辣椒的「辣」和「爽」,其實都來自辣椒素。它與感覺神經元上的辣椒素受體結合後,神經細胞受到刺激,就會向大腦傳遞「辣」的信息,讓大腦感覺到「熱」和「疼痛」的燒灼感。
就在這時候,大腦感受到的熱和痛也會通知汗腺:「太熱啦!快排點汗來降降溫!」
我們常吃的辛辣食物裡,辣椒的辣椒素、生薑的姜辣素、胡椒的胡椒鹼,都會和對應的受體結合,為我們帶來滿頭大汗的辣味體驗。
再多說一嘴,這種受體在我們的皮膚中和身體裡都廣泛存在,從口腔,到結腸,再到肛門。所以,四川的遊客們才會經常在廁所裡唱起周董的那首《菊花臺》……
只有科學乾飯,才能抗凍保暖
講完了「吃辣發汗」的問題,不能吃辣的小夥伴可能要問了:喝酒對身體不好,又不能光吃肉呀,想要抗凍,我們還能吃點啥?
這裡,阿信就要敲黑板了:我們之前提到過,人體通過新陳代謝產生熱量,通過血液循環把熱量帶到全身。所以,可以從這兩點入手調整飲食。
比如,人體缺鐵會導致血液中的血紅素較少,血液攜氧能力不足。這個時候,整體的組織能量代謝就會發生障礙。
人體產生的熱量不足,就會比別人更怕冷。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貧血的婦女體溫較正常血色素的婦女低0.7℃,產熱量少13%,而當增加鐵質攝入後,她們的耐寒能力明顯增強。
所以到了冬天,可以多吃些富含鐵的瘦肉、蛋類、菠菜,也可以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促進鐵的吸收。
除了缺鐵,血壓低的人末梢血液循環不足,人體組織也得不到足夠的氧和能量,就比別人更容易手腳冰涼。
這時候,可以多補充一些含碘食物,比如海帶、魚蝦、牡蠣。
碘是促進甲狀腺激素分泌的重要元素,它具有生熱效應,能夠加速體內絕大多數組織細胞的氧化過程,讓基礎代謝率增高,從而加強血液循環。
當然,最後一定要說的是,飲食都只是輔助,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如果一直出現畏寒的狀況,要記得去醫院檢查,聽取醫生的專業意見!聽取醫生的專業意見!聽取醫生的專業意見!
畢竟,吃嘛嘛香的前提,是要身體倍兒棒呀。
參考資料:
[1] 《冬天,吃什麼食物更能禦寒?》,李嵐,科技致富嚮導
[2] 《下雪降溫好冷?學習下日常零下30℃的戰鬥民族怎麼過冬……》,果殼
[3] 《喝酒禦寒體更寒》,王瓊江,大科技(百科新說)
[4] 《提高機體抗寒能力的食譜,你桌上有嗎》,阮薇,烹調知識
[5] 《天冷手腳冰涼,吃點什麼能讓人熱乎起來?》,丁香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