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
小學階段,有不少同學,語文成績還不錯,但常常吃了寫作文的虧。家長也比較著急,明明孩子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很努力,我們也試了很多辦法,給孩子報作文提高班,日常盯著孩子練筆,孩子也愛閱讀,各類書也看了不少,也積累文學常識和素材,但是就是作文寫不好。家長的疑惑,作為語文老師我很理解,明明是按照老師的學習方法,寫作能力總難提高的原因是什麼呢?
小學階段的作文,還是都在練習基本功,每個年級段的學習目標都不一樣,從句子開始到段落最後到整篇文章的結構,孩子是在一個循序漸進的寫作練習過程中進步的。然後有一個環節沒有做好,必然會讓孩子在寫作這件事上銜接不好,不管怎麼努力,似乎總差那麼一點,家長的疑惑也很難得到合理的解答。老師要麼說,孩子還是語文基礎不牢固,要麼就說還是應該多看書多練習,這些方法都比較寬泛,具體到執行上,家長和學生都犯了難。
怎麼才能既能提高基礎又能通過大量閱讀來影響寫作能力呢?小島老師想給廣大家長3點建議,我們在日常輔導孩子寫作練習的時候,往往會忽略掉最重要的小細節,儘管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學習結果還是不理想的原因,就是在這些小細節上。所以,我們只要再多給孩子一些啟發,幫助他們建立寫作的信心,相信每個小學生都能體會到寫作帶給他的學習自信。
1、讀完後去仿寫,才能達到閱讀去提高寫作能力的目的
確實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遇到過很多,成績不錯,也喜歡閱讀的學生,但就是作文寫不好。這一類同學基礎也不差,領悟能力也很強,寫作的技巧掌握得也還可以,但是一到寫作,不是寫跑題,就是詞不達意,而且這類學生還有一些「迷之自信」,覺得自己的作文寫得不差啊,為什麼老師才給這點分?不甘心,有些委屈。
那麼家長的困惑就是:孩子也愛閱讀,大量閱讀後為什麼不能提高寫作能力呢?小島老師想說的是,閱讀和寫作之間是需要轉化的,是什麼轉化?對文字的運用能力的轉化,也就是名著也好,名家的作品也好,還有滿分作文、優秀作文,這些文章好在哪裡,需要學生去消化和理解。
單純的認知,明白他們的文字到底好在哪是不夠的,差就差在這樣的細節上,你還需要仿寫,才能達到通過閱讀去提高寫作能力的目的。很多同學是喜歡看書的,看完了也能講出來,但是沒有通過仿寫,是不能理解那些真正優美的句子是怎麼完成在語言表達中的作用的。讀完後多仿寫,把好詞好句記錄下來後,也照著寫一寫,甚至是寫段落、寫場景,這樣才能提高你的寫作能力和對詞語運用的理解。
2、好書不是經典,多讀簡單的文字
我們家長認為,孩子閱讀了各種經典名著,也按照老師的推薦,課外閱讀都看了,已經有足夠的文字和知識的積累,寫不好作文的原因就比較難理解了。除了小島老師說的,閱讀和寫作之間需要一次轉化,那麼孩子閱讀了這麼多的文字,是否能理解語言表達帶來的魅力呢?經典名著的語言之所以好,是因為大作家們反覆地推敲和生活經驗,但是這些生活情境和我們學生的生活離得比較遠。而且小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對一個長句子、一場描寫,他們需要花時間去理解,有的可能花了時間,甚至是老師講了一遍,也理解不了,這都是很正常的。
那麼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想要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就應該多讀簡單的文字。短句子,符合小學生使用和書寫習慣的文字,學生們好理解,就願意去仿寫。不然讓小學生模仿魯迅的作品,除非是語文成績非常好,有一定文學天賦的孩子,大部分同學是模仿不了的。多看看簡單的文字描寫,比如汪曾祺老先生的散文,這種純生活化的描寫,趣味盎然的寫作方法,是可以幫助孩子理解和建立自己的寫作風格和詞語使用習慣的。
3、寫作靠練習,日常多提高語言表達的能力
和語文學習一樣,寫作是靠練習的,你並不能從一次兩次作文練習中,提高什麼寫作能力,對於大部分小學生來說,能明白自己在寫作中的不足就已經很不錯了。家長要明確的是,寫作和閱讀是有關聯的,但是寫作和語言表達的關聯度更深,也就是,光靠閱讀一個學習習慣是不能幫助孩子去建立什麼寫作能力的,語言表達、想像力、觀察力、領悟能力等等,都是提高寫作能力的關鍵能力。
日常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只有多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建立對文字和語言的使用習慣,再激發想像力、提高觀察力等等能力的練習,才能最終把寫作能力建立好。所以單靠閱讀、報輔導班是很難幫助孩子建立寫作自信,而且寫作練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沒有什麼捷徑可以走,只有多練。關於寫作的問題,家長朋友們如果在日常輔導中遇到不能解決的語文學習問題,都可以給我留言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