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34;
&34;
你有多久沒有說過這樣的語言了?
生活中,我們更多的是讓孩子改掉缺點,父母和老師的焦點也是關注在孩子的缺點上。好像孩子只要改掉了缺點,剩下的就只有優點了。
《家有兒女》裡的劉星是一個活力四射的男孩,他講義氣,朋友有難,他總是第一個伸出援手;他很勇敢,看到小朋友受欺負,他也會打抱不平;他關愛家人,有人欺負小雪,他就為小雪出頭,還總是護著小雨。
可是由於他學習成績差,所以,在媽媽眼裡他是不務正業的,他是三個孩子中最不懂事、最調皮的。
他想獲得媽媽的關心,於是他很認真的擦家裡的玻璃,希望得到媽媽的表揚,結果,媽媽卻質問他:&34;&34;他主動收拾小雪弄亂的茶几,結果媽媽不分青紅皂白的數落他:&34;這樣不問前因後果的責備,讓劉星很是苦惱。他覺得自己過得很失敗,連親媽都不相信自己。
很多父母把挑剔孩子變成了生活的日常,覺得如果表揚孩子,孩子會因此驕傲自滿,從此不再努力了。所以,很多的父母在表揚孩子的時候,要麼三緘其口,要麼敷衍了事,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動。更有甚者,在父母的打擊下,產生了強烈的自卑感,變得畏畏縮縮,對生活失去了熱情。
1968年的一天,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L.雅各布森來到一所小學,說要進行7項實驗。 他們從一至六年級各選了3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34;。之後,羅森塔爾以讚許的口吻將一份&34;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並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但其實,羅森塔爾撒了一個&34;,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複試,結果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
這就是著名的&34;,也叫&34;、&34;。
它的原理就是:教師收到實驗者的暗示,不僅對名單上的學生抱有更高期望,而且有意無意地通過態度、表情、體諒和給予更多提問、輔導、讚許等行為方式,將隱含的期望傳遞給這些學生,學生則給老師以積極的反饋;這種反饋又激起老師更大的教育熱情,維持其原有期望,並對這些學生給予更多關照。如此循環往復,以致這些學生的智力、學業成績以及社會行為朝著教師期望的方向靠攏,使期望成為現實。
孩子都需要父母的肯定和支持,他們也有自尊心,希望得到父母的讚揚和誇獎。
如何表揚孩子呢?
首先,明確的告訴孩子他什麼地方做對了,什麼行為得到的肯定和讚賞,而不要泛泛的說他聰明、漂亮等。比如,孩子今天作業做的都對了,要表揚孩子:你今天作業做的真的,題目都對了,下次繼續加油。不要說:你真聰明。
其次,告訴孩子你的感受,你為他感到高興。&34;,父母為孩子高興,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心意,對他的行為會有巨大的推動力。必要的情形下,父母也給你給孩子愛的抱抱。
最後,父母切記不要把自己的情緒和孩子的行為捲入到一起,比如孩子學習成績好了,父母很高興,表揚了孩子,&34;這樣,孩子會覺得他是為了父母而學習,從而給自己造成了壓力,變得不愛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