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軒哥說他想自己帶小寶下樓去玩。雖然小寶很想和哥哥一起出去玩,但是我很擔心:讓十歲的哥哥帶三歲的弟弟下樓去玩,這還是第一次。
軒哥說他可以,他會照顧好小寶的。
最後,我同意了,囑咐軒哥:要注意安全,有事給我打電話。
半個小時後,我忍不住下樓去看。
軒哥騎著平衡車,看著小寶在院裡玩土。旁邊一個帶著孫子的奶奶,看見我,不停地誇,說軒哥照顧小寶特別細心。
軒哥居然可以自己照顧小寶了,我感到很意外,看來是我小看他了。那我要不要表揚表揚他呢?
阿德勒提出:對孩子不可以批評,也不可以表揚。
為什麼不要表揚孩子?
如果我讚美你,說「不錯嘛,你做得很好」。你會不會覺得這種話有些彆扭?你有沒有被俯視的感覺?
當孩子幫忙準備了晚飯,有的媽媽會對孩子說「你真了不起」。但是,如果是爸爸做了同樣的事情,媽媽恐怕不會表揚說「你真了不起」吧。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 表揚這種行為的實質含有「有能力者對沒能力者所做的評價」這方面的特點。也就是說,用「你真了不起」「做得很好」或者「真能幹」之類的話表揚孩子,無意之中,孩子的能力被看低了。
那麼,我們表揚孩子的目的是什麼呢?是不是希望孩子繼續按照我們認為「對的、好的」標準去行事?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表揚他人的目的:就在於「操縱比自己能力低的對方」,其中既沒有感謝也沒有尊敬。
比如,你的另一半難得做了一次家務,你表揚TA的目的,是不是希望TA以後多做一些家務呢?孩子早上自己起床了,你表揚他學會自立了,是不是希望以後也自己起床,不用你再叫醒他了?
我們在想要表揚他人的時候,心中多少會有些「操縱」意識。反過來說,我們自己也因為被某人表揚而被操縱著。
人會因為被表揚而形成「自己沒能力」的信念。
人越得到別人的表揚就越會形成「自己沒能力」的信念。
假如你會因為得到表揚而感到喜悅,那就等於是承認「自己沒能力」。
因為表揚是「有能力的人對沒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評價」。
如果孩子以獲得表揚為目的,那最終就會選擇迎合他人價值觀的生活方式。
如果判定某種行為「好」還是「壞」是以他人的標準,如果希望得到表揚,那就只能迎合他人的標準、妨礙自己的自由。
我們不希望孩子變成「討好者」、「總是尋求別人認可的人」和總是依賴於他人的人!
孩子不需要被表揚,他需要被鼓勵!
當朋友幫助你的時候,你會說什麼?
說「謝謝」、「幫了大忙了」是在表達對朋友感謝之情,說「我很高興」之類是在傳達自己的喜悅。這些都不是評價,是純碎的發自內心的表達,對方聽到這些,就會知道自己對別人是有用的。
阿德勒的見解是:人只有體會到自己對他人是有用的時候,才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價值。人只有在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
鼓勵孩子,幫助他用自己的力量去解決,不是強制,也就是「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無論是直面問題,還是下定決心都是他自己。
在困惑於要對孩子說的話是表揚還是鼓勵時,根據《正面管教》一書中給的建議,想想以下問題:
我是在激勵孩子自我評價,還是依賴於別人的評價?
我是在尊重孩子,還是在擺家長的架子?
我是看到了孩子的觀點,還是只看到了我自己的觀點?
我會對朋友這麼說話嗎?
帶著軒哥和小寶回到家,我問軒哥希望我對他說「你太棒了、真了不起」,還是「謝謝」?
他很直接的回答說是「謝謝」。
作者簡介:兩個孩子的寶媽,十年環保從業者,現為自由職業。在養育孩子與自我成長之路上不斷的摸索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