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顧名思義就是前面研究部分的結果,也是論文三要素中的第三個要素。從理論上講,論文結論應該是針對前面的研究問題做出自己的回答,這一點理解起來很容易,但實際寫作中往往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很多論文沒有研究問題,導致沒有研究結果,於是無法對問題給出結論。這也是很多人覺得結論寫作很困難的原因,即論文沒有問題、沒有結論,但從論文完整性角度還需要寫這一部分。當然,進一步深挖的話,選題環節是不是有一個明確的研究問題,正文環節是不是對研究問題展開了足夠科學的研究過程,才是論文能否得出研究結論的決定要素。
從學科大類角度來看,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論文結論存在一定的差異,具體如下圖。
在自然科學、農學、醫學、工學這幾個領域,主要研究方法是實驗法、數學方法、系統研究法等。而社會科學領域主要是定性、定量研究,又叫做質化、量化研究。以文學、歷史、哲學、藝術這四個學科為代表的人文科學領域,到目前為止主流的研究方法仍然是思辨性研究。
依託不同的研究方法,論文就可能產生對問題的不同回答。像自然科學、醫學、農學、工學,事先是無法知道實驗結果的,部分實驗可以提前提出假設,但最後的數據結果能否支持假設尚未可知。那麼,研究的結論也是未知的。在社會學科領域,定量方法離自然科學比較近,大多數需要提前進行研究假設,比如調查、變量之間的關係關係分析、實驗等都需要提前做假設,這類研究也是最後才能得出結論。而定性和思辨兩類方法都是朝著一個觀點越來越明確的方向展開。在大部分情況下,思辨研究的觀點是已知的,比如論文還沒寫就知道要表達什麼觀點,然後整篇論文圍繞這個觀點提供論據、展開陳述、進行推理。定性研究則處於一個過渡狀態,觀點貌似清晰,研究過程相對來說符合科學研究的規範,其主觀性遠低於思辯研究。所以,我們可以將這種狀態概括為「假裝未知」,也就是整篇論文並不是為了論證假設,只是為了最後得出對問題的回答。
觀點的模糊程度又會導致論文結論有不同的表現形態。像自然科學和定量研究的結論都是對數據結果進行推論,比如什麼樣的數據結果推理出什麼樣的理論觀點,同時又有什麼樣的實踐價值,最後得出的觀點能夠對之前提出的問題形成回答。而且,這類研究很容易區分結果和結論,結果是跟研究假設、使用模型數據等相對應的,結論則是與研究假設或研究假設之前的總問題相對應的。所以整篇論文的寫作過程是從大問題慢慢深入到整個研究過程,得出研究結果之後再推理出結論,這是一個先進去後出來的過程。
那麼,從具體寫作來講,是不是所有論文都需要結論部分呢?不同學科領域也是存在差異的。像自然科學中工程技術類的很多論文就是沒有結論的,整篇論文可能就是為了驗證或推導一個公式,至於有什麼理論意義、應用價值,取決於公式本身而不是研究結果。人文學科也可以不寫結論,儘管不寫結論的論文總讓人覺得少了什麼,但寫的話無非是重複前面的內容。而社會科學研究中不管是定性還是定量,都比較強調結論寫作的規範性。
自然科學注重數據結果,但不注重數據結果怎麼樣,而人文學科無論講幾遍都是一樣的觀點,所以結論寫作並不是必須的。但社會科學處於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之間,它把自然科學的數據結果和人文科學的主觀觀點結合起來,增加了結果與結論之間關係的論證,在結論寫作上也就多了一個規範步驟。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社會科學論文的規範性是比較高的。其中,定量研究離自然科學比較近,規範性最高,結論的寫作難度也最大;定性研究距離思辨研究更近一些,其規範性稍微低一點。